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香香
在中国的历史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是封建社会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唐代的女性在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封建社会其他朝代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是当时封建社会宗法制对女性束缚的减弱及其统治者一些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在家庭地位上,为人女的家庭地位与为人妻、为人母的家庭地位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地位上,从女性参政、受教育的状况、社会交往、婚姻自主、体育运动、服饰服装几个方面来研究。最后比较一下唐代女性在唐朝前后期地位的变化。唐代女性处在封建时代,虽然没有摆脱男尊女卑的束缚,但是她们在宗法制影响极深的时代仍然努力地为自己的权利而抗争,从而也造就了唐代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今天我所选定的例子是中国的唐代社会,这不仅仅是因为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在封建时代中最为辉煌的时期,而且因为很奇怪的在唐代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哪些因素造就了当时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推测出决定女性地位的原因了。
许多多000
(1)妇女的服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无复遮蔽,士庶竟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饰。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来愈肥,愈加褒博。(2)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左图为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上衣为短襦或称半臂,它与披肩构成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形制如同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长袖与俩裆(背心)之间,故称为半臂)初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本图为初唐时期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唐代妇女所披的帛巾,大体有两种形制:一种布幅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披在肩上。形似披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及山西太原金胜村墓壁画所绘的披帛,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帛巾布幅较此为窄,但长度有所增加,妇女平时披此,多将其缠绕于双臂,走起路来,身后似拖着两条飘带。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及张萱《捣练图》所绘的披帛,都属于这种类型。左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3). 妇女服饰与其地位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由此可知唐诗里说的“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不是虚言。或许《簪花仕女图》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图中的妇女穿高腰长裙,抹胸披帛,神态悠然,显得雍容典雅异常。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武德、贞观之时,骑马的宫人“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如今看来该是十足一副阿拉伯妇女模样;到了唐高宗的时候,妇女上街多著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在西安郑仁泰墓出土的骑马女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样式的帷帽;武周之后帷帽大行;而到了开元年间,“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再后来更是连胡帽都脱去,“露髻驰骋”了。我们至今还能够在传世的画作里看到开元年间的那种情景。《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描绘了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行游春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的女性上襦下裙,披帛,但无帷帽,神情骄矜自信,丝毫不见后世人物画中的羞涩女子形象。“著丈夫衣服靴衫”“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但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永泰公主墓中就有一幅线刻画,可以看得出来是两个男装胡服的宫女形象。在西安韦顼墓、章怀太子墓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装扮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的流行度。我们可以将唐代妇女的装束归结为两个字:大胆;大胆地穿着轻纱薄罗,大胆地穿着男装上街。这种现象在晚唐之后、民国之前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将《簪花仕女图》与慈禧太后生日时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唐代妇女着装这种大胆的特质就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慈禧身上的服饰繁复华丽,无处不是绣纹,无处不是珠玉,但与唐代宫廷中的几件薄衫比起来,却只能透露出一股子末世的颓败气息。唐代妇女的这种大胆与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资料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唐代妇女积极从事各项娱乐活动包括骑马、射箭、拔河、打球、荡秋千、斗百草等,她们有单独公开的社会活动,甚至可以结社。唐朝的权力中心一度由女性执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中宗的皇后韦氏及其女儿安乐公主都曾积极地参与政事。这一切都说明唐代妇女所受到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时代,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裹小脚之类的严重损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事情怎么能在唐代风行起来呢?唐代的妇女着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妇女的确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唐朝终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我们如今所说到的一切锦绣衣饰,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品。新旧唐书的舆服志(《新唐书》中为车服志)共两万五千多字,提起平民女子装束的不过“庶人嫁女”之类的寥寥数语。想要从贵族的墓葬品中找到关于唐代平民女子衣饰的文物更是难上加难。一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能够穿着那些华丽衣饰的女子其实不过少数。我们总认为唐代妇女服饰华贵美丽,然而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所谓的“第一手资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相,然而更多的时候,它们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灯神的精灵
