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3

bayueshisan
首页 > 学术论文 > 1998年知音杂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ulielovecat

已采纳

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曲同样也是出自于这个典故,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 简单的说,知音就是和你有相同爱好的人,而且经常会替你着想,也许平时不是经常在一起,但是和他聊天很放松 英文:bosom friend

245 评论

kiki朱朱小猴子

bosom friend

127 评论

chunping1988

原指:古代时能够了解自己所奏音律中蕴涵感情的人现在:多用与形容自己的知心朋友

166 评论

艾吃艾美

读完旅美作家赵美萍《我的苦难,我的大学》内心久久不能自己,中途几次掩面哭泣。 为何哭泣? ——为她悲惨的童年命运哭泣 ——为同是命运中的我远不如她而哭泣 ——为她顽强不屈的精神哭泣 ——为她最后改变了命运哭泣 看着简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采石女,上海外来打工妹,摇身一变,突然变成了全国甚至影响至海外的《知音》杂志编辑。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是一本自传体纪实文学。 赵美萍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父亲40岁、母亲38岁才生下她和妹妹,但是,一家人恩爱有加,幸福美满,父亲是公社会计,母亲贤惠,嫁父亲之前和杨启东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因为杨启东犯法坐牢,出来后各自又有了新的家庭。 生活总是在出其不意地发生,当时赵美萍才六岁,妹妹三岁,父亲突然手指弯曲不能合拢,慢慢变得像鸡爪一样,眉毛发白,最后诊断为“麻风病”。这一晴天霹雳的噩耗从此缠绕这一家人,改变了她们的命运,母亲体弱多病,经常晕倒。 麻风病是会传染的,于是父亲被隔离了。 村里的孩子不跟她们姐妹玩,上学时远远地骂她们“麻风”小孩,甚至用石头砸她们,追到家里,把木门砸得哐哐响。 这样被欺负的岁月一直缠绕在她童年的阴影里,直到有一天隔离的父亲病情好转,说可以出院了,可晴天刚刚来临,又面临暴风骤雨,出院那天,护士给父亲打针,用错药水,青霉素过敏,不到几分钟,父亲笔直直地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头上盖了一块白布,赵美萍原本等待父亲打针回来煮一碗鸡蛋面,却成了这辈子永远的等待。 父亲去世以后,母亲遭到了犯人杨启东的骚扰、恐吓、威胁,隔三差五找母亲要钱,甚至变卖家里唯一的财产--柜子,还冠冕堂皇住进家里,因为母亲和他有过一段婚姻,村干部也没法管,说是家务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在表姐的帮助下连夜逃离。 连夜逃离江苏的母女三人,最后辗转到安徽,在这之前,赵美萍母亲把她送给了一个户人家当童养媳,每天放学后打猪草,做饭,活脱脱的童养媳,比佣人还佣人,从来没上过桌吃饭,连一块肉都没有吃过,冬天穿没有袜子的草鞋,北风呼呼地吹进来,刺骨寒冷。 赵美萍不得已,多次写信给母亲,求继父收留她,带到安徽,最后继父心软收留了她,她以为的美满生活从此开始,实则也成为了泡影,一家人挤在石头磊起的房子里,不仅如此,母亲和继父因为钱的问题经常争吵,赵美萍小学毕业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但为了补贴家用,无奈下,她带着忧伤和不舍拿着录取通知书沿着河水漂走了。 从此,她与读书失之交臂,跟着继父成了一名山上年龄最小的采石女,14岁的她以砸石头为生,小小的肩膀每天扛起大大的锤子早早上山砸石头。 开始吃了不少苦头,每个人都有自己地盘,凭本事立山头,而外来户赵美萍却只能到偏僻的地方去捡别人剩下不要的砸不动的大石头。 继父的脾气非常火爆,天天吵得鸡飞狗跳,她母亲也没了从前的温柔,嗓门一天比一天大,生活环境完全可改变一个人,她和妹妹的最大愿望是早日离开这个“活死人墓”。 赵美萍面对母亲和继父无止境地争吵,对黑暗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她先后写过10封遗书,多次想自杀。最终她还是放不下她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妹妹。如果没有她,她们在外乡会过得更加艰难,她母亲在父亲病逝后也自杀过一次,生活再也经不起打击。 