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6

后果你在哪儿
首页 > 学术论文 > 边写博士毕业论文边健身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北京美克

已采纳

我是在两周内写完的。Introduction花的时间比较多,也比较累。差不多一周时间。因为这个introduction的逻辑非常重要。就像建楼一样,框架弄好了,往里面填东西就很快。然后接下来就是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和supporting information整合整合为一章,差不多一天半,差不多六天就是四章节。加上introduction就是五章,最后来的future work and inclusion。最后一天修改修改。然后就是PhD老板帮忙修改,最后送给我的committee。其中一个外校的committee写了好长一封信表扬我的thesis。想想都笑死我了。

258 评论

大璐璐131483

“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这个“你”,也许是那个辛苦半载的博士自己,也许是这个让他百般辛苦的世界,也许是见证他生命历程的每一个人。

读罢作者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不止感到很励志,感到心疼和感同身受,也无比庆幸自己足够幸运。

面对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巨大的经济压力、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者终于还是扛下去了,支撑他的,就是通过读书走出去的信念,好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以后的日子不再那么苦。

也许有这种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每一个寒门子弟都有一些别人不为人知的艰难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截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共性——通过读书来冲破阶级壁垒。正如程猛在“读书的料”演讲中说到的:“农家子弟的求学之旅大致是这样的:从村小到乡镇中心小学、区县初中、再到市里重点高中、最后到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就像一个风筝,一次次地离开家乡,飞到愈加繁华的地方,又在一次次的返乡中,回到线那头的家,像是穿行在不同的 社会 世界”,所以他们穿行在不同 社会 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

正如在《你当向鸟飞往你的山》中的塔拉一样,面对家人的暴力、思想的禁锢、教育的缺失和重复母亲命运的危险,她拼命挣扎,最终通过读书,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过截然不同的生活,也从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和曾经生活的世界,飞向自己热爱的、也属于自己的“山”,这也就是她拼命读书的意义所在。这种意义,同样也是我们的。

生活再辛苦都可以忍受,但保留自尊心是最后的倔强。所以作者会在交不起学费时、在衣衫破旧时内心受挫,而这也正是他拼命学习的理由,因为那种在众人面前获得荣誉的“虚荣心”才是他继续努力的巨大动力,也是捡起自己可怜的自尊心的唯一路径。

这种经历,我分外熟悉。因为从小家庭并不阔绰,小时候,别人拥有好看的文具,我没有,所以拼命学习,通过考取班级第一名来在众人面前洋洋得意;长大后,别人拥有好看的衣服,我没有,所以拼命减肥健身,通过尽可能好看的体型和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示自己不愿服输;毕业后,别人可以通过家庭背景获得好工作,我没有,所以努力考研,通过充实的研究生生活对苦逼无聊的上班族拉仇恨。

我知道有时候这些别人看起来的努力,会让自己很累很辛苦。但是现实很残酷,因为在起点上,我们这一类人已经输了,所以自卑是与生俱来,也是如影随形的,我们无时无刻都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所以总想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示起点低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输到底,起码在尊严上,我们要为自己争口气,表示我们不服输,也可以很厉害。

而这种想要站立的尊严,不止关乎我们自己。当父亲把我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拿到手里时,说了一句:“你考上研,是我今年最大的收入”。我明白这种尊严也关乎同样辛苦劳动却想比其他劳动人民活得更有尊严的家人。

人情冷暖,生死别离,他小小年纪就已经历;生活不易,独自承担,他被迫早早就亲自尝过。我们在心疼他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经历过这一切,他已足够强大。所以他会说:“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有勇气和耐心去面对。”

当面对第一次考研失败的打击时,我的一位老师这样说: “生活中经历的任何一件事,无论好坏,都在让我们成长” 。经历过后,我真正体验到,吃苦的经历纵然没有人愿意去尝受,但是扛过了那段路,我们就有了更多面对这世界的底气,而这段经历,也终究会成为我们的盾牌和勋章,去迎接未来的不确定。

