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4

厦门小鱼网
首页 > 学术论文 > 聊斋志异男性形象论文模板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子2200

已采纳

《聊斋》里书生的性格特征,并非是蒲松龄向壁虚构而成,而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为此,笔者针对以上书生的一系列形象进行探本索源,阐明了蒲松龄进行书生形象创作的根源。,蒲松龄一生的经历和性格特点。①蒲松龄的出生具有传奇色彩,据说其父蒲磐梦到病和尚入室,而蒲松龄乃生。蒲松龄一生贫困,一生坎坷,分家仅得二十多亩薄田,二百四十多斤粮食,仅能维持全家三个月生计。不得己而外出做私塾老师,一去就是45年。半生科考,从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才成为贡生[二]。不难想象,为什么《聊斋》中会有那么多的书生荣登金榜,衣锦还乡的故事。弗洛伊德说:人们在生活中或是由于社会原因,或是由于自然原因,实现不了某些愿望,文学给与替代性的满足,使他们疲倦的灵魂得到滋润和养息。中国文人士子骨子里都有一种功名意识,从“达则兼济天下”可以看出这种心态,蒲松龄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②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期间,白天教学生,晚上独坐在荒凉的书斋里,窗外月色朦胧,树影摇曳,婆娑有声,杂之以狐狸之鸣。这时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管委会书生,就和他告诉,是一个很穷困很不得志的,蛤是又很有才华,情感丰富。坐在一个荒斋里面,这时候有个美女推门而入。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一块写诗、填词,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你想行夫妻之事吗?我主动来搭引你;你需要功名吗?我助你金榜题名;你家里的老婆不能生孩子吗?我给你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不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不要金钱,甚至倒贴金钱给你。我们知道,像这样子无条件奉献的女子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作者转而想象,说她是从海底来,从深山洞府里来,从阴曹地府来,从花鸟变化而来,甚至还可以只是个纸人儿,从书本中来。如《书痴》中的颜如玉,长期的荒斋生涯,造成了他善于幻化想象的特点。③蒲松龄性格特征中的“痴”的反映。蒲松龄一生简直就是痴心不改的一生。科举考试考了一辈子,《聊斋》坚持写了一辈子,前者主要代表对功名的追求,后者主要代表对事业的执着。蒲松龄的“痴情”东灌注到《聊斋》的创作中就产生了带有作者本人性情特质的不朽人物形象。可以说痴男怨女是《聊斋》中最为可爱和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中的一类。婴宁爱笑,王子服的母亲说婴宁“此女亦太憨”,“憨”即“痴”,王子服为了婴宁而生相思病,迷于相思以至相信吴生的谎言,己经堪称“痴男”,不料《阿宝》中的孙子楚,痴于情色,误信戏言,“以斧自断其指”,幻化成鹦鹉,衔走爱情信物。④蒲松龄性格特点中的“狂”的反映。[三]蒲松龄“天性颖慧,经史皆过目辄了”,有高度的自信。他还体味和发展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他在《聊斋》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狂生形象,肯定了越名教的爱情与行为。《聊斋》最为生动和富有活力的艺术形象中的一类就是“狂生”形象和带有狂态的男性形象。,明清时期社会的真实现状。蒲松龄是清朝人,但他的故事来源极为广泛,因而能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状。①中国文人信奉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辛勤刻苦攻书,就是为了出仕。但是没落的科举制度并不能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大量有才华的书生在中下层沉沦一世,如《司文郎》中的宋生,因而《聊斋》大量出现书生中举的故事情节,即使身死,也要实现中举的夙愿,如陆判、叶生。②屡试不第的书生在经济上一般都是拮据困难的,于是他们又不禁幻想起来怎样实现发家致富的美梦,《聊斋》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心事。③社会的不公、吏治的腐败又是《聊斋》创作的根源。一位学者在分析宋代文学中士人、妓女、商人三角恋爱时说到: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表明士人更具有诱惑力,最终能抱得美人归,然而据考试,事实却恰恰相反,士人最终是落荒而逃,抱得美人归的是商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聊斋》中有关书生的断狱故事,要么是对现实的讽刺,要么就是寄托书生的社会理想。正所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又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封建伦理道德与人性的冲突。①在封建社会,女性受到较多的压制和束缚,《聊斋》中许多鬼狐仙女的行为都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但一个人(包括书生)再现出色欲、财欲、攻击欲,而又无法自圆其说时,就说是“狐崇”是狐妖在作怪才使自己迷失本性的。因为鬼狐仙女不受人间道德约束,氢幻化为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既不违背传统伦理道德,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性欲的冲动,即所谓“性力”(力比多Llbido)。“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想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例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书生和女子都有“本我”的欲望,但受到社会压制无法满足,鬼狐仙女便做为“自我”的手段,成为“本我”的代名词或替罪羊,从而满足了书生与女子的原始欲望,同时符合社会现实。

