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tlavie88
梁劲沙志彬陈弘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本文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编号:G2000046705-0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梁劲,男,1971年出生,物探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与地球物理系,大学本科,曾经从事大洋多金属结核和结壳的勘探工作,现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
摘要西太平洋由于大规模火山活动存在,深层熔岩上涌,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根据磁测资料,对区内MF海山磁异常特征,采用似二度体磁力剖面异常特征计算公式,用正演拟合方法来反演地下地质体产状、形态大小、基底起伏和磁性体物性参数,从而得出磁源体特征。研究海山性质及邻域洋底的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断裂构造及其分布、岩浆活动规律以及岩石物性等有关的海山结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演化,为探讨地质构造对结壳的生长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富钴结壳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西太平洋磁异常断裂构造正演拟合火山活动
1前言
富钴结壳是海底重要的固体矿产资源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进工业国对大洋底、特别是对中太平洋海山和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以及约翰斯顿岛专属经济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侦察性的调查。国土资源部“海洋四号”船DY95-7、DY95-9航次在麦哲伦海山区对MA、MC、MD、ME、MF五座海山完成了的磁力测量。磁测数据作了磁力电缆长度校正和船磁方向校正,并以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进行正常场校正,资料真实可靠。
测区位于西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区,由五座海山组成,面积约60000km2,为国际公海区,是世界大洋中最大的海山群之一,西南距关岛约400nmile,东南距马绍尔共和国首都马朱罗约1000nmile。区内水深1200~5500m。该区水下海山链呈NW-SE向展布,多为平顶山,山顶水深1200~1500m,山坡较陡,坡上有丰富的富钴结壳。海山链是形成于侏罗-早白垩世洋底基底之上的火山构造隆起,区内磁条带的展布和地层分布特征表明,海山链的形成与北西走向的转换断层密切相关。海山均是构造因素控制下,沿断裂带火山喷发/喷溢作用的火山成因,海山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北东向次级断裂控制,单座海山呈北东向展布。海山基座的主体岩石由中侏罗世洋中脊拉斑玄武岩、早白垩世板内碱性与拉斑玄武岩和洋岛枕状玄武岩组成,喷发年龄为100~200Ma。山顶主要沉积物为钙质软泥(有孔虫碎屑)、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壳(主要是鲕状灰岩)及粘土等组成(何高文等,2001)。根据有关资料(Nakan-ishi和Winterer,1998),测区西面的中生代磁异常条带近NE-SW走向,磁异常条带年龄往SE方向变老,从最新的M25(147Ma)到最老的M32(未确定年龄),经历了多次地磁极性倒转(图1)。
图1测区附近海域中生代磁异常条带分布图(据Nakanishi和Winterer,1998,有修改)
of Mesozoic magnetic lineation in round the study sea area
2磁异常特征
本区磁异常面貌比较简单,类型单一,且形态相似,各个海山大同小异。以MF海山为例,从平剖图(图2)看,测区磁异常呈有规律的条带状,且沿东西向平行排列、正负交替。异常变化梯度较缓,其形态较圆滑。有的磁异常振幅虽高达数百nT,但变化却不很剧烈,异常形态十分宽缓,剖面间可追踪对比。
图2MF海山磁力异常(△T)平剖图
MF seamount magnetic anomaly(△T)profile in plan
对比海底地形图(图3)和磁力(△T)异常平面等值线图(图4)可以看出,MF区内磁异常主要发育在内平顶山南北两侧的山坡上,以负值为主,在负值的背景下,局部负异常发育,仅中部即山顶上有两处异常值大于100nT的小正异常;平顶山南、北两侧边缘处形成两大伴生异常。
北伴生异常北正南负,负异常幅值比正异常幅值大,负异常中心较两翼平缓,异常中心极值超过-850nT。南、北两翼陡峭,北翼较南翼陡(平均梯度值达120nT/km),梯度方向向北,其北侧伴有一异常值大于400nT的正异常;南翼较缓(平均梯度值约90nT/km),梯度方向基本向南。
南伴生异常南正北负,负异常亦具有中心较缓,南、北两翼陡峭的特征,且异常幅值比正异常幅值大。异常中心极值超过-850nT;南北两翼梯度值相近,(平均梯度值约为90nT/km),梯度方向近南北向,其南侧伴有异常值大于300nT的正异常。
3磁异常解释断裂与岩浆活动
