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24

飛天彩绘
首页 > 医学论文 > 石中永上海精神医学杂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超级懒喵喵

已采纳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121 评论

伟哥是老顽童

近年来,肠道菌群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 健康 息息相关。这些数量惊人的菌群定居于人体肠道中,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等,肠道菌群甚至被誉为人的“第二大脑”。 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多达三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中受到焦虑症状的影响,但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参与调节大脑功能,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也与焦虑有关。 顺着这个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陈京红博士团队共检索了3334篇文献,回顾了21 项相关研究,纳入1503 名受试者的数据,验证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能改善焦虑症状。其研究对象包括 健康 人群,也包括焦虑风险更高的特定慢性病如肠易激综合征、2 型糖尿病等患者。 在这21 项研究中,14 项选择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7 项选择非益生菌方式,比如调整日常饮食、补充膳食纤维等。 总体而言,共有11 项研究显示,调节肠道菌群对焦虑症状产生了积极影响,总有效率为52%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旗下的期刊《普通精神病学》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益生菌作为调节手段的14 项研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显示有效;而在用非益生菌作为干预手段的7 项研究中,有6 项是有效的,有效率为86%。 研究人员解释说,非益生菌干预肠道菌群改善焦虑的效果更显著。其原因是,肠道菌群包含了数万亿的微生物,调整饮食涉及更多样化的能量来源,能够对肠道菌群生长带来更多影响。相反,益生菌补充剂通常只引入几种特定类型的细菌,作用可能相对有限;也不排除不同种类益生菌的作用会相互干扰。另外,如果服用补充剂的时间较短,所补充益生菌的丰度也可能达不到起效水平。 在这项分析中,益生菌改善焦虑的效果并不突出,这也印证了《美国医学会杂志》的观点—— 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更 健康 、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也许对于重塑肠道生态系统更奏效。◎ 食物多样化有助于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细菌种类越多,它们对 健康 的贡献就越大。 ◎富含纤维的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纤维含量较高。 ◎切勿滥用抗生素。长期服用、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会将共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杀掉,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避免长期大鱼大肉、高热高脂饮食。 ◎减少糖、酒精和人工甜味剂的摄入。近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李铎教授课题组完成了国内首个结合营养学和肠道菌群的随机对照试验。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将百余名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总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同的膳食,但3组膳食的蛋白质供能比保持一致。通过向志愿者提供为期半年的全食物供给,研究者通过检测发现,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 健康 人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及血浆炎症因子会产生不良影响。相关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肠道》上。 李铎表示,高脂饮食易伤害肠道菌群,触发炎症因子,可能影响长期 健康 。(范宏博 整理)

111 评论

鬼鬼Jacky

二舅的日记本里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关于遗憾,作者说:“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1、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二舅小时候学习很好,却因为一次发高烧,隔壁村的医生在屁股上打了四针,导致二舅成了残疾。在视频旁白平静的讲述中,如果不是那次发烧,如果没有一天内打了四针导致残疾,小时候总是考全校第一的天才二舅,或许就考上了大学,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人生没有如果,但二舅总有办法。衣戈在采访时清楚地记得,二舅的口头禅是:“这东西还用学吗?”他自学木匠,领养女儿,给两个妹妹做结婚时用的家具,拿出半辈子的积蓄帮女儿买房子,等到姥姥年纪大了之后又全职照顾姥姥,还成了整个村子里的维修工程师……命运对二舅不够公平,但二舅从不抱怨,只是努力地创造和修复自己。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

2、久病不能成医,唯有自立才能救自己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摆在我们面前,能帮我们的,只有自己。就像二舅靠着自学木匠自立自强一样,如果他选择一直躺在床上,靠着那本赤脚医生手册,谁也救不了他。我们看过很多故事,几乎所有的主角在经历一个大挫折之后,都会坚强地站起来。我们喜欢这种情节,也许本质上是因为大多数人遇到一点困难就会一蹶不振吧。所以看完《二舅》,我们更应该像他一样,永远自立自强。

104 评论

大漠金鹰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作品体现的问题是复杂多方面的,大伙所强调的对生活的通透与乐观是建立在本不应发生的苦难的基础上的,这直接决定了这件事情的矛盾。他虽然值得尊重与学习,但是我们不能连带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认为二舅强大坚韧,但是不能认为造成二舅不得不强大而坚韧的客观条件。

