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50

小花花cat
首页 > 学术论文 > 小学生命课堂课题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八彩虹624

已采纳

《生命教育全民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处于发展初期,主要在一些学校开展,但实际上,生命教育作为元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各种危害生命以及腐化堕落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更需要开展全民生命教育的推广活动。为此,进行了全民生命教育问卷调查,对全民化生命教育必要性进行了验证,同时也对大众的生命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期望能对生命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全民化;生命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40-03

一、生命教育简介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明确提出生命教育,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1]15。此后,世界很多国家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大。如:“日本于1989年修改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事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5。自生命教育一词诞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有不同的界定。其中,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3]。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4]。而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涵盖很广,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挫折教育、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等。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

纵观我国的生命教育,会发现“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5]。在深度访谈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项目办公室主任郑瑶指出:“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人们对生命教育的了解很有限,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呼吁阶段。”

三、生命教育全民化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属性:“元教育”

从本质上来看,生命教育是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实际上,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因为生而为人,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是:生命的实相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无论人暂时是多么成功和快乐,人生的一切都将没有正确的根基和方向,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就会不堪一击,甚至会做出危害自己和其他生命的事情。如果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关于生命的探索、思考和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中外皆有。如宋朝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胞物与”思想。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天地就像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皆是我的伙伴,应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

(二)转型期生命教育全民化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简称。社会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造就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形态”[6],社会转型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7]。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调整和分化,既得利益调整,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既有价值观的权威被颠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冲突状态,极端利己、享乐主义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状态。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触目惊心的现象,如自杀与残害他人的事件增多,腐化堕落现象增多,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

从上文我们知道,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元教育,而社会转型期种种严峻的、危害生命的社会现象让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但是,与现实需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的生命教育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展开,从全社会来看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生命教育。

(三)全民生命教育调查对生命教育全民化必要性的验证

1.调查简介

为了对生命教育全民化的必要性进行验证,笔者进行了全民生命教育调查。与以往生命教育调查不同的是,这次调查的目标群体是社会中的所有人,不仅仅是学生群体。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①对调查总体进行抽样,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277个,样本结构简要如下:

2.调查结果

(1)生存技能自评:多数处于中等水平

当被问及对自己生存技能的评价时,选择“一般”的46人,占总体;选择“较强”的21人,占总体;选择“较弱”的18人,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一般,不强也不弱,其次,选择自己生存能力较强和较弱的比例也较高,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处于中等水平。

(2)压力源:多元化,学业和工作压力突出

当被问及生活中的压力来源时,被调查者的回答比较分散。选择“学业”的119人,占总体的;选择“工作”的111人,占;选择“经济”的97人,占;选择“人际关系”的87人,占;选择“家庭”的69人,占;选择“情感”的58人,占;选择“健康”的43人,占;选择其他的18人,占。在选择“其他”选项的人中,有些人的压力来自于对孩子的培养。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压力源是比较分散的,选择人数比较多的是学业和工作,这是学生和上班族必须直面的压力,此外选择经济和人际关系作为压力源的人数也较多。人们压力源的多元化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生活本来就有多面性,因此压力来源也是来自方方面面的;二是具有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人所处的生活情境不同,因此所面对的压力也不同,学生的主要压力是学业,而上班族的主要压力就是工作。

(3)自杀意念:比例过高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生活中偶尔有过自杀念头的人比例过高,达到;经常有自杀念头的人的比例达到了,说明每100个人就有一个人具有自杀的风险。

(4)生命价值和意义:为自己居多,其次是亲友

当被问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选择“自我实现”的人最多,达到127人,占;其次是“为亲人和朋友”,48人,占;选择“生活舒适快乐”的45人,占。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数较少,按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为社会作贡献”,“没有思考过”,获得地位和财富。统计数据显示,近半数的人以“自我实现”为人生价值和意义,还有较高比例的人以“生活舒适快乐”和“为亲人和朋友”为人生价值和意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人是为自己和亲友活着。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择“其他”选项的人中,有些人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还有一些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只有的人选择“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这从一个侧面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利他行为的缺乏。

