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7

天真真切切
首页 > 学术论文 > 谈现代西医医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就叫小胖

已采纳

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论文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人类疾病的科学,也是将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当今医学发展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属性原本更加浓烈。然而,处于技术飞速发展时期的当代医学,其人文精神的发展,却被技术主义的高光反衬下暗淡了色彩。医学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和追求,忽视了医学自身的仁爱精神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导致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表现出的是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之间关系的失衡。 因此,重新审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医生人文素养及其内容

人文素养是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层面含义有所不同。简单说,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理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品格、气质和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医生对健康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患者处境的无限关切,医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精神追求则是医生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医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每位患者追求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具有崇高的医德。 医生作为一种与生命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而具体体现。良好的医德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病痛时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真实同情和深切关怀,还包括医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正直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标准,严格遵守行业规定。

(3)具备不断进取的心态。 一方面,要求医生自觉地纯净医疗行业,促进和维护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必须对生命要有源自内心的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并实践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2现代医学技术及其特征

大量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了医学技术。而现代医学技术是指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尖端技术成果,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技术。可以说,现代医学技术是医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者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革命。 技术发展改变着医学技术的特性,现代医学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

(1)医学的全面技术化。 从表面上看,技术等同于医学,技术成了医生全部,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技术的排挤,得不到重视。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治病救人的独立工具。 现代医学技术不再仅是医生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而是能够按自身逻辑独立发展。

(3)现代医学技术削弱了医生个人经验的地位。 医生过多依靠现代医学技术装备,甚至出现没有检测仪器的图像资料和精确数据,医生就无法进行诊断,医生的个人经验被医学辅助诊断技术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4)现代医学技术制约了医生的理性。 医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现代医学技术控制,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探究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3现代医学技术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3.1医生人文素养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医生人文素养指导和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 医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谋求健康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实用的进程中,对过程有效性和方案正确性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结果的认知,人们忽略了去探寻采取某种工具与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合理。然而,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必须去掌握医学技术实用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去认知医学技术这一工具手段所致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只有医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医学技术才能在人类设想的规范和目的内发展。

(2)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良好、开放人文环境。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医学技术发展的也会得到促进。

(3)医生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医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舆论导向以及医学技术活动的方向、目的、效果。 医生对医学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都会让人们对医学技术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新选择。

(4)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现代工具手段知识含量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便是来自人文素养。

3.2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1)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物质条件。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为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人文素养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技术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起了知识、文化、信息交换和传播的网络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内能够迅速快捷的分享最新知识和交流先进思想,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张扬,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类思维智慧的迅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加速人类人文的发展进步。

(3)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支撑。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真实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因此,没有科技的存在,医生人文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了疾病诊断的精确高效,丰富了手术的多样性,促进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无形地提升了医学领域中的的人文关怀。正如超声刀、微波、射频、腔镜技术、氖气凝结器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体现出现代医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以更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为目标,以能够让人类更长久健康的生活为最终目的,而医生人文素养也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中得到的体现。

3.3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削弱作用

(1)医生与技术的关系取代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当今,现代技术成为医学发展的强劲动力,给患者带去了福音与希望。然而,对于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却造成了医生人文素养缺失,触发人们对医生更多的失望与不满,以致于医学技术越发达,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究其原因,是医生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减少了他们对疾病诊疗过程的深思熟虑,思维方式也变得呆板僵化,当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更多时候只把患者作医疗仪器设备的对象,而忽视对患者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等方面的整体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替换,患者不再是医生与技术交流的主体。

(2)医学技术从手段变为目的 。医生为解除患者病痛本应该不断追求医学技术的革新。然而,当医生只关心医学技术的运用时,技术从治病救人的手段却在医生的追逐中转变成了目的,对患者疾病全面和理性的辩证思考却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治,还会导致医生人性的逐渐消失。

(3)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模糊不清 。医学技术的滥用,使得如今的医院成为众多技术组合而成一个共同体,所有医生只是这一共同体上的零部件,医生对患者承担的个人责任被这一共同体所取代。