再说主观条件上,就是说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二舅的腿残疾后,是可以继续上高中上大学的。二舅在自学医术无果后在家摆了两年,最后的择业是一种充满了妥协的“抗争”。从这一点上看,二舅的人生确实因为医疗事故给他带来了本不应出现的坎坷。但是二舅兜兜转转,却选了另一条同样坎坷却不是向上的道路。因此腿瘸事实上并没有让二舅失去向上走的机会,在此后的人生,二舅也大概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也没这么多遗憾。

1、不要歌颂苦难,苦难不值得歌颂。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任何价值,只会带来痛苦、折磨和艰辛,只会阻碍我们活得幸福和快乐。应该歌颂的是那些,在遭遇苦难后依然勇敢面对人生、认真努力生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的人,和那些在别人遭受苦难时伸出援手的人。

2、当我们有时候遭遇了挫折、失败和不幸,觉得自己快要熬不下去的时候,应该要记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自己还要不幸、还要难熬、遭受的苦难和挫折比自己大得多的人,他们依然在勇敢地面对生活,依然勇敢地在和命运做斗争,依然没有放弃,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中的不幸、挫折、苦难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不幸遇上了,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一直颓废停留,而是要用正向、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坦然接受这些不幸已然发生的事实,并不断尝试、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能力去改善他们,去打败它们,在与失败和困难的斗争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3、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平凡地过一生,但每个人都应该用尽全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去认真生活,即使最后还是没有能非常成功,只是成了一个混得很差的平凡人,但至少奋斗过了,至少认真度过这一生了,成为一个努力上进、有梦想并在为梦想拼搏的、努力生活过的平凡人也是不错的,此生也无憾了。当我们还活在这世上,能衣食无忧,有地方容身,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再能想明白一些道理,再想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再去遇见些有趣的事和有意思的人,获得一些让自己难忘的经历体验,再能为社会为家人为社会带来些价值,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倘若这些都能如愿,就算没有功成名就,也没有富甲一方,我们的一生就算得上是成功的,就是无遗憾的,也是一个平凡而不平庸却也能算成功的人,也算的上是“人生赢家”了。

