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爱生活2012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 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 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 回来看看 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并爱好,其实同时代的宋玉等人写的也很好,为什么就比屈原名气小呢?政治跟文学结合起来了啊,同理还有文天祥。还有一个就是气质问题了,屈原爱国,所以写成离骚,如果他不爱国,或者说不爱的那么强烈,不去投江,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了。有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国灭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较强硬,现在的楚地有人说土话“不知周”(不知道有周朝,因为楚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大概那时候流传下的。我觉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个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灭的也那么快(项羽是楚将后裔,陈胜是打着张楚旗号起义的),败也由楚。
美人儿不哭
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拿破仑,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以拿破仑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其整个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败而跌落。处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时期,拿破仑似乎命里注定一生要与打仗为伍,他曾率法军先后7次反击以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组织指挥过一系列战斗,仅大的战役就达60次左右。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巨人”。拿破仑·波拿巴特,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卡尔洛·波拿巴特是个律师,母亲莉蒂西亚·拉莫利诺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在拿破仑出生前一年(1768年),热那亚共和国以200万法郎将科西嘉卖给了法国。拿破仑是波拿巴特家的次子,按意大利文,拿破仑一词是“荒野雄狮”的意思。1779年,拿破仑10岁时,以国家公费生的身分进入了法国内地香槟省的布利安陆军小学,学习成绩以历史、地理、数学为优。1784年,拿破仑升入巴黎军校。1785年10月30日,拿破仑正式被任命为拉费尔炮兵团少尉军官时,年仅16岁。他对炮兵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曾阅读了这方面许多书籍,研读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等历史上著名统帅的传记,还读了有关欧洲的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书籍,使他年轻时就较快地成熟起来。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92年,法国国民公会宣布,废除国王,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对此,欧洲封建阶级公然进行武装干涉,国内王党分子纷纷发动叛乱。1793年8月,盘踞在土伦城内的保王党引狼入室,将土伦拱手交给了英国和西班牙干涉军。10月15日,土伦前线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从正面夺取土伦的作战计划。对此,拿破仑列举数条理由,认为这一计划是行不通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即首先集中主要兵力,攻占港湾西岸的莫格内夫堡,夺取长卡半岛,然后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轰击停泊在内港、外港中的英国舰队,切断英国舰队与土伦守敌之间的联系。如能这样,则土伦守敌在一无退路、二无援兵、三无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不攻自破。这一大胆而又新颖的作战计划,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与会人员惊叹不已,拿破仑因此被任命为攻城炮兵的副指挥官。战争情况正像拿破仑预料的那样,战斗开始的当天晚上,英国舰队全部逃离土伦港,法军很快收复了土伦。拿破仑在土伦崭露头角,1794年1月14日,他被任为少将炮兵旅长,为其一生军事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1793年春,英、奥、普、荷、西和意大利的一些小国萨丁尼亚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军,联合进攻法国。战至1794年初,法国基本抵抗住了联军的进攻,并将战争推至法国境外,迫使普、西、荷兰退出反法联盟。1795年,英、俄、奥三国战略企图分歧,难以确定统一的对法军事方针和行动,因而使战争进展缓慢。拿破仑1796年3月2日,受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年仅27岁,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战役指挥。这也是他一生征战的开始。拿破仑率3万余人,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有名“天险”,对奥萨联军实行中间突破,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从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在一年多意大利之战中,法军共俘敌15万名,缴获军旗170面,大炮550门,野战炮600门,并获舰船51艘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不少地区,统治了北意大利,并使“自由、平等”的口号和制度在意大利半岛流行起来。意大利之战,拿破仑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打破了畏惧山地战的传统思想,他指挥部队敢于翻越人迹罕至的“天险”,收到了出奇之效,同时发展了山地战经验;能正确处理攻城和野战的关系,法军曾围攻曼图亚要塞达7个月之久,但没有强攻硬打,而把重点放在打击奥国援军,在野战中予以歼灭;培养了部队顽强的战斗精神,使其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赢得战争。这些,恩格斯针对拿破仑军队突破阿尔卑斯出情况说:“从拿破仑在1796年进行第一次阿尔卑斯战局和他在1797年越过朱利恩阿尔卑斯山脉向维也纳进军直到1801年为止,整个战争历史证明:阿尔卑斯山的山岭和深谷已再不能使现代军队望而生畏了。”1798年5月,拿破仑率法军远征埃及。同年12月,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企图推翻法国督政府,夺回被法国占去的领土。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11月9日发动政变,成立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新政府。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攻入意大利,6月14日进行马伦戈会战,大败奥军。12月,法军又在霍恩林登击败奥军。1801年1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随之解体。1805年4—8月,英、俄、奥、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预期用50万联军打败法国。拿破仑率法军大败俄奥联军。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俄军撤离奥地利,第三次反法联盟失败。1806年9月,英、俄、普、萨克森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企图将法军从其侵占的地区逐出。10月14日,法军与普萨联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及与俄在埃劳、弗里德兰会战,法军均获胜利,第四次反法联盟随即崩溃。1807年11月,法军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军抢占西班牙的战略要地,并占领马德里。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4月中、下旬,法军5战5胜,击退进到巴伐利亚境内的奥军;5月13日再占维也纳。同年10月14日,法奥签订《申布伦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自行解体。1812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60多万人入侵俄国。战争初期,俄军被迫后撤。8月17日进行斯摩棱斯克会战后,俄军继续后退。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俄军于10月18日开始反攻;翌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告终。1813年2月,俄普结盟。3月,普鲁士对法宣战。