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叮当木马
首页 > 学术论文 > 研究蕨类植物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nowberry911

已采纳

秦仁昌院士是中国蕨类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蕨类植物之父”。早在1929年就发表了中国人研究中国蕨类植物的第一篇论文,并于同年只身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跟随当时世界著名蕨类分类学大师C. Christensen教授学习,后来又在伦敦的邱园植物标本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了长期研究,期间也到过斯德哥尔摩、柏林、巴黎、维也纳、布拉格等作短期访问。1930年秦仁昌系统地总结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成果,完成了一部中国蕨类(真蕨类)专著The Monograph of Chinese Ferns, 该书稿约有70多万字,包括11科,86属,1200多种。遗憾的是,该书未曾正式出版。1932年秦仁昌回国时带回了18300张在邱园标本馆拍摄的中国蕨类和种子植物的模式照片,为国内学者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奠定了和促进了中国植物分类研究的进程。自1929年开始,秦仁昌基于自己大量的野外采集调查和在欧洲主要标本馆对文献和模式标本的研究,针对中国及邻居地区的蕨类植物的分类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分类学文章和专著,期间还出版了高质量的《中国蕨类植物图谱》5卷本(胡先骕,秦仁昌1930,秦仁昌1934,1935,1937,1958),建立了许多蕨类植物新科,发表了许多新属,大量的新种及新组合,对许多科属的植物进行了修订研究,如锡金—喜马拉雅鳞毛蕨属的研究(1936—38),金星蕨科(1963),蹄盖蕨科(1964)等等。秦仁昌1940年发表的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On natur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family “Polypodiaceae”)一文,是上世纪国际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最具影响的论文之一。秦仁昌在Christensen(1938)对水龙骨科(广义的)的科下分类的基础上,大胆而科学地把一百多年来囊括蕨类种的90%以上,属的80%的混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个科,249属的系统方案,并提出了5条谱系线展示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结束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被胡克分类系统长期统治的影响,为现代蕨类植物分类系统迈向自然分类开创了新的历史局面。随后国际上相继出现的蕨类分类系统都受到了该文的影响,秦仁昌建立的许多科在国际上也普遍得到采用。秦仁昌因此荣获了荷印Rumphius生物学奖。1954秦仁昌又用中文发表了中国蕨类的科属分类系统,在国内广泛使用。秦仁昌院士完成的《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荣获1993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对当代蕨类植物,特别是分布于亚洲的蕨类植物的一些重大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评论,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将蕨类植物门分为5个亚门,63科,223属,阐明了科、属的起源及其演化关系。该系统比诸旧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更为合理,得到国际蕨类学界的普遍重视,许多科的分类得到国际上同行的采用,在中国植物志的编著和国内标本馆标本系统排列上已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在蕨类植物研究上作出卓越贡献之外,秦仁昌先生在对其它植物的研究方面也是深有造诣。他对杜鹃花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1929—1935年,秦仁昌赴云南及其他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时,采集了大量的杜鹃花标本。并在1940年发表的Flora of lijiang和《云南三大名花》中详细介绍了分布在云南地区的杜鹃花种类。1970—1972年,秦仁昌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的杜鹃花标本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鉴定,并在1975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中详细描述了280种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凡经其查看过的有疑问的标本均作出注释。后人据其注释发表约20个新种,包括细瘦杜鹃(Rhododendron tenue)、卓尼杜鹃()、茂汶杜鹃()、长管杜鹃()等。秦仁昌1978年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1.Huperziaceae2.Lycopodiaceae3.Selaginellaceae4.Isoetaceae5.Equisetaceae6.Psilotaceae7.Helminthostachyaceae8.Botrychiaceae9.Ophioglossaceae10.Marattiaceae11.Angiopteridaceae12.Christenseniaceae13.Osmundaceae14.Plagiogyriaceae15.Gleicheniaceae16.Schizaeaceae(Schizaceae)17.Lygodiaceae18.Hymenophyllaceae19.Dicksoniaceae20.Cyatheaceae21.Monachosoraceae22.Dennstaedtiaceae23.Lindsaeaceae24.Taenitidaceae25.Hypolepidaceae26.Pteridiaceae27.Pteridaceae28.Acrostichaceae29.Stenochlaenaceae30.Sinopteridaceae31.Adiantaceae32.Parkeriaceae33.Hemionitidaceae34.Antrophyaceae35.Vittariaceae36.Athyriaceae37.Hypodematiaceae38.Thelypteridaceae39.Aspleniaceae40.Pleurosoriopsidaceae41.Onocleaceae42.Woodsiaceae43.Blechnaceae44.Peranemaceae45.Dryopteridaceae46.Tectariaceae(Aspidiaceae)47.Bolbitidaceae48.Lomariopsidaceae49.Elaphoglossaceae50.Nephrolepidaceae51.Oleandraceae52.Davalliaceae53.Gymnogrammitidaceae54.Dipteridaceae55.Cheiropleuriaceae56.Polypodiaceae57.Drynariaceae58.Platyceriaceae59.Grammitidaceae(Grammitaceae)60.Loxogrammaceae61.Marsileaceae62.Salviniaceae63.Azollaceae