总得来说,这是一个很真实的人生写照,我们应当理解他们面对不公和坎坷的时候做出的所有举动,而有些人表现的坚强乐观精神也值得赞扬。

346 评论

karastt823

篇一:在挫折中成长 每个人不可能在人生的路上一帆风顺地抵达成功的终点,难免会遇到挫折。只要不放弃,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挫折没那么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只要我们正确努力的面对挫折,那我们就是迈向了成功的一步迈向了成长的一大步!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爱好写作,尤其是写作文去投稿。听到我的作文在广播中念出来,被全校师生听见,最后再报上我的大名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劲。可是,要让作文在广播上念出来要经过摘选,只有写得好的作文才有可能被选中。于是,我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去写作文,我想投得多中得几率就应该大一些吧!我拼了命地写作文,那一周我一共投了四篇作文,就等成功的消息了。或许是欲速则不达吧,我投得四篇稿竟一篇都没中。这次挫折给了我不小地打击,但并没有使我灰心,反而给我敲了一次警钟,我坚信坚持一定会成功。我吸取教训知道写作不能图快,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继续努力,在一周内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我的作品。真是“苦心人,天不负,三军越甲可吞吴”。我的作品终于在广播上念了出来。以后,我会有更多的作品在广播站播放。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挫折,应该正确面对挫折。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太过轻易的放弃。要知道坚持有可能会失败,但放弃一定不会成功!挫折其实并不可怕。成功往往离它只有一步之遥。让我们在挫折中成长,让挫折孕育出成功之花,成功之花的绽放会让挫折成为最甜美的回忆。篇二:在挫折中成长 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一辈子都在为实现这一个目标而奔跑着。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即使是期望很平静地生活,有时生活还是会让你摔倒,摔得很痛,或许还会受伤——这,就是挫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我最喜欢最熟悉的一句名言,因为它曾使我受挫而不败。那件事发生在2009年12月8日。中午,天不像前几天那样阴沉沉的,太阳露出了一丝笑脸,风也回到问温暖舒适的家。我回到家,随意翻阅着当天的《牡丹晚报》,“想当小记者就快来报名吧!”深深地吸引着我,并暗下决心做一名小记者。我报了名,得知可以投稿,我兴奋地又蹦又跳。我把以前写的作文翻了个遍,终于找到一篇我感觉十分满意的作文,写完作业,开夜车把它输入电脑,为此,我还受到妈妈的批评,她嫌我睡觉太晚了。第二天,在妈妈的帮助下,作文发出去了。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待&hllip;&hllip;时间过得真慢,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见我的作文登在报纸上。我每天都把当天的报纸认真翻阅一遍,却没有看到我的作文,我的心一点一点往下沉,常常充满自信的我感觉受到很大的挫折。就在12月14日,我得知,我的作文并没有被选中,而它还在淘汰区域中徘徊着。放学铃一向,我像被释放了的小鸟一样第一个冲出教室,以最快的速度冲回家。一进家门,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来,我趴在床上,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把整个被子都给“洗”了。觉得我从此就永远是一个失败的人,甚至没有了自信心的陪伴。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我,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妈妈后,妈妈笑了笑,温柔地说:“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再继续写,不要放弃,风雨过后,迎接你的是一道美丽的彩虹。”我听了妈妈的话,不在哭了,去洗了洗已哭红的“小兔眼”。12月22日,下了一场大雪,我即兴写了一篇《我爱冬雪》,我与妈妈一起反复修改、推敲,我再一次把作文发到《牡丹晚报》。两天以后当我看到自己的作文上报了,我大声地喊:“我成功了!”当时的我兴奋极了,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泪水包含成功的喜悦与兴奋,更包含着我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挫折,能打倒儒弱的人,但更能磨练强者的意志,使强者们离成功更进一步:难怪大人们常说:“不跌不长大”,正如我们在挫折中成长,不跌倒了,怎么学会走路呢?只有经历严峻的考验,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挫折,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无数强者磨练成材,具有钢铁般的精神,铁人般的意志,只要我们善于把失败的原因总结,那么我们会更接近成功。挫折,能使我们更敏感,更成熟。让我们一起在挫折中成长,成为生活的强者吧!篇三:在挫折中成长 每个人的生活之路都不是平坦的,而是崎岖的。我在生活中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但那一次竞选班长的挫折最令我难忘,因为我在那次挫折中成长了。记得在那次班长竞选中,我以三票之差失利了,不能连任班长。当时我十分伤心,失落感伴随着我。回到家,我独自一个躲在房间里抽泣,品尝着失败的滋味,品尝着不被理解的无奈。第二天来到班里,在四周我再熟悉不过的同学的眼中,我看到的全是陌生的目光。同学们在窃窃私语,议论着我的落选。其中一位同学,也是我竞选班长的对手,大步流星地走到我的跟前,大声讽刺我:“卜涵,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吧?你应该仔细反省一下你为什么没被选上了!”我听了他的话,慢慢地走回到自己的座位反省。我仔细地回想我以前做过的事,看是否做错了什么,尤其是到底哪里得罪他了。