断裂是火山岩岩浆活动的通道,海山本身就是火山岩浆沿断裂发生喷溢活动的产物,而磁异常则是岩浆作用的地球物理表征,它是岩浆喷溢后所形成的岩石物性的客观反映。因此,通过地磁异常分析可获知岩浆活动的某些特征与规律,以及岩石的物性差异等(米纳德,1978)。
图3MF海山地形图
map of the topographical from of the MF seamount
根据磁异常的异常阶梯带、线性异常带、串珠状异常分布,以及异常被扭曲或断错等特征,可基本推断和确定断裂的分布状况(瓦奎尔,1984)。如图4所示,MF海山大的断裂有两条,属于次级断裂。F1断裂位于海山体北部的平顶山边缘,为EW向断裂;F2断裂位于海山体南部的平顶山边缘,为NE向断裂。断裂位置磁异常发生明显扭曲变化,两侧磁异常走向不同,异常面貌特征和异常振幅等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比海底地形图(图3)和MF海山△T磁异常平剖图(图2)可以看出,MF海山为大型平顶山,山顶平台面积庞大,地形平坦开阔,有一大一小两个山顶平台,而海山的山坡地形陡峭。与之相应的磁异常变化单调,形态圆滑,少有局部发育,表明山顶平台为单火山口中央喷溢式形成。控制MF海山两大伴生负异常的磁源体,根据相似的地磁异常形态特征,相近的异常形态幅值,但其磁化方向几乎相反,可认为它们来源于相同的物源,并可能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分别沿F1和F2断裂的火山喷溢活动。根据海山地形形态和磁异常特征分析,喷溢时熔岩向低洼处流溢。它们形成后经后期构造运动逐渐下沉、沉降过程中,其顶面逐渐被海水侵削而成为平顶山。
图4MF海山磁力(△T)异常等值线图
magnetic anomaly(△T)of the MF seamount
正演拟合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正演拟合计算采用似二度体剖面磁力异常计算公式。地科院矿床所研制了一套进行磁力异常剖面解释研究工作的应用软件系统。其主要原理是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地下地质条件,用模型引起的理论异常与实测异常相比较,通过逐步修改模型的形状和物性参数,使理论异常与实测异常相吻合来反演地下地质体的形状或物性参数的目的。可依据一定已知资料反演地下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基底起伏和磁性体物性参数。该系统对二度体和似二度体剖面磁力异常的地质解释十分有效,对三度体磁力异常的地质解释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伴生异常一般在中纬度地区地下磁性体在斜磁化的条件下产生,并且在北半球具有南正北负的特征,测区位于北纬17°~19°,属中、低纬度区,磁异常背景为负值,与正异常伴生的负异常幅值大,且磁异常分布特征与海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该地区在正常磁化(地磁倾角约15°~20°)条件下,根据磁场公式,沿走向有限或无限延深的单个规则板状体所引起的异常形态,应表现为两正峰夹一负峰,负峰幅度比正峰幅度大,南正峰幅度比北正峰幅度大(罗孝宽等,1991)(图5)。下面根据此特征,通过实测剖面的模拟计算对磁异常进行解释。
图5沿走向有限延深厚板状体磁异常特征示意图
sketch showing of magnetic anomaly character thick-platy body along the trend and limited extend
图6是正南北向切割MF平顶山的一个剖面。该地区正常磁化的地磁倾角约15°,异常形态特征表现为两正异常夹一负异常,负峰幅度比正峰幅度大,南正峰幅度比北正峰幅度大。实测异常曲线中,可分为f1和f2两个异常段,f1段表现为两正异常夹一负异常,负峰幅度比正峰幅度大。北段正异常比南段正异常幅值大,但受测线范围限制,形态不完整,负异常对应平顶山北侧边缘;南伴生正异常与f1段有重叠。f2段形态与f1段相类似,但磁化方向相反,北正异常与f1段部分重叠,南正异常比北正异常幅值大,受测线范围限制形态不完整,负异常对应平顶山南侧边缘。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剖面异常曲线基本上表现为该地区正常磁化异常的形态特征,根据此特征模拟出磁源体的分布状况(图6),磁异常为两大磁源体所引起,其埋深约2km,为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其中f1段磁源体有效磁倾角I为285°,有效磁化强度J为10A/m;f2段磁源体有效磁倾角I为16°,有效磁化强度J为12A/m,为正常磁化。根据磁条带年龄分析,MF海山形成于侏罗纪,海山南北两侧岩石磁性有差异,但差异不大,而有效磁倾角几乎相反,表明南北磁源体在磁场中磁化方向不一致,形成时间也不一样,即发生了一次地磁极性倒转。据此推测南北两大磁源体是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火山沿F1和F2断裂喷发所形成。
4结论
研究海山基底及邻域洋底的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断裂构造及其分布、岩浆活动规律以及岩石物性等有关的海山结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演化,为探讨地质构造对结壳生长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
图6MF-09线磁力异常正演拟合剖面图
MF-09 magnetic anomaly interpreted section
