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1

liuyanfei0451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人胚胎和干细胞研究论文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nne贝多芬

已采纳

你看看这是不是你需要的类型论文,不过我还是建议只是参考,自己写最好了。 干细胞作为一种既有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近几年来,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9和2000年,世界最权威的美国《Science》杂志连续2年将干细胞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列为当年的10大科学突破之首。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干细胞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同时成为新世纪最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领域。为抢占这一科技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紧研究开发,并已取得应用性成果:2005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已批准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人体大脑;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报道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204例临床病例的研究报告,其结论是干细胞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是没有任何现有临床药物能达到的;日本在2000年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中,将干细胞工程作为四大重点之一,于第一年度就投入了108亿日元的巨额资金;瑞典、巴西也于2005年通过立法继续支持干细胞研究,并于2005年进行一项多中心1200病例的用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干细胞技术作为生物技术领域最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劲的前沿技术,将可能导致一场医学和生物学革命,给无数疑难病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按照科学家描绘的美妙蓝图,通过干细胞技术的有效应用,今后更换人体器官就像给汽车换零件一样简单,血细胞、脑细胞、骨骼和内脏都将可以更换,即使患上绝症也能绝处逢生。其实,干细胞技术不仅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着极其诱人的前景,而且其对动物克隆、植物转基因生产、发育生物学、新药物的开发与药效、毒性评估等领域也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干细胞技术是世纪之交最为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预示着生命科学研究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资料:

186 评论

匆匆来匆匆走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环境提供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一、物种入侵的概念及过程。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定义,所谓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从新石器时代起农民就不断地移植植物物种、动物物种。17世纪以来,旅行的人们加强了这种混杂,有时结果是好的,但更经常是带来灾难性后果。 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繁殖、扩散, 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身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众所周知的水葫芦、松材线虫等。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间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均超过以往,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二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那么,外来物种究竟是怎样成功“入侵”我国的呢?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中国自2001年12月开始在全国展开了历史上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最近终于摸清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本次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调查结果显示,在283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是属无意引进造成的,自然入侵(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媒等媒介自然传播)的仅占。而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为有用植物引进的。 可见,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认识滞后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因素,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外来物种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认为外来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发掘本地的优良品种,而热衷于从国外引种,极大地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可以说,“人祸”(人为原因)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首先是一个人为的问题。而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某一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从“移民”到“侵略者”的转变。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1.侵入:指是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境; 2.定居: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 3.适应: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少,因而种群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4.扩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生活于新的生态系统,种群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该物种就大肆转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但并不是每个物种的入侵都必须完成这四个阶段,如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入侵某一地区并成为优势种群,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入侵阶段,通常呈单株散生或是成小丛;第二是定居阶段,通常呈小斑块或呈大斑块分布,许多干扰生境还没有被占据;第三是稳定阶段,通常呈大群分布,几乎占据了当地所有适于豚草类生长的干扰生境。 二、物种入侵的危害外来物种的危害极大,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1. 直接减少当地物种数量。2. 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3. 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4. 对火灾和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5. 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下降。6. 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下降。7.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下降。 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国每年损失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失1300亿美元,南非损失800亿美元。 IUCN 2003年2月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IUCN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中国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些物种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据中国农业部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已经至少有380种植物、40种动物、23种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亿元。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亿元,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每年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 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更大灾难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经典案例: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十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一只雌兔一年可以产25只兔仔。而且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这些天敌,与兔子处于同一种小生态 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因此兔子数量剧增。这些野生的兔子吃牧草,啃小麦,剥食树皮草根,所到之处麦苗牧草荡然无存。它们还到处打洞,破坏水源,使良田变荒漠,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并使当地有袋类由于食物缺乏而受危。人们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等等,办法用尽,而兔灾仍然无法消除。1950年,人们尝试一种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种能杀死的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枣译注),被引入澳大利亚。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小龙虾,我们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时恐怕从没想过他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入侵种。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如今在中国分布范围日渐扩大,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诸省市都能见到。螯虾能给堤坝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欢穴居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的前端长有一对钳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围也较大。由于它们经常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等的岸边,因此对于堤坝的危害可能比白蚁的危害更大。它们的洞通常深度1-5米,直径6-12厘米,有垂直洞,也有水平洞,有时洞洞相连,在大堤背水面数十米以内经常发现。这些虾洞往往与管涌形成有关,对堤防危害极大: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防汛人员在长江荆江大堤章化段巡堤查险发现清水漏洞,开挖处理时在堤身挖出大量螯虾;鄂州长江干堤燕矶段也发现10多起螯虾危害大堤的情况,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大堤上黄金口段的一处约100平方米的池塘边就曾发现了37个虾洞,经及时用砂石料填埋,才消除了隐患。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于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对克氏原螯虾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潜在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四、治理措施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种多、危害严重。目前广泛采取引进新物种的“天敌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驱虎”,我国应立足本土生物多样性优势,寻找对付入侵的“本土卫士”。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贤明博士认为造成生物入侵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盲目引进各种外来物种,同时在生物入侵的治理中,为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未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试验,就普遍采取从国外引进天敌和替代物种的“以夷治夷”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导致新的生物入侵危险性极高。 近来科学家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已发现众多能排挤、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本土物种,这使中国的生物入侵治理有了新的“转机”。参与中科院“重要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项目的专家最近重点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在与被称为植物界“食人鱼”的紫茎泽兰生存竞争中最终可以占优势的本土植物有100多种。目前他们正在对这些植物进一步筛选,并在良种选育、采种园建设、栽培技术、管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我国应尽快制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而且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面极大,我国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卫生、国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立法时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和完善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制度,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建立完善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国家与地方管理部门早期预警和决策的依据,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方面主要有:健康风险、对经济生产的威胁、对当地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引起环境破坏或导致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损失的风险等。 应当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凡从国外引入,或者从国内跨生态系统引入时,都需要办理申请和经过评估。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将其作为法律附件,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法律本身可以长期稳定不变,但这些附件应该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更新。第二、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首先,我国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应包括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平的早期预警工作体系。早期预警单位应该进行野外调查,验证所收到的报告与物种鉴定的结果,以及做出是否需要加强监测的建议。而且在监测的管理方面,应大力加强有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建立起相应的入侵物种数据库和物种鉴定专家数据库。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建立定期(年度)普查制度。地方与中央则应分别建立相应的定期报告与公告制度,以便及时汇总信息以发布国家生态安全预警名录,制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蔓延。另外,我国亟需建立专门的入侵物种快速反应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在构建该体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充分结合各部门已有的和拟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之形成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协调统一和信息共享。第三,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野外释放试验、清除、控制体系。预防措施首先要通过立法建立双许可证制度,即从国外引进物种时,均要求有出口国和引进国两个许可证明,从而控制潜在风险物种的进口、出口和转移。另外应当改革现有防范机制,并加强海关执法,强化海关对于物种的非法转移及物种转移的许可文件的检查。 由于外来入侵种常常有停滞期,所以在允许大面积扩大释放之前必须进行一个试验,即在被控制的和可恢复的条件下进行野外释放试验。如果外来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即应迅速制定清除计划。此类计划极易引起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必须十分周密,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确保清除方法有效、无污染,而且不能危害人类和本地动植物。清除计划必须确保有足够的立法和机构组织保障,还包括清除后必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但是实际生活中,彻底清除有害生物和物种常常很难,这时只能使用控制计划,将入侵物种控制在可以管理、引起灾害尽量小的状态。控制计划当然也应当通过立法给予保障。第四、关于责任和费用承担问题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完备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8]。法律应明确规定引入者所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清除和经济赔偿责任,其中包括进行危险性评估、实验、监测和治理的义务。同时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对引种不当的责任机构或人员,予以经济处罚。责任人应向受害者支付补偿费,或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极为严重,而预防、清除或控制此种危害,维护现有的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费用,更是责任人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所以应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规定进口单位需要购买责任保险,以将经济风险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种作为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相应的基金。最后,立法中应明确规定鼓励使用当地物种,外来物种仅在安全和必要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是否引入。 daobanda

148 评论

BOBO薄荷

研究的目的要说明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即该研究的研究背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也要说明该选题在理论上的创新性,来突出自己选题与各个主流观点的差异。而研究的意义,要对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解读。

