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
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2.1.3仰卧位尽可能少用此体位,仰卧位容易诱发异常反射活动,加重日后的痉挛异常运动模式,亦容易引起尾骶部及足跟压疮。姿势为枕头不要过高,避免颈椎、胸椎前屈,患者面部转向患侧,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肘伸直,腕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屈曲,大腿外侧放置沙袋防止髋外旋,踝关节尽量背屈,脚下放置足托,防止足下垂。
2.2肢体关节功能锻炼
2.2.1按摩多数研究者认为,关节功能锻炼前辅以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和减轻浮肿及痉挛,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按摩动作轻柔缓慢,嘱患者平卧放松肢体肌肉,上肢屈曲内旋,从肩部周围开始,至上臂、前臂和手部进行揉捏按摩,下肢轻度伸髋屈膝,从大腿开始至小腿、足部进行揉捏按摩,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5]。按摩可在每次被动和主动运动之前进行,可预防关节损伤和半脱位。
2.2.2被动锻炼一般来说发病3d即可进行被动功能锻炼[6]。按关节活动轴进行被动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7]。
2.2.2.1上肢被动锻炼患者取仰卧位,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患者抬高患肢,使肩关节做前伸、外展、外旋、内旋动作,肩胛骨上抬、前伸,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的活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握拳,释拳。
2.2.2.2下肢被动锻炼患者仰卧位,由护士协助依次进行髋、膝、踝、足各关节运动,首先膝关节屈曲,护士扶膝左右轻柔摇摆,使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此运动熟练后亦可带动身体向左右移动,然后护士扶膝向患者胸前屈曲,再扶膝伸直下肢,接着一手扶踝关节,一手握足掌、轻柔旋转踝关节,最后一手托足、一手推动脚掌,使脚掌和脚趾同时做内收、外展运动。被动锻炼必须坚持不少于2~3次/d,不少于15min/次。全关节运动应在无痛情况下进行,并且逐渐加大活动力度和范围,可有效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挛缩。
2.2.3主动锻炼肌力恢复即可进行主动运动。患者可在床上自行练习负重锻炼、翻身锻炼、坐起锻炼、站立锻炼、步行锻炼。可将患肢各关节做上举、外展、外旋、内收、屈曲等练习,同时训练患者的抬头、挺胸、挺腰、抬臂、抬腿等动作[8]。患肢功能锻炼同时,健肢也应协助锻炼,不断强化神经肌力紧张,可以有效预防继发性障碍的发生。
2.2.3.1负重锻炼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前伸、上举过头,肘关节尽量伸直,可抑制上肢的屈曲痉挛。再将健侧下肢放在患侧下肢下,患肢轻轻抬起锻炼负重。负重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水肿[9],为独立翻身打基础。
2.2.3.2翻身锻炼健手握住患手使肘关节伸直,连续向患侧往返摆动2~3次,幅度逐渐增大,依靠摆动的惯性带动躯体转向患侧,同时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向患侧摆动,完成从仰卧到翻身侧卧。护士可在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时轻推肩胛骨和骨盆予以协助。
2.2.3.3桥式锻炼患者仰卧,双膝屈曲,双足用力踩床并伸髋,抬臀,使身体形似“拱桥”,骨盆两侧保持同一水平,尽量不要倾斜。桥式运动可以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有利于提高骨盆对下肢的控制和协调能力。需注意抬臀后不可长久停顿,应反复进行等张运动。
2.2.3.4坐位平衡锻炼将床头摇高分别30°、60°、90°,达到能保持30min的90°后[10],从平卧位转为不同角度的倾斜位直至直立坐位。坐位应使髋关节屈曲接近90°,脊柱应伸展[11],患者身体两侧放置保护性物品防止身体倾斜。
2.2.3.5坐起锻炼患者先可借助外力训练坐起,在床尾系绳或宽布条,双手拉住坐起,熟练后可训练自行坐起。自行坐起方法为患者仰卧,身体移至患侧床边,健侧腿置于患侧腿下,抬健侧腿使患侧腿移至床边垂下床缘,身体向患侧旋转,抬高头,将手伸到患侧推动床缘,使身体抬起呈坐位,同时健侧腿垂下床缘。护士可在患者坐起过程中帮助抬起肩部同时下压骨盆,完成坐起锻炼。
2.2.3.6站立锻炼患者可自行坐起并保持身体平衡即可开始站立锻炼,护士协助患者站起,患者可手扶栏杆或平行杆木,护士应站在患者一边予以保护,并指导患者双脚分开、上身稍前倾、双膝稍屈曲、重心均匀放置双下肢,15min/次左右。
2.2.3.7步行锻炼一般在患者达到动态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开始锻炼[11]。患者先手扶栏杆原地踏步,配合适当的抬腿运动,先抬患侧大腿,当下肢重心平稳时可双腿交替抬起,体位平衡较稳定并能重心转移时可手扶栏杆侧移,动作应缓慢,鼓励患者迈步前行,一侧手扶栏杆,一侧由护士托住前臂,刚开始用健腿迈步,动作平稳后用患腿迈步,护士可自己迈步指导患者前行。步态渐稳,鼓励患者撑着拐杖前行。步行锻炼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屈肌的锻炼,在步行锻炼过程中要求护士始终伴随患者,给予必要的保护及适当的心理支持。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根据患者的肢体障碍程度选择一定的活动内容[12]。指导患者练习四肢及手指的控制及协调功能,原则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13],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动患手进行抓物、捡物、握笔、洗脸、刷牙、喝水、进食等一些日常行为训练,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项目中尤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重要,尽可能利用患肢的残余功能,借助工具从床移到轮椅,从轮椅移到任何位置,以逐步提高功能恢复。
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14]。脑卒中是突发疾病,自觉症状明显,致残率高,患者发病初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易产生恐惧、绝望、焦虑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心悸、气促、血压升高等躯体症状,此时,护士应给予行为性心理支持: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摆放到翻身、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等,使患者认识到坚持功能锻炼会达到康复的效果。当病情得以控制进入稳定期时,患者担心疾病造成偏瘫难以康复,并对反复检查和治疗缺乏耐心,极易产生急躁、多疑、失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喜怒无常、胡乱猜疑、不思饮食,并产生对抗心理,拒绝功能锻炼,这时期的脑卒中患者如果并发情感障碍,直接影响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15]。所以,护士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支持,针对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出现心理疲劳的患者进行安慰、鼓励,解决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协同家属共同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帮助患者完善家庭支持系统。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因肢体功能恢复缓慢,患者往往会出现悲观、失望、抑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消极怠慢、不思饮食、唉声叹气等情绪,此时,护士应给予认知性心理支持,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传授疾病知识,疏导、劝解等方法,给予情感支持,使患者接受并配合功能锻炼。做好心理护理与躯体并存,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因功能障碍带来的悲观情绪,保持平和心境,促进疾病的康复。
