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121015
通过下面的偶然事件可以替换出来,家园合作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他们行为的一些研究目的。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引起思考: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研究综述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三、操作的定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分享等。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四、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五、研究的方法(一)研究思路 对3~4岁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期。3~4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从面对亲人转为面对同伴,可以说是从个体到社会的最初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非常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措施及做法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例如:在鼓励幼儿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应该这样说:现在他没这个东西,他会很难过。他和你一样想玩,如果你让他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而不这样说:你给他玩吧,就是好孩子;不给他,就不是好孩子,大家不喜欢你的。在教育幼儿不独占、不自私的行为时应该这样说:别人等了很久了,你插进来,他多着急。你不排队,大家也会生气的。你也排队等待吧。而不这样说:不插队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插队了,就变成坏孩子了。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ZJ张某某
一、发挥榜样作用的力量 研究显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意识。榜样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方面的榜样。 1、让教师成为模仿者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幼儿做好的行为示范。当幼儿观察慈善或助人榜样时,他们一般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这个榜样是幼儿认识和尊敬的,并和这个榜样建立了温和、友好的关系,他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更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老师应做好表率作用,多与人交往,多与人分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意识和行为。 2、让同伴成为被模仿者 同伴也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典型,注重培养某一个儿童的良好分享意识及行为,让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当其他幼儿有分享意识的时候,或者是表现出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及时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通过文学作品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 此外,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如《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同分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内心的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讲完故事后,让幼儿观查图片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让幼儿表演。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通过观察、回答,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的一系列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的表演故事,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感情信息,从而让其明白,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知道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libby131313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属于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一、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这时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为自我服务的。第二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第三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时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规则的意义,并将亲社会行为指向更广泛的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父母教养方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经常因父母、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独占欲望膨胀,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缺少分享认知。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不需要几个人“分享”一个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二、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1.营造适宜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让幼儿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方式上要多与孩子一起玩,陪他做游戏,能如朋友般的交流,能倾听他的声音,分享他的喜怒哀乐。物质上不纵容也不小气,能满足他们的一些合理的要求,让幼儿感觉到父母爱他,给他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导向上要营造公平的环境,教育幼儿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同时支持幼儿与同伴分享。效果上要让幼儿能从父母的反应中,看到分享行为的结果,感到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幼儿园氛围不受任何拘束的心理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随时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与幼儿平等交往,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自觉的做出更多的分享行为。3.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要带头孝敬,关心长辈,使先长者,先他人,后自己成为家庭关系的行为准则。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诉幼儿,让其分享快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还有要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会给幼儿带来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要在幼儿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典范,让其他幼儿学习,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的动机。有意识地引导分享意识较强的幼儿同分享意识较差的幼儿一起游戏,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4.移情训练法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训练法即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别人情感、状态相一致的情感共鸣的教育训练。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具体分享的方法、规则等,效果就会比较好。5.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以练习。教师也应该利用幼儿园中的一切活动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称赞孩子的分享举动,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使孩子分享行为的进一步发展。6.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一是平等分享。让幼儿通过情感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二是共同分享。同一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自愿组合,通过语言与行为的相互配合协调融洽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三是轮流分享。不同的时间内幼儿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可以使幼儿在资源少的情况下顺利分享,培养秩序意识。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这种分享有一定难度,可以引导幼儿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展开,同时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类似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宽容忍耐的美德。
