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4

大酸杏儿
首页 > 学术论文 > 黄山区民居建筑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道酬勤1212

已采纳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93 评论

叶伟2050

中国古民居实在是太古老了,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走进“山顶洞人”的家园。林林总总的中国民居,无不各具风情,它们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演绎人生话剧的最主要的舞台。民居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种类之多令人惊奇。北方地区建筑多用厚重的围墙做四壁,以抗风霜、雨雪的严寒气候,而南方炎热、潮湿,就必须使建筑有良好的通风、防潮等功能,以创造较舒适的环境。“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得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一、山西民居我国传统民居遍布全国各地,内容广泛、丰富。提起北方民居,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合院,殊不知,北方民居的精华在山西。正如山西省的古代寺院等官式建筑是全国保存数量最多、年代最久、质量最好的,山西省也是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现存数量最多、质量上乘、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省份。(一)晋中广厦――乔家居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其建筑艺术而言,山西民居和皖南徽派民居齐名,素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说,因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享誉海外的乔家大院便位于山西省祁县境内。祁县民居的平面布局及体型颇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符合风水术中“坎宅巽门”的说法。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四周房屋大都采用坡向内院的单坡顶,使外墙高大,雨水流向院内,形成“肥水不外流”。三是外墙高大厚重,防御性极强。祁县县城的巷道,两侧都是没有窗子的高墙,置身其中,不免发思古之幽。祁县民居中,最著名的要数乔家大院,当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拍摄视角清晰地反映了这座古民居的布局特色和空间组合,以及精美的细部装饰等。虽然拍摄者只是以这些作为渲染故事情节的背景,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这座大宅院的恢宏气魄。1.严谨有序的城堡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村落,走进乔家堡村,路旁都是高耸的青灰砖墙,没有窗户,偶尔有一两个圆拱形门洞,里面是黑漆木门,显得壁垒森严。大院三面临街,独立于周围民居。大院四周是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仿佛城墙上的敌楼,显得很有气势。乔家大院就是这样一座全封闭的方形的城堡式大院。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又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现存的格局。整个宅院分6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共计有313间,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物多而不乱,布局严谨有序。2.新奇独特的造型山西民居的一大造型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而单坡顶背后的高墙朝向院外,墙体高大封闭,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山西气候干燥,春冬两季有大风,高大的外墙可以防风。而祁县单坡顶的民居更是独具地方特色,都是船侧反曲的层面形式,这与常见的单一凹曲线,或凸曲线屋面都不相同,形式新奇独特。乔家大院最有特点之处还在于它的上人屋顶。大门上的城楼是上房顶暗室的必经之路,上下楼都要经过这下面的一条漆黑的通道楼梯。上去以后,所有的房顶都能去,房顶上的通道主要是为更夫设计的,道路曲曲弯弯,却四通八达。乔家大院的房顶上还设有更夫楼,尺度不大,却十分精致。平房顶随便走,但单坡顶都留有一条窄窄的道路,外侧还设有矮的女儿墙,防止人摔落。站在乔家大院的房顶上,看到面前高低错落的起伏变化,会令人感到建筑美学反复、交错、连续、间歇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神秘感。3.精美的细部装饰这样的大院落,其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细部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而每一个雕刻每一幅画面都有其民俗的说法,都是一个故事,令人观之回味无穷。乔家大院共有六个大院,虽经几期分建,中间时空跨度将近两个世纪,但仍保持了统一的风格,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古老的街巷、高耸的灰砖墙、雕饰华丽的门楼,以及大门前的拴马桩和上马石……徜徉于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晋中地区的繁荣时代,感受到了当时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也体验到了前人用建筑的手段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华北平原上的明珠――平遥民居平遥古城是北方民居中的精粹。这里村镇建筑格局规整而严谨,住宅本身的排列十分整齐,而且相对封闭,呈内向型的形态。直而窄长的街两侧探出是山式门楼,简洁、明了,标志着下边人家的入口所在。门楼之下,自墙内悬挑出装饰精细、华美的梁枋,支撑起同样精致的斗拱,共同托起上面的屋顶,其上的正脊与院墙端头相平齐,给人的感觉是“见墙而不见屋”。其侧面沿街的外墙墙头上用整齐的磨制砖砌出各种透空的花墙,使较高大、平板的竖墙面显得活泼、轻巧了一些,而不会让人产生过分压抑之感,不失为一种简明而有效的装饰手法。大门外常放置有石雕的上马石。门洞两侧夹立砖垛,并置门枕石,门洞相对较窄小些,相当封闭、严密,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其内院较窄,可使两侧厢房受到东西两面日晒的时间较少一些。院落中轴线明确,正房相对高大、宽阔一些,有的深宅内院还有多重层院相连。院中放置花草,使单调的色彩环境变得新鲜、活泼、亲切一些。有的大家望族的住宅里,次要院落的平顶屋顶上还增建明楼,谓之“绣楼”,这是年少女眷的“闺阁”,其外形小巧玲珑,仿佛宅中的点景小品。除宅边院墙高筑(为防外侵、偷盗发生)之外,在外山墙顶上极容易被人翻越的墙顶都是虚砌并浮搁着,排列成花纹式的透空墙体,一旦有盗贼掠入,弄倒花墙,一可出动静惊人,二可将贼绊跌,起到防卫和警戒的作用。现在看来,则已成为一种惹人喜爱的、值得观赏的艺术装饰品了。平遥县的木结构民居,似乎没有祁县民居那么庄严华丽,然而走进民居院内,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正房竟然是独立式窑洞形式。

