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8

小囡1234
首页 > 学术论文 > 重庆市巫山县交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扶阿婆过马路

已采纳

这也问?记住了,有事找百度。

249 评论

宜瑞科技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巴渝、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中心,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和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气候雾重庆 (2张)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中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中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而重庆壁山区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天,堪称“世界之最”。水文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该峡位于湖北省境内),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于渝中区汇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

119 评论

wisteria1221

大概在四川盆地附近吧

161 评论

1987分撒风

周晃1陈诚2谭杰恒1

(1重庆市巫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重庆巫山,434700;2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巫山县城区是三峡工程移民迁建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库区内滑坡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部分高边坡在久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影响下已局部形成变形拉裂。为确保库区移民搬迁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三峡库区巫山县高边坡开展监测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利用GPS技术对巫山高边坡进行变形监测的有关问题,论述了 GPS监测点的选点原则,总结了两年来 GPS观测成果。

【关键词】高边坡GPS基线边

1概况

巫山新县城地处长江北岸老县城上方斜坡地带,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地形支离破碎,适于建设的场地面积相当有限。新城在建筑施工、道路开挖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人工边坡,这些边坡坡角多在40°以上,且大多控制着城市用地,一旦失稳下滑将阻断交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危及移民工程的建设,影响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进度,是阻碍移民工程的绊脚石。因此开展边坡监测,确保库区移民搬迁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工作旨在运用GPS技术对巫山新城区高边坡、高挡墙开展全面监测,积累数据,以研究这些边坡的稳定性。利用GPS进行位移监测,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在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GPS观测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监测和变形分析、预报。第二种方案是用几台GPS接收机,定期到监测点上观测,对数据实施后处理后,进行变形分析与预报。第一种方案能实时监测,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由于每个监测点上都需要安装GPS接收机,使监测系统的费用非常昂贵。第二种方案虽然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但费用较省,当监测点较多时,优点比较明显。

利用GPS对巫山高边坡监测主要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大大降低了监测系统费用。

2巫山GPS监测网系统

基准网设计

GPS测量得到的基线向量属于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而我们在工程实际中所运用的是国家大地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的坐标。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GPS网采用的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基准问题。

GPS网的基准设计包括位置基准、尺度基准和方位基准。位置基准一般可由更高级的GPS网基准站的坐标给定,也可选择已有的城市控制点的坐标来确定。因为在三峡库区,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建设的GPS首级网尚未建成,故我们只能基于已有的城市控制点来实现。根据巫山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我们选用了部分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后,巫山 GPS监测网的位置基准、尺度基准和方位基准便随之确定了。

巫山GPS监测网选点原则

我们知道,GPS监测点选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监测点应设在基础比较稳定,易于安放接收设备的较高点位上;

(2)为减少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高大障碍物;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4)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如高大的树木等,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5)应根据边坡体的形态特征、变形特征、动力因素及监测预报等具体要素(变形方位、变形量、变形速率、时空动态、施工动态、发展趋势等)确定点位,且这些点位能真实地反映灾害地质体变形敏感部位。

但在实际选点和测量中,由于巫山新县城有众多的高边坡、高挡墙,特别是还存在着密集的高层楼房,所以一些点位的情况并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监测网建设

巫山GPS监测网全网由40多个变形监测桩组成,分布在巫山县新县城各地。监测网的布设采用同步图形扩展方式,这是在布设 GPS网时最常用的方式。即把多台 GPS接收机放在不同的基准站上进行同步观测。完成一个时段的观测后,再把其中的几台接收机移动至下一组测站。在两组观测之间,两个同步图形之间有一些公共点相连,直到布满全网。这种布网方式作业方法简单,图形强度较高,扩展速度较快,便于组织,故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3GPS监测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

由于所要监测的变形量级相对比较小,为了能够精确地测出其变化,要求变形监测网具有较高的精度。对此,在巫山高边坡监测网的设计书中是这样要求的:建成的GPS高边坡监测网,应覆盖移民迁建县城的高陡边坡和重要的移民工程。监测网基准点坐标的平面解算精度优于±2mm,高程精度不低于±4mm;变形监测点坐标的平面解算精度优于±3mm,高程精度不低于±6mm。投入正常运行后,可获得移民迁建区高陡边坡监测点位坐标的长期、连续、可靠的测量数据,为相关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决策服务。

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对城市或工程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

