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0

一碗人间烟火
首页 > 学术论文 > 音乐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依依0317

已采纳

学科交叉已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当年人类学者涉足历史研究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位。而中国民族音乐学常被我们的本土学者质疑为没有音乐的音乐研究,还有一个英文表达方式——“ETH-NO-MUSICOLOGY”。 三十多年前,西方民族音乐学犹如一位旅行者,途经日本辗转来到中国,为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传播引用、实践再造。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如同那些“在历史的 垃圾箱拾捡珍宝”的人类学者一样,以本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 在文化层面上阐释音乐内涵、在社会结构中分析音乐组织、在经济因素中论述音乐传承、在口述资料中解读音乐成因、在历史过程里剖析音乐传统……这些成果需要背负“没有音乐的音乐学研究”之沉重吗? 一个公正的回答应该是音乐形态分析属于音乐研究的一部分,音乐研究 应该包含对音乐各类问题的探讨。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有音乐、有音 声、也有声音,表面上来看,这是对音乐 形态、音乐场域、音乐听觉的不同侧重。 在笔者看来,这些侧重源自研究者对于音乐表述的关怀,是研究者探寻表述音乐的 不同路径。如果说探讨旋律、节奏、曲式、 乐律等要素的音乐形态研究是一种对音乐 的表述方式,那么音声、声音研究则是对音乐的不同以往的表述方式。 音乐与表述相关,所谓表情述意。因此音乐的自表述需要借助人的他表述展开。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有那么一种声音,人类专门用一个词汇来称谓它,这个词 汇就是音乐。然而,音乐的身份是潜在的, 音乐的存在与意义也在于表述与被表述。除了自表述、他表述外,还有个体表述、群体表述、表述权力、表述方式等概念和研究焦点。此外还可以表述方法而划分为历史的表述、政治的表述、社会的表述、文化的表述等。 表述不仅会因时而异,还会因人而异。          相对于音乐的自表述,无论是音乐形态研究,还是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社会研究、音乐历史研究、音乐政治研究等,都是对音乐自表述的他表 述,都是他表述的一类,都是对于音乐本 象数次言说中的某一次。作为音乐本身,其自表述的媒介即为声音。以文本表述声音、语言、器物、行为, 学者常用的手段为描述、记录、分析、阐释。 这其中,以文本表述声音最难。在表述与身份关系的建构过程中,文化不再是一个恒定的、被描述的客体,而是暂时的、不断生成表述的过程,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描述与阐释都卷入其中。         作者感兴趣的是马尔库斯归纳了这一类民族志写作中暗含了两类批评的方法:认识论的批评法和泛文化的并置法,并认为这两种方法均是“变熟为生”的基本写作策略的变异形式。这种“变熟为生”的写作策略对于我们认识表述、再表述和一再表述有着核心意义。 因此,我们仅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 面有可能是对局内人概念的误读,另一方 面有可能舍弃了仪式中能阐释信仰含义的音响符号。          音乐、音声、声音这三个概 念并不为我们所陌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 一如既往的研究对象;音声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即已出现的名词 ;声音则超越了学科界限,是一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如何把它们变熟为生? 学者们做出了不懈努力。因此,我们仅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有可能是对局内人概念的误读,另一方面有可能舍弃了仪式中能阐释信仰含义的 音响符号。         “音声”概念提出后,笔者 听到的、对这一概念的质疑可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否仪式中的所有声音都可称为“音 声”?这在曹老师给出的定义中已言明 :音声是“对局内人具有特定意义的”声音。 其二,可否以泛意的“音乐”概念取代“音 声”?作者认为这种取代会在实际运用中产生歧义。从约定俗成角度看,我们似乎很难将鞭炮声称为泛义的音乐。其三,曹本冶提出的“音声”概念与中国古文献中 的“音声”有何异同?前者与英文概念 soundscape 对应,特指仪式景观中的声音, 而后者可与声音互换。         提出“音声”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仪式情境、仪式场域,而“音声境域”这一概念可融汇文化秩序、社会结构、生活场景、经济制度、政治环境、 意识系统、信仰体系等多层面表述内容。音声这一研究领域尚有拓展与补充空间,这些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          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者,我们的问题是 :声音与音乐的关系是什么?一个简易的答案是,声音包括了音乐与非音乐 ;如果从音乐的向度,答案可以是,所有音乐系统都是一个创造“声音”的系统。音乐作为物体的恒常性体现为声音,如果说音乐的多彩与多义是我们寻求表象阐释的一端,声音则是 我们探寻音乐本质表述的另一端。这段音乐的识别将需要通过记忆、条 件反射、身体震动来完成。就身体记忆来说, 声音是具有双重知觉的。,“表述”既与相关意识的语言和文字层面的“写 作”“说话”“呈现”“叙事”相关,也和相 关身体的行为实践层面的“展演”“展示”“体 现”“表演”相联。作为声音研究者,民族 音乐学学者在进入田野场域中,仍需面对 “拿什么听?听什么?如何听?”等一系列 相关研究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田野实践中给予思考、探知、回答。         作为区别于噪音的乐音,音乐的实质是有意义的声音。因此,音乐研究不仅探究音乐作为物质层面的表述——声音,还探究音乐作为精神层面的表述——意义。 目前我们所见研究音声的路径是研究者面对人、对音乐的他表述的再表述 ;而研究声音的路径是研究者对音乐自表述的贴近。