正如那句催人奋进的话所说的—— 你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作者从小经历的世事百态,足以在他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这个世界并不友好。但他同样感受过被人帮助的温暖,所以仍然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值得期待,也发出 “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的心声。

和作者有相似的体验,因为家庭贫困,从小就知道钱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东西。我亲眼见证别人的父母和我的父母在办事时被人区别对待的辛酸,亲身体验缺钱的生活多么是难熬和辛苦,见到过父亲被迫借钱时候的难为情和不知所措。所以我所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衣食无忧,也并没有感受过温室是什么样子。

但是幸运的是,从小总被幸运眷顾,高中时班主任组织全班捐款、大学时爱心人士资助上学、评选助学金时同学们尽可能的给我投票,以及生活中不期而遇的被人照顾的惊喜,让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所以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始终有温暖在,也会尽可能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分享出去,因为太明白那种被人照顾和疼惜时的感动。所以我也想做点什么,让身边的世界变得更有温度。

正如《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告诉我们的: “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 我始终相信,我们的起点不能决定终点,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看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生命中的礼物;也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充满爱和温暖,值得拥抱和期待。

所以,那位博士终于扛过所有,未来可期。而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做些什么,交给未来的自己一份“博士毕业论文”?

159 评论

Gemini9524

详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博士对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分享

论文写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博士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想好一篇论文呢?下面就是一名博士针对论文写作的几个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正在准备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们一个参考。

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

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2.别等完美, 兼顾各章

我的公共事务系的David Layton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 - 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

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

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

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4.联系导师, 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 - 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 - 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

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 Sandra 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

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 - 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

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 Harrell 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5.与人作伴, 同写互助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 - 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 - 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 - 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 - 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 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 - 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这种分解再整合的过程使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完成每项任务成就感提高,同时有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够注重当下。强烈建议大家尝试。

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 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 emic perspective"; Chen X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 Seung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 -《Completing 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 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

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 - 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 开始。

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 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 - 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

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

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

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

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

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

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大家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亲自去实践,有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血有肉。以上对论文写作经验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215 评论

snowangeltan

正在准备答辩的表示,全文写完花了一个月,这是在每天只写论文不用干别的事儿的情况下。真的完全在状态和素材,还有关键的,你能沉下心来一次坐多久的板凳?一次只能坚持3小时和一次能坚持6小时的效果绝不是双倍的关系!不能沉心的6小时和进入状态后的一小时也不是一个概念的。