通过对调查区磁异常特征进行讨论、计算、解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MF磁源体形成于侏罗纪,为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所构成,断裂是火山岩岩浆活动的通道,平顶山是火山岩浆沿断裂发生喷溢活动的产物,磁性基底埋深约2km。f2段岩石磁化方向与该地区现在的地磁倾角较一致,而f1段岩石磁化方向与该地区现在的地磁倾角几乎相反,显然是受地磁极性倒转的影响;磁化强度相互之间有较小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为不同时期、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火山多次喷发所致。由于大规模火山活动存在,深层熔岩上涌,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调查区拖网资料显示,不同海山样品中的Mn、Cu、Co、Ni含量有较大的差别(朱克超等,1999),这可能与海山体地磁异常所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差异和构造环境的不同,以及与可能的地质发育史和年龄的差异有关。由此可见,地质构造对多金属结壳的生长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
从地磁学方面来说,结合海山磁异常特征来研究海山深部构造及火山活动对富钴结壳成矿的影响,特别是结壳基岩层的地质构造及其背景和演化过程对富钴结壳的分布与生长的控制作用,为探讨基岩与结壳分布、厚度、品位之间关系提供依据,从而为进一步地研究磁异常特征与富钴结壳的分布关系,并以此结合地形地貌等地质资料查明结壳分布的边界及矿块尺度,为评价富钴结壳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何高文,赵祖斌,朱克超等.2001.西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3~35
罗孝宽,郭绍雍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磁法.北京:地质出版社,230~248
朱克超,李扬,赵祖斌.1999.麦哲伦海山区MA、MC海山玄武岩基岩的岩石学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4).北京:科学出版社,11~19
.米纳德著,郝颐寿,谷磊昭译.1978.太平洋海洋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211
Nakanishi and of (B6):12453~12454
V.瓦奎尔著.于联生,杜曾荫,吴铭先译.1984.海底地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2
The Magnetism Anomaly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f Seamount in West Pacific
Liang Jin Sha Zhibin Chen Ho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here largely developed volcano erupting and effusing of the lava from the deep stratum in West Pacific,which provided plentiful sources for the crusts coming into being。Based on the magnetic anomaly of the MF in the study area,we adopted the magnetic anomaly formula in similar two-dimension and then inversively simulated the occurrence,dimension of the geological body,The configuration of its basement and its physical parameter the forward model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gnetism sources was research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quality of the seamount and adjoining seafloor,especially on its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the evolution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uctrual fault,the rule of the mag-ma activity and rock property etc,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rusts,provided groundwork not only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effecting on the srusts formation,but also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rich crusts scull resources.