5健康教育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院后仍需坚持锻炼,否则会出现功能减退。家庭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肢体平衡、协调和速度锻炼,因此,出院前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十分必要。为患者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防治高血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等;宣教的形式有多种,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有关知识的宣讲,使患者和家属掌握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6小结
脑卒中发病后大部分功能恢复发生在最初1~3个月内,较缓慢的功能恢复可持续1年。以往急性期患者由于医源性限制须绝对卧床休息,忽略了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导致致残率增高。如今,许多研究者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对血压若无明显影响,在患病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了。早期锻炼既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同时达到预防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压疮的发生,所以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须注意功能锻炼应做到整体综合锻炼与个体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针对性锻炼措施,只有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有机的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艳明
第2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脑卒中属于神经外科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脑卒中患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是神经外科常见病。显微外科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进步,显微外科手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我院尝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传统的开颅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术后感染风险高,固近年我院逐步发展显微外科微创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术。现将研究过程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年龄范围33~69岁,平均年龄(44.8±9.3)岁。其中,男21例,女29例。对照组:年龄范围32~70岁,平均年龄(47.1±10.9)岁。其中,男21例,女29例。两组患者均经身体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均无其它重大获得性疾病等。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进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显微镜外科手术。全麻,常规消毒,确认脑内出血位置,选择电钻手術切口。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止血,冲洗,消炎,置引流管,实施一级心电监护。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实施尿激酶缓慢注入血肿腔内治疗。术后48h检查意识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意识恢复状况。
1.4评价标准
治愈:脑血肿消失,30天内意识障碍基本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血肿消失,30天内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减轻。无效:血肿未消或意识障碍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软件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经过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76%相比较高,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属于神经外科的一类突发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脑卒中患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是神经外科常见病。显微外科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进步,显微外科手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于传统的开颅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固近年我院逐步发展显微外科微创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术。
本次研究中,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对脑组织的创伤面明显小于传统手术患者,并大大降低了手术感染率。经30天临床跟踪,研究组患者意识障碍基本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患者也明显好于传统对照组。据报道:三级甲等医院普遍采用显微外科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侯,患者淤血残留率都得到了大大降低,术后意识恢复大大加快。为患者恢复劳动能力与减轻家庭负担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何立新