表1《城市测量规范》对城市或工程GPS网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

比较表1中的数据和我们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一些监测网基准点受临近高边坡与建筑物遮挡,但经过数据处理后,平面内坐标测定的平均点位中误差水平方向为2mm,垂直方向为5mm,基线相对精度达到10ppm。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优于项目设计书中提出的要求,也高于前述《城市测量规范》对城市或工程GPS网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的特点是定期重复观测,各期观测的外界条件基本相同,系统误差在各期观测中基本相同。分析同一条边多期测量的结果,比较其差值可以检验重复定位精度,发现变形的区域。在对测量方法和观测数据处理采取适当措施后,两期成果之差基本不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4测量获得的初步成果

巫山五期 GPS测量数据的汇总分析是将各期的向量边分别计算后,绘出各向量边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对各期同一向量边进行逐一比较,确定有异常变化的向量边,通过分析后找出变形区域。通过对5期 GPS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有趋势性变化的向量边共有14条,这14条向量边的趋势性变化分为两种类型:

有变形趋势的向量边

6条有变形趋势的向量边分别为:

(1)WG021-WG081,五期累计变化16mm,向量边的特征是缩短,变化趋势见图1;

图1WGO21-WG081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2)WG0154-WG048,五期累计变化22mm,向量边的特征是先缩短后增长,变化趋势见图2;

图2WG0154-WG048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3)WG048-WG065,五期累计变化11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3;

(4)WG096-WG149,五期累计变化16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4;

(5)WG100-WG022,五期累计变化11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5;

(6)WG177-WG157,五期累计变化10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变化趋势见图6。

趋势性变化明显、应重点关注的向量边

趋势性变化明显的八条基线边分别是:

(1)WG177-WG140,五期累计变化17mm,向量边的特征是趋势性增长并有加速现象,变化趋势见图7;

(2)WG201-WG157,五期累计变化21mm,向量边的特征是趋势性缩短并有加速现象,形变曲线见图8;

图3WGO48-WG065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4WG096-WG149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5WG100-WG022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6WG177-WG157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7WG177-WG140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8WG201-WG157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3)WG162-WG022,五期累计变化12mm,向量边的特征是趋势性增长并有加速现象,形变曲线见图9;

(4)WG140-WG157,五期累计变化40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并呈现为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0;

图9WG162-WG022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10WG140-WG157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5)WG162-WG032,五期累计变化8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并呈现为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1;

(6)WG100-WG149,五期累计变化16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并呈现为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2;

图11WG162-WG032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12WG100-WG149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7)WG157-WG201,五期累计变化-21mm,向量边的特征是缩短并有加速趋势,形变曲线见图13;

(8)WG048-WG171,五期累计变化25mm,向量边的特征是增长,形变曲线见图14。

图13WG157-WG201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图14WG048-WG171五期累计变化曲线

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的变形点

GPS变形监测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比较各个期次相同矢量边的长度与同一测点的坐标来分析和确定变形点的变形量。通过对巫山监测网基线边的比较和分析,初步确定了一些变形点,从变形的总体特征看,变形的方向为朝向长江方向。

5小结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已有一年多了。在目前的高水位情况下,如果再叠加降水因素,高边坡、高挡墙失稳的危险性将增大,建议在加强专业监测工作的同时,搞好群测群防,力争将地质灾害可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对监测数据分析所确定的变形地区需加强GPS监测,积极开展多种手段监测,尤其在雨季应加大监测密度,在雨季可以1个月进行一次GPS测量,15天开展一次倾斜测量,以期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预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高边坡的破坏过程、变形规律开展多学科研究,积极探索对边坡变形失稳的破坏进行正确预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欧阳祖熙等.用 GPS技术研究三峡工程万州库区滑坡的稳定性.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6)

[2]徐绍铨等.GPS用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的研究.水利学报,2003,(1)

[3]韩文心.巫山新县城2003年度 GPS变形监测结果及综合分析.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4]徐勇等.浦东海塘GPS位移监测系统.工程勘察,2004,(1)

[5]岳顺.三峡库区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2,(12)

