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62

壬生京三郎
首页 > 医学论文 > 格调医学杂志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雯雯777

已采纳

影响美国的十大媒体1851年9月18日,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阁楼上,点着蜡烛印出了4个版的《纽约时报》创刊号。该报在首刊中写道:“今天我们发行纽约每日时报的首刊,我们打算在今后无限期内每天早晨(周日除外)发行一刊。”办报人的心态决定了《纽约时报》生命的长久。:《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在离你最近的报摊上洞察世界”今年是该杂志创刊83周年。《外交》杂志是美国重大对外和国际事务的权威观点发源地。杂志由独立研究机构——“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编辑出版,为双月刊。该杂志宁可刊登对一些观点的争执,也从不刊登任何已取得公众广泛认同的观点。从1947年乔治·凯南向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提议的《遏制法案》,到 1967年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分析,在《外交》创办至今的历史上,它曾多次为美国的对外事务政策定下基调。《外交》杂志还是美国很多大学专业的必读刊物。该杂志在新世纪内也延续了它的传统,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到全球化、艾滋病和气候变化,都是《外交》关注的内容。最近的由该杂志内容结集出版的畅销书有斐里德·扎卡里亚的《自由的未来》、肯尼思·鲍勒克的《危险的风暴》、斯蒂芬·弗林的《易受攻击的美国》。2005年第一期,该杂志将推出对布什第二个任期内将面对的挑战的特别调查,该选题共邀请了6位知名作者分别撰写了重大政策、伊拉克问题、中东问题、亚洲问题、国际经济的相关文章。在这个美国影响力巨大的世界,当美国的选择更具有影响力的时候,《外交》杂志具有比以往更加强大的力量。在主编詹姆士·F·霍格的领导下,即使面临杂志报摊销售普遍不景气的情况,该杂志在过去十年的报摊销售量仍上升了80%。杂志的总有效发行量近14万份。该杂志的发行口号是:在离你最近的报摊上找到世界大事。在该杂志的网页上有专门的报摊搜索引擎,输入居住区的邮政编码,即可找到居住区内售卖《外交》杂志的报摊位置。《外交》杂志网站:淡蓝色封面,简约设计的《外交》:《国会(报道)周刊》(CQ Weekly: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从A—Z,国会信息无遗漏”《CQ》的两个字母会根据每期封面图片的需要变换字号。这在国内杂志中并不多见。1945年,纳尔逊·伯恩特与夫人亨瑞艾塔共同创办了《国会(报道)周刊》(简称CQ)。纳尔逊·伯恩特出生于一个新闻世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圣彼得斯堡时报》并把该报办成美国最优秀的地方报纸之一。后来,伯恩特想要创办一个报道国会新闻的私有出版物,《CQ》诞生了。夫妇俩打算把《CQ》办成一份介于国会和地方报纸之间的出版物,以帮助人们理解政府行为。“联合政府永远不会建立一个恰当的机构去检视自身。所以这需要私人企业去做这件事。”伯恩特在1965年这样说。开始,杂志“名不副实”——每年发行4期。后来,伯恩特发现这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杂志发行得更加频繁,现今已升级为周刊。杂志刊登国会日常的计划和新闻,对每周国会事务进行分析。编辑部已经积累了50年的“精确、综合和无党派成见”的报道声誉。该杂志的网站对国会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为正式订户提供自定义信息查询。“从A—Z,国会信息无遗漏”是该刊的发行口号。该杂志拥有超过100名专门报道国会信息的记者、编辑。95%的国会成员、商业领袖、高校、媒体、非赢利组织、政府管理层构成了杂志的主要订户。伯恩特还创办了一家全美著名的培训新闻从业者的学校,该校以创办者纳尔逊·伯恩特命名。与之相适应,杂志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提高政府报道的质量,帮助官员和公民更好地理解和改善民主政治。《国会(报道)周刊》网站:,伯恩特新闻学校网站:www.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所登新闻,皆宜刊登”2001年9月12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用的是特大字号:“美国遭受攻击。”这是《纽约时报》历史上第三次使用特大字号。第一次是人类登上月球,第二次是尼克松辞职。该报有时被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被简称为“时报”(The Times)。《纽约时报》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1851年,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阁楼上,点着蜡烛印出了4块版的《纽约时报》创刊号。如今《纽约时报》已经成为北美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并成为全美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在《财富》杂志的“最值得羡慕的美国公司”排行榜上,《纽约时报》名列出版业首位。