Key Words:West Pacificmagnetic anomalyFault structureForward modelingVolcanic activity
睡神熊猫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106
James 著. Windows 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 ~15,Elsevier Sciences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聪1988
马胜中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马胜中,男,1968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海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E-mail:sz-m@。
摘要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就位和稳定施工,与井场区海底的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在海洋工程地质和海洋灾害地质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采用测深、侧扫声呐扫描、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高分辨率2D地震和海洋磁力测量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进行综合调查,对钻井平台场址周围海域的地形变化和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具有很好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 平台场址调查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海洋地质灾害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战略储备的需要,我国原油勘探开发的重点由陆地逐渐转向海域。我国近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石油资源量达246×108 t,天然气×1012m3,占全国油气总资源量的23%。然而在油气开发中,屡屡遭到海洋地质灾害的破坏,不均一的持力层多次造成渤海、珠江口盆地钻井平台的倾斜和位移,使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钻井平台场址灾害调查在石油钻井之前进行,既要探测诸如断层、浅层气地层情况以应对钻井或采油时发生的井架倒塌、井喷、着火和溢油等灾害,又要调查与钻井平台基础有关的土工问题,以避免事故和灾害发生。据资料,1955~1980年间,美国每年发生钻井船基础严重破坏的事故3~4起,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海洋结构物场地调查是确定影响固定式平台和海底管线等工程结构物的设计、布局、施工及安全操作的工程地质条件。1969年,卡米尔飓风袭击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引起海底大面积土体滑移,造成3个平台破坏,损失1亿多美元[1]。可见,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场址调查研究在油井钻探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工作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真正开始海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近十年来,我们对石油钻井平台场址调查研究做了许多实验工作,随着调查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正向深海挺进。
海洋平台的设计和建造需对平台场地进行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底表层、浅地层结构等内容的海洋工程地质勘察,从地貌、沉积物特征和地质测年等方面,利用实测的和平台设计用的海洋水文资料以及场地内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对海底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场地的海底稳定性评价。
2 海洋常见灾害地质类型
海洋常见的灾害地质类型[2-5]如下:
活动断层、地震和火山等。它们不仅可能对海底构筑物造成直接破坏,而且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浊流、沙土液化等其他灾害。
滑坡、崩塌、浊流和泥流等,它们的活动可能对钻井平台、海底管线构成直接破坏。
海底沙丘、海底沙波、潮流沙脊、冲刷槽、凹凸地和浅谷等,属于地貌类型的灾害,其分布和气象水文条件有关。
浅层气、泥底辟、软弱夹层、可液化砂层等。它们呈承压流体、塑性体状态存在于第四纪浅地层中。当海底构筑物基础触及这些地质体时,都有可能发生灾害。
埋藏古河道、埋藏古湖沼、埋藏起伏基岩面、埋藏珊瑚礁等。它们一般是浅地层中的透镜体,当钻井平台桩脚插入不同地质体时,由于持力不均会导致平台歪斜,甚至倾覆。
3 地球物理方法对平台场址调查的应用和研究
海底地形地貌探测
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包括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和旁侧声呐等,是通过探测声波在水下或岩土介质内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只是它们使用的声波频率和强度有差异,高频能提高分辨率,而低频则能提高声波的作用距离和穿透深度[6~9],目前很多探测系统都采用双频或多频探头结构,提高仪器的探测能力。
单波束测深和多波束测深
单波束测深系统是利用其换能器从水面向海底发射一束声脉冲,声波传到水底界面被反射,再回到换能器被接收,通过时间函数的转换,形成一组时间离散的数字量系列,进行实时处理,而在记录纸上直接显示测线上连续起伏变化的海底剖面。反映了海底表面形态的凸凹性质、高差大小和延伸范围(发育规模)。
多波束测深系统是一种由多个传感器组成的复杂系统,在测量断面内可形成十几个至上百个测点点条幅式测深数据,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反向散射数据,能获得较宽的海底扫幅和较高的测点密度,它具有全覆盖、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测深资料反映了海底表面起伏变化、高差大小和延伸范围,利用计算机处理和绘图技术,可制成所测海区海底地形图。
侧扫声呐扫描
