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胶泥MAY
1 怎 样 写 论 文 论文不好写,更不好讲。鲁迅先生当年就曾激烈批评过那些谈写作ABC 之类的方法和窍门的东西,认为学者必死。今天算是犯忌,大着胆子来讲论文的写作。不过好在我还有点底气。自己既当编辑,又搞学术研究,对论文写作还有些自己的看法,不妨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今天我要讲的论文写作,主要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来谈的,如果有搞自然科学的不小心走进来了,也可以听听,或许会有益处。因为我所讲的论文写作,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从观念层面入手的,着重解决我们论文认识上的问题和误区,当然,其中也牵连着一些论文的具体操作。在我看来,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知道怎样去行动。 我要讲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论文文体的基本特性。二、什麽是论文?三、论文的写作。四、论文的格式。前两者偏重观念,后两者联系操作。 一、论文文体的基本特性 论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且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章类型。前面我们谈到鲁迅批评写作 ABC 之类的话,并非针对论文写作而言,而是指的文学创作。就此而言,鲁迅所说有其道理。因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亦步亦趋的死学、照搬在艺术的道路上是毫无前途可言的,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到语言及各种艺术媒介等都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独创性的,如此才真正具有艺术的生命力。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反对的是死学死用,并不排斥活学活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许多方法、技巧以及形式等,又是有章可循,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文学之比喻、夸张、象征,美术之点、线、面、块、肌理、色彩,音乐之节奏、旋律、唱法等,都是需要通过学习、模仿、借鉴的过程去掌握和提高的,不管是听别人讲或自己摸索着学。换言之,其中有许多 ABC 值得谈谈。至于谈到论文,乃是与文学艺术及其他类型的文章大不相同的一种最为严谨的特殊文体,更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和学习,方能把握。在我们看来,论文有下述几点基本特性: 其一,论文有别于文学艺术及其它感性形态经验形态的文章,是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产物。 其二,论文从文章性质到思维方式到表达形式,都有其严格的规定性,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和闪失(后面将具体阐释)。否则,弄些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甚至四不象的东西出来,就不可能将之称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论文。 其三,论文无纯形式的技巧、方法,所有的形式、技巧与方法都和思想观念(或者说研究成果)密切关联,且为后者服务。在这一点上,论文与一切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作品是有根本区别的。论文之形式、技巧与方法脱离开思想观念的表达,则将毫无意义。数学大家吴文俊先生就曾笑着否认某些所谓科学美(公式、定义)的说法,认为高兴和喜悦的乃是这个科学研究的成果。我很认同这个看法,科学家不是去发现美的,而是去寻找真理的。但艺术的形式因却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某个艺术作品或许思想情感不够健康,境界也不高,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去贬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大画家吴冠中年轻时曾有作美术鲁迅的宏愿,晚年在香港一次谈话中曾发出慨叹:“政治负我,我负美术。”内中所透露的,便是当年对艺术之形式因的忽略,悔其未能作出更大成就。在这样的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说玩玩文学、玩玩音乐、玩玩艺术,似乎无伤大雅,却谁也不能说玩玩学术,因为论文是无法玩出来的,非呕心沥血、潜心苦思,就不能捕捉住隐于事物表象之后的本质。 由此观之,要想写论文、写好论文,就必须加强对其本身性质及其写作方式、特点的认识,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成功地去撰写论文。如果说我们本身对论文毫无认识或没什麽了解,要想做好这个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什麽是论文? 此话说来简单,似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弄清楚其内在含义,真正领悟并掌握,不少人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2006 年,当时还在复旦大学的朱寿桐先生(现已到澳大利亚)来我校文新学院作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答辩主席,针对毕业论文不尽人意的情况,提出一点最低要求:至少要让学生明白论文是怎麽回事(故板子高举,轻轻放下)。当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只是让学生有所感悟罢了,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要搞清楚什麽是论文,还得花点功夫去学习、探讨,并真正予以把握。因为这个问题 2 牵涉到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也可以说是前提和基础。 (一)对非学术论文现象的批评 大家知道,当下学术界的学术状况是不乐观的,学术界限被人为地日渐模糊、弱化,出现不少误区。在这里,我们仅就论文现象提出批评。 学术研究是理论性质的,但现在不少非理论的文章也杂然混迹其中。诸如工作报告、行业经验总结、各种文化知识介绍、个人感想感悟等,也打着论文的旗号在学界晃悠。这些工作性、经验性、个体性层面的东西,只是对当下问题表浅的概括和直接的事务性处理,缺乏理论的抽象度、涵括力,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学术研究探讨的是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问题,追寻的是隐于现象背后的东西,问的是为什麽?