第3篇: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脑卒中俗称也叫中风[1],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与残疾率较高,普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群体,发病后容易留下后遗症与引起相关并发症,其中癫痫是比较常见的。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经相关研究表明,目前临床上预防才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后重要可控因素,临床降压对预防脑卒后发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旨意通过临床分析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特征,加强预防能力,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7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脑出血患者297例,脑梗死患者1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其中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1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9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9±6.3)岁,脑出血后癫痫17例,脑梗死后癫痫14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在脑卒中前没有癫痫病史,在脑卒中后出现癫痫发作,排除脑部与其他器质性、代谢性病变患者。
1.2方法
腦卒中后癫痫患者行原发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癫痫类型、程度给予卡马西平与兵戎酸钠等,辅以神经细胞营养药、通脉扩管药物进行治疗。对31例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统计其发作时间、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特征,观察其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疗程40天。疗程结束后,通过随访期1年时间,评定其疗效。
1.3统计学方法
本院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统计显示,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6.54%,早发性癫痫发生率1.05%,迟发型癫痫发生率5.49%(P>0.05);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发生率32.26%,皮层病灶继发癫痫发生率67.74%,(P<0.05);14例患者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17例患者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P>0.05);患者预后情况显示出,5例早发性癫痫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中未出现癫痫发作症状,另外26例迟发型癫痫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7例患者发作,(P>0.05)。
3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泛指脑卒中前没有癫痫病史,脑卒中后在某一定时间内会排除脑部与其他代谢性病变,在癫痫临床可以看见任一类型的发作症状,又以部分性发作最为常见。伴随着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数同比增长,相关报道中,国内发病率高达约5%~15%[2],通过大量临床时间,分析出其发病率与病灶部位有明显相关性。其次根据癫痫第一次发作时间,以2周为界限,分为早发性与迟发型2大类,早发性癫痫一般在脑卒中后1~2周出现的癫痫症状,其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比较常见,这个阶段发病的患者会随着原发病的稳定与治疗时间延长自行好转;相比之下,迟发型癫痫,则泛指超过2周出现的癫痫症状,以脑梗塞为常见类型,且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也相对繁琐,需要针对性药物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据相关调查显示,约占61%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约21%属部分继发全身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约为9%[3-4],对于脑卒中后癫痫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本次研究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中,可以看出其中5例早发性癫痫患者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无癫痫发作,而26例迟发性癫痫患者行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7例患者癫痫偶在发作,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脑中卒后癫痫患者能够在药物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且早发性患者较迟发性患者治疗效果更好,进一步可以看出迟发性癫痫患者治疗难度要高于早发性癫痫患者。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统计,脑卒中后癫痫主要以迟发性癫痫为主,发病的主要部位为全面性表层发作,出血性卒中发生癫痫更容易,且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范晏等
第4篇: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脑卒中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其神经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存活患者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致残!针对损伤的神经功能,有研究表明[1],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代偿能力,能够对受损神经功能进行重组。因此,在治疗脑卒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制定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困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幸福指数,对于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有着重大的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自2014年1月至2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0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诊断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3]。按照隨机自愿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38~76岁,平均(60±5.6)岁;病程5h~6年;21例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对照组患者25例,其中男25,女8例;年龄39~79岁,平均(61.3±5.0)岁;病程2h~6年;30例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临床治疗方法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疾病常规治疗和基础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加用康复护理,并争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对照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4-5]。
