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小伶伶
您好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重要意义表现在: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2.相当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3.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4.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相当于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的等温线6.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7.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可能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了。
qianshuijun
我的家乡——山东 山东简称“鲁”或“齐鲁”。东临海洋,西靠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鲁、沂、蒙诸山构成全区的脊背。鲁东丘陵区位于沭河、潍河谷地以东,三面环海。除海拔700米以上的崂山、昆嵛山、艾山等少数山峰耸立在丘陵地之上。 山东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山东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龙山陶书”,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拥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这里还是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山东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境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点约493处,古建筑、古遗址万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9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山东旅游独特的风格。 山东旅游把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基本形成了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风光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自然风貌为主体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以梁山、阳古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 简称:鲁 省会:济南 位置:山东省是我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大致介于北纬34°22′52〃至38°15′02〃,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 面积:全省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全省人口共8000多万。 行政区划分:山东省现辖17个市地,139个县、市、区。其中地级市15个、地区2个、县级市33个、市辖区45个、县61个。 景观:泰山、曲阜、烟台、威海、蓬莱、青岛。 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境内的长清灵岩寺和历城四门塔,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故里,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孔庙,孔府,孔林规模宏大,文物荟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雄伟壮丽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征着中华之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山东的海岸线上,分布着风光绮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前海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鱼果之乡”烟台,“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 山东中部,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世界风筝都”潍坊的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石家庄民俗旅游等卓有特色。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古齐国都城淄博,拥有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齐长城遗址等古迹。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山东汇入渤海,黄河入海口自然风光壮丽奇特,令人叹为观止。而梁山水泊遗址,菏泽的牡丹,聊城的光岳楼,铁塔,德州的苏禄王墓,枣庄万亩石榴,微山湖山湖十万亩荷花以及古运河游等也都各具特色。
sunjinghong
上海是许多人眼中全球变暖的重灾区,中国最有可能被“淹没”的地方之一。很多人曾在脑海中勾画过“上海沉没”的景象,我们也用电脑做出了这样一幅假想图:海平面升高20多米后,站在“东方明珠”上向下看,外滩上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几乎都已被淹没,只留下曾经的摩天大楼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中。摄影/杨飞?制图/刘承周
气候变暖,使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界线明显北移,黑龙江受益最为明显。许多曾经因为寒冷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在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的过程中,全球变暖“功不可没”。摄影/汤富
农业生产上一般认为,≥10℃积温2000℃等温线代表了种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积温数,积温到达2300℃时,水稻可以稳定生长。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的积温带明显北移,水稻种植范围也逐渐向北部地区推移和扩展,目前大于2500℃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所占范围最广的积温带,也是黑龙江省水稻的主要产区,而水稻种植北界现已推至北纬52°左右的呼玛地区。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学报》第20卷第5期
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可能会带来世界末日;也有人认为,全球变暖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在给许多地方造成危害的同时,气候变暖真的也会给另外一些地方带来好处吗?《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4期《全球变暖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一文和大家回顾已经发生的气候变暖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以下文字节选自《全球变暖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一文,撰文/罗斐
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条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消息,阿根廷一对夫妻向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开枪后自杀身亡,2岁的儿子背部中弹当场死亡, 7个月大的女儿身中一枪但侥幸余生。在惨剧发生前,这对夫妻留下了一张字条,称“为了让家人避免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恶劣影响,他们选择提前结束全家人的生命”。
看完这条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我很难想象有这样狠心的父母,更难以相信的是有人会为这样一个理由而选择全家人的死亡。随后,我又感到浓重的悲哀和困惑:全球变暖,什么时候已经等同了“末日预言”?这条预言,又给多少人带来了怎样的恐慌?全球变暖,真的有如此可怕吗?