《纽约时报》的版本分平日版和周日版两种,读者可以分开订阅。 2003年3月,《纽约时报》周日版的日平均发行量为68万份,平日版的日平均发行量为万份。《纽约时报》分为纽约地区版和美国国内版两种版本,还出版《时报文传》,内容是各版新闻的摘要,一共是8页,用文传发送。《时报文传》在全球各地拥有大约10万多读者,即便是在北京,只要订阅文传,也可以读到当天缩写本的《纽约时报》。另外,《纽约时报》还出版简写本和大字本两个版本:简写本为双周刊,专供中小学生阅读;大字本为周刊,主要读者是老年人。《纽约时报》是一家媒体“辛迪加”,它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新闻机构供稿。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率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假如它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纽约时报》网站::《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让报道比颜色更出彩”改版后除了图片和一些分栏的底纹为彩色,版面风格依旧《华尔街日报》延续了近60年的黑白版面。美国人常说,他们有几样东西50年来不曾改变,那就是绿色的美元、“莫顿牌”食盐的包装以及《华尔街日报》的头版1882年,两位记者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创办了道·琼斯公司,他们编印了一份名叫《客户晚函》(Customer's Afternoon Letter)的金融布告向外发售。由于信息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及时更可靠,该印刷品很受欢迎,订户迅速增多。1889年,两人将《客户晚函》扩容,注册出版《华尔街日报》。出版该报的同时,他们编制了12类主要股票的指数,用以表现股票市场的变化。这些指数后来扩大到20种,到上世纪90 年代后期进一步发展至30种。它们被习惯称为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迄今仍是世界股票市场的重要指标。1976年,该报在全美率先采用卫星传版技术,将在纽约排好的版面通过卫星送往全国各地18个分印点。1980年,该报的发行量首次超过纽约《每日新闻》(Daily News),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83年首次突破200万的发行量,此发行量保持至今。美国版《华尔街日报》的读者平均年龄在55岁,多为中产阶级以上人士。《华尔街日报》共有美国、欧洲、亚洲3个不同版本,亚洲版的总部设在香港、欧洲版的设在布鲁塞尔、美国版的设在纽约,每个版块都有独立的编辑班子和记者队伍,也仅仅分别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市场上发行。该报一般每日出3叠。A板块通常18页左右,主要是新闻和综合内容,除了财经要闻、国内国际新闻外,还有政策、来信、艺术、休闲等内容;B板块是市场板块,通常16页,包括市场要闻、重要兼并或交易、合作经营、行业日志、外汇交易、经济简讯等内容;C板块即金钱与投资,通常18页,包含金融市场日记、道.琼斯等各类股票指数、股市数据库、股票行情、基金行情、债券行情、期货行情、货币利率、世界各国股市动态等。《华尔街日报》延续了近60年的版面风格:黑白印刷、除手工制作的人物头像外几乎没有图片。该报甚至不设自己的摄影记者。2002年4月 9日,报纸终于改为彩版,加入了一些图片,但简约的风格仍未改变。《华尔街日报》的电子版是美国唯一向读者收阅读费的报纸网站,现有订户近60万个。该网站连同其它一些网上收费项目,年收入超过3 亿美元。《华尔街日报》网站::《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The Economist字体和鲜红的底色,秉承了刊物创始人James Wilson一贯倡导的朴实无华的作风1843年创刊于英国。是一份包含新闻、政治经济观点和深度分析的周刊。该杂志所有的文章都不署名,皆由集体创作。《经济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发行量仅有3700份,直到1970还未能突破10万大关。如今,杂志分别在7个国家印刷,其发行量已超过70万,其中有4/5的发行是在英国本土以外,单独在美国的发行量占总量的1/3。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始终恪守创始人James Wilson的办刊思想:“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经济学家》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与此相适应,文章始终保持了一种独特的格调: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经济学家》网站::《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高全球的管理标准”2004年最后一期《哈佛商业评论》,这也是该杂志的传统设计《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创刊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80多年来,《哈佛商业评论》一直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帮助管理者们不断更新理念,领导变革。