唐代尤其是唐前期,国势强盛、学艺昌明、文明开放、社会稳定,整个社会民心振奋,精神昂扬,女子教育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女子受教育的普遍在中国古代社会堪称首位。 中唐女子教育在承继以往的同时开始了新变;教育面上的相对普及,教育内容上的“德”“才”并行,以及家庭熏陶式的教育方式共同反映出中唐女子教育的整体状况。 唐代社会教育兴盛,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官学和私学都没有将妇女纳入教育对象,加上史料的缺乏,唐代妇女受教育情况一般为治教育史者所忽略,而作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文化的繁盛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广大女性的受教育情况也应为研究者关注。 现举其要以展示之。 1、唐代女才子薛涛,字洪度。父薛郧为京都小吏。薛涛幼时即显过人天赋,八岁能诗,其父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即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涛的对句似乎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十四岁时,薛郧逝世,薛涛与母裴氏相依为命。迫于生计,薛涛凭美貌及精诗文、通音律的才情,开始在风月场中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当时与薛涛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元稹等,都与薛涛有诗文酬唱。尤其是元稹,曾与薛涛在蜀地共度了一年时光。薛涛还精造纸之术。她在闲雅之余,常把乐山特产的胭脂木浸泡捣拌成浆,加上云母粉,渗入玉津井水,制成粉红色的特殊纸笺,纸面上呈现出不规则的松花纹路,煞是清雅别致,她便用这种纸来誊写诗作,有时也送些诗笺给友人,人们把这种纸笺称“薛涛笺”。薛涛诗集名《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可惜未流传下来。在全唐诗中,收录其诗八十九首。 2、唐代女诗人鱼玄机,长安人,市民家女,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十五岁被李亿纳为妾,与李情意甚笃、但夫人妒不能容。唐懿宗咸通时,李亿遣其出家,在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但她对李却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她曾漫游江陵、汉阳、武昌、鄂川、九江等地以遣怀;亦曾放纵情怀以求知己。《北梦琐言》云其“自是纵怀,乃娼妇也。”她曾与文士温飞卿等交往甚密,以诗相寄赠,但终是孤零一身,她无可奈何地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绝望的心声。后因妒杀侍婢绿翘,被京兆尹温璋处以极刑,死于非命。此外,宋代名媛李师师,明末才女柳如是等,也属于风尘中人,她们不仅花容月貌,且才高八斗,皆才女中之佼佼者也。
鬼鬼Jacky
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看看唐代妇女是什么样子
最近读《中国历史密码》关于唐代的章节,除了那些精美的金银器和唐三彩动物,各式体态圆润的仕女佣也是一大特色。用手机扫了扫页面附的二维码,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唐代妇女的信息,才意识到之前可能大部分人都对唐代妇女有一些误解,只知道“以胖为美”,她们并不是养尊处优吃喝玩乐,也和男人一样积极活跃地参加各类活动。
“以胖为美”只是唐代妇女的外在形象,其深刻的内涵在于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女性地位的空前提高。唐开国之初,胡风盛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女性所受的约束都非常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她们读诗书、通音律、追求时尚,叛逆、刚强、自由恋爱。一些贵族女性甚至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武则天就是她们中最杰出的代表。
唐人主张女性读书识字,上至宫廷、下至民家,通情达理、通晓诗文的女性大有人在,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作家就有100余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女性,自幼就开始读书,许多著名文人的妻子也都是丈夫的诗文之友。诗人元稹的前妻韦氏,继室裴氏,才子吉中孚之妻张氏,殷保晦之妻封询等都是才女,她们常常代替丈夫应酬作诗、书写文卷。
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代的妇女经常参加社交活动,郊游踏青、喝酒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清明前后长安仕女春游的情景,“长安仕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现了天宝十一年(752)虢国夫人(杨贵妃的三姐)及其眷属盛装出游的景象,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跃然纸上。
除了这些,在婚嫁观念和财产继承等方面,唐代女性家庭地位也是很高的,《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也做了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看看唐代的仕女佣,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的《端杯仕女图》等等,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端杯仕女图》(局部)
内 容 摘 要 : 《水浒传》塑造的女性人物有好有坏,人们对她们的评价亦有褒有贬,结合《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概括了水浒女性形象的三种类型,并用比较的
逐步形成应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的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的一种形象设计,现状是正在逐步形成应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的系统。企业形象指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
盛唐风韵 ——从唐朝仕女画看盛唐气象 内容提要: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本文从张萱和周昉的唐朝仕女画说起,画中所描绘的女
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