侧扫声呐技术运用海底地物对入射声波反向散射的原理来探测海底形态,能直观地提供活动形态的声成像。旁侧声呐是一种高分辨率、多用途的水声设备,在海洋测绘、海底目标探测(如探测沉入水底的船、飞机、导弹、鱼雷及水雷等)、大陆架和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海洋地质、海洋工程、港口建设及航道疏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侧扫声呐采用深拖型侧扫声呐系统,使用双频频率100/500 kHz,量程100/200 m,拖体距离海底10~30 m,可以获取海底表面的各种目标探测物,获取的声呐图像质量较高,可以分辨出海底表面的管道和电缆,海底物体的高度可以根据物体的阴影来确定。几种地球物理方法同步作业可以相互印证(图1)。
图1 侧扫声呐和单道地震剖面显示的灾害地质类型
中、浅地层探测
浅地层剖面测量
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是探测海底以下30 m内的浅层结构、海底沉积特征和海底表层矿产分布的重要方法之一。浅地层剖面系统的发射频率较低,一般在~23 kHz之间,产生声波的电脉冲能量较大,发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够有效穿透海底数十米的地层[10~11],地层分辨率在8 cm以上。它可以提供调查船正下方地层的垂直剖面信息,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地层界面及可能存在的浅层气、浅断层和古河道等海底地质灾害因素或其他物体(如管线)。浅地层剖面仪的穿透深度则因工作频率和海底沉积物类型的不同而异。
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采用德国INNOMAR公司SES-96参量浅层剖面系统,外接涌浪补偿系统,可输出水深数据。采用发射功率18 kw,主频100 kHz,差频4~12 kHz,在平台场址调查中一般使用差频8 kHz,探测到的地层分辨率较高,浅海可以探测管道,可以与磁力探测相互验证。
单道地震剖面测量
单道地震记录系统由单道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震源系统、信号接收电缆、EPC记录仪组成。主要用于了解海底以下200 m范围内的中、浅地层结构、沉积特征。
单道地震与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单道地震探测采用的震源能量小、频带宽(几十赫兹到几千赫兹)、主频高(几百赫兹到上千赫兹),一般选用电火花和气枪作为震源,能量从几十焦耳到几千焦耳,地层的穿透深度从几十米到数百米。
海上最常用的震源有空气枪和电火花二种,在平台场址调查中一般使用电火花震源,震源系统由震源控制箱、声源装置(电极、声脉冲发生器)组成。
如英国的CSP1500震源系统,主要包括CSP1500震源控制箱、SQUID500型电极、SQUID2000型电极或AA200型BOOMER组成电火花震源,该震源的激发能量级别为100~1500J,而且重复激发所需的时间较短。法国的SIG800J震源系统,采用120或200极鱼骨型电火花电极,能量输出270J、540 J和800J。在平台调查中一般选择250~800J的激发能量,激发间隔 s(图2)。荷兰的GEO-SPARK 10kJ震源系统,GEO-SPARK2×800型电极能量输出在100~10000 J之间,最大工作水深为4500 m,最大穿透深度为750 ms,可以满足深水井场调查的需要。
我们选用法国的SIG16 型和SIG16 型水听器,英国的AAE20单道信号接收电缆,荷兰的GEO-Sense信号接收电缆,检波器按~1 m的间隔并联组成,该接收电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频率响应,适用于高频反射信号的数据采集。
记录仪器与以上震源和水听器配套使用的是DELPHSEISMIC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主动控制震源每秒的激发次数,而且通过连接GPS导航系统,能够时时记录每一炮道的经纬度坐标,便于精确定位。该仪器的动态范围90db,16位模数转换,而且具有极高的采样频率,在与BOOMER震源配合使用时,其采样率高达6000~10000 Hz,极高的采样频率更有利于高频有效信号的接收。在海上单道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测量船的速度来调整记录道间的距离,船速越慢,道间距越小,地震波组的连续性越好。在震源每秒激发二次的情况下,测量船体以节的速度航行,地震记录道间的距离小于1 m,可见,该方法更适用于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勘探。
在资料处理流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技术对数据进行信噪分离,削弱多次及绕射等干扰波的影响,可进一步提高单道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图3(左)清楚显示了浅层气及其沿着断层上升,红色椭圆圈着的反射波为强振幅,反射同相轴反转,具明显的反相特征;图3(右)显示了各种形态的埋藏古河道。
图2 单道地震剖面
图3 单道地震剖面显示的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
高分辨率2D多道地震剖面测量
高分辨率2D地震资料的采集一般使用48道或96道多道地震电缆,为了避免虚反射对高频成分的压制作用,震源和检波器电缆的沉放深度比较浅,一般震源的沉放深度3m,一般电缆的沉放深度4 m,地震震源一般是小容量GI气枪震源或套筒枪组合震源,以保证产生高频率的地震子波。这种方法采集到的地震资料频带可达20~350 Hz,比常规的地震采集资料的频带(20~50 Hz)要高得多,完全可以满足识别薄层及地层结构的需要,提高了精度。
海洋磁力测量
磁法是利用地下岩矿石或者岩土介质之间的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场变化(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查明地下构造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探测方法。磁力是解决工程地质调查中探测含磁性物体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调查中,我们使用GS880铯光泵磁力仪和SeaSPY海洋磁力仪,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探测暴露于海底的磁性异常体,同时对于覆盖于海底以下的磁性异常体也有效。
在调查中的应用,由于海底光缆路由海域存在着已经敷设过的海缆(包括海底通讯电缆、电力电缆和光缆等),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些海缆在海域中的坐标有了变化,有的是否还存在也不明确;另外,过去敷设海缆时的定位仪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探明光缆路由线交汇的海底电缆的精确位置,必须对光缆路由进行探测。在平台场址调查中,使用加拿大MarineMagnetics公司生产的SeaSPY海洋磁力仪进行勘察,结合旁侧声呐和浅地层剖面共同进行探测。图4是浅地层剖面探测到的管道,当磁力仪探头穿过电缆时测得的磁异常曲线,旁侧声呐扫描到的电缆和平台,磁异常的幅值一般可达几十到上百nT。