如今,《哈佛商业评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级管理论坛。主编汤姆·斯图尔特(Tom Stewart)说:“《哈佛商业评论》是一份提供理念的杂志,以研究为主,读者群为企业界的从业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不是学术期刊, 也不是商业新闻刊物。”在它创刊的前二十多年中,《哈佛商业评论》一直是一本学术刊物。上面刊登的大都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的一些学术文章。直到4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才决定把《哈佛商业评论》变成一本商业刊物。它的办刊宗旨同时转变为“提高全球的管理标准”。而刊物的供稿人也从单一的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变为了三类人群:所有商学院的学者、管理顾问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哈佛商业评论》的女主编韦特劳弗曾访问66岁的通用电气前行政总裁杰克·韦尔奇,当访问稿在最后编辑阶段时,她突然建议把稿件“撤回”。这是因为她“与韦尔奇的私人关系已变得密切”,撤下该稿是为了避免文章的不客观,也是为了维护该刊客观和中立的声誉。《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对《哈佛商业评论》的评价是:“引领全球管理实践。” “《哈佛商业评论》独立承载了管理史上所有的争论”。《哈佛商业评论》网站::《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美国国会和白宫官员案头必备的报纸”2004年圣诞当天的《华盛顿邮报》头版,头条为美军在伊拉克度过圣诞的报道。左下角报道为《快餐渗透入中国文化》《华盛顿邮报》创刊于1877年,为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报纸,以调查性报道见长,其对水门事件的揭露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促成了越战的结束。这两组著名报道使该报声名大振,成为全国瞩目的大型日报。《华盛顿邮报》是美国联邦政府动态报道的权威。2004年,《华盛顿邮报》日平均发行量为709,500份。《华盛顿邮报》网址::《纽约时报·星期日刊》(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Edition)《纽约时报》的版本分平日版和周日版两种,读者可以分开订阅。周日版的订数要高于平日版。2003年3月,《纽约时报》周日版的日平均发行量为68万份,平日版的日平均发行量为万份。通常周日版有一两公斤重,夹有旅游、汽车、就业等各类周刊、专版和广告。近年来《纽约时报》还出现了杂志化的倾向,新开了不少周刊,比如“在家吃/出去吃”、“房与屋”等。1987年9月13日的周日版共1672版,重达公斤,为《纽约时报》历史之最。由于报社75%的收入来自广告,那一天的广告收入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700万美元。:《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杂志的封面便是目录,设计可谓简单朴素至极。创刊于1812年,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 52期,每周四出版,年页码数为3400页。杂志隶属于马萨诸塞州医学会。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文章多为指导临床实践。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稿件的处理流程通常需10—12周。来稿的刊用率约为7%。177个国家超过50万名的医师、学生、研究人士、以及其他医学专家构成了该杂志的读者群体。在美发行量为20万册,其中约有万名在校生订户。69%的订户年龄在50岁以下。美国科技信息所(ISI)2004年发布了2003年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数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在主要医学期刊中保持首位,影响因子高通常表明该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对以后的观点影响大。因此,该杂志也吸引了在数量上居全美第一的医师招聘广告,200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杂志每年刊登医师招聘广告万多条。分类广告按照刊登次数的多少给予价格优惠,如果想让字体加粗以变得更醒目,则需要额外付费。如果按现有标准平均每字5美元计算,光杂志的分类广告收入就是相当可观的。该杂志要求,为保证内容的精确性,所有的广告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供内容。招聘广告的内容不得有对性别、年龄、种族、地域、婚姻状况、生理缺陷的歧视性条款。《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址::《科学杂志》(Science Magazine):“发展科学,服务社会”2003年12月5日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封面为果蝇的蛋白质排列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科学杂志》网址:

120 评论

37856552ah

精油在我的认识里一直都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在偶然入了精油坑后发现,并不是所有精油都是那么高大上的,偶们这些吃土的还是用得起的额,精油对于有女生而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格调,据我了解,精油的用法大概包括如下几个方式。

1.香薰

精油香薰也是我用的最多的方法,一个好看的精油香薰瓶放在那里,很养眼的好吧~我一般喜欢800ml水里面滴上2-4滴油,然后香薰瓶的扩香程序就会开始运转,不一会整个房间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淡淡香味,香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感冒的痊愈呐,流鼻涕。感冒的时候熏一熏,还是有好处的,但是生病的时候千万别长时间呆在香薰房间中哦,熏香虽好,量力而行。

2.涂抹

香薰对感冒有辅助功效,可以少量涂抹在身上,咳嗽有点严重的话就在脚底各涂了一滴精油,现在很多美容院做按也会用精油疏通经络提升效率,一般分层涂抹,中间根据不同需要加上不一样的手法,有的精油还带杀菌消毒的作用,外出需要洗手又没有卫生间时,可以一滴在手上搓一搓,方便又快捷哦~有的舒缓类的精油可以涂抹在关节处可以疏通经络、在运动前用,还可以预防跌伤呐~

C.口服

口服这个方法我没有尝试过,但是听说过,我试不了是因为首先是受不了那个味道,再就是我怂……据说用茶树精油和牙膏一起刷牙,可以用来止疼,感冒的时候一滴滴柠檬精油加在水里,就当水喝掉,会有一定的治愈作用,当然这些精油都是可食性精油哦,对于这个方法我还是持保守意见,不建议尝试啦~

115 评论

24678happy

从食物的营养科学万面来看,中餐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主要原因如下:1、中国的粗粮多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对直接影响健康。2、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 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3、西餐制作时喜欢加糖,尤其是甜点。这虽然提升了食物的口感,但长期形成习惯后,非常容易引起发胖,肥胖往往是一切疾病的根源。4、中餐加盐,是中餐的灵魂。因为各人口味不同,所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如果菜谱里硬性规定加几克盐,也许上海人就觉得咸,河北人就觉得淡。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 的口味酌量加减, 中餐菜谱给予做菜人极大的授权,5、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了饮食文化和身体的生理结构,中国人当然更加适合中餐。

332 评论

孩子的笑

1、熏香法:维护嗅觉顺畅、呼吸自然空气,不受污染物质伤害的最好方式;也可改善环境卫生,净化空气,避免感染病菌;香气可安抚情绪、改善精神状况如失眠、提升情欲等。

2、蒸气吸入法:借由呼吸道吸收精油,通常患有呼吸道疾病时较常使用蒸气吸入,但是气喘病患者要避免强烈的蒸气吸入,以免造成呼吸不顺这是治疗感冒及呼吸道感染最速效的方法,也是提神、情绪变换最好的方法。

3、按摩吸收法:精油要经过基础油稀释调和后才能使用,经过按摩很快就能被皮肤吸收渗入体内。按摩最好的时机就是在刚洗完澡时,趁着身体微湿时效果最好。

4、按敷法:这种方法可适用在表皮问题,如刀伤、擦伤等,像薰衣草可直接用于烫伤的皮肤上。将患处先处理干净,擦干后,直接涂在患处,小疤痕则可使用棉花棒。

5、沐浴法:精油可用于泡澡或泡脚,最好选用陶瓷类、不锈钢类和木质的盆。浸泡前先将精油搅匀,水温不能过热,否则精油会很快蒸发,全身放松浸泡约20分钟。

扩展资料:

植物精油的主要功效

1、通过亲和作用直接进入皮下,植物精油分子一方面刺激神经,最终调节神经活动及内循环;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内环境等稳定状态,使体液活动加快,从而改善内环境,进一步达到调节整个身心的作用。

2、通过亲和作用植物精油分子迅速改善局部组织、细胞的生存环境,使其新陈代谢加快,全面解决因局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些问题。

3、通过亲和作用植物精油分子进皮下组织,又经体液交换进入血液和淋巴,促进了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4、气味芬芳,自然的芳香精油进入脑部后,可刺激大脑前叶分泌出内啡肽及脑啡肽两种荷尔蒙,使精神呈现最舒适的状态,这是守护心灵的最佳良方。而且不同的精油可互相组合,调配出自己喜欢的香味,不会破坏精油的特质,反而使精油的功能更强大。