最后我终于想起了有一次,他向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而身为班长的我却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他的建议,还当众嘲笑他是建议是“无稽之谈”。我也想起,对别的同学的建议和意见,我也很少听得进去。就是我的这种不把同学放在眼里的傲慢,让同学不再认同我,所以我落选了。而他,则当上了班长。我终于知道自己输在哪里了。感谢对手,他让我彻底清醒了。从此之后,我不再是那个骄傲自大的我,取而代之的是虚心的我。虽然我落选班长了,但老师让我担任了组长。我好好地珍惜了这次宝贵的机会,善待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如果他们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我就虚心地接受。同学们都对我的转变表示赞赏。新的学期来了,又一次竞选班长。这次我为竞选作了充分的准备,也相信已重新赢得同学们支持的自己不会再落选。经过一段时间,竞选结果出来了,我以48票的高支持率重新当上了班长。经过落选班长这个挫折,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垂头丧气,而应该鼓足勇气、正视自己。只有这样,才会在挫折中成长。篇四:在挫折中成长 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一辈子都在为实现这一个目标而奔跑着。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即使是期望很平静地生活,有时生活还是会让你摔倒,摔得很痛,或许还会受伤——这,就是挫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我最喜欢最熟悉的一句名言,因为它曾使我受挫而不败。那件事发生在2009年12月8日。中午,天不像前几天那样阴沉沉的,太阳露出了一丝笑脸,风也回到问温暖舒适的家。我回到家,随意翻阅着当天的《牡丹晚报》,“想当小记者就快来报名吧!”深深地吸引着我,并暗下决心做一名小记者。我报了名,得知可以投稿,我兴奋地又蹦又跳。我把以前写的作文翻了个遍,终于找到一篇我感觉十分满意的作文,写完作业,开夜车把它输入电脑,为此,我还受到妈妈的批评,她嫌我睡觉太晚了。第二天,在妈妈的帮助下,作文发出去了。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待……时间过得真慢,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见我的作文登在报纸上。我每天都把当天的报纸认真翻阅一遍,却没有看到我的作文,我的心一点一点往下沉,常常充满自信的我感觉受到很大的挫折。就在12月14日,我得知,我的作文并没有被选中,而它还在淘汰区域中徘徊着。放学铃一向,我像被释放了的小鸟一样第一个冲出教室,以最快的速度冲回家。一进家门,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来,我趴在床上,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把整个被子都给“洗”了。觉得我从此就永远是一个失败的人,甚至没有了自信心的陪伴。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我,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问我是怎么一回事,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妈妈后,妈妈笑了笑,温柔地说:“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再继续写,不要放弃,风雨过后,迎接你的是一道美丽的彩虹。”我听了妈妈的话,不在哭了,去洗了洗已哭红的“小兔眼”。12月22日,下了一场大雪,我即兴写了一篇《我爱冬雪》,我与妈妈一起反复修改、推敲,我再一次把作文发到《牡丹晚报》。两天以后当我看到自己的作文上报了,我大声地喊:“我成功了!”当时的我兴奋极了,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泪水包含成功的喜悦与兴奋,更包含着我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挫折,能打倒儒弱的人,但更能磨练强者的意志,使强者们离成功更进一步:难怪大人们常说:“不跌不长大”,正如我们在挫折中成长,不跌倒了,怎么学会走路呢?只有经历严峻的考验,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挫折,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无数强者磨练成材,具有钢铁般的精神,铁人般的意志,只要我们善于把失败的原因总结,那么我们会更接近成功。挫折,能使我们更敏感,更成熟。让我们一起在挫折中成长,成为生活的强者吧!篇五:在挫折中成长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这首歌唱的很好,的确如此,没有任何人能一生中一帆风顺,只不过风雨小一些而已,我认为只有经历了风雨,到最后回想起来时就不会后悔,而会是非常有意义!!!!!!我认为我可以算是一个在挫折中成长,在风雨中成人的一个女孩吧!小时候,我并不突出,成绩平平,总没有班级中那几个尖子生好,于是我咬着牙对别人说,我一定会成功的,超过他们的。当时,我听见了有几个女生讥笑着说:“就凭你!臭美,赖蛤蟆还想吃天鹅肉,别白日做梦了!”我气的要命,但我很快平静了。心中的怒火不断的燃烧着,从那以后我不再贪玩了。从此课间的操场上没有了我的影子。常看见我晚上伏案夜学,终于我超过了他,那个我一直想要超过的人。但是下课时,我忽然听见有几个女生小声议论说:“这次第一她一定是抄别人的,不然怎么能得第一呢?”我听了,当时跑回教室拿起板凳竟与别人差点打了起来。现在想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初会拿板凳与别人打起来,也许是为了自尊心的维护吧!还有一次,我的最真心的朋友走可,要转学了,这是比我受到自尊心伤害还难受的事,那一个宁静的下午我和徐云来到了一个只有我和她知道的“秘密基地”我和云抱在一起,她对我说:“老东西,你要好好的读书,别想我,可听到了?到时我会来查看的。”我明显的听见他的喉咙里的哽咽,有一些嘶哑,眼中有一些亮亮的东西。忽然,她抱住了我,我在颈上感到了一些热热的泪!!!!!!她走了,我好伤心,但是我恢复过来了,这是我面临的最大的挫折,我为了她,为了她!!!!!!不要伤心。我一个人勇敢的抗下了痛苦,在她走前倔强的坚强的笑着!!!!!!!如果,人的一生平平安安,一帆风顺那有什么意思。我在这充满了挫折的一生中奋斗着,用不退缩!