随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随后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拿破仑多处转战,接连获得小胜,但是挡不住联军的多路逼进。3月30日,巴黎守军投降。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权(史称“百日”王朝)。出席维也纳会议的俄、英、普、奥、瑞典等国代表,当即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决定出兵70万,分5路进攻法国。6月,拿破仑率法军主动出击;16日进行利尼会战,普军失利后退;18日进行滑铁卢会战,英军在普军配合下彻底击败法军。拿破仑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著名的意大利、马伦哥、奥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兰、阿斯佩恩和瓦格拉姆、博罗季诺、莱比锡、滑铁卢之战等,在战争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和掠夺别的民族和兼并别国领土的反动目的,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拿破仑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广泛地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战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兵力最多时达百万之余,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教育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并得到非常成功的运用,对世界炮兵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采取以纵队和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不断加强军队的突击力;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把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广泛关注。近200年来,许多国家的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对拿破仑战争及其军事思想进行反复研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这两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学家都是拿破仑战争杰出的研究者和解释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才使拿破仑战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和军事院校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作为教材。后来西方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战争,都曾受到拿破仑战争思想的影响。怎么样自己写的呵呵O(∩_∩)O~
小眼睛晶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香浓寻觅觅
推荐 (1)《铁血昆仑关》 讲国民党最先进的 第 5 军 在南宁和日军 第 5师团决战的 惨烈 电影 第五军伤亡15000余人 攻克 昆仑关 把日军赶出 南宁(2)《八百壮士》 港台派的老片 讲 国民党淞沪抗战后期 谢晋元率领四百多士兵死守四行仓库 掩护主力后撤 最后成功突破 苏州河 退入租界(3)《白色起义》 邓小平等 创建红四军红五军 的过程 表现的不错(4)《黄桥决战》 陈毅的新四军 对国民党的 入侵奋起反击的故事(4) 《破袭战》(5)《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的大英雄打败了 荷兰人(6)《白求恩大夫》(7) 《兵临绝境》(8)《归心似箭》(9)《英雄儿女》(10)《三进山城》(11)《屠城血证》(12)《地道战》(13)《地雷战》(14)《小兵张嘎》(15)《甲午风云》(16)《平原游击队》看的好 不够再说哈 我基本把我国的战争电影都下载 看了个遍像后来的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渡江战役》 《平津战役》 《开国大典》 《铁血大动脉》 等等好看的数不胜数
Oo棉花糖小鱼o0
历史获奖小论文----论拿破仑战争及其影响 作者或出处:初307班:汤洲 阅读次数:877 发表日期:2006-10-17 具体内容: 众所周知,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所执政的十六年中,对外战争不断,击败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等众多欧洲封建制国家,统称拿破仑战争,这些战争虽然打击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但同时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抵抗。因此,有些人就否定了拿破仑的功绩。但我觉得,拿破仑战争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欧洲的发展。 拿破仑战争是处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那是正是欧洲封建主义走向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代。拿破仑的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拿破仑的政权无论是在形式上执政政府或帝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是为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虽然带有强制性、掠夺性和侵略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性质,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拿破仑对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 第一,“反法同盟”作战的目的虽然具有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性质,但是他们要扑灭的是法国革命,恢复欧洲的封建秩序的目的也是坚定不移的。拿破仑多次击败“反法同盟”则是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最后虽然拿破仑失败,但由于他在战争中的多次胜利,一次又一次挽救了革命中的法国,保护了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达十五年之久,使之得到了巩固。后来即使波旁王朝两次复辟也无法加以彻底的清除。第二,拿破仑战争冲皮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那时,欧洲多半是一些封建君主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德意志是由三百多个小邦组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极端落后,白业凋敝民不聊生。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了三十多个大邦,为德意志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这是历史上的时步现象。 第二,拿破仑战争传播了大革命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仑的扩张传播到欧洲大陆,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以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拿破仑扶植了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这里必须提到的还有《民法典》,这部法律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理想。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 拿破仑的出现,是法国大革命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他独特的战争艺术万古流传,他去世后,他的名声曾几起几落,但站在历史的高地上,谁都无法否定他是充满巨大魅力的伟人! (2006年淮南市历史小论文 三等奖)小议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和影响仙桃市彭场镇彭场高级中学 熊红荣
历史小论文的格式无特殊要求,和平常一样,你只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再用事实论证就可以了。**************************************
《二十四史》、《明朝那些事》、《宋史》、《唐史》、《中华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之类的书都很适合
哥们 你真鸟星 !全写完要死人的!我给你个建议 直接参考你们历史老师给你们的材料就行 ok?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 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一)如何写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