•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9

candy雨朦
首页 > 学术论文 >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研究论文分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小魔女O

已采纳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之称。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尽管二人分属于东西两个世界,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上都有相似与相通之处,这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虽然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某些领域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第一、孔子使用的教材是“六艺”,所教的是“文、行、忠、信”。这些内容都是入世之学,都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如对于《诗》的应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等等。这些均把学《诗》看成了从事外交工作的必修内容。苏格拉底教授的主要是逻辑推理和辩证法,其后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便是有所侧重地学习它们,一个走进了理想国,一个构画了包罗万象的世界图景。逻辑推理和辩证法都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他们都十分重视理性。如亚里士多德便非常重视用理性来指导生活,他认为:“拥有财富确实是人间乐事,但是仅仅拥有财富,还不算是最优良的生活,最优良的生活是理性指导下的快乐。”⑥第二、孔子轻视妇女,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由此可见,孔子对妇女确有偏见,自然也无法将其划入教育对象行列。而苏格拉底则十分尊重妇女。在《会饮篇》中,与苏格拉底对话的女子第俄提玛“对爱情问题,对许多其他问题,都有真知卓见”。而且,苏格拉底经常讲到传达神明旨意的德尔福的女祭司的预言,还说在纺织方面妇女懂得怎样纺织,所以统治着男人。另外,他还教育儿子要尊敬自己的母亲。由此可见矣!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虽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望采纳~~~

145 评论

爱玩的小猪2007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何不同?让我们看看这场跨时空的对话

128 评论

大琳琳666

对于苏格拉低来说,最高尚的教育就是美德,他认为 哲学家有义务将道德理智教给所有人,而这些教学不应该收费,他也认为唯有知道什么是美德,一个人才会做到真正的美德.苏格拉底他也从来不会把知识记载到书上,因为他认为 记载知识会让我们忘记这些知识,不记载 我们却会时时刻刻记住,保持记忆力和头脑清醒.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们两个人都注重美德的培养

172 评论

嘎嘎哈哈笑笑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相同之处:1、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是人们正将刚刚苏醒的文明心智臣服于“有灵世界”的神光之下,思维定格在对自然、社会“伟力”的盲目崇拜上。人在鬼神、地狱观念的震慑下,沉浸在对空灵世界的梦幻中。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孔子、苏格拉底却开拓了以理性的目光和思辩的视角,对人之为人,及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探求了拨离神的灵光之后人的特质。从而把人们从对神明的崇拜的梦中唤醒过来,用人类自身的温暖和力量关心、武装人类。孔子将古老中国延承下来的“礼”发展为“仁”,将无情刻板的外在铁律,注入了人性的暖意,使人们变被动克守群体规范的外在追求,发展为出自内心向善的主观追求,从而使得“礼”中蕴涵了既体现了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又充盈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扬的性质,从而达到提升每个个体生命境界的作用。苏格拉底也同样将当时希腊世界哲学局限于感官物理的探索自然的视野拉回到人的自身。他一生以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为宣言,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为古希腊哲学在求胜求智的同时注入了求真求善的人文关怀并不断地探求人的本性,从而在希腊哲学中竖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实现了西方哲学发展史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2、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觉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时代中。孔子设坛讲学,弟子三千,所发展的儒学成为时代的“显学”;苏格拉底设教布道,宏谈强辩,从者甚众。二者都以启迪后者为己任并都具有“述而不作”的超脱姿态。3、从内质上看,两者对人性完善的追求是一致的。二、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1、孔子在发掘人的本质和使命时寻求的境界更多的是一种个体对群体公共秩序的服从,个体的至善的终极是在于遵守公共伦理规程中实现的,推崇的是个体对群体意志的尊重。苏格拉底关注的更多是人作为个体发展中的心智完善的探索、追求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和使命,推崇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2、孔子的为师之道倡导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表明了为师之道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也影射出求学者的求知方法。即师者是在学生因而不得之时予之所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者。学生以获取师者的知识为求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师为贤、师为圣,故应敬之、尊之。这对营造中华尊师敬贤的伦理文化特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此教学之道对于发掘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自觉的探索精神是有阻碍的并易于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心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为师之道更多地表现在他的“助产术”观点之中,因其母亲是个接生婆,所以他由母亲的职业受到启发,认为为师的职业与接生婆的职业具有同质性,因而倡导“助产术”的理念,所不同的是所实施的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是灵魂而非肉体。他认为自己的这种“觉者”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苏格拉底以提问的方式,通过讨论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的儿子。为了实现这一过程,他予于一种定式,即反讥:(助产术第一步)意在让对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打掉对手的傲气;归纳:(第二步)去其片面,接近真理;诱导:(第三步)是助产术的实质,帮助对手将头脑中的思想说出来;定义:助产术的目的,形成结论性的认识。如此而形成的观点,非为外在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由对手、学生自己思辩而形成的,固而从为师的方面而言,少了盛气凌人的意象,从而使对手、学生在追求知识、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自觉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其探索精神。3、从对求知的目的上看,中国的孔子曾明确地表述过“学而优则仕”,即求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做官,在于容身仕途。而此路径是有为于民,有为于国的主要方式,通向中国人设定的最高人生境界“立德、立言、立行”三不朽的主要手段。故而使得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华夏民族中最精英的社会群体皆戮力于此道,耕耘不辍。苏格拉底唱出的则是“知识既德性、无知既罪恶”,他将求知定格于完善于个体的“德性”之上。虽然其所表述的“德性”的内涵与中国文化中的“德性”有差异,其更多确认的是指使一个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目的在于认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本质,获取在大千世界中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对人、对物的鉴别体现的是一种求智的趋向。但其在将“德性”与人联系在一起时也强调了理性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后天社会实践。知识的积累对于完善人的“善德”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参比于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少了几分功利性,多了几分探求精神。

263 评论

相关问答

  • 思想道德研究情况与分析论文

    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思想道德

    谦谦妈妈201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孔子消费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孔子的经济思想源于春秋季世,这个时期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急剧变化——由封建领主制经济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历史过程

    侯总大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孔子思想研究论文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 对于孔子思想,大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论文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

    小馋猫儿richard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孔子人性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123丶路亽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孔子教育思想探析本科毕业论文

    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

    excellentpr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