19岁那年,同村的男孩大川从大上海回老家,和她说起了上海的繁华和打工妹,打工仔等新鲜名词。那里一月工资顶家里砸三个月石头,美萍充满好奇,两眼发光,加上父母急迫想把她嫁出去,彩礼可以还债,母亲多次住院,欠下高利贷,赵美萍听着大川说可以出去打工赚钱,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跟着大川“私奔”了。 初到上海,看着那繁华的街道,那高楼,赵美萍心想,这里能容得下自己这只不期而遇的鸟吗?在家乡听着大川讲上海如何赚钱,可是,来了才知道,一切并非那么容易。 找了很长时间的工作,脚都磨破了皮,最后才找到一个餐厅的服务员工作,不料,没干多久,遭遇了老板的性骚扰,不得已,炒了老板鱿鱼,赵美萍没有地方住,为了节约钱,找到一个偏僻的破房子,没人用的一个厨房,连门都没锁,下雨天屋顶漏水,甚至雨天遭遇大蟒蛇进屋。 后来,经人介绍进了服装厂,先后做了流水线缝纫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广告公司文案策划。 但无论她更换什么工作,包括在家里上山砸石头,她从未放弃阅读,阅读丰富了她的心灵,阅读也从此让她踏上了写作的道路,尽管工作繁忙,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但时,她依然坚持写作,真正改变她是源于一次晚会,她自告奋勇登台朗诵自己写的文章。 一篇《你的歧视我不懂》得到全场外来工热烈的掌声,甚至还有人感动到哭泣。这篇文章后来先后在《宝山报》、《钢研报》发表。从此,她在工厂是个小小的名人,也得到了工厂老大潘厂长也对她另眼相看。 后来工厂和日资企业合资,因赵美萍的出色表现,潘厂长把她提拔为技术员,得到日资公司石川先生的青睐,一度想让她成为石川先生的女儿,但她怕招来议论,终究没有答应。可是,依然很多人嫉妒,甚至恶意中伤,一个小学文凭的外面妹,凭什么指指点点,然而,赵美萍拿出来自己出色的表现,现场操作,一毫不差,才使他们不得不服。 赵美萍的经历,加上她优美的文笔,多次发表文章,1993年一首诗《嫦娥》经萌芽主编推荐在《上海侨报》上发表,拿到了第一笔稿费,接着《母亲,铁锤,石头》发表在上海《新民晚报》。 一夜之间,上海的媒体把镜头纷纷聚焦在这位不平凡的外来妹身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曾对赵美萍做过专题报道,称她为“打工偶像”和“自强不息的楷模”。她还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海纳百川》节目组的编导聘请为特约嘉宾主持。每个周末的上午10点钟,赵美萍便通过电波与上海的300多万打工族对话,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排忧解难。 从此,更加坚定了她走上写作的道路。 1998年3月,已经成为《知音》老作者的赵美萍应知音杂志社之邀,参加了“知音新、马、泰海外旅游笔会”。 打工妹飞出了国门。 旅途中,同行的不是本科就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编辑、记者,只有她一个工厂打工妹,而且是小学文凭,不得不让赵美萍感到自卑,且第一次坐飞机不会换登机牌,甚至不敢在飞机上吃服务员递过来的食物,她以为要收费,还不敢上厕所,因为不知道飞机上有厕所。 上帝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就在赵美萍非常自卑的时候他听到同行旅游的编辑说《知音》招聘编辑,在下期会刊登招聘启事,符合条件的可以报名应聘。 旅游回来后,赵美萍默默地到报刊亭买了《知音》,让她兴奋又激动,可看完招聘条件后心情跌入低谷。 第一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第二条: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第三条:发表过十万字以上作品。 除了第三条,以上两条都不符合。她需要去毛遂自荐吗?勇气如潮汐一样鼓起又落下,落下又鼓起。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于是,抱着赌一次的信念,她把过往所有在《知音》发表过的文章全部复印一遍,装订起来用特快专递寄往《知音》杂志社总编室,她故意没有写简历,她希望《知音》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学历挡在门外,而更多的是看中她的才华和实力。 这一次,她像是给自己下了一个赌注,双手合十静静地等待。 与此同时,她接到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电话说看到《新民晚报》刊登了她的一篇报道《打工妹飞出国门》很感动,想做一档节目。 