1.2.1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临床表现多为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等,疾病打击是病人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热情的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的相关情况,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加患者信心,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需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切实解决患者合理的要求。
1.2.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注意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并观察尿液颜色。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抬高下肢,适当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可预防形成下肢深部血栓。注意更换输液部位,预防静脉炎。
1.2.3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脑卒中减少致残率的关键之一是尽早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药物治疗联合针灸、理疗,效果显著。肢体锻炼也十分重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和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方向和范围进行被动活动;按摩患侧肢体,积极进行各种日常训练,发病4天后适合开始做训练。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出院前,特别需要注意嘱咐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定期监测血压,并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
1.3疗效标准判定
根据卫生部病科质量控制标准分为[6]: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1~3度;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经过护理治疗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其中①②③纳为有效,④⑤纳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治疗护理四个月后,两组的临床有效率。
2.2生活质量
采用Bartthel量表、QO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豪装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讨论
脑卒中是医院临床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逐渐严重!在这种情形下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例数也在逐年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影响。一些患者因为自身疾病导致不能正常进行工作,进而没有经济来源,对自身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均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对临床护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7],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提高疗效。传统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未发挥明显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临床护理工作的逐渐优化,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效果比过去好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患者在临床护理后,会出现脑卒中后遗症,故做好其临床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8]。康复护理在医学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后!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护理的临床疗效逐渐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针对脑卒中患者,临床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作者:王安荣
第5篇: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新进展
脑卒中俗称中风,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出现井喷态势,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患者有30%~78%发生吞咽困难,吞咽障碍发生误吸引起呛咳、肺部感染,甚至因窒息引起死亡,部分患者因吞咽困难导致进食困难而引起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1]。随着对吞咽障碍的研究逐步深入,康复护理干预方法也越来越多,这对改善其吞咽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危险因素
吞咽障碍是指吞咽任何食物(包括唾液)时出现困难。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多次小口吞咽、进食缓慢、咽下梗阻感、饮水呛咳,并常伴有发音费力、不清晰等特点,分口期、咽期及口咽混合期。吞咽动作的控制是由脑干的反馈以及咽食管的局部反射,通过大脑皮质吞咽中枢完成,而大脑皮质和脑干的病变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2],吞咽功能障碍可影响摄食甚至导致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影响卒中后康复,增加死亡率,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综合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预防吸入性肺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研究发现,脑梗死部位与吞咽障碍的发生密不可分。①双侧大脑皮质吞咽中枢受损时,由于支配吞咽功能的脑神经对应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不能支配吞咽动作而导致吞咽功能障碍,但也有个例报道单侧大脑皮质受损亦可引起吞咽障碍[3]。②皮质核束对个体的主动吞咽起触发作用,而皮质核束的病变是发生假性球麻痹的主要原因,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吞咽困难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大脑白质病变导致吞咽中枢与皮质及皮质下纤维联系中断时,往往引起吞咽障碍。有学者[4]认为,单侧大脑皮质下病变也可导致吞咽障碍,相对于右侧皮质下病变而言,左侧皮质下病变更易引起吞咽障碍。另外,脑干病变也是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延髓的吞咽中枢包括孤束核、疑核及其周围的网状结构,若延髓的病变同时损伤到这些结构时将导致咽反射消失,临床表现为吞咽费力,甚至误吸。研究发现,脑干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大脑半球卒中患者。也有学者[5-6]认为,小脑和椎体外系的病变可引起肌肉肌张力改变,导致吞咽动作不灵活、不协调,易导致吞咽功能障碍。KalfJG[7]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椎体外系的病变可引起吞咽问题,其中帕金森患者中吞咽困难的发病率为35%~82%。但根据汪进丁[5]的研究显示,小脑梗死患者未发现有吞咽问题。
