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卿心711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徐光春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在河南;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同样,汉字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可以说,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汉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汉族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本身有一定的严谨的规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统性。尽管汉语方言歧异纷呈,可使用汉字写下的书面语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虽然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商周的古文字还是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依然能读得懂。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指出:“中国的这种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区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绝对一致的著名汉字”。从“仓颉造字”到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字史汉字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载体。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都因各自文明的戛然中止而早早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伴随着源远流长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从33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文字,堪称老寿星。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字史中,中原文字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不仅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古文字资料,还涌现出一大批文字学方面的大家,对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史学博士):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仓颉号史皇氏,是黄帝的史官,他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迹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李斯《仓颉篇》曰:“仓颉作书,以教后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仓颉造字时天地震动:“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献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上古时代巫、史不分家,巫术盛行,联系到仓颉作书天雨鬼哭,王充《论衡·骨相篇》说:“仓颉四目”,看来仓颉又是黄帝之巫。今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仓颉的故里,这个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现在村里人还大多姓史。这里现存仓颉陵一座,占地70多亩,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迄今为止,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共有15万片之多,单字有5000个左右,目前无争议的可释字有1000多个。孔子曾经叹息由于文献不足,殷礼难徵,到了19世纪末,忽然发现了150万字的甲骨文,这是连孔老夫子都未曾寓目的商代直接史料,因此弥足珍贵,早期甲骨文的收藏研究者罗振玉就骄傲地称“殷礼在斯堂”。正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深入研究,证明了《史记》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轰然撞开了被重重历史疑云紧锁的殷商王朝神秘大门。王宇信(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导)史学大师王国维曾深刻地指出:“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在王国维生活的清末民初,由于流沙坠简、敦煌写经、内阁大库档案,“四裔”碑铭以及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蔚然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几种新学问。特别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其后的科学发掘,形成了甲骨学和殷商考古学这两门全新的学问。从此,由于史料不足而山穷水尽的殷商文化研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开了新生面。李立新: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南阳人董作宾先生,是近代最著名的甲骨学家,他对于殷墟甲骨卜辞的发掘和甲骨文断代研究均做出了卓越贡献,和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郭沫若曾断言:“在甲骨文之前,汉字已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过程。”在舞阳县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16例刻画而成的符号,这些符号极有可能是文字。贾湖遗址刻画符号距今约8000年左右,对于汉字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南此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遗址中,均发现有陶器刻画符号,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应是甲骨文的源头所在,而河南也最有可能是汉字起源的地方。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李斯(?~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蔡县至今还有李斯故里和李斯墓。郑慧生(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到了东汉之初,许慎在汉字研究领域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人,《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在许慎著《说文解字》以前,中国没有文字学著作。有一部《尔雅》,那是辞书,它只负责解释词义;有一部《方言》,它负责比较各地的方言词。而收集全部流行汉字,介绍它们的造字方法,分析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这样的著作,只有一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收集了当时流行的汉字9353个,用秦汉常用的小篆书体,把它们全部摹写下来;个别字的古文、大篆与小篆书体不同,《说文解字》也为它们做出记录,这给我们今天研究文字源流、变化提供了绝好的材料。《说文解字》给汉字建立了540个部首,统属9353个汉字。有了部首,江、湖、海、洋……去找水部,松、柏、梅、桃……去找木部,简单明了,方便多了。所以,从部首法创立之后,《玉篇》、《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纷纷采用。直到今天编辑辞书,也还离不开此法。特别是一些上古文字字典的编纂,不仅离不开部首,甚至还必须依照《说文解字》的十四卷分部,如《甲骨文编》、《金文编》等。李立新:北宋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尤其是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开封市),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人口超过百万,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瘅就是一名宫廷铁匠,不仅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今天书籍印刷中最为流行的汉字字体“宋体”也形成并得名于北宋。