(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大多数持否定态度

当被问及对自杀行为的看法时,选择“理解种行为,但自己不会做”的111人,占总体;选择“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选项的106人,占总体;选择“他们失去了生命太可惜了”选项的35人,占;选择“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会做”的13人,占;选择“其他”选项的11人,占;选择“我不认识他们,他们自杀与我无关”选项的1人,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自杀行为的评价以负面为主,以选择“理解种行为,但自己不会做”和“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的人最多。但是,也有的人选择了“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会做”,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比例。与前述的自杀意念调查结果相对照可以看出,具有自杀意念的人的比例为,远远高于对自杀具有正面评价的人的比例,即。这个比例的反差说明了虽然人们对自杀的认知是负面的,但是自杀的念头还是会出现。

(6)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甚微

当被问及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时,选择“没听说”选项的122人,占总体;选择“知道而已”选项的70人,占;选择“了解一点”选项的66人,占;选择“了解很多”的15人,占总体;选择“深入理解”选项的4人,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生命教育一点都没有概念的人最多,占,其次是对生命教育“知道而已”和“了解一点”的人,而对生命教育了解很多和深入理解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人对生命教育根本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7)生命教育课程或活动参与情况:未参与者占多数

当所有对生命教育有了解的人被问及是否参与过生命教育课程或活动的时,回答“否”的100人,占总体;回答“是”的人55人,占。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155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对生命教育有了解的人中,没有接受生命教的人也超过2/3,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这与前面统计结果显示的人们需要生命教育的状况形成强烈的对照。

(8)接受生命教育的意愿:愿意和不排斥为主

当被问及是否想接受生命教育时,回答“想”的113人,占总体;回答“无所谓”的106人,占总体;回答“不想”的31人,占总体;回答“非常想”的,占总体;回答“非常不想”的3人,占总体。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想接受生命教育的人数最多,近一半,其次为对接受生命教育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总体来看,大多数人愿意接受或不排斥生命教育,这对生命教育的推广来说是好消息。

3.结论:亟须进行全民生命教育推广

具体来看,人们在生命状态和生命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生存技能自评来看,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处于中等水平,中等水平的生存技能可以应付日常的生活情境,但是遇到突发的灾害等情况就不够了,因此人们需要生存技能方面的生命教育。其次,从压力源来看,人们的压力源呈多元化状态并以工作和学业为主要压力源,生命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而学会正确看待压力和应对压力。再次,从自杀意念情况来看,具有自杀意念的人的比例过高,危机干预以及自杀预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再次,从人们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来看,的人选择了“这是摆脱痛苦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会做”选项,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比例,再次说明自杀预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生命价值和意义来看,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为自己而活,说明人们需要生命价值和意义升华方面的生命教育。上述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种种问题,验证了全民化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假设,说明整个社会亟须进行全民生命教育的推广。

四、全民化生命教育的内容

那么全民生命教育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呢?为此,笔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生命教育内容需求排序:生存技能、挫折教育与生命意义

当被问及“您需要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时,选择“生存技能”选项的213人,占总体;选择“挫折教育”选项的145人,占总体;选择“生命价值和意义”选项的133人,占总体;选择“关于生命的知识”选项的78人,占总体;选择“其他”选项的14人,占总体。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了“其他”和“关于生命的知识”选项,问卷所列选项被选择的比例都比较高,最低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选项的被选择比例也达到了。具体来看,约2/3的被调查者需要“生存技能”方面的生命教育,生存下来和生存的好是生活的基础和基本需求,是满足更高需求的基础。选择比例排在第二位的是“挫折教育”选项,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该选项,说明了很多被调查者遇到挫折时自身的应对能力不足,需要外力的帮助。