131 评论

京荣盛门业

周志祥:博士,教授,博士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省部级和地方科技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首创“横张预应力砼梁施工方法”和“预应力砼八字形刚架拱桥”,获得发明专利,主持完成国家科委攻关计划“横张预应力砼梁工艺及性能试验研究”,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有“大型桥梁安全远程智能监测成套技术示范”和 “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易志坚:教授,博士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在裂纹弹塑性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裂纹线方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成为国内外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一种独立方法;首次提出了加筋土稳定和破坏的断裂力学机理;第一次提出了“过渡层”的概念及过渡层的损伤将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低应力水平下破坏的机理,提出了设置隔离层的路面结构。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论文被SCI、EI等收录或引用数十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刘忠: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桥梁非线性与空间分析研究。在大跨径拱桥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分析及施工控制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完成和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顾安邦:教授,博士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大跨径桥梁的非线性分析、稳定分析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三项,以及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贡献奖”和“茅以升桥梁大奖提名奖”,出版科技著作和教材五部,发表论文50多篇,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 协助指导博士生3人,并担任虎门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为桥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梁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学会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主持并参加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9篇,一级学报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参编教材三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在高速铁路中,率先提出了车—路垂向耦合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在加筋土强度机理方面,率先提出了等效侧向约束力模型;在可靠度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了非线性相关可靠指标改进、简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近年研究了区域性或特殊条件下部分土工结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向中富:男,教授、硕士导师. 1960年1月生,198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道桥系桥梁与隧道专业,工学硕士,现任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咨询协会咨询专家。向中富教授长期从事桥梁工程教学(主讲“桥梁工程”、“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等)、科学研究及技术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设计理论(特别是桥梁结构体系、结构分析、桥梁稳定性等)、桥梁施工及控制技术、桥梁诊断及加固改造等。近年来主持、参加完成10余项桥梁工程研究课题,出版《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专著、施工手册2部,主、参编出版《桥梁工程》等教材、计算示例5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教师奖3项。徐林生:男,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1964年1月生,浙江桐乡市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师从中科院孙钧院士),现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学会理事。作为项目主持和主研人员完成的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达20多项,获各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目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与地下结构工程、桥梁基础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王成:男,工学博士、教授。1962年9月出生,岩土与地下工程系主任,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桩基础结构、隧道围岩结构、边坡锚固结构等的损伤断裂分析、缺陷及承载力研究,主持及主研纵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应用数学和力学》、《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多种学术刊物、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十余篇次。目前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10名,并协助后勤工程学院和重庆大学土木学院指导博士研究生各一名。韩西:男,汉族,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1964年12月生,重庆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现任实验教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学会会员、重庆市公路学会会员、桥梁及隧道工程学科学术骨干。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振动工程、结构分析、结构试验检测。先后负责或主研了17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重庆市科委项目,中国工程物理院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及重庆交通大学基金项目共10余项。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被EI收录的论文6篇,被ISTP收录的论文1篇,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齿轮传动耦合非线性振动冲击噪声的识别与控制”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徐君兰:女,教授。1936年2月21日生,1959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本科专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级咨询专家(重庆市科技咨询协会)。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过多项大跨度桥梁的科研工作, 编写出版了多部桥梁工程方面的专著,在大跨悬索桥的设计理论和桥梁施工控制工程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应用于多座特大桥的设计施工中,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大跨桥梁的结构分析和工程控制。曾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已指导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十四人。 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工程控制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很早就从事拱桥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及工程控制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并在钢管混凝土拱桥、悬索桥和吊拉组合桥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跨径悬索桥结构体系研究”、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劲性骨架拱桥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非线形因素影响研究”、“邕宁大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虎门大桥施工控制研究”、“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收缩、徐变特性研究”、“乌江PEC吊拉组合桥设计与施工研究”等。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奖共10余项,确保了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大桥、亚洲最大跨度的中承式混凝土拱桥--广西邕江大桥、第一座吊拉组合桥--贵州乌江大桥、最大跨径的石拱桥--丹河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等顺利建设。目前正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大型桥梁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示范”,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顶目“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和“大跨径桥梁监测、加固、养护成套技术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大跨径桥梁结构体系研究;(2)大跨径桥梁几何、物理及温度非线性分析;(3)大跨径桥梁静、动力稳定性研究;(4)大跨径桥梁施工及工程控制研究;(5)大型桥梁建设和管养技术研究混凝土桥梁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桥梁建设的实际情况,就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弯预应力混凝土梁、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载行为、设计理论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科委攻关计划“横张预应力梁性能及工艺试验研究”,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截面设计原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截面疲劳设计原理”,国家科委和交通部的重点科研项目、重庆市科委与重庆市交委等的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有特色、有档次的科研成果。其中“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被国内知名专家鉴定为国际首创,并且已在渝长高速公路多座桥梁上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已获得或公开的国家专利8项。