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望沙飞
七、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秘方(7首)
温经通脉汤
【来源】潘建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黄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袭、气血虚寒凝结所致。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方中之主药;干姜与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强附子的回阳强心作用;黄芪补气,可强心与扩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缓,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致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较大应先煎。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虚寒型或气滞血瘀型偏寒者。
【加减】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质红、苔黄者,加金银花叶20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处于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者。加用活络洗方(毛麝香、大风艾、海风藤根、桂枝各12克,大罗伞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坏死期加用消炎洗方(一枝黄花、虎杖各15克,苦参,黄柏各12克,救必应15克)。上述两方分别研未、并均以4000毫升开水泡药浸洗。前者清洗,后者温洗。每日1 2次,每次30分钟。
【疗效】治疗50例,其中临床治愈15例(平均疗程64天),显效33例(平均疗程天),缓解和无效各1例(疗程各30天)。总有效率为98%。
活血通脉汤
【来源】杨培根,《新中医》(2)1987年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药、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3次温服。
【功用】活血化瘀,搜风通络。
【方解】本组病例,无论是寒湿致病,或为虚寒成疾,总以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方中以丹参,赤芍,鸡血藤,乳香、没药、当归、红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乌梢蛇,地龙,蜈蚣搜风通络。细辛温经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加减】若偏于寒湿阻滞,阳气不能畅达者加附子、肉桂、桂枝、制川鸟、制草乌,防己、苍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偏于湿热者,加黄柏,萆薢以清热利湿,热毒炽盛者,酌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等以清热凉血解毒;若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敛,肉芽不鲜者,酌加益气养血之当归,党参、熟地、首乌等。
再辅以外治,如初起肿胀,疼痛未溃者,用本方三煎后,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如后期已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疗效】治疗11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1例。随访1 4年,均恢复正常,未复。
补气通脉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60克,当归、红藤、元参各30克,穿山甲、水蛭、乳香、没药各9克,蟅虫、虻虫各6克,皂角刺、党参各1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破血逐瘀,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方解】方用穿山甲、蟅虫、水蛭、虻虫,红藤、乳香,没药破血逐瘀以通脉;助以党参、黄芪,当归大补气血,增加其破瘀之力;皂角刺,牛膝引诸药直达病所;金银花,元参清热解毒。本方以逐瘀通脉为主,瘀散脉通则气行,俾血脉流通,即可获效。大补气血以增破瘀之力,且可扶正祛邪,瘀滞久郁化热,或外感邪毒,复以清热解毒之品以清之。脉畅热清,则病自愈。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加减】若患肢凉,加麻黄5克,桂枝15克,鹿角胶10克宣通阳气。如虑其发散太过,可加熟地30克以监制之。
【疗效】临床治愈多例,效果颇佳。
化湿通脉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鸡血藤30克,穿山甲9克,蟅虫、水蛭、乳香、没药各6克,地龙,牛膝各10克,苍术,黄柏各9克,金银花、藤各30克,当归15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化湿通脉。
【方解】证偏于湿重者,治以通脉化湿。方中以穿山甲,水蛭,蟅虫、地龙、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脉;苍术、黄柏化湿;当归养血;金银花藤清热解毒通络;桑寄生;威灵仙,牛膝通经络以直达病所,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湿,清热,通脉之功。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偏于湿重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
消炎通脉汤
【来源】吕奎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金银花30 45克(或忍冬藤45 60克)、元参、当归各20 2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川牛膝15克,防己9 12克,络石藤(或海风藤)15 18克,威灵仙、甘草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症可2日服3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以及不明原因之下肢肿痛等,症见舌尖偏红,苔薄黄腻,或白腻,脉弦略数。
【加减】局部肿痛灼热感明显者,加连翘20克,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 7克,元胡15克;血瘀证明显者,加地鳖虫10克;深部静脉炎下肢肿胀明显者。加泽兰30克;兼脾肾虚者,加黄芪,桑寄生各20克;偏阴虚者,加生地,石斛各15 20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每获良效。
脱疽温阳汤
【来源】金起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肉桂10克,熟地15克,麻黄9克,炮附子15 30克(先煎半小时)、细辛4克,当归、丹参各30克,白芥子、鹿角霜各10克,川牛膝15克,络石藤30克,生黄芪30 6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首煎1小时,2 3煎各煎半小时,每日上,下午,晚各服1次。
同时用脱疽洗药,苏木、红花、官桂、川乌、细辛、乳香、没药各15克,透骨草、生艾叶、酒桑枝各30克,樟脑15克(药入)、上药放入瓷盆内,加水煎半小时后,趁热先熏(熏时脚上先盖好棉布)后泡洗,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
【功用】温阳通经,散寒止痛,活血通络。
【方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外科血管病中之重候,若不及时治疗,常可造成截肢或致残。本证系由暴受严寒侵袭筋骨,使脉道闭塞,寒凝血瘀,阳气衰微,不能下达肢末而致。症见肢趾冰凉,趾肿痛甚。故方用肉桂,炮附子,麻黄、细辛、鹿角霜温阳散寒;熟地、当归、丹参养血和阴,化瘀止痛;白芥子利气消痰,散寒退肿;川牛膝、络石藤祛除风湿,通络宣痹,方中重用黄芪者,取其益气温阳,鼓舞阳气下达肢端,又可增强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促进脉道血循之效。