而不是简单回答事物及现象是什麽、做什麽、怎样做。 当然,什麽属于学术性论文,什麽不是,完全是一个思想观念的判定,它不可能象物理性的实在物那样容易辨识,见仁见智的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不过,学术终归是学术,论文也有其规定性(将在后面讲解),学术标准必须坚持,才能真正推进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在此也发出一个警醒:不能把什麽文章都当学术、都当论文。在这方面,如今的诸多影视传媒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不小的误导作用,尤其是中央十台科教频道影响更甚。 这个频道其实我是非常喜欢的,经常看,从中获得不少收益。我指的问题,主要是出在《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制造了不少所谓的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是应加上括弧、打上引号的。这里面存在诸多问题,闹出不少事,诸如博士围攻于丹、掌括阎崇年等,在此我不多加评述,只谈与今天的讲座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那是易中天与听众的一次面会,其中有位工人发言,意思是易老师搞的讲座才是真正的学术,使学术走向了老百姓、大众。当时我听了只能哑然失笑。学术理论不是人人都能搞、人人都能懂的。学术理论在精神、思想、观念上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长久、持续的巨大推动作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谈到马克思对理论发现的两种巨大喜悦,充分肯定理论的作用。我们应该对之抱有敬畏之心、神圣之感。我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把高校的学报拿到街上去随机发给一百人,看有几个人会看其中的某几篇甚至某篇文章。可惜我没有机会和功夫去做这样的实验和调查,但是我坚信,绝大多数人连看都不会看,就会把它派作其他用场。 学术理论是有益社会、有益大众的,不过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弄得明白,它毕竟是社会极少数文化精英的事。诚然,我们也应该肯定,《百家讲坛》绝大部分节目本身不是在搞学术理论研究,但其在社会历史科教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播却是功不可没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学术的理论的因素。就此而言,我们前面所批评的非学术论文的那些文章,其本身的价值我们不会摸煞,而其中的某些理论因子,例如某种好的提法、看法、观念等,也可以给我们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营养和成分,但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因此而放弃学术理论标准和要求,将论文从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顶层拖到平地来。 (二)教科书论文定义评析 各类相关的教科书都更给论文下过定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较为一致的表述是:论文是在科学领域内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这类文章被称为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 这个定义我们不能说它错,只能说它的表述非常笼统,也不完善。首先,它未对定义作出任何解释,更重要的是对论文本身没有作出规定性的界说。看了这个定义,给人的感受是似乎明白又似乎有很多不明白。所以,我也不便多加解说。 (三)论文定义及阐释 本人在十余年前与人合著《文艺批评学》一书时,曾为文学批评论文定义,现在站在整体立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统一)上,当然,也偏重在文科方面,给论文作一界定: 论文是指作者将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研究出的新成果、新观念,运用一般性的理论论述方式,全面系统地进行论析,籍以揭示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基本特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严密的作品结构和完整逻辑框架的理论文章。 在我看来,只有符合这个定义各方面要求的文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当然,不能说我下的这个论文定义就是最正确最好的,能够说的是它揭示了论文最基本的内涵。该定义包含了多层含义,在此,我想强调并阐释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文章之新、理论化的论述方式、逻辑 3 化的文章结构。换个角度看,其实这三点也是做论文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1.文章之新(亦即观点之新) 新是学术理论文章即论文的灵魂、生命,离开了新,论文就可以说毫无价值。这应该是搞研究、做论文的一个学术尺度。大家不是很喜欢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吗?信息传播讲究的是有用信息、有效信息,而不是无用的垃圾信息。眼下手机骚扰短信的泛滥,大家都很反感、讨厌,其实,毫无意义、价值的所谓论文,何尝又不是对我们的视觉和神经的一种干扰,让人觉得无味无趣。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反对炒冷饭,反对因袭陈说老调,更反对抄袭之类的恶劣学术行为。而对于那些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文章,用我们办刊人的话来说,叫做正确的废话。 可以认为,文章之新、观点之新是论文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求。不然,为什麽做学问的人都要呕心沥血、冥思苦想,去探索前人未知的奥秘呢?老师指导学生写论文时,不也常问一句话:“有什麽创新点?”所以说,要写一篇学术论文,总该有点新意有点新东西的。至于出新之处或者说新观点之价值大小、水平高低,那是第二个问题。我们当然希望所有论文都是高质量高水准的,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刚踏上理论之路和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作者一出手就达到高峰。人的成长、进步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 关于文章之新,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去理解,同时,这几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做论文时怎样去出新的一些思路。 (1)观点之新 观点之新指的是论文所表达的新的看法、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视野也在变化,学术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深化,而新的研究领域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最容易出新的成果。从学术历史的角度看,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都是在近百年间才发展起来的,而在今天,大众文化、网络文学、原生态音乐、动漫美术等都有许多新的社会时代因素和艺术特点等待人们去挖掘。当然,前提是需要大家付出心血和艰苦的努力,因为新成果不会是长在树上只等大家去摘的。 ②已有研究领域的新发现 这里指面对一个熟知的研究对象时,去发现一些新的人们尚未认识到的东西。如鲁迅研究,以前我们老说鲁迅是现实主义,但之后人们发现他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因素,对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了自己的新观点。再如齐白石,大名鼎鼎的国画大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他与毕加索交往的报道,其中就提到齐白石国画中的抽象元素,倘若以此为题甚至扩展到整个国画与现代派的诸种艺术联系,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另外,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当代画家也吸取了西洋画中透视、整体的许多技法,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③原有观点的补充、深化及纠正 这里是指在原有观点的逻辑上,对之进行丰富、深入,以及在个别不碍大局的问题上的纠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对前人已有的观点进行补充、深化及纠正,这本身就是理论上的一种发展。这个问题用自然科学最好说明,最小的物质单元经历了原子、中子、质子的发现过程,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合力寻找理论设想中的“夸克”。再说到我们的文艺学理论,以前比较过分地强调政治的功用,这在阶级斗争年代、战争年代,我们还可以用历史的特殊性来做出一定阐释,但在今天却是需要纠正的。我们不会否认文艺的政治功用,只是要把它摆在一个合适的理论地位和历史位置。文学革命时期,茅盾曾说过,“游戏和消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在前些年的一篇文章中曾对此反着说了一句:游戏和消遣的时代又回来了。这些都表明,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看法是会发生变化的,其间便大有文章可做。 ④推翻旧说 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指的是对旧有学说观点的否定,通常称为做翻案文章。在建国之后,文艺界的许多大家、大师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曾有过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悲惨命运且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这批人在新时期不仅在政治上平了反,而且在学术方面也给予了重新的认识、评价。事实上,许 4 多历史人物、事件和既往学说,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都有相当大的重新评说的空间。比如曾国藩、李鸿章之流,一直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称为卖国贼。近些年有些松动,在纪念文章中为其行为有所辩护,而在《喜来乐》这部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也寄予了同情。曾国藩、李鸿章等到底是丧权辱国的卖国贼,还是忍辱负重的爱国者?中国在当时“落后被挨打”的国情下,站在国家领导人的立场上,是仅凭一腔热血作无谓反抗,多烧几个圆明园,多死更多的士兵和老百姓、多丢失更多的土地好呢?还是从外交上去苦心斡旋,把国家和民族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更好?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 (2)方法之新 世界是包罗万象的,我们认识、把握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无包打天下的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才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这里,方法与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方法的更新往往带来观念的变化,带来新的观点和成果。方法之新指的就是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原有事物,从而在论文中体现出新观点。 对于方法,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哲学性质的方法,一是与社会立场艺术立场相联系的方法。 哲学性质的方法,有大家熟知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主义、非历史主义等等,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及其各学科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研究某一学科的问题,如用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学、音乐、美术等,还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探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问题。上世纪90 年代前后搞得热热闹闹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就对人文社科领域里的理论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我们学校有位老师,曾用生物学的 DNA 来研究经济学上的企业的机制、生存和发展,也蛮有新意。 社会立场艺术立场所关联的方法,实质上表明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立场决定了我们认识问题的立足基点和归宿,从而在认识途径和思维方式上体现为一种方法。