(4)医学技术过度使用带动医疗费用飞速上涨。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生诊疗手段朝着依赖现代医学影像和检验等高新技术设备的方向发展,医生对疾病的诊疗过程更加快捷高效。而医生对这些技术的过度推崇,会盲目扩大了这些技术的使用范围,势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从而导致医疗实践活动中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出现偏差,给医生实现医学的公平与可持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总之,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生人文素养的传承,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和必要张力;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事业,服务社会和大众具有重要意义。

182 评论

遇见你之前的我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120 评论

华晨1234

科学技术无疑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但如果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甚至以此为标准来达到全人类知识的整齐划一就显得十分荒谬。当人们把关乎人的生命、身体、精神的医学简单地划归为“科学”时,是否缺失了什么?即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把人体从结构上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们也不能漠视病人对情感和尊重的需求医学模式的缺憾生物医学这辆“战车”把“人”与“病”这个密不可分的一体蛮横地裂解了,并在“科学主义”的帮助下,裂隙越来越大了。医学科学主义的缺憾当代医学在添加了科学技术的“发酵粉”后迅速发展、扩张和膨胀,逐渐战胜了其他医学流派并巩固和神话了自己的地位。科学精神的缺乏科学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上,在处理问题的原则上产生了很多矛盾,也给伪科学的滋生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当代医学借助于科学技术的雄风,建立在笛卡尔、培根的科学思想方法之上,以彪炳千秋的成就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仍有些许不尽人意之处。笔者希望通过深刻的反思,发现其缺憾所在,探寻使医学真正成为“人”的医学之路。医学模式的缺憾所谓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医学观,具体地讲就是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医学教育的观点,是医学模式的核心观点。第二是医学思维方式,也就是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第三是根据医学的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所建立的医疗卫生体制,与当时的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当代医学的主流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其医学观、医学思维方式和医疗体制都是围绕着人体的生物学属性而开展的。它的特点是采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主要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原理说明人体生命和疾病的现象,突出强调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异性病因观念。它出于古代医学而胜于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并且在人类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及其他地方病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取得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正因如此,当代医学所依仗的“科学主义”的霸权而拥有的地位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虽然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人皆尽知,尽管有许多有识之士疾呼欲改,但它的魔影仍处处可见。比如在医院建设方面重“电脑”轻“人脑”,重科研轻临床;在医学教育方面重“科学”轻“人学”;在技术职称评定方面重文章、学历和知识,轻医德、学识和智慧;在医疗质量评定方面重效率轻公正;在医疗实践判定方面重结果轻过程;在医学科普方面重科学成果的宣传,轻科学精神的培育;在宏观政策方面重治疗轻预防;在健康促进方面重“正规军(大医院)”,轻“地方军(社区医院)”。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医疗状况,各级领导呕心沥血狠抓医疗质量和医德建设,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勤奋努力、忍辱负重、如履薄冰地工作,但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不满甚至是愤怒和仇恨之声仍不绝于耳。人们感觉医学离“人”越来越远了。这是因为生物医学这辆“战车”把“人”与“病”这个密不可分的一体蛮横地裂解了,并在“科学主义”的帮助下,这个裂隙越来越大了。医学科学主义的缺憾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和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开始。从此科学技术的快车就以飞驰的速度疾驶着,向前发展着。当代医学在添加了科学技术的“发酵粉”后迅速发展、扩张和膨胀,逐渐战胜了其他医学流派并巩固和神话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成为了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误认为当代医学是解决人类疾病和痛苦的唯一良方。更有甚者居然有人以为医学的触角可以伸及日常生活的任何层面。由此又诱发了医疗费用上涨,对征服慢性疾病和长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忽视疾病的预防和社区服务及初级卫生保健。对健康和疾病理解过于片面以及科学成果的滥用,导致了医学科学的非人性化和医疗危机的产生。甚至汤因比博士都忍不住发点牢骚:“医生们就似乎觉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过是称作肉体的‘物质’”。科学精神的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学精神是一种对于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崇尚精神,是求实、求是、理性、创新、怀疑与批判精神。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概念系统,是一种方法体系。实际上,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的质疑,如苏格拉底穷追不舍地提问;一种论证精神,如胡适的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一种探索精神,如达尔文对人类进化过程的拷问;一种创新精神,如爱因斯坦脱巢于牛顿所创建的相对论。时下某些医生与患者在疾病诊治方面均缺乏科学精神,比如“价高药必好”、“补药总有益”、“新药总比旧药强”、“中西药合用治病快”、“广告药质量必定好”、“复杂治疗胜于简单治疗”、“高新技术优于临床思维”等等不胜枚举。科学精神的缺乏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上,在处理问题的原则上产生了很多矛盾,也给伪科学的滋生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112 评论