脑卒中的面积也是吞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病灶大的卒中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和并发肺部感染[8]。脑梗死面积大于3.0cm2累及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患者发生轻、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率(30.2%、11.6%)远高于小面积(1.5~3.0cm2)脑梗死患者(27.9%、2.3%),而只有部分腔隙性梗死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功能障碍(12.8%)。
脑卒中有多重危险因素,招少枫等[9]所做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所发生的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或者房颤不是此类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合并年龄>75岁、男性、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后以上2个合并症成为吞咽障碍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或房颤的老年患者,是吞咽功能障碍潜在的高危人群。
2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估方法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外文献[10]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1],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据报道,通过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护理,85%以上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如不及时,将导致终身鼻饲饮食[12]。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尚无系统评估误吸风险的标准工具,从而导致误吸评估不到位、卧位不当及缺乏针对性健康宣教[13]。现国内外常用以下几种评估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方法:①经典的评估方法即洼田饮水试验[14];②吞咽造影录像检查(诊断吞咽困难的金标准);③纤维内镜吞咽检查。
3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防治措施和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护理措施:(1)吞咽基础训练。①发音运动训练有:先单字进行训练,后到多音词、句、段。②咀嚼肌、舌肌运动功能训练:在患者吞咽反射不健全时,首先行咀嚼肌、舌肌的自我按摩,后做伸舌运动,将舌尽量外伸,训练10~15次/min,在早、中、晚饭前进行。③颊肌、咽部内收肌运动训练:患者鼓腮,磕牙,深呼吸及咳嗽训练,后行吸吮动作,以收缩颊部及品轮匝肌肌肉运动,4次/天,5~8分/次。④吞咽动作训练: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嘱患者行空咽运作,3次/d[15]。(2)体位护理:①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头转向咽部麻痹的一侧。②颈部前屈也是预防误吸的一种方法,而颈部后伸则起相反的作用。③研究表明侧卧45°进食比直立体位进食引起误吸的风险减少。从进食至结束1~2h,给患者取半卧位,即抬高床头30~45°,有利于食物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有效减少反流和误吸。文献报到目测法抬高床头的准确率仅为63.3%[16]。(3)心理护理:部分患者对突然发疾病缺乏思想準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护士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经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感受到护士的人性化关怀,主动配合护士进行康复训练,护士用易理解的语言解释脑卒中后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康复训练的目的、作用、要求等,用诚恳、亲切的态度,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认清疾病的性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17]。(4)内服中药、针刺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补益肝肾、化痰开窍为治疗原则,选用中药配伍。针刺以廉泉、风池、金津、翳风等穴为主,根据病情轻重虚实,行九六提插补泻手法,1次/d,留针30min/次。(5)将消毒棉签蘸湿放入冰箱冷冻备用。用时取棉签数支,刺激腭弓、软腭、舌根和咽后壁,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次约使用5支,1次/d。反复训练诱发吞咽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以上方法,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然而临床上偏重于治疗疾病的本身,忽略了从吞咽功能障碍并发症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这也是导致脑卒中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功能锻炼及吸入性肺炎预防护理应向系统性集束化的康复护理观靠拢,适应学科发展。
4集束化护理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中的应用
集束化护理指一组经临床证实能提高护理质量、共同实施比单独实施更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或治疗目标的护理干预措施。目前广泛运用到临床,主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将一组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案联合或捆绑在一起的治疗套餐,是在指南框架下逐步完善的护理措施,具有实践性、评估性、序贯性、目标性、有效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18-23]无采用集束化康复护理方案(误吸风险评估与告知+吞咽功能评估+针对性卧位护理+吞咽功能训练+误吸健康宣教手册+常规护理方法)对此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相关临床研究效果报道。前期该科已开展“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误吸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并将针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康复护理方案在该院脑卒中病区推广应用,近6个月对30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效果评价,23例效果良好,4例效果一般,3例效果不理想。为此,采用集束化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靶向性的护理研究,探讨集束化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临床护理依据。
相对以上的吞咽评估手段及护理手段而言,要推广的集束化康复护理方案有以下优点。
