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6

集庭装饰02
首页 > 医学论文 > 南京医学杂志编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右耳钉的豆豆

已采纳

wǔ lián dé

伍连德,字星联,()。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1902年获医学士学位,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工作,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聘回到祖国,艰苦奋斗三十年,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伍连德博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总办兼总医官、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伍连德在上个世纪初叶,受命赴东北防治猖狂肆虐的鼠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浩劫,使人类避免了一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的涂炭。 伍连德博士作为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一生创建了显赫业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 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 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多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坚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军中,纪念伍连德博士,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伍连德精神作为一面旗帜,贯穿到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之中,为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879年3月10日     出生于南洋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

1886年1896年     入槟榔屿公学就读。

1896年            获女王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习。

1899年            获科学学士学位。

1902年4月         获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学位,从剑桥毕业。

19021903年       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研究细菌学。

1903年            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时年24岁。

1903年9月         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研究流行病。

1904年1907年     在槟榔屿开设诊所,成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1907年            应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聘回国供职,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

1908年            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12月        受清 *** 委派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调查组织防疫。

1910年12月        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扑灭震惊中外的瘟疫。

1911年4月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

1911年5月         受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召见,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

被俄国、法国授予荣誉奖。

1911年7月         形成《关于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长篇论文,在伦敦召开的

“国际医学大会上”宣读。

1911年12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鸦片会议。

1912年11月5日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宣告建立,他任总办兼总医官。

1913年6月         被聘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前后十余年。

1913年7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禁毒会议。

1915年2月         与颜福庆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出任总编辑。

1916年2月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在上海召开,他被选为会长,并连任两届。

1916年12月        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8年1月27日     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北京中央医院,任该院院长四年。

19 年 月12日      霍乱席卷哈尔滨,伍连德领导下的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处集中全力消灭这场传染病。

1920年10月        第二次肺鼠疫流行并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时中国人的防疫水平已超过日本和俄国。

1921年            力主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落成。

1921年            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医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                   医院。

1924年            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26年5月        《肺鼠疫》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出版发行,创立了肺鼠疫学说。

1926年9月8日      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为第一任校长,

1938年            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27年3月         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聘他为该组织中国委员,并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1927年            出席国际联盟第七次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当选为副主席。

1930年7月1日      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正式成立,任监督(处长),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

1932年7月         与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出版,与《肺鼠疫》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著作。

1932年            与刘瑞恒博士募集资金,建成南京中央医院。

1937年4月         当选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会长。

1937年6月         由伍连德等编著的《鼠疫概论》出版。

1937年8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被迫偕家眷返回马来亚避难。

1937年9月         定居马来亚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以行医为业。

1947年            抗战胜利后,偕夫人重返中国访问。

1950年            将北京东堂子胡同住宅捐赠给中华医学会做办公处。

1957年           《伍连德全集》编辑完成,捐赠南洋大学。

《鼠疫斗士:一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出版。

279 评论

摆脱拖延症

王汉东王汉东,男,江苏阜宁人,1961年4月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指导老师。中文名:王汉东民族:汉出生地:江苏苏州出生日期:职业:主任医师毕业院校: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神经外科(博士)主要成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完成神经外科各类手术6000余例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彩色图解》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代表作品:《神经外科手术彩色图解》性别:男专业:外科学(神外)基本信息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导师类别:学术型最后学历:1993年6月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工作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简介主要研究方向:1、颅内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颅脑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学术任职:现任或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委,江苏省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等10多份专业杂志编委;担任《医学研究生报》和《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表学术专著:1、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彩色图解》江苏科技出版社2013年南京2、主译《AL-Mefty脑膜瘤》江苏科技出版社2016年,南京主要成绩1.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包括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和脊柱脊髓等手术共计6000余例。对眶内肿瘤和颅眶沟通性肿瘤有较深入研究,提出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经颅手术入路,取得较好的结果。特别关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延髓血管母细胞瘤、幕上大中型血管畸形等复杂血管性疾病,积累了数百例的手术经验;擅长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并对Poppen入路进行了改良:经左枕部开颅,便于右利手术者的操作,也避免了对主侧横窦的影响;并将切口下延至枕大孔区,一期进行侧脑室-枕大池分流以解决伴发的脑积水问题。精于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每年完成颅底肿瘤手术超过100例,经验丰富,治疗结果好,连年获登中国名医百强榜,系颅底肿瘤方面全国排名前十的专家。2.国内最早对弥漫性轴突损伤进行系列研究,全面介绍了弥漫性轴突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提出了弥漫性轴突损伤的CT诊断标准,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国内首次引入Nrf2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Nrf2通路具有保护作用。相关研究已发表数十篇SCI论文。开展脑胶质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组建胶质瘤综合治疗中心,加强胶质瘤的基础研究,首先提出Nrf2-ARE通路在胶质瘤放化疗敏感性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果。3.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彩色图解》(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主译《AL-Mefty脑膜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四、教书育人:担任南京总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指导老师,是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含在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70余名。五.个人荣誉2001年入选“135”工程,成为首批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入选南京军区“122工程”全军级学科带头人;2003年评为南京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2011年被南京军区联勤部表彰为“百佳科主任”;2011年获“江苏省第二届名医民选·百姓信任的医疗专家”荣誉称号;2013-2016连续四年为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1998年、2002年和2014年共荣立三等功3次;2013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89 评论

南噶希先生

1张庆松.喉部变态反应症.中华医学杂志,1941,27: 张庆松.前言[《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发刊词].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3,1: 张庆松.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鼻窦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3,1:张庆松.鼻部变态反应和其他部位变态反应的关系.中华医学杂志,1956,42:张庆松.一○八聋人调查.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6,4: 张庆松.恶性肉芽肿(附六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7,43: 张庆松.出席南斯拉夫世界聋人协会第二次大会报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8,6: 本刊编委会(张庆松执笔).解放十年来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及成就.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9,7: 张庆松.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4,10: 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高等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庆松,叶世泰.耳鼻咽喉科所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抗菌素的严重并发症.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4,10∶张庆松.我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收获.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5,11:张庆松.在农村开展耳鼻咽喉科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6,12:张庆松.努力提高耳鼻咽喉科学术水平——在洛阳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摘要).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78,13: 张庆松.《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复刊词.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78,13:张庆松.建国三十周年来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和展望.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74,14:张庆松.《新疆花粉症》序言.见:顾之燕.新疆花粉症.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张庆松.几点希望——祝贺《耳鼻咽喉经纬》创刊.耳鼻咽喉经纬,1980,1: 张庆松.耳鼻咽喉变态反应病.鼻息肉.见:李宝实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进展》序言(1981年6月为《江苏医学》编辑部编《耳鼻咽喉科学进展》作).南京:江苏医学编辑部,1981.

259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京医学杂志社编辑部

    截至2012年12月,北医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

    酸奶娃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南京医学杂志编辑

    wǔ lián dé 伍连德,字星联,(1879.3.10~1960.1.21)。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

    集庭装饰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北京医学杂志编辑部地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 办 中国医院协会 100013,北京市和平街和平西苑20号楼A座101室 《中国医院》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

    lee是个小吃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北京医学杂志编辑

    eread的网站上有

    Lily201310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南京药学杂志编辑

    尤启冬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药物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89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获药

    小淘淘031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