341 评论

星星星kooo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老师让写个发表,题目是“胚芽细胞的研究”,要写自己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我写成了对“干细胞的研究”的观点。 可以代替不? 关于干细胞研究 我门对干细胞的魅力都不陌生:一旦身体需要,这些干细胞可按照发育途径通过分裂而产生分化的成熟体细胞。所以自干细胞被发现之日起,医学界就对干细胞寄予厚望并为之着迷,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研究干细胞的热潮。我们知道,全能干细胞只能通过胚胎获取,因此带来了干细胞研究中广被质疑的伦理问题。大家争论的焦点是关于实验室培植的冷冻胚芽是否具有人体生命的权利。一些人认为,这些胚芽如果用来提取试验用的干细胞,胚芽将会受到破坏,其未知的生命权利将会被剥夺。而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为解决已知具有生命权的人类现有的帕金森,糖尿病等顽症,将未知的胚芽干细胞用于造福人类,是符合道德原理的。 我对于干细胞的研究持反对态度。 首先因为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就必须破坏胚胎,而胚胎是人尚未成形时在子宫的生命形式,如果支持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就等于是怂恿他人“扼杀生命”,是不道德的,违反伦理的。人类早期胚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而为了获取胚胎干细胞而创造一个生命再毁灭它,也是不合伦理道德的。 其次,根据来自世界各地的报导,人们利用基因移植技术或者基因去除技术(即用化学或者消化的方法将某些特定基因去除掉),已经饲养出许多新的动物品种。比如说,人们将小鼠的产生淋巴细胞的基因去除掉,结果得到了一种新的几乎完全缺乏免疫能力的小鼠。在这些大部分实验当中,由于违反自然发展规律,与上帝“各从其类”的创造相违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证实了一定的理论,但终归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理论。 这使我想到,我们的神在三千五百年前,已为我们立下了规矩,人若想超过它,必然造成危害。 再一个原因是:科学需要探索,但是道德也需要准绳,我们应该为这条准绳配备一些保障。 就好像世界核问题,一方面它是能源之源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它是遗祸万年的可怕武器, 现在世界社会的核制约十分严密,才使核技术一直平稳发展,才不致于世界范围内核技术滥用。 同样的,涉及挑战伦理问题的研究工作应该有一套世界范围的类似国际法律的准绳去保障她不置于滥用。 但是我要提出的问题是:社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标准去决定什么样的基因是应该保留? 在当今世界上是否有一个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决定万物的遗传特性?当前这样的一个准绳还很欠缺,在这样一个条件下,谨慎的处理研究深度和研究范围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极待解决的。 但是有谁比造物主更有能力去判断什么样的基因应该保留,什么样的基因应该去除?因此我坚决反对干细胞的研究。 解析: 我认为不行。 两个独立的美国研究小组16日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了不破坏胚胎就能提取胚胎干细胞的新技术。科学家认为,这种新技术可能避开围绕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争议。 现在的干细胞提取技术是体细胞核转移技术,俗称“治疗性克隆”。它是将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然后让这种新组合而成的细胞发育成胚泡(早期胚胎),再从胚泡中提取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携带的是体细胞提供者的基因。 但是运用这种技术,一个早期胚胎在提取干细胞后就被废弃,部分反对“治疗性克隆”的人士因此认为,这种技术相当于摧毁一个未来的生命,这也是围绕“治疗性克隆”的伦理争议根源所在。 而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新方法被称为“修正核转移技术”。科学家设想使“人工卵细胞”可以发育成胚泡,但胚泡却没有能力在子宫内继续生长,也不可能成为未来的生命;或者使得提取干细胞的过程不影响胚胎发育。 此前这种方法还只是在理论阶段,但美国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从不同的技术途径实现了“修正核转移技术”,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他们的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网络版上。 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鲁道夫·雅尼什等人,用RNA干扰技术关闭了“人工卵细胞”内一个名为Cdx2的基因,使得“人工卵细胞”发育成的胚泡不能生成胎盘,胚泡也就没有能力在子宫着床继续生长。胚泡形成后,研究人员又向其中每个细胞注入质粒,除去植入的干扰RNA,使提取的干细胞在基因上恢复正常。 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研究小组,借用了生育诊所中使用的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这种技术常用来诊断人工授精生成的胚胎是否有基因缺陷。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胚胎发育的更早阶段(8细胞阶段)提取出一个细胞。他们发现,这个细胞和胚泡中提取的胚胎干细胞完全一样,而胚胎可以不受影响地继续发育成实验鼠。 科学家在发表这两项研究成果时强调,“修正核转移技术”的初步成功,并不意味着要排除其他研究干细胞的方法。因为人类胚胎干细胞非常复杂,要充分发掘其医学应用的潜能,就必须尝试各种可能性。 《 *** 》2005年10月16日报道,人们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争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的两种新的实验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伦理学上的争论。 