(1)提供有效的误吸风险评估与告知措施:本研究小组制定出《误吸风险评估表》,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误吸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同时,也拟定《预防误吸/窒息告知书》,让家属了解误吸/窒息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有效预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减少家庭经济负担。
(2)提供更科学的卧位判断标准:为了提高卧位的准确性,自制了“床头抬高角度量尺”贴于床头板外侧墙面,使其与床板延长线垂直相交点为零点,分别将床头抬高至量尺30°、45°刻度线处,即可准确抬高床头角度。此量尺根据正弦函数公式进行换算:①抬高30°角高度=活动床板长度Xsin30°=活动床板长度X0.5,②抬高45°角高度=活动床板长度Xsin45°=活动床板长度×0.707。(此公式适用于各种规格医用活动性病床。)当抬高到37cm时表示床头抬高30°角,抬高52.6cm时表示床头抬高45°角,自制的量尺直观准确、经济,便于临床推广,提高了护士抬高床头的依从性和准确率。③采用更全面的吞咽功能训练方法:结合临床上常用颊肌训练、刺激技术、发音训练、鼓腮训练,该研究将摄食训练合并到以上的康复训练中。摄食训练方法:进食时护士位于患者健侧,用长柄匙盛少量食物放在舌根部并轻压一下。每次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完全咽下再进食,也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1~2mL的温水,食物宜选不宜松散有相当粘性的食物,如果冻、蛋羹、菜泥等,一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一般以少量(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④提供标准的误吸健康宣教手册:手册的内容包含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吸入性肺炎概念发生机制、误吸应急处理、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功能锻炼等相关知识,更充分与患者进行沟通。
5展望
近年来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功能锻炼及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护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归纳出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但目前我国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功能锻炼及吸入性肺炎预防的护理研究一般只关注单一的疾病护理干预,有关集束化康复护理报道较少,故对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功能锻炼及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护理措施应向集束化康复护理靠拢,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提炼,形成完整的理论,并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形成合理的科学方法论。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该立足于现代护理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型护理干预模式,重视集束化康复护理干预,完善专科护理体系,从而有效治疗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
作者:张琰等
第6篇:浅谈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
脑卒中为一种临床综合征,是指脑血管在脑动脉系统病变影响下,发生痉挛、闭塞、破裂,导致局部循环障碍急性发生,并损害肢体功能及高级功能,造成患者偏瘫。脑卒中特点表现为“三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脑卒中患者在急诊科就诊后,需要护理人员立即给予患者护理,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抢救工作提供便利,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但常规护理的预见性比较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效果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后,可有效的提升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促使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抢救效果。该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36例,在护理时应用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8例。实验组68例患者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42~82岁,平均(62.7±3.5)岁;脑梗塞39例,脑出血29例;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7例。对照组68例患者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40~81岁,平均(68.3±3.3)岁;脑梗塞40例,脑出血28例;合并症:高血压13例,糖尿病7例。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③排除慢性脑卒中、合并其他脑部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抢救措施,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严密观察,遵医嘱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方法如下。
1.2.1预防肺部感染护理严格控制留观室内的温度及湿度,温度应在20℃以上,但不超过22℃,湿度应在50%~60%之间,窗户定时打开,保证空气的新鲜度。患者处于急性昏迷期时,发病48h内,不可给予患者食物,48h后,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并未出现,可给予患者流质食物,采取鼻饲的方式给予,鼻饲后1~2h内,禁止更改患者体位,防止误吸。抬高患者头部,约为15~30°,实现脑血流量保持的同时,避免呼吸道发生堵塞。患者取卧位休息时,切忌将枕头拿掉。患者如伴有意识障碍,体位应为侧卧位,稍微前屈头部,促进流出口腔分泌物。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咳嗽,预防分泌物堵塞口腔。
1.2.2血糖改变护理血糖增高为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的症状,会较为严重的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的预防或处理血糖改变。通常,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血糖升高症状出现在12h内,患者病情越严重,血糖升高幅度越高。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严密的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当血糖值在11.1mmol/L以上时,立即给予患者降糖治疗,可采取注射胰岛素(NovoNordiskPharmaceuticalIndustries,Inc,国药准字J20100040,规格3mL:300IU)的方式,胰岛素应用后,血糖监测间隔1~2h开展1次,有效控制后,还需继续使用胰岛素,以维持控制效果[1]。此外,少数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血糖水平在2.8mmol/L以下时,应立即给予患者升血糖治疗。