冷暖交替,本是地球常态。地球从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就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20亿年地球气候史中,地球就曾几经“寒暑”:历经三次大的寒冷期(冰期)和两次“超级全球变暖”时期,即介于三次大冰期之间的大间冰期。在每一个大冰期中,也有着许多次冷暖变化,科学家称之为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虽然时间尺度不同,但冰期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面下降,生物稀少。而各个“全球变暖”时期,冰川消融,海面上升,生物繁衍。这样看来,对地球来说气候变暖带来的并不是灾难性的后果,相反,地球还每每受惠。
……
黑龙江,气候变暖受益最大的中国省份
“黑龙江是全球气候变暖受益最大的中国省份之一。”2008年6月14日,在哈尔滨召开的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家论坛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语惊四座。但这种说法,其实毫不夸张。
在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的过程中,全球变暖“功不可没”。
气候变暖,尤其是冬暖突出,使冬小麦在黑龙江的种植成为可能。现在黑龙江省已有17个县市具备种植冬小麦的气候条件,最北可延伸至克东和萝北等北部地区,这一界线与我国20 世纪50 年代所确定的冬小麦种植北界(长城沿线)相比,北移了近10个纬度。
变暖对黑龙江农业最大的贡献,还要体现在水稻的种植上。对位于寒冷地区的黑龙江来说,升高的温度,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更长的生长期,而这些因素都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北京师范大学的方修琦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对黑龙江水稻单产增产的贡献率达― ,相当于在80年代的单产水平上增产―;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气候变暖对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贡献率高达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温暖的气候,使水稻适宜生长的最高纬度纪录被不断改写,水稻的种植北界已经移至北纬52°的呼玛等地,黑龙江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现在提到黑龙江出产的粮食,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大米,而在20多年前小麦还是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黑龙江,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小麦都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东北的其他地区:吉林省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辽宁省农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了3次约500公里。气候变暖对整个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都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且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对增温还有适应的潜力。
曾经有学者大声疾呼,全球变暖将严重打击主要农作物的收成。《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说:“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注意,它的前提是“不采取任何措施”。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亚当斯指出:“如果你只是研究农业经济模型,将气候条件调整为更加炎热、干燥,农作物的产量当然会下降。但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当察觉农作物生长欠佳时,自然会改种更能耐热的品种。”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孟德尔森将人类适应能力纳入考量之后再来研究气候变暖对美国农业经济的冲击,结果发现预测的农作物收成不再是遽减20%,反而会增加13%
……
地球进化史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总是在变化的,变化会对处于其间的所有生物造成影响,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发展,不适应的灭亡淘汰。观察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有弊,人类是在不断地适应变化中兴利除弊、慢慢前行。
而实际上,全球变暖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世界”――整个地球的末日的。地球从诞生至今经历过的多少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曾有过冰盖铺向中低纬度地区,曾有过两极的冰雪都消失无踪,甚至也曾发生过磁极对调或是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的“大爆炸”和“核冬天”地球就这样安然走过了46亿年。
这样说来,是否我们就可以毫不顾忌环境改变,继续为所欲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类只有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才会发展进步,反之,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地球不见得会被人类毁灭,但人类可以轻易地毁掉自己。
人类是被地球宠坏的小孩,他非常偶然地获得了地球的恩宠,在地球的孩子中表现突出。然后,这个狂妄的小孩就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有能力,他刚刚学会了一些技能,骄傲地称之为“科学”,以为科学无所不能。然后他失去了敬畏之心,觉得自己可以站在地球的顶端,为所欲为。他肆意浪费着地球提供的资源,毫不顾惜地破坏地球的环境,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地球。他正在满怀信心地大干一场,却突然发现事情的发展失去了控制,地球并没有按他规划好的轨迹前行,地球也不再对他和颜悦色,还要求他对自己做出的一切负责。于是,这个孩子惶恐了,他一边拼命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一边大声疾呼“救救地球”。
实际上,比“救救地球”更重要的是人类对地球的敬畏。只有保持了敬畏之心,人类才会寻找到一条与地球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否则,我们现在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等等这一切都不过是流于形式,或者成了“应急措施”。然后很容易在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之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一次故态复萌,继续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节选自《全球变暖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撰文/罗斐)
邮发代号2-806
孔洞或者有暖气的地方。经查询《博物杂志》的简介得知,冬天因为温度低,蚊子去了孔洞或者有暖气的地方。《博物》是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是在CN
都很好!!!!!!!!!!!!!!!!!!!!!!《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
有没有喜欢话的文艺青年,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国内赏花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如果在适合的季节去会非常漂亮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有哪些赏花点吧。 提到春天
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唯一授权的合法品牌内容资源独家专享网站。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将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专业地理百科知识为基础的、以深度旅游服务为核心的,线上线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