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1

蓝精灵粑粑
首页 > 学术论文 >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的毕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头妹Angelia

已采纳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COXs是AA生成TXA2和前列腺素I2(PGI2)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在人体内有COX-1和COX-2两种形式,COX-1是PLT固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对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其他高危人群短期或长期阿司匹林治疗对预防在随后可能发生的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性死亡方面有明确的益处,但在最佳剂量和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上仍存争议。随着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该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该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半衰期为15~20小时;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小时。该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该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该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287 评论

休闲星星仔

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 2抗炎作用 3解热作用 4抗风湿作用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临床应用。1:解热、镇痛 2:抗炎、抗风湿 3:可缓解炎症引起的红、肿、痛、风湿热 4:抑制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栓) 5:其他(驱虫;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等。)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凝血障碍 3:过敏反应 4:水杨酸反映 5:瑞夷综合症

149 评论

scarlett0306

药理作用: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临床应用: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

不良反应:由于口服后易吸收,在全身组织分布广,作用强,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各种疾病的时,要严密监视其不良反应。

扩展资料:

在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治疗阶段,阿司匹林是基础药物,可是,在尚未发病时,考虑到危险因素,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吃阿司匹林。

2014 年日本一级预防项目研究发现,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使心血管疾病的低危和中危人群明显获益。美国 FDA 综合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后,也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阿司匹林

111 评论

冬冻咚洞

百度一搜就知道了,呵呵

172 评论

慕容诗月

复方APC每片5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一般分为25mg、50mg、100mg三种。问: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效应如何?答: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达到不同的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mg/d)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0mg/d~/d)具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阿司匹林(超过/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所需要的阿司匹林的剂量比止痛和抗风湿所需要的剂量小得多。由于大剂量会增加前列环素合成的抑制,因此从理论上讲,应优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栓试验协作组2002年完成的分析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的,但在急性情况下,则需要可能至少首剂150mg的负荷剂量。

254 评论

相关问答

  • 浅谈阿司匹林的用途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的用途是消炎阵痛散热 科学家从水杨酸中提取出的成分 能有效治疗一些疾病

    h07123200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的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

    蓝精灵粑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阿司匹林主题论文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观察显示阿司匹林

    小黑鬼佐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阿司匹林肠溶片毕业论文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

    zhouchang198812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阿司匹林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在正式动笔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

    夏至迎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