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代,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雕版印刷术由于是整版雕刻印刷,所以十分繁难。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瘅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单字雕刻,拼合印刷,单字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有了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成倍增长,图书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宋体是宋代为适应雕版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在宋代,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完善。由于当时的书籍每一版印刷两页,使用的是长方形木板雕刻制版。木板具有木纹,一般都是横向,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但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由此产生了竖粗横细,横线端点有一粗点的宋体字形。一千余年来,宋体字一直行用不衰。河南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字史,在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领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永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永民,河南南召县人,教授级高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在1978~1983年间,以五年之功研究发明了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即王码)”,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据199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当时的中国内地计算机用户中,85%的人使用王码(五笔字型),王码已经成为全社会普及最广、装机最多、影响最大的电脑汉字技术。王永民被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升。”文化摇篮书法故乡——群星闪烁的中原书学史与汉字发展史紧密相伴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史。从商周至现代,汉字书体在不断地发展。从形式上有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就艺术风格而论,不同时代、不同书家、不同风格,形成了日月联璧、山河焕彩的局面。河南古代及近代书法遗迹特别丰富,各种书体,都可以在河南找到代表作。翟本宽(郑州大学教授):除了大家熟知的殷墟甲骨文,河南还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是用笔写在软坯上而后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由于书写工具不同,笔画较甲骨文粗肥丰满,结构严整而疏朗。我国古代石刻遗存较多,特别是碑刻中保留下来的极其丰富的书法艺术,更是书苑中值得珍重的瑰宝。河南遗存碑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尽显风采。据1960年在全省范围内对石刻碑碣的调查,获得资料多达5000多份。比如,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正始石经》中的古文就属于大篆的一种,《正始石经》也称《三体石经》,书有古文、篆、隶三体,三国魏废帝(曹芳)正始中刻,与《熹平石经》并建于洛阳太学前。隶书:河南隶书碑刻相当丰富,数量居全国首位,如《孔庙碑》、《李孟初碑》、《淮源庙碑》等,都是隶书珍品;楷书:龙门北魏造像中的“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龙门三十品”和初唐造像题记中褚遂良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堪称书苑奇葩。龙门古阳洞北壁的《始平公》,是龙门造像题记中碑刻和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宋代书法对前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北宋的苏、黄、米、蔡,开创了宋四家书派,而宋代皇帝赵佶(宋徽宗)则创造了瘦金体,在宋代书法流派中别具一格,原新乡县的《大观圣作之碑》,保存了这种书体篇幅较大的实物资料。碑文由赵佶撰并书。行书:如褚庭诲的《程伯献墓志》,可作为唐代一般行书的代表。此志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刻,刘彤撰,褚庭诲书。其书迹除在《淳化阁贴》见到外,此志出土是一个新的发现,字体在丰满匀圆中,具有轻重顿挫之致;草书:河南偃师的《升仙太子碑》,首先用草体写碑文,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例。此碑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刻,则天武后撰并书,妇女书碑,始此一石。河南地处中原,钟灵毓秀,名家辈出,有历史记载的河南籍书法家多达4000人,其中有的人在书法发展的转折关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翟本宽:其实,仓颉、李斯、许慎等不仅对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都是著名书法家。李斯就被誉为“小篆之祖”。除此而外,还有几位河南著名书法家不能不提。一位是汉代书家蔡邕,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擅长篆书,隶书尤为著称,有篆籀八体之妙。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东汉政府为校正儒家经典文字,在洛阳太学前立了46块石经碑,史称《熹平石经》,其中部分为蔡邕所书。该石经不仅对校正古籍有重要贡献,且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材料。郑道昭(?~516年),开封人,北魏书法家,其书法艺术不独在北朝居首,在真书中亦属佼佼者,不愧为北朝书圣。楷书之祖钟繇与褚遂良。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降及三国,钟繇(元常)乃有《宣示表》等,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我国书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钟书分三体:一是“铭石书”(即正书),二是“章程书”(八分),三是行书(为尺牍所用)。三体兼善,梁武帝对其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评。虞世南也说:“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褚遂良,字登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同为唐初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其影响不仅遍及国内,且远播日本、南韩等国。他工隶楷书,传世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墨编》说:“遂良书法,或学钟公之体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途。”刘德升,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史书盛传行书为刘德升所创。刘德升作行书,是对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开了由楷入行的先河。草书大家王铎。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至明末书法尚姿媚,少奋发雄强之气。他在书法艺术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于董派之外,别树一帜,名重当代。其书迹特别丰富,在孟津、沁阳、济源、浚县等地均有资料,其手书《拟山园》帖,尤为著称。西中文(河南省书协常务理事):古代之中原书法名家群星璀璨,今天的河南书法事业也是蒸蒸日上。近20年来,河南在历届全国性书法大展大赛上,获奖数始终保持在第一、第二,被公认为全国书法大省,真可谓“中原书风”热中华。