小傻求好运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 四、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六、健康的含义 七、医学模式是动态的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可以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释或解释方式。模式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环节。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历史上曾经经历的几种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不足,无法区别自我与环境,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赐予的,疾病是鬼神作怪、神灵惩罚。要祛除疾病,只有依靠祈祷和巫术,这是古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环境,对健康与疾病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医生们开始将疾病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联系起来,通过思辩推理,提出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影响到人体内变化,形成了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16~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也影响了医学观。当时把人比作机器,用机械观来解释一切人体现象,认为人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某部分的机械失灵,医生的任务就是修补机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机械论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维护机器。忽视了人类复杂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生物医学模式 1)产生 经过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医学的高度发展,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形成了体系,生物学家、医学家提出了进化论、细胞学说,发现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这些科学事实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成就 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在基础医学方面:对人体的认识从宏观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基因理论,确定了生物学病因等 (2)在临床医学方面:研制了抗生素,疫苗等,使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明确了病因并得到控制、消灭,在外科手术方面实现了无菌化,解决了疼痛、感染、失血等问题 (3)在公共卫生方面:通过改善环境(上下水、生活环境、食品卫生、垃圾处理等)和实施计划免疫等,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提高了平均期望寿命。 3)观点 (1)心身二元论 认为精神与身体存在着精细的分工,疾病具有微观的生物学基础,即疾病的产生必然可以在机体上找到病理变化,如果没找到,说明科学技术的水平没有达到。 (2)还原论 认为疾病具有微观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疾病的最终治疗最终都归结于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 4)缺陷 生物医学模式虽然强调生命活动在结构、功能和信息交换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却忽视了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这一关键。三、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 1.背景 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传染病逐步转变为非传人性疾病,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 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已在死因中占主要地位,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是卫生部门的首要任务。 为了适应疾病构成(疾病普)的变化,医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医学模式需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模式)。这是人类疾病谱的转变,人类对疾病与健康认识深化的产物。可以说这是卫生保健的第二次革命。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之后,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2.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一般地说,疾病谱通常是指对发生较多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前十位疾病顺序的排列,疾病谱对疾病结构的科学估量,对疾病的防治和医学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已在死因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的疾病和死亡模式已等同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 卫生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人群从1957年到1997年40年间死因谱的转变。 我们看前五位疾病的变化:。 传染病:1957年和1963年还分别列于前五位死因中的第二位,到了1975年下降为第五位,1985年后退出了前五位死因; 呼吸系统疾病;从1957年和1963年的第一位逐渐下降到1975年的第三位,1985年和1997年的第四位; 相反,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由1957年和1963年的第四、五位逐渐上升到1985年的第一、二位; 恶性肿瘤是在1963年出现在第三位死因当中,到了1997年,它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的最主要死因。 这种转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死亡率、出生率下降所导致的人口老化,二是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口比例提高。 现代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扩展和完善。四、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的有四大类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是理解生命活动和健康的基础。包括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机制、致病因素影响人体结构功能和信息传递机制的过程,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还是将生物排在最前面,但同时又强调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3.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起促进作用,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造成危害。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布局、资源的分配、卫生工作的方针、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五、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 1.现代医学模式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 新的医学目的: (1)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 (3)对疾病的照料和治疗,对不治之症的照料; (4)避免早死,追求安祥死亡。 2.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四个扩大”: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一级预防,在疾病未发生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在疾病发生初期,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三级预防,在患病后做好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防止残疾。 (2)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3)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4)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3.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在态度、知识、能力三个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1988年8月举行的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爱丁堡宣言。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医学教育改革包括三个方面。 (1)面向21世纪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2)医生必须是“五星级”: 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能根据病人对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决策者:从伦理、费用与病人需要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技术的使用。 信息传播者:主动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增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 社区领导者:平衡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以满足卫生保健需求。 卫生服务管理者:在卫生部门内部及卫生领域外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协同工作。 (3)医学教育本身必须进行改革。 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注意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终生教育的观点。 4.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既往的社会卫生措施,主要依赖群体预防,从通过疫苗接种增强个体免疫力,到通过市政工程改善城市供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以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来改善社会卫生状况。这样使得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得到了控制。 但是其后出现了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成了医院的主要对象,另一个是传染病的新发和复燃。 5.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六、健康的含义 (一)概念 1.对健康的理解 从古至今,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人生第一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健康是基础、健康是保障、健康是根本,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同时,健康不仅是个人资源,更是社会的最重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2.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组织法》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这是人类在总结了近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对健康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把健康内涵拓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 3.健康的三个维度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要求,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能说不生病就是健康,健康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躯体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会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有自知之明,善交友 (2)对待工作的态度,热爱学习和劳动,能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中去,并能从中得到乐趣。 (3)对待环境的态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4)对困难和麻烦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勇于面对并积极解决。 3)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的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4.WHO对健康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再次将外延拓宽,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把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它的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生殖健康是指人在生殖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妇女可以安全地经历妊娠和分娩,出生的婴儿能存活并健康成长。 (二)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1)概念: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机体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影响性的特点。 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驾车与乘机不系安全带等。 据WHO估计1992年:发达国家占70~80%,发展中国家占40%~50%,全球60%的死亡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造成的。美国通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取得的。 2)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1)潜伏期长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以后,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出现明显的致病作用。 (2)特异性差 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与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有关,而一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又与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多种因素有关。 (3)协同作用强 当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存在时,各因素之间能协同作用、互相加强,这种协同作用最终产生的危害,将大于每一因素单独作用之和。 (4)变易性大 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大小、发生时间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5)广泛存在 不良生活方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具有这样或那样不良生活方式的人为数较多,其对健康的危害是广泛的。 3)健康的四大基石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说明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等。 4.卫生服务因素 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七、医学模式是动态的 这是大家共享的。医学模式是对机体的健康,对于疾病、死亡这些重要观念的总结,所以它是动态的。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位学者也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环境问题、大众心态健康的问题也应该纳入。