1.2.3预防下肢血栓护理患者可进食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增加,脂肪及糖分的摄入量减少,多食用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嘱咐患者多喝水,促进血液黏度的降低。排便时,指导患者正确的用力,避免腹壓的升高。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鼓励患者尽早的开展肢体锻炼,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每次10min左右,4~5次/d。患者以仰卧位休息时,患侧下肢应垫20~30cm高的软垫;取健侧侧卧位时,健侧下肢屈曲,于健侧下肢上放置患侧下肢,并保证伸展[2]。给予患者静脉穿刺时,血管应合理的选择,尽量避开下肢,防止下肢血栓的产生。
1.2.4预防褥疮的护理老年人为脑卒中的高发人群,由于其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变少,发病后较易出现压疮。护理人员应科学的评估患者褥疮发生的风险性,评估指标包含营养状况、皮肤颜色等,如属于高危患者,将翻身卡放置在患者床头,提示护理人员,同时,使用手脚圈、腰背部翻身垫等,预防压疮[3]。如患者压疮存在使,应准确的评估患者压疮的具体情况,如位置、大小等,依次为依据,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患者体位变换间隔时间为2h。翻身时,护理人员应采取轻柔的动作,避免损伤患者皮肤,详细的记录每次的翻身时间。给予患者家属换洗护理指导,便于患者家属正确的帮助患者开展清洁工作,保证皮肤清洁,为患者擦洗皮肤时,应使用温水,避免损伤患者的皮肤。
1.2.5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患者如伴有排尿障碍症状,评估应尽早开展,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对患者排尿情况准确记录;患者伴有尿失禁时,导尿管应尽量不使用,可利用尿壶定时帮助患者,白天间隔时间为2h,夜间间隔时间为4h;患者伴有尿潴留时,膀胱残余尿量及时测量,排尿时,可将适当的压力施加在耻骨上,促进排尿[4]。患者如留置导尿管,引流袋更换频率为2次/周,导尿管更换频率为2周/次,期间,对患者的导尿情况密切观察,及时的发现异常情况,对症处理,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1.2.6应激性溃疡的护理急性期时,应进行2~3d的禁食,止血后,给予患者流质食物,以温凉性食物最佳,刺激性食物禁止食用,将8mg去甲肾上腺素(国药准字H42022048)加入到200mL冰盐水(0~4℃)中,注入胃部,30min后,再将液体抽出,反复多次,停止出血后即可停止[5]。患者较为大量的呕血时,体位改为侧卧位,必要时,将止血剂经胃管灌注。
1.3觀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发生的并发症类型及每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准确记录,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利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包含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沟通技巧、病房护理,每项评价指标中包含8~15个条目,各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后,实验组6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10.3%,其中,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压疮2例,应激性溃疡1例;对照组6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16例,发生率23.5%,其中,肺部感染5例,尿路感染5例,压疮3例,应激性溃疡2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P=0.036<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急诊科中,紧急救治及抢救为主要工作,通常,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治疗工作需要立即开展,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但与门诊相比,开展手术等大医疗行动时,意外的发生风险更高,甚至患者可能在抢救过程中失去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救治与护理工作的及时开展可降低病死率,有效的挽救患者生命。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受到疾病的影响,加之对急诊科的环境比较陌生,导致患者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如恐惧、紧张等,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况、认知状况等,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保证治疗及时的开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传统急诊护理中,多依据以往的临床护理经验实施,预见性、综合性等均比较差,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预见性护理是指以疾病变化特点、进展规律为依据,预见性的、准确的判断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预防问题的发生,保证治疗的开展[7]。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救治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8],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预见性护理后,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预见性的预防各种并发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维持在较低状态,约为8.3%~12.7%,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与此相符合。此外,在预见性护理指导下,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可有效提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后,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情况,提升其生存质量,但该文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还需要更为深入的开展研究。
作者:张莹
热门论文
-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 手术室护理应用对策观察研究论文(共6篇)
- 临床护理应用观察效果研究本科论文(共6篇)
-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
- 放疗护理效果观察研究论文(共4篇)
- 30例失眠患者应用脑生理治疗机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 急性脑卒中68例早期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 放疗护理应用效果观察分析论文(共5篇)
- 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研究价值论文(共6篇)
- 肺癌疗效观察应用研究分析论文(共3篇)
- 口腔护理应用影响对比观察研究论文(共7篇)
- 脉络宁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6例疗效观察
- 护理介入脑卒中患者ADL训练的临床疗效观察
- 观赏园艺应用发展检查系统研究论文(共6篇)
- 循证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