330 评论

曾在气院呆过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作为落魄书生的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憎恨是无法得以宣泄的!他的科举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变为真实,也只有借助狐仙鬼魅的力量来聊以精神的自慰!在其笔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他们都与蒲先生一样,在那个埋没读书人本性的社会里,精神永远都是空虚寂寥的,生活中永远都是无助的!他们也只能借助发泄人的本性----淫欲,或者在美妙的白日梦里,慢慢地走向灭亡!今天的书生们又该怎样去探求自己的人生之路呢?这应该成为今天我们万千书生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失魂落魄惟自叹,彷徨无力孤呐喊。 手无剥鸡心无力,情痴意呆也成狂! ——笔者 作为一个《聊斋志异》的初读者,或许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当我捧起那么厚厚一叠的文言古书时,心中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同样也有一些胆怯之意。可当我独坐书房数天之久,冒着酷暑读完此书后,心中的万千言语涌向脑中,内心的无数悲情与那一丝同悲之意却早就浸满心头!口中不禁吟唱出一首残诗,记于前头聊表感触! 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先生的这副对联,或许是对这部小说集的风格特点最好的概括。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由近五百篇独立的文章构成,人物主要是读书人(书生)以及众多的狐仙鬼神们。作者似乎并不管所记的事情是否合乎常理,他按照社会现实来描绘,并依附于自己的主观愿望进行加工,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及众生相。尤其是对千百年来,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知识份子群的深刻揭露!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似乎是游离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始终怀着一种浪漫的信念来生活,却又往往清楚的认识到了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他们满腹经纶却又往往不得志,在入仕和归隐之间挣扎痛苦着,又在实现理想以后糊里糊涂的与整个社会同流合污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首先,请让我们通过蒲松龄的这一副对联一起走进蒲松龄的内心世界吧,我想或许这会会是一条很好的路!蒲松龄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蒲氏虽非名门大族,却世代读书。19岁的蒲松龄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但是很让人郁闷的是,初试大捷以后的他便屡试不中,而蒲松龄又以非常人的韧劲一直坚持考到七十余岁。最后别人实在是看不过去,可怜他才给援例取得了个贡生的科名。我们可以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幅上联中看出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蒲松龄有着怎样的超强自信与远大理想!可惜的是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冲击着这个在科举道上挣扎了大半生的读书人,可谓是尝尽了世道的艰辛,看遍了仕途的怪象。虽然他强忍悲情地喊出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壮语,可惜的是“卧薪尝胆”却始终没有改变现实!最后只能让这个才子躲进茅屋,逃避现实地拿起手中的笔去编写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梦想罢了。或许常人无法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无奈、愁苦、难过与愤怒! 然而对于这个“无财空有才,有梦孤自慰”的蒲松龄来说,他除了考取功名而外,最大的梦想就是寻找一个浪漫而又美丽的理想情人与自己相挽着过着“月下怀抱温柔体,花前共诉衷肠语。粗茶淡饭飘诗味,梦中也有紫罗香。”的生活!可惜的是陪伴他的只有少言寡语,讲究实际的荆钗布裙的刘氏。而这强大的精神支柱与美丽浪漫的化身却从他的同乡孙蕙身边的一个女人身上发掘了!她就是“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①的可儿顾青霞。从“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②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温柔善良,年轻貌美,声音好听,形态颇佳,小鸟依人的文学佳丽!这该是多么完美的女人,然而她却是别人的女人!对于一个既无石崇之富,也无潘安之貌的落魄穷塾师蒲松龄又怎么敢奢想呢?可恨的是这个如此心仪的女子却嫁给了一个风流倜傥,身边美人成群,却还要到处寻花问柳,经常沉湎于纸醉金迷之中的孙蕙做妾!忍受着孤独寂寞之苦,在那“醋海风波”里可怜、无助地生活着,最后却在一个孤寂的孙家大院里香消玉殒了!这一切对于蒲松龄来说,都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头,这该是多么巨大的伤痛!当然也绝不是这一首 “吟声仿佛耳中存,无腹笙歌望墓门。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的《伤顾青霞》①所能够承载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深悲巨痛,这种无奈而又无比真切的痛恨,又该怎样发泄呢?我想对于这样一个相貌平平的才子,一个终身失意的穷酸书生是在现实中永远都找不到答案的!他只能静静地坐在无聊的书斋里,拿着一支沉重的笔,记下自己的一把心酸泪,编造着无数美丽浪漫的花狐鬼魅的人间情长,去聊以一种心灵的安慰!或许正如他孤坟前的一首打油诗 “失却青云道,留仙发牢骚。倘若中状元,哪有此宇宙?”②所云。假如蒲松龄科举得意,情场顺心的话,我们还能够领略这位短篇小说之王的文学魅力吗? 坎坷无奈功名路, 情真意切空泪楚。 多少深悲与巨痛, 尽驻白纸后人目! 我想,正是由于这种常人所没有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本为读书人的真切体验,才使他笔下的读书人形象最为鲜活,才使他对读书人的品性有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蒲松龄与他笔下的读书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千丝缕的联系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痛惜的心透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书生形象去更深刻地解读这一位孤寂的老书生的内心世界吧。余下链接: (仅供君参考) 谢谢诶!!!