330 评论

天蝎兔兔

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历史背景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建筑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船都是木构架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正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以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树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也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当时徽州人居文化。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和传统雕刻的分析,提出在利用传统徽州图形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设计形象,以此体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充分展现地方的传统文化底蕴。关键词:徽州民居文化视觉元素图形符号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现在,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现代设计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西方”脸,尤其缺乏“中国元素”,现代、美观、实用且具有“中国元素”才是中国应该有的优秀设计。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自己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设计语言。一、徽州民居文化的启示我国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不同地区的民居,其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构造和风格都不同,并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徽州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繁荣昌盛、地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多为两层高的合院式建筑,住宅空间狭窄,天井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井设计旨在让宅内的人能与天有所接触,“长幼有序、天人合一”是中国大部分民居的建筑观,特别是在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阴阳八卦、风水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将地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内涵,充分展现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二、对称布局的民居文化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特别鲜明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长短相间、线条简洁,清晰地勾勒出一幢幢徽州民居的轮廓。徽州民居的个性特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内部构造的复杂精致与外部形态的简洁明快形成鲜明对照。徽州民居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的格局。民居的前厅或厅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把建筑、山水、花木和所在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建筑的对称美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人生观,而居室的结构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徽州民居建筑的风格、工艺特点与营造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反映了徽州人的风水意识和装饰审美观念。因此,无论是人们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三、徽州民居文化的元素徽州建筑外墙很少开窗,采光、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财不外流”的吉利寓意。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时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北京设计师马怡西主持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室内设计思想围绕“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展开,喻意良性循环,凝聚力与外向力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似内似外的独特氛围。在大厅的四周用抽象手法设计出屋檐的S形轩梁反光灯,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符号,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装修设计风格符合徽州民居文化的特点。可见设计师对徽州民居建筑的渊源有着较深的了解,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而不是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不是对徽州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或地方惯用的词汇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逐步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将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琐的雕梁画栋图形化,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四、徽州的雕刻与装饰元素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砖雕广泛用于徽州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以来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木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室内,通常用在民居建筑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雕工讲究,是独有的建筑特色。徽州木雕以浮雕、半圆雕和透雕为主,用于建筑物和室内用具上的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多为人物故事、风俗民情、山水树木、文字锡联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既美观又实用。家具方面的木雕较多应用在床与衣橱上,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使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鲜明生动,反映了建筑、生活、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建筑木雕相对于其它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意味。案例一:安徽设计师杨林主持的芜湖陆和村茶馆室内设计,大量地选用徽州木雕作为室内构件的符号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徽州文化魅力,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木雕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象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的单独把木雕作为装饰品,有的则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木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作为室内环境中的装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艺术氛围。案例二:浙江设计师陈耀光的杭州某酒店室内设计,充分借助于城隍山周边的市井风情,石井、马头墙、青花陶瓷、民居木窗、江南竹笛、西湖小船桨,还有以“里”、“弄”、“巷”、“坊”等民俗意味的元素作为设计创作的题材,努力保留和表现一些杭州城的古貌遗风。设计中没有斗拱、挂落和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景观的立面表现了红色方体的印章和书法等,以“福”、“禄”、“寿”、“禧”为主题的墙面作为装饰的构成符号,传统的内容、现代的排列组合,充分地反映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创造性的构思很少是凭空产生的。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曾说:“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而产生出来的。”美学家朗格也提出,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一切形式及技巧,都是在对原型进行的“处理”中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要通过实地考察,从中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出地方文化内涵与自己个性的结合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映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①马怡西:“四水归明堂”,《室内设计与装修》,。/②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2。/③许亮:“‘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④陈耀光:“中国风·江南情”,《室内设计与装修》,。/⑤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320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街区建筑防火研究论文

    [韩军]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与火灾预防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人们消费和娱乐的公共娱乐场所也快速发展起来,各类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发展迅猛,

    Gemini952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民居建筑研究的前沿论文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陆陆123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范文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专业的人才需求越发迫切,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建筑专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建筑毕业论文 范文

    雨田里得麦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居民区停车问题研究论文免费

    上海老旧居民区车位管理倡议 在保障居民区业主合法权利并为业主谋取福利的基础上,为缓解居民区停车位紧张和车位空闲时段较长同时存在的矛盾现状,合理利用居民区停车位,

    幽幽百合香sj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居住小区研究论文

    1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1年2期- 邓卫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

    徐珊珊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