114 评论

宠儿520520

过去一年写博论,无疑是我精力最集中、状态最高亢的一段人生体验。我写论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像跑马拉松,像上班,又像打游戏。 写完一本两百多页的学术作品,需要周密计划。时间、精力、技巧,缺一不可。 最开始的三个月,我先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到跑马的备战状态,生活得特别节制。 第二个阶段出现在我完成数据收集,正式写作的阶段。 半年时间里,没排课,也不需要上班,随便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分散精力。夏日的温哥华,晚上九点天都还亮着。我住的地方,不远处就是天体海滩和国家森林。 为了不让自己流于度假模式,我给自己定了一个 像上班族一样的写作日程 :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开写、中途休息多久都严格规定。不管白天多累,晚上10点前必须躺下,9点以后手机和iPad都关机,提前跟男友约好,他来监督,9点一到就“没收”我的手机。 到了快要完稿的最后阶段,人已经相当疲惫。我因为长期一个人在家里写论文、很少社交,精神恍惚,眼看马上就要完稿,却开始拖拖拉拉。花了半个月校对参考文献,双倍行距,60多页,实在是体力活儿。我安慰自己说,已经到这个时候,不能出差错,所以由得自己慢慢来做这项工作。 幸亏有男友及时提醒:此时心情放松,效果更佳。 把该做的事想成是游戏通关,而不要老觉得它是鸿篇巨制,无论怎样也写不完 。每完成一小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自己,比如周五去餐厅里去吃个早午饭,然后上午留在咖啡馆里写写博客。 有规律的号外并不全是浪费时间,每周拿出半天,跟平时的节奏不太一样,既有乐趣,又激发创造力。 写博士论文期间偶尔发发博客,相当于鼓励自己: 写作也可以是很好玩、值得期待的事 。 走过这一程,我越发觉得读博士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片段,把人带入深刻的觉知。写论文的几个月,人心是实的。生活围绕着这一件事,人能入境, 写作本身也像修禅 。 这过程中,我有三重悟道,跟大家分享。 学术写作是门技艺。 写博士论文将是你人生中第一个必须全力以赴发挥最大能力,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务。 学术论文,篇幅可能相当于几十篇课程作业,但比写一篇篇作业要难得多。难度差别多大呢?我估计,相当于月经和生孩子的区别吧…… 把学术写作当成一项专注意志和写作精神的训练来完成。以下想法可能对你有帮助:把写论文想象成跑马训练。你以前能跑5公里、10公里,现在要训练自己成为跑下全程42公里的马拉松选手。 跑马拉松的基本规则是: 别在比赛当天做任何不同平日的事情。 对于你已经在使用的任何写作软件,无论它是什么,你都要持续使用它。 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愚蠢。我在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换了好几遍写作软件。先是听朋友说Mellel非常适合处理长文档,于是放弃使用Word,后来又因为喜欢苹果电脑自带的查字典功能,改用Page。我还一度试过Scrivner,这个软件对写第一稿果然是最好的,像一样Markdown,随时都能写。当我得意洋洋的分享给一个我参加的博士写作群时,有个历史系的交换生告诉我他觉得Latex更好用… 于是,你可以想象,我换了一个又一个软件,这中间费了多大周折。 事半功倍不是好事吗?我们会从其他人那里听到各类花俏的编辑工具,更不用说文献整理软件和时间管理小应用。 好工具的确能帮你节省时间。跟上时代、享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使用这些开发软件没问题,但你必须清楚主次: 你写论文的时间总量非常有限,你要专注于这个过程,不要被很多小工具所诱惑。 这就好比聪明的马拉松选手绝不会在比赛当天换跑鞋。 让你完成论文的哪里是什么工具,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工具,想去西天取经,骑马和开车都行。工具从简。 先完成,再玩花样。 写博士论文要求有副好身板,这一点跟跑马拉松也很像。许多学生把精神生活看成是研究生学习的全部,不让大脑休息,夜夜笙歌,吸大麻,我有一个同学因为酗酒影响精神状态,强制休学送往戒酒机构,还有人长年累月到本科生宿舍猎艳新生宝宝。不锻炼,吸大麻和酗酒问题,在研究生院比比皆是。 博比·菲舍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他所拥有的一切成就都源于最强大脑。除了下棋,他还热衷于网球、游泳、跑步等运动。他认为,是科学的发展、运动补充心理活动使他成为更好的球员。所以,如果你在乎你大脑的灵敏度,你就应该进行身材管理、坚持锻炼,让心智处于巅峰状态。 问题来了,有人问“没时间锻炼怎么办?”简单的回答是:你不一定非去健身房,可以做最简单的运动—— 穿着睡衣在家门口散步、在客厅里作瑜伽。 写博士论文最像马拉松的是 整个过程 :漫长的阅读、研究、写作过程。其中你面临的 最大难题就是你能否专注。 怎样才能就一个主题写上五到十个章节?这是个挑战,尤其是你动笔前对整体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你以为自己想清楚这些素材如何组合在一起,然而动笔开写了一阵子,却发现你之前想的都是错的。 