179 评论

木木兮123

1、不肯放弃的林肯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他 竞选失败了。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了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经磨难。

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 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林肯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竞选败北。

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2、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在抄吧,人家又不是等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着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一次,宋濂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山的寒啊!

”宋濂说;“要是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也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所以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由衷地称赞说道;“年青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3、爱迪生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

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4、塞万提斯

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

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

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 、《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5、上帝的备份

2002年1月的一个晚上,对日本著名钢琴家馆野泉来讲,是有生以来最痛苦难过的一天。他正在弹奏钢琴时,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在地上,从此右半身瘫痪。还好并没有危及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馆野泉倒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自己恢复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重登舞台了,他那神奇灵巧的右手将可以再次把爱德华?格里格和让?西贝柳斯的音乐弹出别样的浪漫。

可惜事与愿违,将近一年的时间,他的右手都无法动弹,对一个钢琴家来讲,失去右手,几乎就意味着从此失去了音乐的演奏能力,这让馆野泉沮丧不已,心情越来越失落。他的芬兰妻子玛丽亚有一天悄悄对馆野泉说:“何不试试你的左手?”左手?馆野泉愣了一下,就像有的人是左撇子一样,音乐界也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曲子是专为左手演奏者谱写的。

架不住妻子的劝说,他答应尝试一下。结果,拿出英国作曲家弗兰克?布里奇为一位在一战中失去右手的朋友谱写的曲子,馆野泉开始弹奏起来,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忘记自己是用单手演奏。从此,馆野泉就开始用自己的左手演奏,不过,许多左手乐谱都很短,不适合音乐厅演奏。馆野泉请几个老朋友帮忙,包括音乐系学生,也积极参与,创作了约30首适合左手演奏的曲目。

他又重重新回到舞台,每年举办几十场演奏会,乐曲都是作曲家为他的左手量身定做。每次演奏,他坐在与钢琴等长的特制凳子上,以便左手覆盖整个钢琴键盘。他已拍摄了好几部纪录片,甚至还跟日本皇后美智子共同弹奏过一曲二重奏。

2006年,在他中风四年后的一次演唱会上,完全沉浸在音乐魅力中的他突然用右手碰了一下键盘——他已经忘记了他是一个右半身瘫痪的病人。突然,他的右手真的能敲击键盘,伴随左手把一曲曲子弹完了,虽然有些生涩,但奇迹真的发生了。

馆野泉后来在一场音乐会上说:“我用右手弹奏时,有一种春天树叶发芽的感觉。”这时,舞台下坐在观众席上的他的妻子玛丽亚,这位和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芬兰妻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就是她告诉馆野泉:上帝都有备份。右手不能动了,还有左手;右半身瘫痪了,左半身还是健康的,只是失去了一半而已。

真的,不管是生活的挫折还是肢体的残缺,我们失去的并不是全部;这世界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完全绝望,只要你能够去找到自己的备份,人生的另一扇门就会为你恢复重启。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石勇铨上海医学杂志

    检索策略:褪黑素*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维普、万方的高级检索与cnKI里标准检索都差不多,检索时,建议将褪黑素、细胞凋亡可以放在题名字段下,保护作用放在主题字段。维

    michelleyi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官网

    要为夏天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麻辣烫绝对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便宜、好吃,谁不喜欢呢?不过,最近一则新闻提到,有人因为经常吃麻辣烫染上了麻烦。变得情绪低落,没有胃

    白小白爱吐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中文版

    2013年01期目录 主诉、症状与诊断的文化相关性(英文)John E. COOPER;如何干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英文)王继军;江开达;张天宏;Huijun

    安居客jismkl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电话

    要为夏天选一种代表性的食物,麻辣烫绝对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便宜、好吃,谁不喜欢呢?不过,最近一则新闻提到,有人因为经常吃麻辣烫染上了麻烦。变得情绪低落,没有胃

    荷兰白瓷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的级别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但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阿尔卑斯101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