351 评论

melodyhanhan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具有以下特点:1、书生们出生贫寒,品德高尚。聊斋里的穷书生大多是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他们具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他们代表了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在生活当中,他们憨厚老实,待人诚恳,富有同情心。 首先,他们是仁慈的,很有爱心和同情心;其次,他们有孝心,有责任感,知恩必报。2、知书达礼、熟读读书、好琴棋书画,内心很强大,生活很有情趣。故事中的书生刚开始多贫困落魄,但有上进心,苦读读书,因而即使眼下一文不名,但还是能够得到鬼狐仙女的青睐。3、渴望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对科举考试的迷信和顶礼膜拜的书生来说,求仕依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哪怕家里面已经揭不开锅,考试还是要继续的,因为如果考上了不仅可以富及子孙,更可以扬眉吐气。生活的唯一事业看作是考试,在他看来,科举考试是世代相继,兄弟相传,甚至是阴阳相接的大事业。4、渴望社会公平、政治清明。明清己经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社会不公、人间不平、世风日下、吏治腐败的现象十分严重。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十分渴望天下大治。5、重情痴情,书生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文人多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长期受书本中爱情故事的熏陶,对爱情有美好的想象,他们虽然多情,但决不滥情,一旦爱上,就如痴如狂,忠贞不二。就像李商隐所说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聊斋》中的书生们就是这样痴情的男人,这些痴情的书生们,一旦爱上,就痴迷于爱情之中不可自拔。

266 评论

秋风扫落叶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没有好下场,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求婚。但后来张有才见利忘义,密谋背叛云翠仙。对此,云翠仙怒斥他的卑鄙行径,愤然离去。《阿霞》中的女主人公则在看到自己所爱的景生薄情寡义时,立刻断绝了与他的联系,同郑生结为姻缘。