(二)全民化生命教育内容的设定:以大众“显性”需求为基础,渗透生命的终极问题

在全民生命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大众的需求是成败关键。生命教育内容的设定应该以大众的“显性需求”①为基础,结合生命教育的宗旨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效。综合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很多,如,生存技能,挫折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关于生命的知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生命价值和意义升华,压力调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人们的生命教育需求。首先,从生命教育内容需求来看,被调查者对于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比例按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生存技能,挫折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生命的知识。这个排序与生命教育的逻辑顺序正好相反。从生命教育的逻辑顺序来讲,了解生命的知识甚至实相,才能确定正确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遇到挫折才容易面对,而生存技能也是建立在生命的知识上的。被调查者生命教育内容需求的排序与生命教育逻辑顺序的正好相反说明了,大多数人关注的是生命中比较表层和直接要面对的问题,如生存技能和面对挫折的方法,对生命的价值乃至生命的知识这些根本问题没有太大的关注,但是,生活表层问题的解决恰恰就在于对于生命根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可以先根据人们的主要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或活动,然后在课程和活动中,渗透生命的知识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生命教育设计既能吸引大众,又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其次,从自杀意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自杀意念的被调查者比例过高,说明亟须危机干预以及自杀预防教育。再次,从压力源来看,人们的压力呈多元化分布,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压力调适生命教育。最后,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来看,大多数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说明需要加强生命价值和意义升华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6.

[5]王健.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华夏生命教育网.

[6]冯建军.论教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10,(9).

