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好远
一、大赛主题:寻访校友足迹,规划人生未来二、参赛对象: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可以以个人或者团体参加三、参赛时间:2005年3月——4月30日四、大赛内容:1.寻访优秀校友,调查了解校友的基本情况(毕业时间、专业、个人特点、个人成就、成长过程等);2.校友对我校在高等教育发展和创办综合性大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用人单位(人事干部、领导)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4.根据可能情况,了解今年和今后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5.结合校友的事迹与自身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今后的就业前景做个计划;6.在寻访的过程中,拍摄优秀校友有关图片。五、寻访校友途径:1.寻访方式:可以采取走访、电话采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成进行(可以先咨询本校教师关于优秀校友的情况);2.寻访目标:当地中小学、教育局,企事业单位,各级医疗单位、医院,人才市场等。六、调查报告要求:1.采访1—3名或者多名优秀校友(可向他本人或单位要事迹材料),以介绍优秀校友的事迹材料、校友的成长历程;2.社会对我校办学情况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3.收集用人单位的简介、用人需求(建议除到用人单位外,可以到人才市场获取资料);4.通过调查,发表自己对校友的优秀事迹和当前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感想;5.结合在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实际行动的收获和经验。以以上五点为主,形成1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七、交稿方式:征文稿件交在2005年4月30日之前交到作者所在学院团委办公室,或者发E-mail。稿件中注明学院、班级、姓名等信息。八、奖项设置:本次大赛评委由学校资深的专业教授担任;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若干名,学院优秀组织奖6名,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九、媒体宣传:此次大赛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我们将推荐到《杭师院报》、《师院青年》、杭师院就业信息网、各二级学院院报上发表等。十、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在寻访过程中遵守交通规则,增强防盗、防意识,避免与他人发生纠纷;2.注意形象。到用人单位去调查时要着装整洁、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十一、联系方式:(略)附:我校部分优秀校友名单(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校团委人文学院团委校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2005年3月15日
huyingheng
校友是重要的人力智力资源、物力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校友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好采访校友工作,已成为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意义深远。有人把校友会的工作比喻为筑桥工人,是它构建了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间的桥梁。为了对以后的学习有更好的帮助,我们走访了于我校毕业的缪爱雪校友。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早上八点钟赶到,我们开始了校友采访。简单的问了一些基本情况,校友开始很认真的跟我谈起他认为当代大学生以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她以丰富的经验侃侃而谈,让我感受颇深,对我也很有帮助。“八小时工作,二十四小时思考。”“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这是03级校友缪爱雪的座右铭与人生感悟。她通过她的人生经历及感悟,让现在的我对未来的就业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干一行,爱一行,钻三行,出色于多行。”是缪学姐的人生格言,它清楚的告诉我,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是人一生中的重要一课,“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歹。” 须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更要通过实践获得更新的感悟与认知,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从基层干起,不要好高骛远。”“服从工作需要,把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工作看成事业,要有敬业精神。”这是缪学姐就业的经历写照,在金融学院学习的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建设银行杭州分行工作,从零柜做起,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要“既来之,则安之”,以认真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肩负好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做人,勤勤奋奋做事。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回报。从基层做起,不做无谓的好高骛远,做有目标的奋斗,有的放矢,逐步提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因为“是玫瑰总有开放的时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如果你的领导上司不重用你,不是你的错,是他的损失。”拥有认真负责精神,不断进取的自我总是会曲径通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缪学姐说,她会投身于自己所喜爱的这个职业,并为之拼搏不止,奋斗不息,但毕竟路还很长,还会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许多新出现的问题,这些要靠我们的一起努力。随着采访结束,我们走出了建设银行的办公大楼,学姐的亲切微笑还在眼前。背负着学姐的殷切希望,我们“望望头上的天,看看脚下的路”,轻松而愉悦的,迈上了新的旅途。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不好好把握却很容易蹉跎光阴。这次寻访之行确实让我受益良多,写着这些文字,我还在想着校友对我们的忠告,我会牢记在心,并落实到行动上,向校友学习,做一个有贡献的人。