小白兔256
陈桂琴
摘要:本文结合小班幼儿“唯我独尊”,只知道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创造健康快乐、温馨和谐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即通过安排共同的分享时间、设置分享活动区域、分享户外大型玩具和集体游戏活动、塑造愉快和谐的师幼关系及家园共育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来培养小班幼儿分享的意识,感受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教师注意抓住随机教育的契机,激励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教给幼儿必要的分享技巧,让幼儿学会自由分享。
关键词: 小班 分享 意识 培养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个玩具发生争吵甚至哭闹;或者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员疼爱、照顾的唯一对象,
从而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只知道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尤其是刚离开家庭的小班幼儿,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有好玩的,好吃的只顾自己占有,根本不会想到与小朋友共同分享。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创造健康快乐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习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创设健康和谐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物质环境的创设。
.安排共同分享时间
首先在每天的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如《一分钟分享》在这一分钟内,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学会的儿歌、舞蹈、故事、笑话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小朋友面前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其次,针对小班幼儿喜爱零食的特点,可以每周安排一个半日作为幼儿零食分享日。请小朋友把家里好吃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让他们共同分享零食,共同分享快乐。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有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可以先介绍自己的零食特点,邀请小朋友们都来品尝自己的零食。幼儿们在品尝美味中感受体验分享的快乐,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在相互比较、交流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掌握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立“分享世界”活动区域
结合小班幼儿实际,活动室内设置各种活动区域,如小班幼儿喜欢的“娃娃家”、“建构区”“图书角”等等,老师和幼儿一起布置各区域,幼儿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布娃娃、小玩具、图书等放置在各个区域内,自由开展活动:有趣玩具大家玩、新图书大家看、一起当建筑师等。在这个“分享世界”里,幼儿尽情游戏、玩乐,从而学会关心人、谦让人,团结合作,有共享意识,在活动中逐步体验分享的快乐。
分享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
我们知道,幼儿在玩小玩具、或者玩具较少的情况下幼儿之间容易发生争抢、甚至攻击行为,而在玩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合作、轮流和分享等友好的交往行为容易形成。因此,在玩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进行共同分享、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促进全体幼儿积极分享行为的发展。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感觉。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愉快和谐的师幼关系。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愉快、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形象,充分展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以理解、信任、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心声,如:“你怎么不高兴呀,给我们说说吧!”“我们一起帮你想个好办法!”“今天是我的生日,爷爷给我买了一辆坦克。”等等,让幼儿去分享着同伴的快乐和不高兴的事。老师用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拥抱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而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促使幼儿自觉地与大家分享。第二、温馨的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我们要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长们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座谈会,进行育儿经验交流“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等,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半日活动,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分享。
2.随机教育、激励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强、及时有效的教育、激励。幼儿们都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分享还是情感分享,当有了分享意识和行为的事件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及时对班级幼儿进行激励性的榜样教育,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赞许、奖励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同时班级幼儿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孩子们会纷纷效仿,那么,班级中分享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3.针对实际情况,教给幼儿必要的分享技巧。
我们平时在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有时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表现的很勉强,或者有的幼儿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就强制要求分享等等。针对于这些状况,我们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分享的技巧,如,告诉幼儿:不需要在所有的时候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数量有限并且很珍贵时,也可以拒绝与别人分享;当别人借用自己的物品时,可以叮嘱如何正确使用、怎样保护好它;
对于不属于自己,而其他人正等着用的东西,不要一直独占。当别人没有主动分享时,我们可以跟他商量、互换等等,但不能强行要求分享。教师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点拨引导,帮助幼儿和谐、快乐的分享。
幼儿时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分享意识一旦形成,就要立即付诸行动,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众所周知,所有的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让孩子认识到给别人带来快乐,为他人、为集体创造快乐,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使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
参考资料: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教师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2.作者佚名《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初探》(江山市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
通过下面的偶然事件可以替换出来,家园合作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他们行为的一些研究目的。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
在这次的系列游戏中,“游戏监督员”的角色可谓是游戏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游戏监督员”通常会在游戏开始之前选出,主要职责是监督幼
【小学综合教育论文】摘 要:小班幼儿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进餐习惯很普遍,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极为重要。关键词:培养幼儿; 进餐习惯; 有效方法中图
一、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在幼儿的日常生活里,有一些事情是完完全全可以由幼儿自己去做,可是他们的家长不让他们去做,代替他们把事情做完,致使幼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