本研究方向的成果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向在桥梁结构抗震以及钢混组合式桥梁结构设计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正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特性与减震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径拱桥地震反应半主动智能控制”,国家春晖计划项目“钢—砼结合梁桥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钢-混凝土复合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3)桥梁抗风与抗震;(4)旧危桥增强机理与加固维护新技术研究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结构损伤机理与耐久性研究本研究方向在“裂纹线场参量的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和裂纹线场弹塑性分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并数十次被国内外文献所引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断裂力学原理提出了具有超常承载力的复合钢筋混凝土新结构,发表论文50多篇,被SCI、EI大量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部重点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同时,在主要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承载能力、使用性能等,该方向还针对桥梁结构中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实践日益增多,以及随着大批桥梁进入老化期,开展桥梁结构的检测、评估、加固、维修及健康诊断。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桥梁结构状态诊断和静、动力性能评价模式研究;(2)结构损伤机理与桥梁衰变性态试验研究;(3)混凝土桥梁的FRP、预应力FRP加固、增强技术研究;(4)桥梁防撞保护结构的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桥梁深基础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从80年代就开始结合实际工程,解决桥梁基础工程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问题。本方向在桩基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自已的优势和特色,提出了计算推力桩的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及钻(挖)孔灌注推力桩桩土参数的取值范围,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交通部标准桥梁地基基础规范修订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岩体力学性能的基础研究中,将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原理应用于地下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研究,将弹塑性断裂力学的裂纹线场分析方法首次用于研究岩体断续节理的损伤与断裂行为,取得若干创新成果,在《应用数学和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20多篇次。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桥梁桩基设计理论研究;(2)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及超长桩承载性能研究;(3)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评价以及环境灾害风险分析;(4)特殊条件下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和本构关系试验;(5)考虑基质吸力、应力路径的土的力学性状试验;(6)特殊地质条件下(高原冻土、岩溶地区)道路、地下工程修建技术。长大公路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岩石动、静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长大公路隧道施工控制技术”、“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关键技术”以及“山岭隧道爆破掘进的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25篇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首次发现了岩溶区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变形超前释放的基本规律以及隧道侧面岩溶引起隧道偏压现象;首次提出了隧道围岩非确定性反演分析新技术,在岩溶区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岩石加、卸荷过程中声-应力相关性理论模型以及岩体卸荷本构模型;提出了高地应力区岩爆形成机制和判据,建立了隧道工程岩爆特征与防治措施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岩体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模型;在冻土隧道回冻预测分析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开发了公路隧道送排式纵向通风、照明控制系统,编制了《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隧道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动态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2)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系统力学问题研究和力学行为模拟;(3)隧道工程安全的智能控制及仿真数值模拟研究;(4)公路隧道结构缺陷测试及安全性分析;(5)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关键技术研究。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获奖、专利、文章、著作) 序号 成果(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发表刊物,出版单位,授权国家,时间 1 万县长江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 2 低预应力度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研究 重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1年 3 用扩张卡尔曼滤波器有限元方法反分析隧道围岩非确定性动态研究 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 4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 第二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2年 5 特大石拱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6 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拱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7 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许沟特大桥设计、施工及其监控技术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 8 横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研究 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003年 9 大跨径斜拉桥稳定性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10 大跨径钢管拱桥无支架吊装技术研究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11 混凝土桥梁工程控制抗震能力和承载力测评方法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2005年 12 由立柱竖转形成的八字拱桥的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证(ZL 00 1 ) 13 设置隔离层和结合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证书(ZL 00 1 ) 14 设置透水滤浆隔离层和结合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证书(ZL 01 1 ) 15 一种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方法 发明专利公报( CN 1205378A) 16 混张工艺制作的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ZL 03 2 ) 17 The Method and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ly 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EI)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4 Feb 18 Analytic Model of A Long-Span Self-Shored Arch Bridge(EI)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ASCE. 19 Elastic-plastic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an eccentric crack loaded by two pairs of anti-plane point(SCI&E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 A new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mposite structure based on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echanics(EI) Damage and Fracture Mechanics VII 2003 21 General form of matching equation of elastic-plastic field near crack line for mode I crack under plane stress condition(SCI&E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2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Vehicle-Sub grade Model of Vertical Coupled System(SCI&EI)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1) 23 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技术难点及力学问题(EI)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24 Forecast Analysis for the Re-frozen of Feng Huoshan Permafrost Tunnel on Zing-Tibet Railway(SCI&EI)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04,19(1) 25 《公路与桥梁抗洪分析》 人民交通出版社 26 《模糊数学在土木与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人民交通出版社 27 《土力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8 《预应力砼桥梁新技术探索与实践》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9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 30 《川藏公路隧道高地应力与岩爆》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02 评论

相关问答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拒稿

    刊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瘦小的土拨鼠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巫山论文查重

    以paperfree官网举例,微信扫码登录,提交检测报告,等论文检测完成时候,点击“查看报告”,在报告列表找到要打开的论文,点击右侧“查看报告”。

    宜木构思家具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重庆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们学校大四放低要求,400给证吧。校友哦

    青烟缭绕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官网

    一般大概要1个月左右就会告知是否录用,首先要交100元的审稿费,如果能发表,发表费大概五六百元.一般最好是关于路桥方面的文章更容易发些.由于从去年开始是中文核心

    拉菲兔兔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期刊官网

    《公路交通科技》是 科技核心+CSCD核心+中文核心!!主办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

    萌萌萌萌瓜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