190 评论

老李重庆

音乐的起源 石器时代,拿个石头凿石头凿树木凿兽骨做成石斧,石矛等各种劳动工具的时候,就有人发现这个凿石头或者是凿木头的律动还挺好听的。而且如果大家再敲击的速度一致,或者是使力的节奏配合得当的话,还可以让工作效率更高,而且还有一种可以解闷的趣味性。 想像一下我们几万年前的祖先,要是砍下了一个几百公斤的大树,他们要怎么把这棵几百公斤重的大树?当然就是要使出洪荒之力把它拖回去,不过像这样一群人拖着那么重的树干一起走。如果大家跟着节奏一起唱和,比较容易一起使力,也可以让这么辛苦粗重的工作相对不那么枯燥的,这就是喊号子的起源。 而且他们还发现敲打不同长度的木头,也会发出高高低低不同的声音,这些点点滴滴的小发现,都变成了音乐发展的源头了。 顺便看一下原始妇女的生活,为了温饱到森林里面去采集一些浆果或嫩叶充饥,万一在森林里面大家走失了,透过大声呼喊在森林里面找到彼此的定位,而这样的呼喊,就有可能演变发展成一种歌唱的形式。随着音乐的出现人们在祈福驱魔用它来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在那样的洪荒年代,在森林里面玩其实风险也挺大的,万一受伤了怎么办?他们可能会去找巫师。我们在远古时代的祖先,就形成了一种对大自然和神秘力量的原始信仰,然后靠着这个原始信仰的力量来祈福跟治病,所以说受伤生病的时候就要来找巫师(巫师是最早的知识分子),巫师在向神秘力量寻求祝福的时候,就会用歌舞的形式来进行。 音乐的四种功能:1,可以解闷,振奋精神;2,在劳动中通过共同的节奏,提高工作效率;3,作为群体之间互相沟通的功能。4,跟古代的宗教巫术结合,作为祈福的仪式和功能。跟我们的生存还是息息相关的。                                         18,10,28

168 评论

快到腕里来

《中外音乐欣赏》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五院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都为两个部分,即不同时期的音乐概述和音乐欣赏。本书以辅导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线,着重介绍西方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况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介绍代表作曲家及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历史贡献以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曲目,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音乐欣赏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已逐步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时尚。然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应当只是一门纯知识性的课程,而应当使其成为一门兼有“技能”性的课程,即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鉴于此,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不以常见的逐个作品的分析、讲解为序,而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分章立节,详细讲解。同时,融入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曲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谱例互补,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实施理论讲授与音响听赏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以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以声、器乐的分类、体裁特点的讲授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00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和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

    美酱老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音乐教育论文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书简》读后感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小吕娃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音乐论文读书笔记

    今日所读文献是杨荫浏于1940年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教期间撰写的一篇专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发表于《乐风》。后来在纪念杨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国音乐学》曾于

    完善自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dsp论文读书笔记

    Our system's main functions are to compress the sound signals so as to achieve e

    angeldevil8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毕业论文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

    365033189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