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1

奶油花生AAA
首页 > 学术论文 > 刘邦的人际关系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桃源捣主

已采纳

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的事,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这说明刘邦的豁然大度与性格的豪爽。纵观刘邦手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任贤为能的统治才华;悟性极高,善于纳谏的明君刘邦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大批杰出的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比如会带兵的韩信,善谋略的张良,会管账的萧何等等。《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的作者易中天概括刘邦的用人之道有八大特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刘邦正是运用了这些管理人才的手腕,成就了自己的帝王大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当领导的素质的。不错,与贵族世家出身的项羽比,刘邦出身贫寒,但要论资质,刘邦确实无愧于领袖的称号,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有,而张良、萧何等人给他出的主意大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和具体操作性的,谋略和战略性建议都有,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已定关中,项王随后入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对沛公先入关心有不悦,便使人去讨好项王,欲以求封。项王大怒,欲攻沛公,项王叔父左尹项伯与留侯张良素善,夜驰沛公军中私见张良,具以实情相告,欲使张良活命。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遂又以实相告知于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这一点就连其后世子孙刘备也与之有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何其相似乃尔)经张良私下稍一点拨刘邦灵机开窍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因项伯文谕项羽,项羽乃止。一场鸿门兵险就此化解。故刘邦往往是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这并非完全是在恭维,更不是讽刺。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所说的知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了解人性中的优点,也了解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史记》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能成为老朋友。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易与相处外,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刘邦在进入秦都咸阳之后,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不杀子婴,优待俘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第二件事是约法三章,废除苛法。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第三件事是刘邦自己不受犒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从刘邦所做的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大一统,正因为他头脑清醒,肯虚心纳谏。具有卓越的领导才华。建国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困难重重,形势复杂多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如何保证刘姓江山能够万世永固。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是每一个开国皇帝所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对于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问题似乎显得更为复杂。刘邦建国后,总结秦亡的教训,而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楚人辩才陆贾是最早向他提出这个建议的。以“无为” 、“宽舒”、“中和”为理论根据,既否定秦朝“用刑太极”的政策,又要求汉初统治者顺其自然,对人民采取少加干扰以及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等政策。刘邦以“无为”和“顺守”为宗旨,继承了秦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又进行了某些变革,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刘邦对社会生产经济的恢复发展,归纳起来有八项措施:劳力归农(增加农业劳动人口)、鼓励生育、减轻徭役、薄敛赋税、节约财用、抑制商人、迁徙大姓豪强和安定环境(移民边境)。另外,他和战匈奴,制订和亲政策。刘邦这些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开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从而使汉帝国走向了繁荣昌盛。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如何从争霸者转化为统治者;其次是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等诸多复杂而又矛盾的问题。显然后者是刘邦最为头痛棘手的事情。和许多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一样。刘邦为巩固刘氏政权,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刘邦在剪除异姓诸侯王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功臣韩信。本文仅以韩信被杀事例为证,作以说明。韩信虽无匹夫之勇,却有妇人之仁。在楚汉战争的最后紧要关头,韩信的地位十分的特殊。用项羽的说客武涉话说,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用齐国辩士蒯通的话说,是“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史记.淮阴侯列传》)总之,韩信已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完全可以独立称霸于一方,与刘、项二王三分天下。而韩信没有听进这些话,原因是他根本就不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的道理。如果说,妇人之仁使韩信坐失良机,那么,小人之心则使他铸成大错。韩信杀钟离昧以讨好刘邦,至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他卖友求荣,在道德上输了一着。第二,他讨好献媚,说明心中有愧,在心理上也输了一着。第三,主动屈膝,说明自己心虚,在战术上又输了一着。其实现在看来,刘邦收拾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功臣,那都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刘邦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刘姓汉家王朝。可以说,刘邦收拾韩信等人,都是一步一步有预谋有计划性的。政治斗争讲究的是“有理、有利、有节”。刘邦深知此理。韩信虽是死于吕后之手,但也是刘邦忍耐已久,暗中允诺的。故当刘邦从平定陈豨叛乱的战场归来,听到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其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好一个“且喜且怜”,实在是刘邦真情的写照,也是他对韩信的欣赏与厌恶、怜爱的复杂感情写照。专制政治的特点,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人格。也不允许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允许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倘有,便是“不臣”,就要剪除。刘邦并非杀人狂,他的诛杀功臣,完全是政治需要,或者说是专制政治的需要。因此,刘邦的一连串屠戮,应该说是专制主义杀了韩信、彭越、臧荼、陈豨、卢绾等人,还差点杀了樊哙。不过是“专制政治必不可免的一项作业”。后人批评刘邦斩杀功臣和异姓王,并非过错。但是忽视了刘邦必须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作出很多妥协:郡县制虽然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完全废除郡县制,那么只能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么汉代的统一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国家和社会只会重走老路,汉代将不会是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权,如果施行如同周代的分封制,无论同姓异姓皆封王,虽然可以起到暂时安抚各种政治集团利益的目的,但是无疑埋下一大堆的定时炸弹,内战只是迟早的问题。刘邦的选择其实比较精明,他保留了郡县制,因为他需要郡县制保持全国的统一和中央的权威,同时他也列土封王,但那都是封给自己人,也就是同姓王。刘邦实际上在做着和秦始皇同样的事情,就是一统天下,但是刘邦的手段就要高明的多,他既要考虑到未来政治的走向,又要兼顾时下的政治格局。不能不说刘邦的政治哲学其实已经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界,这种郡国并行的国家政体,看似非常别扭,实则是中国政治的一大创新,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当然其中的演化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156 评论

热心网友小王

自古至今,人们都想清楚的了解善与恶,好与坏的界限。中国古代的智者就曾形象的将它们表示出来,即为太极图,此图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分为白色,另一部分为黑色,然而在白色有一部分黑色,在黑色又有一处白色。这说明善与恶,好与坏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英雄与非英雄亦是如此。 历史上的刘邦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有人说他,因为他统一全国建立西汉王朝,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繁荣昌盛,使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有了家。其实这就是我最初对刘邦的评价,我认为刘邦就是一个大英雄,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但也有人说他坏,因为他不仁不义,为达目地不择手段,同时又是贪生怕死。就拿《鸿门宴》来说,刘邦,项羽攻秦的时候,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可刘邦技高一筹,他说服秦王子投降,使得自己先项羽进入函谷关中。这样的刘邦到底算不算英雄!这是我心中的一个大疑问。现在在我看来,刘邦算的上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英雄,是一个能屈能伸的英雄,是一个善于用人的英雄,但也是一个心机深的英雄。当然,这个英雄或许有很多优缺点。但是我们也得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原则,我们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别人。 正如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也不能以片面来论一个人的好坏。善恶好坏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的。由此可见,真正的英雄是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英雄如山是可望不可及的!

311 评论

青木震雷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111 评论

相关问答

  • 寝室人际关系论文题目

    我们可以去那个某宝上搜索一下那里面的书籍特别的多。

    guoqingyi828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人际关系小论文题目

    你可以发一下QQ我发你邮箱给你

    金牌大素包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人际关系的小论文题目

    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

    小雨点Me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有关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 因素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

    贪吃的双鱼宝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论文题目

    大一是个重新开始的社交圈。仔细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朋友是如何开始的交往的,恋人是如何开始交往的...这将是个非常有趣的题目...

    张轶群12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