不同环境与背景下的聊斋女性人物

在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中,聊斋女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社会生活中,她们机智勇敢地同恶势力做斗争,谈笑嬉闹之间却敌兵,她们的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因此,环境对女性人物的性格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婴宁为例:先从自然环境来说,婴宁这种纯净自然的性格是在一种纯粹自然的环境中形成的。婴宁就在这个处处是烂漫的山花的世界里长大。从古到今,花从来都是一种美好、高洁的象征,从她出场“拈梅花一枝”到最后,作者都把她置于花的海洋,在花的世界中所养成的爱花性情,如花的品格,这就揭示出了女主人公之所以具有憨直无邪、活泼开朗的天性的原因,这显然跟那个未经世俗熏染过的特定典型环境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环境在人物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婴宁》中,婴宁未入世前与她最亲密的是鬼母和婢女小荣,社会关系单纯而朴素。她们都是源于自然,不属于那个秽浊的现实社会,她们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对于自己的爱情,她们选择敢爱敢恨,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她们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女人不是天生受男人控制的,她们和传统的依附男人的女人截然不同。她们有主见,既主动热情又敢于追求爱情。而且独立不羁,拿的起放的下,进退自如。

而另一方面,黑暗社会,恶势力猖獗,官不为民做主,即使是七尺男儿有时在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也会一筹莫展,而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为难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恶势力以致命的一击,像复仇女神,使正义得到伸张。商三官、窦氏、庚娘就是这样的奇女子。《商三官》中的商三官,在即将完婚之际,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告状一年多都毫无结果。商三官为父报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却被土豪南三复始乱终弃,活活逼死,死后化为厉鬼,终于报仇雪恨。现实生活中人不能做的事,鬼做了,做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庚娘》中的庚娘在公公、婆婆和丈夫遭到歹人王十八暗害,自己面临生死考验时,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既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又亲手杀死了仇人。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大都与民间传说中的鬼不同:将鬼高度审美化了。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最大限度地来表现鬼的善与美。她们大多有娇好的容颜,娴静的妍姿,有着聪明才智与善良的心。

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狐女形象。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 同时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在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策本身的仔细周密,使仇敌自投罗网,还表现在她知道王给谏要害王太常,与元丰成礼后,就开始准备,把元丰的痴疾这一生理弱点变成有利条件。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小翠的足智多谋。

还有《小谢》中的小谢是个活泼可爱,不懂世事,乐不知愁的鬼仙。她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学什么都是一次就学会。与秋榕成为朋友后两肋插刀,和陶生在黑暗力量斗争中彼此帮助。作者充分利用鬼仙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

中国古代传统女性是不能有陶生、小谢等人的相互帮助,也不能有婴宁的笑,女性被定位为男人的附属品,扮演被支配的角色,小谢、婴宁、小翠的行经是对这一制约的颠覆和重新置配。使她们摆脱了“笑不露齿”、“三从四德”、“七出”等精神的桎梏都在嬉戏和畅笑中被消解了,令人刮目相看。这也充分体现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崛起。

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黑暗,蒲松龄举业一再受挫的不幸,昔日友情的冷淡,现实中可望不可及的真实、自主的人生、情感,世态炎凉深沉凝重的体验,如此种种压抑郁积于蒲松龄胸中,作者只能将它们埋藏于意识的深处,最终借助于文学创作来得以表现和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所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形象载体,其笔下的术形象中都涵纳着作者蒲松龄的“真”性情。从《聊斋志异》全书来看,虽是儿女情长、谈狐说鬼,却是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其大部分的篇章里,作者的爱憎强烈,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新的高度。蒲松龄所设计的奇幻情节和塑造的奇幻人物形象,都具有理想的性质,但是这些只能存在于花妖鬼狐的幻境之中。因此,《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多半有着更美的品性。联系作者的一生不得志的际遇,则可感知他笔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他个人的生活感受而自由生发出来的,凝聚着他大半生的酸甜苦辣,表现着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下卷.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清·蒲松龄著:刘跃宵主编.《聊斋志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马瑞芳:《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东方出版社.2017年.

[4]朱一主:《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 [7]姜维枫:《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议》.