其中一项技术就是——不再需要破坏胚胎便可获得胚胎干细胞,而这一点就是以往持有“反对流产”观点的美国国内民众极力反对美国联邦 *** 投资这项研究的最主要理由。另一项主要技术是——通过阻止胚泡植入子宫内膜,从而使得表皮细胞保持胚胎干细胞的特征。这些内容发表在2005年10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 无需破坏胚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这项技术在小鼠中试验研究成功,但目前还尚未用于人类,然而小鼠与人这两个物种在胚胎发育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德克大学胚胎学家哈根·伯瑞德说:“这项技术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 以前获得胚胎干细胞的唯一方式就是在胚芽植入子宫内膜前的胚泡期将其破坏,取出其中的干细胞,而这些干细胞以后可以发育为胎儿的各种组织器官。 尽管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胚泡在体外人工受精时并不能使用,“反对流产”者仍然声称破坏任何形式的胚胎都是不应当的。国会已经禁止将美国联邦基金用于这些研究,得到美国联邦 *** 支持的科学家们只能使用少数现有的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布什总统的责难。 目前伍斯特一家生物公司的高级细胞技术员罗伯特·兰斯及其同事发明了一种新的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对胚胎本身没有破坏。 据兰斯小组报道,在胚芽的八细胞分裂期即小鼠受精卵第三次分裂后、胚泡形成之前,研究人员分离得到了一种细胞。然后他们将这种称为分裂球的细胞在玻璃皿中孵育,获得的成熟细胞具有在体内生长的胚胎干细胞的所有基本特征。 七细胞分裂期的胚芽植入小鼠子宫内膜,可以成功地生长发育。这一过程在人体中也同样适用,因为它将作为植入子宫内膜前基因检测的基础。在检测过程中,从一系列胚胎细胞中分离一个细胞,进行150种基因缺陷的检测,从而使得父母可以选择一个没有遗传缺陷的胚胎。 兰斯博士的这项技术可能会受到许多人的支持,尽管目前它还未通过美国天主教会的同意。然而“反对流产”协会的代表人理查德并不接受这项技术,他认为植入子宫内膜前的基因检测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然而,作为支持胚胎不能遭到破坏观点的干细胞科学家和罗马天主教徒的马科斯·葛鲁皮则对兰斯的技术方法表示赞赏,当然前提是提取的分裂球自身不能发育成胚胎 。“我发现这不如破坏胚胎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从事肝脏干细胞研究的葛鲁皮博士说。做为对葛鲁皮博士的回应,兰斯博士指出,单一的人的分裂球不能发育成胚胎。原因是在八细胞分裂阶段,每个分裂球都有可能发育为形成胎盘的胚泡外膜,或者发育为形成胎儿的内部细胞质。只有受精卵和两细胞或四细胞的分裂阶段保持形成完整胎盘和胚胎组织的能力。 如果兰斯的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人类,那么将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而且还有其它更多的作用。它通过胚胎时的基因检测使每个婴儿都具有自己的胚胎细胞库。在八细胞分裂期分离的细胞可以进行分化,一个细胞用于遗传检测,其他细胞用于胚胎干细胞相容的组织培养。希望有朝一日,这类细胞在婴儿的一生中都可以用来进行组织和器官修复。 征得父母的同意后,这些细胞也能用于试验研究,为实验室提供许多新的胚胎干细胞品系。通过更深入的理论风险评估后,这项技术甚至还可以用来生成全胚胎,用于临床生育领域。 达特茅斯学院的伦理学家罗纳德·格林说:“会有那么一天,从每个临床生育的胚胎中取出一个细胞,储存起来,便可用于将来的组织培养和器官移植。” 据美国生育医学学会的学科主任安德鲁·巴巴拉介绍,经过胚胎检测程序出生的婴儿,先天缺陷和普通婴儿一样。因此,经过十年的探索,没有证据表明会引起人的健康疾患。巴巴拉博士说,“如果兰斯博士的技术可以成功培育出人的胚胎干细胞品系,我估计,为每个经过胚胎基因诊断的人培育其自身的干细胞也许真会成为一条寻常之路。” 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遗传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凯西·哈德森说,即使有2000例婴儿出生,胚胎检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证明还是很少”。她敦促美国生育医学协会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存放安全数据。 2005年10月16日的《自然》杂志报道的其他替代方法对治疗性克隆技术提出伦理学方面的反对意见,反对用自体细胞培育的新组织器官治疗病人。 这是美科学家研究出不破坏胚胎的干细胞提取技术,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315 评论

哆咯哆咯咯

iPS在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研究进展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产生机制与临床应用

175 评论

相关问答

  • 干细胞的研究和进展论文题目

    1995年以来我国造血干细胞工程与相关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有关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陈竺、陈赛娟等为正常和急性白血病人

    摆脱拖延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人胚胎和干细胞研究论文选题

    请问是湖南理工学院的吗

    灵魂尽头z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干细胞与人类遗传研究论文

    你看看这是不是你需要的类型论文,不过我还是建议只是参考,自己写最好了。 干细胞作为一种既有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

    新驰销售一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

    超级懒喵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干细胞研究与利用论文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

    喵布拉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