图4 浅层剖面、磁力和侧扫声呐探测到的管道、电缆和采油平台
4 结论与讨论
平台场址地质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地球物理方法,另一种为地质取样方法。目前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是单波束测深或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浅层剖面探测、单道地震、高分辨率2D地震和磁力测量等,以上六种水下探测系统在高精度的定位系统的支持下配合使用,可使我们获得平台场址内三维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危害工程建设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的形态、规模、位置及其发展趋势等性质。其优点是比较经济、快速,对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都有各自解决某一方面地质问题的能力,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调查时要视调查的目的与要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查,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以便取得最佳的成果。根据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采用以高分辨率地震为主的综合浅层物探技术,同时在井位和预计抛锚位置进行2~3 m长的地质重力取样和地质浅钻,物探和地质取样相互结合,是了解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灾害的类型以及海洋工程地质有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它能够既经济又快捷地为业主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顾小芸.海洋工程地质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00,8(1):40~45.
[2]金庆焕,李唐根.南沙海域区域地质构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1):1~8.
[3]刘光鼎,陈洁.中国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难点分析及对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273 ~275.
[4]陈洁,温宁,李学杰,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1285~1294.
[5]刘锡清,刘守全,等.南海灾害地质发育规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1):12~16.
[6]Spiess F research and ocean technology[J].MTS Journal,1987,21(2):5~17.
[7]Wille Peter Images of the Ocean in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M].Berlin:Springer,2005.
[8]Fish J P,Carr H Reflections(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Side Scan Sonar).Oreans:Lower CapePublishing,2001.
[9]金翔龙,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与海底探测声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1243~1249.
[10]Dybedal Defence &Aerospace Course TOPASPS 018 Parametric Sub-bottom Profiler System,2003.
[11]Dybedal J .Kongsberg Defence &Aerospace 018 Operator Manual,2002.
Marine Geophysical Survey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Well Site Survey
Ma Shengzho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he safety of marine oil drilling platfor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bmarine engineering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well technique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arineengineering and hazard geological proves that,using geophys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echo sounder,sidescan sonar,sub-bottom profiler,single-channel seismic,high resolu-tion 2D seismic and marine magnetometer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survey can efficientlyreveal the topography and potential geo-hazards of the well site area.
Key words:Well site survey Marine geophysical survey Submarine geo-hazards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肯定有你想看的文献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益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产品从研发、生产直
把周边国家都变成中国,中国世界,世界中国!
地震既然是巨大能量释放,那么就存在释放能量的物质,这个物质到底是什么?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伊春市汤旺河党校摘要:根据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