322 评论

lovejing0326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结课的功能、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点拙法和体会。一、生物学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1.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2.知识系统,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3.指导实践,培养能力。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4.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另外,新颖的结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功效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1.归纳总结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2.布惑置疑,再起波澜。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136 评论

爬爬的蜜糖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水生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并根据实际试验数据分析讨论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浩瀚的水域―――水的分布覆盖整个地球,从严冰覆盖的极地到烈日炎炎的赤道,从学校周围的小溪到奇妙无边的海洋,从表层水域到水的深处―――栖息着大量的生物.在表层水的光合作用下,制造出原始有机物,然后他们逐级形成食物链.水生植物与周围的水环境联系密切,他们从水中汲取生长 程中很多所需的养料.众所周知,矿质营养条件是影响水中浮游植物发育的有利因素之一.显然由于满江红所需要的矿质营养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元素,所以这些元素的作用是不可能相同的.所以总结不同水体对水生植物生长影响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们选取原样水(采集地水样),矿泉水(现市面上有售),营养液(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营养配制),蒸馏水,四种水体,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满江红这种水生植物,希望可以对有关部门水生植物的培植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以为种植者对水体的选择提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摘 要水生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水生环境,植物需要周围水体提供养料,支持自身的生长发育.我们以易于存活,效果明显的满江红为例,人工配置了多种水生环境,对其成长的效果做了周期性观察,并测定了满江红在不同水体中生长后所含叶绿素状况.本文从多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材料包括设置不同水环境所需水样,以及对满江红的基本介绍.方法主要是对整个试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实验方法作一下交待,如对测定叶绿素的方法的介绍.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这一部分对试验所产生的结果做了较详尽的介绍,并与预期结果做了比较,并尝试讨论产生此结果的原因.第三章 感想与体会. 我们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次选题试验均为我们第一次在生物这门学科上较长时间的观察试验,这一章主要陈述通过这次试验我们获得的新知识以及整个研究过程多方面的感受与体会.一,材料与方法采集地点:北京圆明园公园水域植物介绍:满江红,学名azolla imbricata蕨类植物,属满江红科,叶状体倒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两面平滑,排列为两行,春季为绿色,夏季转为红褐色,根丛生,漂浮于水面,行动主要借助于水流或风的带动,在水面平静的地方(如池塘和湖湾)常有大量分布,繁殖很快,是优良的绿肥,还可入药.

163 评论

相关问答

  • 植物研究类小论文

    我喜欢的植物——含羞草200-300 大自然中植物成千上万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在成千上万的植物中我只喜欢含羞草这植物 它有一根细长的茎上面有许多又

    喵喵小猫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植物类型的论文

    完全可以找找个领域的(植物学研究)等书籍啊,

    雯香识女人coc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植物分类小论文

    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的增强和绿化观念的更新,传统花卉种植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已不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例如,鲜切花缺少了一个从种植到开花结果的实践过程,且保鲜时间

    天天开心好好好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蕨类植物的论文

    秦仁昌院士是中国蕨类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蕨类植物之父”。早在1929年就发表了中国人研究中国蕨类植物的第一篇论文,并于同年只身到丹麦哥本哈根

    叮当木马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关植物的研究小论文

    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的增强和绿化观念的更新,传统花卉种植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已不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例如,鲜切花缺少了一个从种植到开花结果的实践过程,且保鲜时间

    妞妞们要健康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