参考资料:精油—百度百科

356 评论

cathryn0603

从食物的营养科学万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  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  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  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  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最能体现这一点的特色饮食就是我门常在一起吃的火锅。西方人喜好小而精。  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  吃的时候,一人一盘一刀一叉,分而食之。  至今虽还没有衍生出其他派别来,但还是可以与中餐分庭抗争的。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从台湾的一组数据就能体现出中西菜的相互影响, 根据台湾“农委会”公布的台湾粮食供需统计资料,如今台湾民众的米饭愈吃愈少,蔬菜和肉类愈吃愈多,而且每天平均热量摄取高达2882大卡,比卫生部门公布的需求值高出三分之一,且脂肪摄取偏高。  台湾“农委会”根据去年全台的粮食生产和供应,估算出台湾民众的饮食趋势,结果发现,台湾民众的谷类消费量日益减少,十年来每人每年的谷类消费量减少8。  4公斤。其中减少速度最快的是稻米,每人每年食米量只有49。  1公斤,比十年前少了11。6公斤。面食食用量则快速增加,每人每年的小麦食用量已达36。9公斤,比十年前增加8公斤,而台湾的小麦全来自进口。台湾居民的蔬菜食量也愈来愈多,每人每年的蔬菜食用量高达112。  3公斤,比十年前高出14。  2公斤;水果食用量也高达143。3公斤。换言之,每人每年会吃下255。5公斤的蔬果,一个月要吃上21。3公斤。米减少面增多了,对于中国来说米面是中国人的主食,主食的减少相对的肉和菜不断的持续上长,这更能说明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    肉吃的多了也带来一些不良症状。

120 评论

癞皮狗旺旺

《细胞生命的礼赞》内容简介:1970年,在一次关于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主办者要德高望重的刘易斯·托马斯来一番开场白,给会议定个基调。由于不知道与会者要提出什么观点,托马斯只好随意独抒己见。他讲得十分轻松,为的是让会议不像平常这类讨论会一样沉闷。托马斯讲话的部分内容就是《细胞生命的礼赞》中《细菌》一篇。没想到主办人将他率意为之的讲话录音整理,分发给与会者,并送了一份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杂志的编辑原是托马斯高一年级的校友,他非常喜爱托马斯这篇讲话的格调,于是就约托马斯写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内容自便,编辑不改一字。托马斯起初抱着听命于老大哥的心情连写了6篇,便央求罢手。但此时读者和评论家已经不允许杂志和托马斯停止他们的专栏了。于是,托马斯只好继续写下去。后来这些文章被一家出版社原样付梓,于是,1974年以排在前头的一篇为名的这本《细胞生命的礼赞》问世了。

在这本书中,托马斯秉持了他一贯的人道关怀和清晰明亮的写作风格,加上生物医学的专业素养,在书中娓娓道出对自己本行的热爱、当代重大的医学课题,以及对整个地球的关怀。他从宇宙谈到DNA,从混沌的太古谈到未知的将来,从生命的起源和存在的意义到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从剖析死亡的涵义和语言的奥妙到关怀人类与生物的互动和环境的冲击……全书共收录了29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作者的视野开阔,拥有令人惊奇的科学想像,书中充满智能的哲思。

这本书讲的是生命和死亡、人和自然的大题目。托马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谈生谈死,无论是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性,还是出于诗人的善感,对于死亡,托马斯·刘易斯一直保有浓厚的兴味,并有着惊人的发现和新鲜的见解——经过留神观察,他对动物“独个儿去死,在背人处死”的本能惊叹不已,由于这种伟大的本能,才使得“我的后院,有的是松鼠,满院都是,一年四季都在,但是我从来也没有在任何地方见过一只死松鼠,这使我们可以在大部分的时间忘了死亡这件事”。这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也宽慰了潜意识里无不对死亡深怀畏惧的人们。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普读物或是绵软无力的文人之笔所无法达到的,是艺术大家的锦绣肺腑和科学大师的健劲骨骼,成就了它的内秀、质朴和丰富。

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当诗来欣赏,其奔放不羁的哲思,其蕴藉缭绕的结构,其字里行间不尽的余味,使人觉得就是在读无韵的诗。不过,假如我们稍稍了解一点这些美文背后的严肃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文章,领略其中的内涵。托马斯一生研究过非常广泛的领域,写下200多篇学术论文,涉及神经病学、免疫学、内毒素、胚胎学、气味学,以及多种疾病的病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等。他甚至兴致勃勃地研究过比较语言学和汉语词源学。书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来自他本人的直接研究成果。也有些篇章是有感而发和有为而作的。比如,第二篇写于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之际,面对人们对“月菌”的警惕,揭出了这种态度深处的人类沙文主义本质;关于计算机的一篇,是有感于当时某些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夸大;有几篇关于医疗保健制度和科学规划的,乃是作者对于这些方面社会问题的深思熟虑。