我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疾病和死亡不断的变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还会更广泛、更全面。所以大家要有这样一个观念。符夫励:老师,我想请问这个学期病理学有哪些的考试重点?谢谢郭晓霞:我们要依据考核说明,另外,我们期末有网上的复习,非常欢迎你上网参加期末的复习。尹志英:学习要求或学习目标中要求大家掌握的内容都是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另外,期末时有期末复习指导册,其中有考核说明,也有复习题,可供你参考。 另外,建议你参加期末网上实时辅导活动,那时本门课程的主持老师郭晓霞会给你具体介绍。 孙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何掌握 赵新胜:病原体 传播途径 特征 防治要点 陈玉红:疾病发展的规律?赵新胜:不同的疾病各有不同规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廖娜:尹老师,病理学内容很多,请老师介绍点重点好吗?尹志英:学习要求或学习目标中要求大家掌握的内容都是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另外,期末时有期末复习指导册,其中有考核说明,也有复习题,可供你参考。 你也可以在网上看看郭老师以网做的教学活动文本,上面有这方面的内容。 汪卿:考试模式能不能也转变赵新胜:考试模式改革一直在探索和尝试,请问同学们有何看法? 尹志英:我们每门课程都在探索新的考试方式,比如半开卷考试和网上考试等。 汪卿:考试重点是什么?赵新胜:考试重点是要求大家掌握的内容,可以参考考核说明 尹志英:学习要求或学习目标中要求大家掌握的内容都是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另外,期末时有期末复习指导册,其中有考核说明,也有复习题,可供你参考。 陈玉红:现代医学模式的优点?赵新胜:对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现代医学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健康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医学的最根本的问题,即维护人们的健康,减轻人们的病痛,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现代医学模式的优点是拓宽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社会和心理的完美的适应,作为社会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 陈玉红: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李超波:.可以对医学的目的进行重新审视;2.促进卫生服务的扩大;3.对医学教育、预防医学的观点、临床医学的观点产生影响;4.对健康状况评价方法有所转变。 张坤:新的医学模式下的怎样调整新的医护关系: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体制已在我国各级医院迅速实施。尽快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建立全新的护患关系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更好地得到落实。李超波:你指的是医护关系还是医患关系? 张坤:我指的是医患关系。郭晓霞:医生应当能够对躯体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还应当能够更多地与患者沟通,积极帮助高危人群寻找心理和社会病因,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尹志英:在新的整体护理模式也开展的护理工作,注重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来对病人进行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这种护理能使病人得到全方位的关怀,护患之间会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关系。 汪卿: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健康?赵新胜:例如吸烟和饮酒较为常见的个人生活方式,具体到每一个人,表现都有所不同,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例如,吸烟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的一系列的疾病,如气管炎,肺癌等,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 ,消化道疾病常与饮酒有关系。 樊丽:血液循环障碍的危害性有那些? 郭晓霞:作为血液循环障碍,分为局部的和全身性的,局部的包括充血、出血、栓塞、梗死、全身性的如休克、DIC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的影响是情况而定,如心肌梗死。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影响严重,如处理不当,可造成死亡。樊丽:酸碱平衡紊乱的危害性有那些? 郭晓霞:酸碱平衡紊乱是很多疾病伴发的过程。酸碱平衡紊乱可以影响疾病的冶疗,加强机体的损害。大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汪卿:医患关系不太好处理李超波:是个棘手的问题,需要医护人员灵活掌握沟通的技巧。 郭晓霞: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人来说要认真的对待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认真的对待我们的患者,促进他们的健康,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从我们自身要把这个做好。尹志英:从理解病人的角度出发吧!另外也要学会调整自己。我们在服务行业常常听到一句口号叫做“顾客永远是对的”,我想咱们也把病人的需求和要求当做是合理的吧!我深知护理工作是辛苦的,向你和所有的护理人员致敬! 赵新胜:没错,举证方现在在医院,而且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费用的上涨,很多因素造成医疗纠纷增多的趋势,医生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妥善处理有关的医疗问题,按照医学常规和章程处理,危机时刻也应当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第一位,我国有关的立法和管理条例会充分考虑到医护人员的利益和保障的。 汪卿:如何理解健康的概念 李超波:健康的概念后面郭老师会详细讲到。 王本嫦:医护比例失调情况下,如何谈“整体护理”水平提高?赵新胜:当然,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扭转这种不正常现象,同时作为护理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李浪恒: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尹志英: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于彩媛: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的有四大类因素。 樊丽:心血管系统疾病分为那几类? 于彩媛: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等 王曼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影响是什么?李超波:1.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拓展、完善思维结构,达到诊断水准的提高; 2.促进一会人员更多地与患者沟通,帮助高危人群寻找心理和社会病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吴玉杰:就是说癌症疼痛的病人治疗必须按这个规定吗?李超波:如果能够按照三阶梯的治疗方案,可使90%以上的癌症病人疼痛得到缓解。目前的治疗不规范,对疼痛的治疗效果不好。 樊丽:消化系统疾病的危害性 有那些? 李超波:可造成全身或者局部的感染、炎症、溃疡、良性和恶性肿瘤、血管病变等等。 樊丽:肿瘤的防治原则有那些? 赵新胜:根本是消除危险因素,如物理的辐射,化学的致癌剂等等,促进全人群的健康,保护危险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级预防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 樊丽: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危害有那些? 尹志英:机体细胞、组织要保持正常的功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是非常重要的。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了,内环境失平衡了,细胞的代谢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紊乱。比如,低血钾会引起肌无力,胃肠蠕动减慢和心脏功能异常。 