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糟糕的境地,想象马拉松比赛前一天你会注意到哪些事,按照这些提示来准备论文吧。 你需要确定身体状况良好,已经熟悉跑步路线,有队友、教练、值得信赖的朋友。毕竟,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你需要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状况,才好采纳有效策略应对你的论文马拉松。 有个故事听起来可能觉得傻里傻气的:一个博士跟朋友晚上喝完酒,正打算回家,不小心路过拦路抢劫的小偷,对方用枪指着他,他却恳求:“别开枪!我还没写完我的博士论文!” 听完这故事,我反正是被逗乐了。这难道不是很多博士的条件反射吗?在某种程度上我认同这哥们的态度,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的候选人,没什么事儿比论文更重要了。 论文的研究与写作,无论算不算是崇高的追求,说到底仍是一项工作。它定义了你是谁,你怎么生活,不管是好还是坏。 咱先说坏的。 跟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你边读博士边寻思着拿什么来付下个月房租。信不信由你,不管你是在中国还是在北美,图财最好别选读博士这条路。大多数人,在读博士期间日子都过得紧巴巴。 你得下个决心靠什么来养活自己。你应该选你擅长的事来做,但别让自己陷进去,以为做学术是种使命,或是多么高尚的人生目标,让你比别人高一等。我告诉你吧,当你还没写完博士论文就心想着自己未来的“学术生命”,还是省省吧,蛮不是那么回事。 就当它跟你的父母每天上班一样,是一份工作,写论文就是一份工作,是这样的,别想太多。你得每天花上6-8小时在这件事上面。 你应该有个计划,每一天的工作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结束。你得提前打出预留的时间,就算遇到生病和意外事件,你也不会错过在截止日期前提交论文。 你应该有个固定的工作地点,这地方完全属于你自己,尽量别去一大堆人的共享办公室,那是糟糕的选择!跟别人共用办公室,你很难不让自己分心,一旦选好了一个完全受你控制之地方,你就要保证自己每周的大多数时间坐在那里工作。 你还要有自己的上司来监督你的工作,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导师。一般情况下, 学生写论文需要向学术委员会提交一项计划 。这可以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总之计划是为了说明你预期花费多少时间、分几个步骤完成。 这份计划相当于你和导师达成一个协议、一个约定,书面 协议便于导师或委员会帮助你按时完成每一个步骤 。 一个博士朋友的遭遇告诉我有一份正式的计划书是多么重要:他在准备写论文之前,跟导师在办公室匆匆见面口头承诺自己要开写了,于是他埋头工作了八个月,电邮提交了他认为的第一稿。邮件发出一个月都没有收到导师的回信,他有些疑惑于是又发了一封邮件提醒导师。还是石沉大海… 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导师竟然换到另一所大学任教,没有提前安排好这位博士学生。一年半后,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的朋友在会场遇见了这位前导师,导师惊讶的问:你怎么在这里?一切都好吗? 天啊,那哥们都要疯了!他说:我当初考你的博士生可没想到你会不辞而别。我都要一鼓作气准备好写完论文毕业,却找不到你… 导师也很惊讶的看着他,满脸抱歉的说:可是我没有收到任何正式约定,也不知道你已经准备毕业了啊! 听到这里,你大概跟我一样觉得这导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可是这件事也让我们领教导师有多忙,忙到决定你命运的事也未必排进导师的时间表里,所以一定要有正式的计划书、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合约,保护你,和导师同步。 就像跑马拉松和工作一样,你对写博士论文是认真的,但千万别忘记其中的乐趣,适当的时候,你要学着把它当成游戏——你隐约感觉到自己能通关,只不过试了一阵没成功而已。没关系,继续打! 说写论文像打游戏并不意味着你不重视它。正相反,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他的《游戏者》(1938)一书中说:设计游戏和玩游戏本身,都是很严肃的事业。 首先,游戏得有玩家。当然,你就是那个玩家,你甚至可能会陷入一种身份危机,学着如何让自己的表现更像个搞科研的,像个学者。难道说你玩了这个游戏(我指的是读博士),你的身份就只是博士研究生了吗? 你可能不同意,不过有研究表明太痴迷于工作是不健康的。某种程度上讲,这话有道理。然而你可能会发现无论你做什么,去哪里,和谁在一起,都会带着你的论文。它永远在那儿,像一个沉重的负担,你既无法适应这份沉重的压力,又无法摆脱它。 肯定有人跟你说过“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许多人会建议你:优先考虑家庭,伙伴和孩子。这样做听起来合情合理。 理论上这么说没错……一旦你开始从事研究,你就能体会到什么叫“身不由己”。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写论文也不够。