此外,《细胞生命的礼赞》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现代人看待世界的观念,那不是一种刻板的“科学知识”或“科学规律”,而是从人本意义上对科学的理解。比如,我们发展医学,究竟是为了医学技术本身,还是最终为了人?《细胞生命的礼赞》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作者在观察每一种生命、讲述每一个现象时的博大胸怀和情趣,都让读者享受无穷。

128 评论

多好的青年被

精油的正确使用方法:

嗅觉吸收法

1、熏香式:此法是维护嗅觉顺畅、呼吸自然空气,不受污染物质伤害的最好方式;也可改善环境卫生,净化空气,避免感染病菌;香气可安抚情绪、改善精神状况如失眠、提升情欲等。

使用方法:

(1)熏香的用具以陶瓷做成的熏香台以及无烟蜡烛为加热的能源,也有插电式的熏香灯,以及不用加水的熏香器,效果类似。

(2)将开水或洁净的水倒入熏香台上方水盆中,约置入八分满。

(3)选择1~3种精油先后滴入盆中,一盆水的总滴数约6~8滴。

(4)一个熏香台的理想熏香空间约为平方米左右,房间不可完全密闭,要能透气,内外空气要能流。

(5)把精油直接加在干燥花中,或反精油混合基础油中加进干燥花中,亦可让香味持续数天。

2、蒸气吸入法:蒸气吸入当然是借由呼吸道吸收精油,通常患有呼吸道疾病时较常使用蒸气吸入,例如:咳嗽、多痰等,但要注意的是,气喘病患者要避免强烈的蒸气吸入,以免造成呼吸不顺;另外这种方法也可使脸部毛孔打开,让肌肤更清洁,精油则发挥对美容的卓越功效。使用方法:将近沸腾的热水注入玻璃、陶瓷或不锈钢的容器(洗面盆、碗或杯子)中,滴入4~6滴精油,以大毛巾或衣服盖住后颈,俯身于容器上方,以口、鼻交替呼吸直到舒适为止,这是治疗感冒及呼吸道感染最速效的方法,也是提神、情绪变换最好的方法。

3、手帕式:将3~4滴精油滴在面纸或手帕上,开会、驾车、搭乘飞机、车、船或上课时皆可使用。

4、手掌摩擦式:用1~3滴调和过的精油用双手摩擦生热,可以立即改善疲倦,提振精神。

5、喷雾式:在100ml的喷式容器中注满纯水之后,加5~30滴精油摇晃均匀即可使用。直接喷于人时,由上方45度角往下喷,先后依序为:

(1)要求其先坐下,放松心情,闭上眼睛。

(2)喷其头顶上空,让雾气缓缓隆至头部。

(3)待其闻到气味时,才再喷其他的目标,如头发、脸及颈,勿喷到眼睛。

按摩吸收法

1.身体按摩:10ml基础油5滴精油。

2.脸部按摩:10ml基础油2~3滴精油。

3.止痛按摩:10ml基础油50滴精油,只做局部按摩3天。

按敷法

1、冷敷:使用精油冷敷,能使受伤的肌肉、筋骨部位得到舒缓、镇痛,通常使用于紧急状况,例如刚扭伤、淤伤时,需要冷敷减速轻患部发炎、疼痛的情况。精油冷敷的方法,是准备一盆冷水或冰水,滴入精油后浸入毛巾,再将毛巾轻轻拿起,吸附浮在表面的精油后,将毛巾拧半干,敷在受伤部位,即可舒缓不适。

2、热敷:以精油热敷,则是借由热力,加速精油成分吸收到皮肤、血液中,使疼痛、僵硬的肌肉关节得到缓解。对深层洁肤、软化角质、经痛、神经痛、风湿关节炎、宿醉等有效。经痛时敷于腹部,宿醉敷于前胸肝脏与后背肾脏部位,肌肉酸痛、关节炎、风湿痛、痛风,除热敷外,还可配合手足、全身的按摩及精油浴或足浴。热敷的方法与冷敷相同,只是将水换成热水。

3、涂抹:涂抹主要是经由皮肤吸收,使肌肤直接吸收精油;涂抹有分纯油涂抹和稀释过的按摩油涂抹。如果有紧急情况,有时还是可使用纯精油,大约1~2滴,直接涂抹在需要之处,例如小部位烫伤可涂1~2滴薰衣草,或者说想提神醒脑,涂1滴薄荷精油在颈后等。此外,较常用的方式,是将精油以植物油、无香精乳液稀释,涂抹在需要处,如脸部、胃部、脚底等。