管翠娜:休克是如何发展的?其机制是什么?赵新胜: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刺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常由大量出血、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失水、烧伤、严重感染、过敏反应及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等原因引起。根据发病原因,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失血和失液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在医学上休克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机理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的排除,均要依靠有效的血液循环来进行。一旦血液循环中断,生命则不能维持。休克在临床上是很严重的状态。常发生在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出血之后,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跳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很快进入昏迷。 郭晓霞:休克的发展和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赵新胜老师也给予了回复。休克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一个病理的过程,它是多种原因可以造成的,比如说严重的失血、感染、创伤或者是过敏,对于休克来说它的发生发展重要的变化中在微循环,对于各个组织器官来讲,微循环发生变化,器官功能就要表现出一系列的变化,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生命活动的影响。希望大家看看病理学的第二章第七节关于休克的内容。牛建玲:何谓消化性溃疡? 李超波: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相关而得名。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与糜烂不同。 樊丽: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性有那些? 尹志英:呼吸的意义在于保证机体获得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呼吸系统的疾病会影响肺通气和肺换气,从而使机体缺氧,影响细胞的代谢功能。 管翠娜:学习病理学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赵新胜:首先要了解病理学主要学习目标,即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病变特点,包括大体的改变和镜下得改变,通过这些改变可以推断出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以及相应得治疗原则(当然这最后一点是临床课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了解了这些,考试、复习就不会“跑偏” 于彩媛:在论坛的前几页,郭老师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如何学好病理学,请参考。 牛健玲:郭老师今天发的贴是考试的重点吧?我都下载下来拉. 尹志英:牛建玲,你好!今天是专题学习讨论,主要讨论医学模式的有关问题。关于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问题,在前面有同学提问过,请你参考其中的答复! 吴玉杰:麻疹病人为啥有出现了,怎么预防 尹志英:应该接种疫苗。 赵新胜: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效的接种麻疹单价或联合疫苗,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可以避免麻疹的传播;麻疹病人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外出感染他人;隔离期至传染期结束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应隔离至出疹后10天。 吴玉杰:乳腺癌病人大部手术切除后吃药需多长时间?复发的几率 尹志英:请问是用激素治疗吗? 赵新胜:乳腺癌手术治疗后的随访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虽然与其他恶性肿瘤比较预后较好,目前的综合治疗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是仍有1/3左右的病人将在手术后5—10年内出现复发转移,而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灶并及时治疗,有望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首先要调整心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笑对人生。其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适当参加有益健康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等,摆脱癌症给生活带来的阴影。这样不但有利于康复,也减轻了家庭其他成员的负担,给生活增添情趣。再次,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乳腺癌病人自身免疫力较低下,可到正规中医院或肿瘤医院中医科,由肿瘤中医师处方“扶正”中药进行调理。最后,饮食调节,戒陈烟、酒等不良嗜好。多食绿色蔬菜、豆类食品及新鲜水果,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蛋类、鲜乳等也不可少。还要纠正一些民间流传的错误认识,所谓“不能吃鸡、不能吃蟹、不能吃甲鱼……”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要适合病人口味、它们都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蛋白质。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很多同学在网上发了贴子,但由于讲课的时间到了,我课后会对大家的问题进行回答。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参加本次教学活动,再见!

311 评论

lingling8826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临床医学在西欧诞生,这在医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篇1 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表1)。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 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篇2 论临床医学生后期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摘 要】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58 猜你喜欢: 1. 关于医学的论文3000字 2. 5000字临床医学论文 3.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4. 临床医学论文 5.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5000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医学的发展论文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临床医学在西欧诞生,这在医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

    闹闹美食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

    贪吃的pinko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现代医学期刊论文格式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

    小鱼果MM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现代中医对金荞麦的研究论文

    别名:赤地利、天荞麦、苦荞头、野荞麦 性味:微辛、涩归经: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脓疡,麻疹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 用法:内服煎

    食客小蒲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浅谈中医养生的现代意义论文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

    颖颖emm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