155 评论

玛雅家具

2011年3月20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核探究微观物质世界 彰显科学课堂特色昆明市五华区红云小学 熊光华心目标。并通过翔实、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达成科学课程目标的统一和落实。针对这一目标要求,现就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下册第一单元里第4----8节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四个内容的教学中,就如何开展在微观世界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做以下探讨?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教材基本内涵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6节的教材编排意图,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共同探究物质的微观世界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借助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投影仪、图片等的使用,提升学生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二者相互联系,激发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奥妙与神奇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学课课堂里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达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爱好,认识事物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世界观的提升,并在严密而活跃的教学环节中,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教师悉心的指导,使学生的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理性的飞跃和提升。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而神奇的世界。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习性、形态、结构、特点和多样性,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任何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同时,又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过去,学生对生物(质)的主观认识是建立在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生物(质)世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有限的认识领域。随着教材的逐步深入,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使用肉眼和放大镜直观的观察动植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具体的学习使用显微镜来直接观察生物细胞的结构、形态和样子。用图画、语言、文字和表格,来记录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被观察到的生物的细胞图像、样子、形状、颜色、结构和特点。通过学习本章节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整理、归类、汇报研究成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细胞学的新知识,并在对事物认识探讨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体验和提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科学知识的精神和本领,扩展视野,开拓知识领域。在科学课堂里的探究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 在课堂教学探究中,注重实作、实验和实效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重点是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堂目标的实现,达成对微观世界深入细致的认识。首先、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动手,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使用放大镜之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使用放大镜观察生物实物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正确认识显微镜及各部分名称,怎样操控显微镜的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生动、直观和具体的示范、操作和具体指导,使学生详细认识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掌握具体操作的要领、过程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其次、是引导学生领悟教材内容,参照图片,使学生详细的认识到“生物体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构成的”这一理论的根据,使学生的初步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三、通过教师的指导,主要做好以观察实物洋葱表皮细胞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过程,具体观察其内部细胞结构,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交代给学生,为了要更好的观察到生物的细胞结构,必须学会制作好洋葱物实体标本的切片,做标本切片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刀片使用时的安全,正确掌握使用显微镜个操作部件的相配合使用,选择交换不同倍数的目镜和物镜镜头,可调节操作载物台横向或纵向移动的旋钮的具体方。例如:要想使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更小的生物细胞体时,要有一定的具体要求,如何操控显微镜反光镜聚焦光点,使显微镜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如何正确摆放好载玻片?如何调整显微镜的镜头焦距微调?如何使显微镜的物镜镜头小孔准确对准标本?如何调换物镜镜头?如何正确的调节载物台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移动?如何在缓慢而细心的调节目镜微调观察标本时,不把目镜镜头将载玻片压碎?如何在观察标本的一闪而过的瞬间中,捕捉到生物细胞被放大后清晰的最佳视觉图像效果?其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制作洋葱标本切片时,所需要准备的工具。在制作标本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耐心细致的用刀片反复刮去实物上的多余部分,并用水反复的边刮边冲,制成标本的厚度,必须是实物的三十至五十分之一丝的透明薄片,标本的面积一般只能有五至十五平方毫米。再把刮制好的标本薄片用刀片小心的划成“井”字框,并从“井”字框里用镊子非常小心仔细的把最中间的标本取出来,放在湿润的载玻片上。其五、引导学生正确操作调节显微镜进行观察。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操作和指导,逐步的指导学生分别按照观察标本的步骤来进行观察:切片----装片----调节旋钮----调节载玻片----调节反光镜……一系列要领。使用肉眼和显微镜来仔细的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和样子,并要求学生把所观察到的洋葱细胞用笔画在记录单中,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它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做其他事物的标本。通过几次不同的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反复探究,比对,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任何生物体都是由微小的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的提升,更加激发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三、 在微观世界的探索中,开拓视野通过以上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借助显微镜这一科学仪器观察到生物细胞的样子,结构,颜色等特征。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细胞对生命体的存在的意义,更有兴趣去发现生物世界更多的奥秘。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便可以更进一步的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带领学生进行下一个课题-------微生物的研究学习。比如:人体内的血液细胞的观察研究,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组织的观察探究,蔬菜和粮食类作物细胞的观察研究,其他绿色植物的细胞观察研究,对自然界里水滴的观察研究,微小昆虫的观察研究……使学生认识了部分生物多样性和各自的特征,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一片绿叶,一滴鲜血,一滴水,一个微小的生物,一片现实当中获取的人体上表皮组织细胞……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领域。通过全班师学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进一步加深了对微生物和一般生物的认识。大家看到了人体血液细胞和人体上皮细胞的构造和特点。观察到的新鲜血液细胞,是一个个呈圆形状,桃红色的,它们一个个鲜活生动,充满生机,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一滴水里有无数细小的微生物在里面活动;小昆虫细小的腿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刚毛;一片五平方毫米的人体皮肤上皮组织上有千千万万大小相似,排列有序,有规则,不同形状的细胞。它们多姿多彩地呈现在学生们的视觉里。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微生物同样也是生物,他们具有与其他生物相同的特征,并且认识到生物世界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是丰富多彩的。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查资料,上网了解到相关内容的知识,更加明白了世界上还有的一些生物是单细胞生物,有的生物则是多细胞生物的特性。随着课堂上借助显微镜的不断运用,我们已经在引导学生认识并且建立起生物细胞概念的基础上,拓展到对自然界里的其他微生物的认识,对病毒的认识,对细菌的认识,对其他物质分子结构的认识理解,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生物分子学的概念,为他们进入高一级的学习激发出兴趣,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之前,“任何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生物细胞学的概念,在学生心理是一个比较抽象而模糊的概念。通过本单元本章节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加强了学生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从而达到完成本章节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本人的本论文已在《云南教育》发表,仅供参考。产权归己。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生命课堂课题研究论文

    《生命教育全民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处于发展初期,主要在一些学校开展,但实际上,生命教育作为元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特别是

    小花花ca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小学课堂趣味研究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教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适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并会应用。 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liyaze01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生态课堂研究论文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

    shangbabayu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语文课堂研究论文

    如今,人们对小学 教育 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语文是小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 毕业

    蒋大女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小学课堂研究的论文题目

    很多小学 教育 论文的题目偏离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实践性不强,研究对象过于宽泛。那小学教育的论文要怎么选题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

    亲亲E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