上电视啊,而是是中央电视台,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当一个人经历层层磨难后,一定有幸运女神的降临,她终于等来了面试电话。 然而,二十多个面试者中,个个都是资深编辑或还有教授,文凭学历都比她好,赵美萍的自卑感又悠然而生,要如何表达才能显得自己与众不同?才能让面试官对这个只有小学文凭的她刮目相看? 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像母亲的手抚慰着她的心灵,她突然想起了母亲,想起曾经苦难的日子,想起在上海小屋中灯下奋笔疾书的日子,点点滴滴,穿越时空呼啸而来。 轮到她自我介绍:“我听了别人的介绍,我有点自卑,因为我只读到小学毕业......”第一句话就起了效果,面试官个个抬起头看着她。 “虽然,我没有经过大学深造,但是,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我的经历就是一笔旁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它会使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我请求《知音》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证明自己的潜能,因为,苦难就是我的大学!”考官们都齐刷刷地看着她,从意外到震惊,从震惊到佩服。 接下来的笔试包括面见老总都非常顺利。回到上海三天后,收到了《知音》录取通知书。 那一刻,她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赵美萍在28岁那年,告别生活了九年的大上海,去了武汉《知音》杂志社工作,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采石女成了一名著名杂志社编辑。 就这样,一个期刊界的奇迹发生了,也证明了《知音》不拘一格求人才的用人机制。 我们总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但是,比起赵美萍,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经历过苦难? 真正的勇者,是当你经历了生活的千疮百孔后还依然能笑着面对生活。 正是因为赵美萍有一种顽强的精神,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才有了她的今天,最后收获了爱情,2006年,一位成的企业家,美籍华人,通过媒体报道认识了美萍,非常欣赏她,开始互通邮件,他们情投意合,在通第66封信时情定云南。 2009年,赵美萍随夫移民美国休斯顿,驻《知音》海外版编辑。 赵美萍的人生,就是平凡人的不朽,是底层小人物一部崛起励志史,是灰姑娘逆袭成童话公主的真实版故事。 代表作有《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谁的奋斗不带伤》、《转角遇见爱情》等,我们期待她更多的作品。

171 评论

相关问答

  • 轻兵器杂志1998

    《轻兵器》 是我国第一家公开发行的、专门介绍轻武器的科技知识期刊,具有行业权威性。《轻兵器》现为半月刊,大16开,全彩印刷,每期附赠8开彩图。中国大陆专门介绍轻

    桐叶封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知音杂志2010年参考网

    (这个是知音网)你试一下

    超爱吃的丫头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知音杂志2022年第一期

    还是看的了。《知音》杂志2022年第11下期出版上市 《意林·少年版》杂志2022年第11下期出版上市 《意林·作文素材高考版》杂志2022年第11期出版上市,

    照相机198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知音杂志2012年2月下

    1996年,《知音》月发行量突破200万份,同年创刊的《知音·海外版》亦创造了月发行量最高达30万份的佳绩。1998年,《知音》和《知音·海外版》月发行量分别突

    8luckymore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1998年知音杂志

    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

    bayueshisa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