《聊斋志异·青凤》中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其中青凤美丽聪慧、情理兼备、知恩图报,是一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狐女形象;书生耿去病狂放不羁、执着痴情,富有狭义心肠;狐叟则是一个严苛的封建家长,但同时他又具有长者风范;而孝儿是一个恪守孝道、风流倜傥的谦谦君子。

一、青凤形象

1、美丽聪慧

青凤在文中正式出场较晚,但作者对她的描写却极为传神。耿去病夜闯旷废已久的宅第,与狐叟一家相遇,相谈甚欢。当谈到狐叟先祖的谱系时,狐叟遂命孝儿“请阿母及青凤来”,让她们也来听祖上的功德,于是青凤出场了。作者通过耿生的眼睛来描写青凤的美丽,“审顾之,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以至于让耿生一见倾心,“瞻顾女郎,停睇不转”,不能忘情。从狐叟口中得知,青凤“颇惠,所闻见辄记不忘”,如此美丽聪慧的女子,难怪耿生会念念不忘。

2、情礼兼备

《聊斋志异》中青凤与其他狐女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封建礼教的遵从。青凤自小由叔父抚养长大,叔父对她十分严格,处处以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她,为了恪守封建礼教,她在面对所爱时内心是矛盾而犹豫的,所以青凤与耿生的感情一波三折。两人初次见面时,耿去病对青凤一见钟情,目不转睛,青凤则“俯其首”,一副娇羞之态。后来耿生故意用脚轻压她的脚,“女急敛足,亦无愠怒”,说明青凤对耿生并无憎意,只是封建礼教的思想枷锁让她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在狐叟一家搬走前夕,青凤按捺不住相思之情,只身来见耿去病,她小心翼翼,迈着细碎的脚步。看到耿生后,她又“骇而却退,遽阖双扉”,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将青凤迫切希望见到耿生却又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刻画的真实可感。幽会中的青凤羞涩、半推半就,对待爱情的态度充满矛盾与纠结,这正是情礼之争在她身上的具体体现。青凤告诉耿生“过此一夕,即相思无用矣”,依依惜别之情可见一斑。后来二人在幽会中被叔父撞见,青凤“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在叔父的责骂声中“低头急去”。此时的青凤不像一个无拘无束的狐女,更像一个知书达理、恪守封建礼教却又无比痴情的大家闺秀。

3、知恩图报

青凤同时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形象。青凤与耿去病幽会时被狐叟撞见,狐叟丝毫不姑息叔侄之情,认为两人私会伤风败俗,青凤回房中后,其叔父依然“诃诟万端”。但当狐叟有难时,青凤不计前嫌,全力以赴要救出叔父。孝儿前来耿去病处求援,耿去病故意不同意。后来耿生将这件事告诉青凤,青凤大惊失色,曰:“果救之否?”随后青凤为叔父开脱,说自己从小被叔父抚养长大,养育之恩不能忘怀;另外,之前叔父责骂自己也是家范使然,不是叔父的个人意志。当耿去病救下狐叟后,青凤不计前嫌,将黑狐抱在怀中三天三夜,狐叟方才苏醒。狐叟苏醒后,青凤恳求耿生将原来的宅第借给他们,以成全自己回报叔父养育之恩的心意,这些都表现了青凤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

二、耿去病形象

1、狂放不羁

《青凤》中的耿去病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书生。他的叔叔一家不堪诸多怪异惊扰搬离旧宅,

耿去病却嘱咐看守老翁看到或听到怪异之事就奔来相告,这种不惧邪祟的勇气表现出他的狂放不羁。闯入旧宅后,狐叟一家正在饮酒,耿去病大胆闯入,并笑说自己是不速之客。结识狐叟一家并对青凤一见钟情时,耿去病更是动手动脚,当众调戏青凤。后来竟至“神志飞扬,不能自主”,口出诳语说:“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

后来,耿去病见到偷偷与他私会的青凤狂喜不已,青凤把门关上时,耿生跪在门前恳求她,说只希望捏一下她的手。青凤开门后,耿生便抱住青凤并让她坐在自己膝盖上,这一系列描写都表现出耿去病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2、执着痴情

耿去病在对待爱情上又是一个执着痴情的人物形象。初次结识青凤,耿去病坠入情网不可自拔,老媪发现他喝醉后愈发狂傲就领着青凤离开,耿去病“而心萦萦,不能忘情于青凤也”。在爱情的驱使下,他甚至搬到旧宅中居住,只为再次遇到青凤。后来狐叟为了让耿生知难而退,幻化成厉鬼相吓,耿生却染指研磨自涂,将自己也涂黑与之对视,使厉鬼惭愧而去。之所以不避险恶,正是因为耿去病对爱情的执着痴情。