你所面对的,是一份需要你百分之百投入、甚至让你与日常社交隔绝的不同寻常的工作。 过去两年多里,我总是随身带着个B6大小的笔记本,它跟我时刻在一起,我会把笔记本带到浴室里,我会凌晨2点醒来,打开灯躺在床上看会儿书,或者跟朋友聚会到一半,突然想到什么观点,马上离开人群,写到电脑备忘录里。 这就像玩一个游戏着了魔,当然这种感觉是你能控制的,而且乐趣只有你自己知道。这种健康的精力集中的状态,你想尽量保持。 如何把自己锻炼成一名游戏高手?答案也简单: 不怕追求完美主义,但要学着把任务分解。 人之所以纠结无非是因为:你“必须做的”和“你打算做的”两者矛盾。 如果你能把论文写作分解到最基本的层面,那么 你每天只需要做两件事:读和写 。只要你一路上都按计划读写,当然能写完论文,可偏偏我们很多人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要为了完成论文做另外一些事,比如深入的阅读某几位作者的著作,重新熟悉一种引用格式,或是注册某个写作培训班。 校园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我指的是“好”的诱惑,各种讲座、国际会议、免费的补习班。长期接触这些资源,难免让一个研究生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如果自己不能写出一两篇“像样的”论文,或不能在同行面前牛逼哄哄的展示自己的研究,就只能算平庸之辈。 然而,面对这些预设,人很容易崩溃。 我曾经遇到一个读了11年英国文学的博士生,他每天清晨都要在自己的老式打字机上敲下一首诗,才肯正式开始一天的学习。无论是说话、走路还是穿着,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学教授,每天都按照这种印象生活。作为博士生,让你能毕业的就是一件事,写好你的论文! 可你偏偏觉得写论文还不够,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博士阶段不可能的任务。我把这种心态成为“完美强迫症”。其实我们心里知道,天天去跟别人讨论,这样做只会耽误你完成论文,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大把时间花在讨论、上进阶课、听大咖讲座上,因为你太想要为自己建立一副学霸形象了,以至于你偏离了该做的事。 理想状态下,我们应该把每天完成一定工作量当成唯一的目标。不管你写得怎么样, 先把规定的字数写完,该读的章节读完,再干别的。 很多博士生最反感的一句表扬话就是:“你虽然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你是最勤奋的。” 学术,就像一场游戏,有赢家,也有输家。 在大学里待久了,你会发现,这个圈子里充斥着好多性格矛盾的高人。很多特有想法的人,在各种学生讨论会上夸夸其谈,可就是不爱(会)发表。他们就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所以永远在学术生态圈的最底层。 “想要完成”和“未完成”之间,是天壤之别,就像胜利与失败,一眼就能看穿。 古有云:能完成的就是好博士论文。 A Good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 还有一句话送给你,无论你是不是博士,这话都灵着呢。 只要你选择了努力工作,你会选择了完成。 Choose to work hard, and you will choose to finish.

87 评论

相关问答

  • 怎么边写论文边加文献

    参考文献编号自动生成的方法: 参考文献自动编号选中要编号的文献,然后点击工具栏中的“编号”工具(红色标记内),即可完成编号。选中文末的参考文献,点击段落中的编号

    虾子王00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写论文边写边查重

    我写论文的时候,是知网毕业设计网站上进行的,在提交论文的那里,它有三次免费的查重机会,用完就没了,一般最后一次是用于答辩完成后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写论文的时候,只

    haorantab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边查重边写

    当然可以,边修改边检测。

    霏霏头头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如何一边实习一边写毕业论文

    论点?——从实习内容中选择一个要论证的观点。 论据?——从学习内容中找到理论依据;从实习内容中找到事实依据。 如果实习报告的内容足够支持上述两点,并且能够观点鲜

    应该勇敢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身边现象写小论文

    转录一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那些年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一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在状态和联系,逐渐反映到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群众在共同需要、

    一纯佛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