本方是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而成,故适用于证属虚寒型。方用大剂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冀其寒除阳回,络通肿消,血运畅通而向愈。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型者。症见面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足趾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干燥,常伴有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者,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等。
【加减】若下肢阴寒较甚,少气,脉沉细无力者,加党参20克、干姜9克;如趾痛较剧,加炙蜈蚣3条,马钱子粉克(冲服)以平肝定痉,解毒止痛;如痛如针刺,舌质淡紫,脉细涩者,加土鳖虫10克,水蛭6 9克,取吮血虫类深入痛所,搜络化瘀以止痛。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内外并治,疗效卓著。
【附记】服药期间,忌烟、酒和鱼虾等海味以及生冷食汤。必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四妙效灵汤
【来源】王仲青,《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15克,当归9克,忍冬藤15克,乳香,没药各6克,桂心3克,土茯苓9克,生苡仁12克,蒲公英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同时,配用外用方:枯矾,蜂房灰各15克,儿茶9克,硇砂,蒲黄各6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先用淡盐水洗创口,再取药膏(适量)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至腐肉脱落愈合为止。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里利湿。
【主治】脱疽(烂脚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八、治下肢溃疡(臁疮)秘方(2首)
化腐生肌丹
【来源】王玉章,《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红升丹30克,轻粉、官粉各40克,银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没药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敛疮。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肉烂所致。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由患者其他疮口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烂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王氏认为此乃气血瘀滞,脉道不通,瘀、腐、脓的存在为溃疡经久不愈的主要障碍。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疮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本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作用,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性反方向转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亦是治疗慢性溃疡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溃疡。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臁疮汤
【来源】王德隆,《浙江中医杂志》(11 12)1982
【组成】当归20克,茵陈、葛根各30克,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克,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 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肌,活血消肿。
【主治】臁疮(初中期)。
【疗效】治疗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总有效率达100%。
刹那恍惚28
失眠,中医称“不寐”或“不得卧”,即因本身原因而引致的睡眠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身体原因,如疼痛和咳嗽引起;二是生理原因,如生活工作环境变化,三为精神原因,如兴奋和焦虑引起;四为药物原因,如应用某些兴奋剂。治疗关键在于针对病因,可辅以下法:
1.大枣葱白汤治失眠
【方剂】大枣15个,葱白8根,白糖5克。
【制用法】用水两碗熬煮成1碗。临睡前顿服。
【功效】补气安神。用治神经衰弱之失眠。
【验证】肖x,男,43岁,长期失眠,在医学杂志上发现此方,后用之失眠症治愈。
【备注】临睡前用热水烫脚,多泡些时间,水凉再加热水,随烫随饮大枣葱白汤,疗效更好。用法改用冲鸡蛋汤热饮,亦有功效。
2.蝗虫粉补虚治失眠
【方剂】蝗虫。
【制用法】蝗虫去足、翅,焙燥研粉。每日服10克,分2或3次饭后服。
【功效】用治神经衰弱、肺结核、咳喘等。
【验证】《老年报》介绍,效果理想。
3.食醋镇静安神治失眠
【方剂】醋(陈醋或香醋)。
【制用法】用10毫升食醋,调在一杯温开水中喝下。每日睡前l小时饮用。
【功效】食醋能诱发机体产生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验证】读者反映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4.大葱治失眠
【方剂】大葱(取白)150克。
【制用法】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人梦。
【功效】用治神经衰弱之失眠。
【验证】据《老年报》介绍,读者多次反映效果满意。
5.半夏苡仁治失眠
【方剂】法半夏、苡仁各60克。
【加减】心脾亏虚加党参,心阴不足加麦冬,痰热扰心加黄连,胃中不和加神曲。
【制用法】浓煎,临睡服下。
【验证】1.我采用《新中医》1983年第11期“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失眠”一文的方法,近半年来治疗25例失眠患者(其中心脾亏虚13例、心阴不足6例、痰热扰心3例、胃中不和3例),最短3天,最长1年余;服药少则1剂病程,多则5剂。显效18,好转7例,病例:张某,男,45岁,干部,1984年2月15日诊,失眠半年多,每晚最多能睡2-3小时,常常彻夜难眠,屡服中药无效,又不愿服安眠药。辨证属痰热扰心。即处以薏苡仁、半夏各60,川黄连15克。服药当晚即能安静人睡。再服2剂,不再失眠。追访3个月,亦未见失眠,患者高兴地感谢我,我则认为应感谢《新中医》。来源《新中医》1984年第10期。
2.读贵刊1983年11期“半夏秫半汤加味治疗失眠”一文后,颇受教益。笔者曾治6例失眠患者,按原方加减投服,确有显效。病例:夏xx,女,46岁,工人,1986年4月2日诊。失眠1年余,常每晚只能睡2-3小时,且多梦;近因上晚班,白天更难人睡。神疲,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予制半夏、薏苡仁各60克,党参30克,3剂。服后能熟睡5-6小时。再予3剂,诸症消失。
【备注】半夏秫米汤是和胃的主方。其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半夏除“目不得睽”,吴鞠通谓:“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令之不及而渗其饮,饮则胃和,寐可立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因药房不备秫米,遵吴鞠通意,用薏苡仁代之。
还有下一页: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退修稿已提交不能完成提交:网络出错。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
中医的期刊特点就是选题要紧扣中医,内容要新颖,您列举的这些期刊都不容易投中,因为这些都是影响因子很高的杂志,需要很强的学术修养,如果您的稿子合格的话,编辑会主动
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年纪很大的人都有这样的疾病,虽然治疗高血压不可能根治的,但是必须在平时的饮食上有所注意,如果高血压发作的时候,有中风的危险的
只有少吃多运动吧貌似
不是核心,《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疗专业学术刊物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