当耿去病与青凤幽会被狐叟撞见,狐叟对青凤严厉责骂时,耿去病心如刀割,大声曰:“罪在小生,与青凤何与?倘宥凤也,刀锯铁钺,小生愿身受之!”正是源于对青凤的痴情,耿去病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自己,生怕青凤受到一丝委屈。

3、富有侠义心肠

耿去病富有侠义心肠,清明节扫墓归途中,他见到两只狐狸被一犬逼逐,一只逃走,另外一只“依依哀啼”。耿去病“怜之,启裳襟,提抱以归”,这一细节足见耿去病极富同情心和侠义心肠,并没有因为狐狸是异类而放弃它们。同样,当得知所救狐狸就是青凤时,耿去病也没有因为青凤是狐女而憎恶她,反而“如获异宝”。

后来狐叟有难,孝儿请求耿去病救自己的父亲,耿生表面不同意,实际还是不计前嫌,救下了狐叟。

三、狐叟形象

1、严苛的封建家长

《青凤》中的狐叟是一个严苛的封建家长形象,他代替青凤的父亲行使家长的职权,对青凤管教甚严。青凤明知耿去病的??成钋椋?却不敢接受,原因在于“叔闺训严,不敢奉命”。当狐叟发现耿去病与青凤的深情厚谊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全青凤的爱情而是怕青凤与耿去病的私情有辱门户,所以化作厉鬼恐吓耿生,好让他知难而退。不料耿生在爱情的驱使下却对这险恶处境无动于衷,后来狐叟不得不举家搬迁。在搬迁前夕,狐叟撞见青凤与耿去病幽会,便严厉苛责青凤,怒骂:“贱辈辱吾门户!不速去,鞭挞且从其后”!狐叟的所作所为正是封建家长的专横做派。

2、长者风范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冥顽不化的狐叟在被耿去病救下性命之后,了解到耿去病对青凤的痴情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耿去病“惭谢前愆”,冰释前嫌。后来就像一家父子一样,再也没有猜忌,和和美美地和谐共处。遵守封建伦理的狐叟也非蛮横无理之人,而是展现出了长者风范。

四、孝儿形象

作者对孝儿着墨不多,却将其形象塑造的真实鲜活。耿去病私闯旧宅,惊到狐叟一家,狐叟与耿去病谈话间招来孝儿,“孝儿亦倜傥”,与耿去病一见如故。后来,冰释前嫌后孝儿还经常到耿生书房谈笑喝酒,其乐融融。后来还当了耿去病儿子的老师,“循循善教,有师范焉”。可见孝儿在文中就是一个风流倜傥的谦谦君子。

除此之外,孝儿又是一个恪守孝道的理想化人物。当自己的父亲遭遇横祸时,孝儿找到耿去病,伏地不起,悲怆欲绝,希望耿生能伸出援手拯救他的父亲。耿去病佯装不救时,孝儿“哭失声,掩面而去。”

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共同书写了狐女青凤和书生耿去病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演绎,青凤和耿去病在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上,由矛盾彷徨最终上升到对爱情坚定不移的相守。

167 评论

魔都贤先森

对于好坏的理解比别人要深刻些

279 评论

相关问答

  • 聊斋志异狐论文研究综述

    论《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分析德保初中 黄一鸣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它思想复杂深邃,艺术魅力四射,后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始终不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聊斋志异相关论文题目

    《聊斋志异》格言警句剖析

    明明白白我旳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聊斋志异男性形象论文模板

    《聊斋》里书生的性格特征,并非是蒲松龄向壁虚构而成,而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为此,笔者针对以上书生的一系列形象进行探本索源,阐明了蒲松龄进行书生形象创作的根源

    厦门小鱼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聊斋志异的论文参考文献

    聊斋志异论文提纲 《聊斋志异》是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经典之作那么它在其中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一、 总述《聊斋志异》的地位、前人研究《聊斋志异》关于讽刺艺术的情况

    叶烨夜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聊斋志异的研究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

    a4160663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