以谢瑞阶、张海、王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书法人,不但在本省,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05年中国书协换届选举中,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目前,河南书法队伍已形成了布局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书法爱好者多达200多万人,中国书协会员构成了中坚力量,5~10位名家则位居领军地位,整体发展态势喜人。音、形、义的完美结合——汉字发展特点及规律介绍完中原文字史、书法史,让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字相比,究竟有哪些突出特点?简而言之,其特点有三:一是以形体表意为主,兼能表音,形音结合,表现力强。二是结构规整,书写优雅,一字一音,抑扬顿挫,兼具形体美和音韵美。三是包涵的信息量大,汉字历史已有四五千年,发展演变从未间断,所涵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十分丰富。四是言简意赅,同样的内容,如果用汉语写出需一页,译成英语则要超过一页半。郑慧生:文字的三要素是形、音、义。形—文字本身的形体,它是怎样写的;音—这个形体所要标示的音节,它念什么音;义—这个读音所能表达出来的意义,它当什么讲。中国的汉字旧称象形字,但象形只是汉字最先采用的造字方法。中国汉字的绝大多数却是形声字,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最能体现形、音、义三者的结合。譬如“瞥”字,其形分为两部分,上“敝”下“目”。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从字形上我们就能讲明白形与音、义的关系:此字从目敝声,其义为“快速地一看”,故字“从目”,其音读piē,故云“敝声”。西方的字母文字易于表音却难于表义,如英文中的“peep”,音为〔pip〕,义为“瞥”,读音固然容易从拼写上辨别,但你能从peep的拼写上想象出“快速一看”的意思吗?汉字是最善于表达形、音、义的文字,所以它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距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成为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文字。李立新:汉字发展规律也有三个: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几种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二、汉字形体存在规范化趋势。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最重要的就是秦相李斯完成的“书同文”,其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唐代的《开成石经》等都对汉字的规范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因为人类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一些是象形和会意难以表现的,好在象形汉字是独体字,用同音声符字增添上表示意义的形符字,就构成表达新的意义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可以由独体象形字大量组合,并可以方便地表达语言中新的意思,从而解决了汉字不足的困难。但形声字并没有破坏汉字的表意功能,因为还有一半的意符字在,正所谓:“秀才识字读半边”,这正是汉字的高妙之处。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的灵感和智慧,也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弘扬汉字文化现实意义重大张生汉(河南大学文学院):历史上,数不清的河南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特别是为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要建设现代化的新河南,在汉语言文字、特别是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研究、普及应用方面,我们也应有所作为。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一要制定好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二要重视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汉字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利用,让河南争做汉字信息技术产业大省。韩宇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这既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中原汉字史的重要地位,弘扬汉字文化,对中原的崛起、河南的复兴,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弘扬汉字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才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消除误解,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得到更多独特的审美享受,也得到新的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途径和方式。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从书写印刷角度看,同一份文件作品,汉字的用纸量是最少的。有位联合国资深外交官说,在任何一堆文件中,他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汉字文件,那就是最薄的那一本。显然,汉字更合于经济的原则、环保的精神,汉字文化其实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汉字是一种伟大的文字,自从五笔字型等各种电脑数字化输录方法问世以后,实践证明,汉字的输录速度并不落后于任何一种拼音文字,弘扬汉字文化,至少有利于在汉字文化圈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有通晓多种文字的专家作过这样的比较:汉字自产生以来,共创造了50000多个字;现在大部分都“死”去了,不再被使用了。日常交往中的常用字仅1500左右,人们只要掌握4000~6000字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而英文的单词有五六十万个,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还有1000个左右的新词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大学问家,每年都还需要再学1000个新词。但是,汉字由于具有特别的造词能力,仅仅依靠熟识字的重新组合,就可以了解掌握时代变化带来的任何新事物了,并不需要不断地重新学认新字。这种不需要“后续投入”的文字,给人们省下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和现代价值,它理所当然值得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必将成为世界上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钱小小小疯纸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这也是我的考试论文,有些事网上的,有些事我找的资料,有些是我自己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呵呵)
Elena小妞仔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正文: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
证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构件,为众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的投资和融资机会。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网际网路金融对证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
你是否有喜欢的昆虫,并细心观察过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察昆虫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观察昆虫的作文1 世界上总有奇妙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有可
1、熊即熊科(学名:Ursidae)动物的通称,是一种大型哺乳类,属于食肉目。该科共有六属八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一部分地区。 2、常见的特征是身躯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