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路路
生物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将去往何处? 古往今来,这个问题是人类思考最为连续与普遍的重大问题,解答很多,常常有矛盾之处,当然也不乏粗略自圆其说的理论,引起更多的质疑。 一个是:神创论,二个是进化论,神创论者重视直觉体验,进化论者重视逻辑推理,前者借助直觉判断,后者借助数理说服。逻辑自由其局限之处,直觉也未必人人、时时、处处都那样敏锐,所以二者虽针锋相对,却未必是真正的敌家,好比战争要付出无数生命何财富的代价,其士兵素不相识,真正的敌家是隐藏幕后的某个人物。 鉴于生物的问题,正如物质的根底那样难以穷究,日久天长,智者最多能得到灵悟的碎片。在此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物本质是什么? 一些系统地学过生物者可能回答一大堆稀有名词。我没有学过,可是也知道那不是根本。根本的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 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特征就较为明显,摘取几点:第一,有不变的极性;第二,部分损伤能引起整体紊乱,以及自主修复;第三,包含三种对称现象:轴对称、中心对称,与同序对称。下面分别解释。 第一,不变的极性,石头无极性,磁铁的极性是变的,它在形状改变时,中心总是移向中间。生物的中心则是固定的。 第二,损伤后的反应。非生物受到损害,是简单的能量加减,生物受到损害后,首先是能量聚集,这表明不健康或受阻滞。接着是能量迅速降低,这是损伤带来的机能破坏,第三步是中心主导的自我修复,机能恢复正常。举个例子,某个末梢不幸丢失了一个“氢原子”,于是生物体会通过指令,把一个“氢原子”派到指定位置,如果迟迟不能修复,则生物死亡。有了上述功能,则有了“生命”形态。 第三,轴对称,中心对称,与同序对称中,以同序对称最为根本。轴对称是数量为偶数和大小、结构、功能基本相似,比如:叶片、肾脏、卵巢、眼睛、双腿、双臂等。中心对称是决定性别的,类似于汉字里:凹、凸二字,每个健康人身上只能是“凹”,或者是“凸”,也就是都有“缺陷”。这是繁衍****产生根本。同序对称表现为:一个是大的,一个是小的,大的是属外的,小的是属内的。同序对称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国家与首都,国家就是大的,首都就是小的,它们虽然看似相差很远,却是同序对称的表现。“同序对称”是生物最根本的特征,当然也是非生物所没有的。 数数人自己的身体,与以下数字有关: 第一:“1”,人有一个头、一张嘴、还有一个是生殖用的、一个是排泄用的;第二,“2”,体表共有6对偶数器官:眼睛、耳朵、鼻孔、双臂、双腿、乳头;第三,“5”,头、双臂、双腿构成人体,手有五指,脚有五趾。数字里面真是有数不清的奥义。 生物有高等、低等的差别,生物进化论曾科学地指出其演化规律:遗传与变异。生物平衡的战争在历史上的影响比战争大的多:欧洲曾发生过三次毁灭性的黑死病,肺结核曾使许许多多的人失掉生命,艾滋病至今仍未取得控制,DDT、二恶因、疯牛病近来也加盟“地球微生物反人类同盟”。青霉素、抗生素的发现让人们以为找到克病的终极武器,但是病毒和细菌并没有绝灭,而是越挫越勇,并对人类展开反击,在战争中屡屡异军突起,出风头、占上风,攻城略地。可以说,人类失败在他们常常自以为聪明上,这也是“标榜科学”威风扫地的缘由。 老子和道家的理论的解释是较好的:奥秘蕴藏在自然中,叫做“众妙”,人应该去认识“众妙”,像自然那样自然而然,而不是摇摆不定。 生命进化史上曾有多少路过的看客?可以肯定:每个人都是一个地球过客,无论有过多么辉煌的历程,都是一个不能发光的星球上微乎其微的脚印,你所做的除了对你有过短暂的满足,在于无意义漂流的时间和世界,则毫无兴奋的必要。
小开心文文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可见,先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才会产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堂教学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时,先指导学生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来源。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的过程及特点。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欲。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学上,也注意到了指导学生合作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形区别”。这是一个难点,我就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课本图形的基础上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归纳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研究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我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根、茎、叶繁殖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生根成活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综合研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物学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参加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1、确定课题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起步阶段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而到研究已比较成熟时,最好让学生独立提出课题,当然教师也可提出指导性意见。 2、专题研究的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分别提出了“扦插茎的长度对提高成活率有何影响”的问题。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他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利用菊花茎开展实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认识。 3、开展结题指导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得出什么结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或在知识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求学生能写出小论文的就尽量写出小论文,实在不能写论文的,就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
我的飞飞
做一个小的生物实验,你自己能胜任的,每天观察,记录数据(要表明实验日期和每天的变化),然后把数据整理一下做成实验报告,贴在小论文最后一页,至于小论文就把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你如何解决的,还有你的一些新发现,最后写上你关于这个实验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稍微整理通顺了,就是一篇好的生物小论文了,祝你实验顺利!建议你做的小实验: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2蚕的结茧过程3蚕卵是如何孵化的4面包发霉的过程5酸奶的制作6任何一株植物的开花过程和花的结构等等,还有很多,你自己想想喜欢什么小实验都可以做,不一定复杂的就好,关键要仔细观察。加油!祝你成功!
1.Title(题目)简明扼要的说出重点2.Author(作者)按贡献大小排序,并注明工作单位或研究室3.Abstract(摘要)简要介绍实验的流程、方法、得出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我整理了初中物理科学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物理教学:坚持科学本质 摘要:阐述在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我整理了初中物理科学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物理教学:坚持科学本质 摘要:阐述在物理
在初中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教学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教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总之,在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