Yuan圆圆圆
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广东实验中学120周年校庆校友采访——何建罡何建罡:63届校友,毕业于华工建筑系。1954年3月出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副院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材学术委员会轻骨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协混凝土啊结构协会理事长安大学客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兼职硕士导师对母校情深意重,参与多项省实初中校区建筑物的设计及施工第一次与何建罡老师联系的时候,我们发了一封很长的短信去介绍省实校庆的种种情况。就在我们还在为这次采访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而踌躇不定时,何老师很快回了短信“好,什么时候?”坦诚与高效率,是何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采访定在了省实校内的敬师亭内进行,星期天的校园学生不多,亭子里可以看到省实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出琅琅书声。何老师一身简洁的白色,虽然已是比我们年长几十届的老学长,但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年轻的气息。亲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谈,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起来。 那时候的省实何老师是六三届的省实学生,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省实的学生。因此,他对母校有着一番特别深厚的感情,对省实的传统,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何老师的话来说,能在省实读书,其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在何老师读书的那个年代,要想考上中学,必须参加全市的统考。想要进入像省实这样的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省实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为优越的师资条件。一般的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这一门课,而何老师当时的英语老师,竟是国内有名的英文电影翻译家。这使何老师和他的同学比同龄人有优势。在那个时候,很多学校连续几年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而省实,却能有一半的学生顺利升学,差距就在这里拉开。何老师半开玩笑的说,放学以后,其他中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聚集在越秀山看足球,而省实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读书,这就是省实吸引他的地方。当我们好奇地追问那时候的省实和现在到底有什么区别时候,何老师的答案是:现在省实的很多传统,在那个时候已经存在了。比如说课外的科研小组,像无线电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等等。那时候的生物课,也并不是单纯的读书,有时还要到学校的植物园去种东西,可以说是乐趣无穷。也有很多省实的学生去参加各类的竞赛,不过那时候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因为兴趣而去参赛,而不像现在,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一定要获奖的”的心态。总而言之,全面地发展这种理念在那时候的省实已经开始扎根。可以说现在省实的优秀,也得益于前辈们的开明和努力。看学习:勤奋+全面知识+实践 在何老师读书的时候,流传着一句笑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然而这也是当时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何老师看来,死读书这三个字,有时候是必要的。何老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参与工作十几年后再重返校园读书,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死读书”在这时候,可以辩证地译作勤奋。“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晚上不到1点是不会睡觉的。”何老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的读研时光。由于文革的影响,基础知识的薄弱使他每做一件事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工作。何老师认为,当遇到不清楚地问题时,参考别人的资料与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通过与别人交流时,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长期的积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尽管何老师读书很勤奋,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巧读书”似乎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时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时候在省实读书,压力并不大,作业也不多。何老师每天在学校就将作业完成了,一放学就去书店看课外书。他尤其喜欢科技类的书,但其他内容的书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不局限自身的知识,在何老师看来尤为重要。“很多工科的学生总以为经济学属于文科,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何老师从学生时代,到后来参与工作,都尽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书。何老师毕业于华工建筑系,然而在工作时,会参与各种各样的设计,像水泥厂化肥厂的筹建等等,都必须具备多种的知识。退休后的何老师成为法人代表,他便特意地了解很多法律上的专业
留下邮箱地址,我可以发给你。
哈哈哈哈呵呵,吃了都不会吗?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
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这几年社会上言谈越来越自由开放了,基础教育也愈发地饱受争议了。既然各式各样的言论已多,我倒也无所畏惧了,于是铺纸研墨,蠢蠢欲动地想要发表
话题题作文:“秀”题析及例文 一、【作文题目】 “秀”,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意思是“表演、演出”,如“时装秀”、“达人秀”;也可以是指“展示、表现”,如“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