沐浴法

1、盆浴:这种方法可用于体质调理、妇科感染染问题、泌尿系统感染、消除疲劳、风湿关节痛、发烧、血压问题、提高新陈代谢、减肥等。使用精油沐浴以低于摄氏37~39度为原则,每次浸泡时间为15分钟。浸泡时需避免溅到眼睛,作用精油沐浴以适中的水温为主,总滴数6~8滴。

2、足浴:对于工作疲累导致的足部浮肿、感冒、冬天双脚寒冷,都可以利用精油4~6滴泡脚来舒缓症状,由于精油属于浓缩性质,所使用的足浴浴盆,最好是不锈钢材质,若是塑胶材质的则比较不理想。足浴时是进行足部病理反射按摩最好的时候,只要轻柔地按摩或者加入弹珠轻踩就可以了。

3、臀浴:是生理保健的最佳方法,将配好的配方以温水进行灌洗,这样可以预防很多的妇科问题及疾病的产生。

4、淋浴:三温暖或其他的淋浴法都可以利用纯植物精油。淋浴时,将3~4滴精油混合沐浴露搓洗全身,边淋浴边呼吸最甜美的蒸气,尽情享受沁人肺腑的芳香,国达到对身体滋润的最佳效果,淋浴后抹上一点点按摩油,用毛巾轻轻拭干即可。

5、灌洗:特别针对很多妇科问题,加2滴柠檬精油在有温水的灌洗器里,冲洗私处能止痒,消除灼热感,并留下芳香诱人的味道。加2滴茶树精油在有温水的灌洗器里,冲洗私处,可治疗阴道炎,妇女疾病。

扩展资料

使用禁忌:

1.不可经常太高剂量使用,平时使用,浓度还是以3-5%为宜,较危险的精油,则以不超过3%为准。

2.光敏性精油不要使用在会晒到太阳之处,有些精油含有会引起光敏感的成分,使用后如果晒到太阳,皮肤会变黑,甚至引发皮肤癌。

3.不能接触眼睛 精油浓度极高,因此不可接触眼睛。

4.内服须经专家或厂家的说明。品质好的精油可内服,但不是所有精油都可内服,而且坊间精油良莠不齐,如果无法判定精油好坏,最好不要口服。

5.皮肤上有伤口时,精油要避免用于伤口上,不过如果是很小的刀伤、小伤口,则可使用精油使肌肤快点愈合。

6.使用前先做皮肤测试先调浓度3%的精油,使用在腋下或胸口,至少24小时后没有过敏现象,才可使用精油。

7.哺乳期妇女按摩和泡浴6小时内避免哺乳,因为精油会参与人体血液循环,6小时后精油几乎被完全代谢。

8.女性经期一般不建议使用精油,因为85%以上的精油都是具有通经作用的,可能会出现经期血量增大,偶尔出现血崩的情况。

9.孕期的话,全过程都可以使用熏香,孕前期3个月,禁止使用精油泡澡或者按摩,还是因为精油的通经作用,怀孕期间避免使用雌激素功效的精油,如罗勒、快乐鼠尾草、茴香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精油

2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军队医学杂志调整

    人民军医出版社于1950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建社,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中央级大型医学专业出版社,由解放军总后勤部主管,总后勤部卫生部主办。1950年9月,军委批准

    虫子在睡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英国医学杂志调查

    人抽烟少活多久,要看个人体质和抽烟的方法和耐受力,体质好的,会保养的,少活十年八年的没问题,烟瘾轻会抽的,如只抽过嘴烟,就是不进鼻子不往肺子里吸的还好点。耐受力

    rayyeung2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美国医学杂志调查

    2019年5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在2011~2015年对1.8万多名美国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2岁)进行调查,记录下了每天行走的

    一佛爷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医学论文格式调整

    修改医学论文的方法:1、修改语言:论文的语言要确保简洁、严谨、准确。对于文章中一些比较啰嗦的语句,要进行精简,以少、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要确保前后流畅通顺。

    datang120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格调医学杂志

    影响美国的十大媒体1851年9月18日,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阁楼上,点着蜡烛印出了4个版的《纽约时报》创刊号。该报在首刊中写道:“今天我

    壬生京三郎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