文革刚结束时曾有个相声,很有意思。说的是某人将眼睛睁起时,另一人就指斥他虎视眈眈;于是,他就将眼睛眯起,又说他心怀鬼胎;好了,这一下他干脆把眼睛闭起,心想总没有说的了,殊不知却又说他怀恨在心。这充分说明了在唯阶级斗争学说盛行的那个年代,只要被批为坏人、黑帮、反动学术权威,无论你怎样说,怎样做,都只能是一个“坏”字。所以,我们搞研究,做论文,一定要树立正确、客观的社会立场、学术立场,而不能站在狭隘的错误的立场、观念上去认识、看待和评价事物。在上世纪末,文学界曾兴起一股重评文学史、重读经典的热潮,做出了不小成绩,但不少学人也指出,要想有真正的大的突破,必须在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最近我曾写了一篇《关于抗战大后方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就是从立场观念角度来谈研究方法的。我提出的文学历史主义,包含了文学本位立场、民族文学立场、社会文学立场三者的辩证融合,意图打破我们长期以来对国统区文学认识、评价上的偏误。在此无法详讲,还是再举个事例,来谈谈不同立场所产生的不同看法,并且各有其道理。关于计划生育问题,前些年有人在《重庆晚报》谈到重庆现已开始进入老年社会,由此出发,谈到应多生育,以补充年轻人之不足;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家庭立场来看,一个家庭有 2-3 个孩子是最完美的,利于孩子的人格、情感的发展,否则,连孔融让梨的机会都没有。但若从整个国家、人类社会的立场看,我曾经开过玩笑,当中国有 20 亿人口时,谁来当国家主席头都会大。如果允许假设,当世界人口的发展威胁到人们自身的生存时,或许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会重新复活。这些事例表明,不同立场产生不同看法、结论,但必须注意的是,其间还存在谁的道理更正确、更全面、更大更长远的区别。 总之,立场、观念、方法的更新,是我们做论文时出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 (3)角度之新 角度和方法往往是关联在一起的,当我们说用什麽方法时,某个角度也随之出现。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方法是宏观的,更具普遍性,那麽,角度还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甚至有个别指向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谈角度之新。 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因此而获得了在各自层面上的不同切入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角度或者说视角。新的角度或视觉,往往给我们引向新的未知领域,从而带来新的认识和观点。我们学校有个研究生曾经写过一篇研究鸳鸯蝴蝶派的文章,这本来是一个历 5 经批判且不好做的选题。经人指导,她从大众传媒这个视角切入,探讨了中国文人身份职业化的变化、报刊消费对文学现实性的要求、报刊连载对文学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西方文学的吸收等问题,较大程度肯定和揭示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承接作用。这篇文章后来也在我们学报上发表了。再有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从文艺政策的角度去研究我国文学的发展,从左联时期的准文艺政策,到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政策,写了一系列的论文,在学术界形成了很好的影响。还有我们学报曾收到过一篇文章,虽然由于作者和文章本身的水平不够没用,但其文章的撰述角度是挺有意思的,写的是历代帝王的临终遗言。这个话题本身是非常独特的,帝王临终遗言,特殊的人、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心态,可能牵连到和影响多少国家大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值得人们去探究。 所以,我们在搞研究和做论文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思多想,善于去挖掘和找寻到前人没有采取和用过的角度和视角,这样,创新点也就可随之而出了。 (4)材料之新 这里所说的材料之新,主要是从文章的论证角度而言,不是指的资料整理或资料意义上出现的新材料,当然,资料问题也是需要有学术眼光和价值判定的。 材料之新主要体现在对既有观点的丰富、完善,以增强其说服力。在这方面,自然科学的表现要充分一些,也更有实际价值,我们不是经常听到什麽替代用品、替代材料的出现吗?在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就是人们所认识到的关于事物本质的学说和理论。至于人文社会科学,新材料的运用则是较为艰难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一是要在大量典籍里去淘被历史所淹没的金沙,二是等考古的新发现。我们学报在上世纪80 年代前期曾经组织过一次“屈原问题讨论”,搞得热热闹闹,结果是究竟有无屈原其人,论战双方都拿不出实在根据。其中,一个日本学者稻田教授说了句颇为公允的话;等待考古发现。 关于材料之新,主要出于述说的完整性在这里提一下,我就不想多说了。大家要把文章之新的重点,放在前三点上,综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加深我们对论文性质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的研究和写论文提供思维的路径和方法。 2.理论化的论述方式 文章的展开方式与思维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麽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麽样的文章形式。由此也可以说,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文方式。我们在这里提出的理论化的论述方式,实际上是对论文在思维和行文上的质的要求。 日常化的思维和理论化的思维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个别的、零散的、经验的,后者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一般性的。换句大家熟知的话说,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把其他文体的各类文章排除在学术论文之外。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其它类的文章中没有理性的因素,而是从文章的思维和行文的整体逻辑上来看的。论文要求的是我们从事物的一般性、共性出发去予以看待,并以概念化推演的方式去展开论述,同时将这个理论性的立场贯穿始终。其他类文章或抒发情感、感想,或描述事物情况,或对事物及现象作出一些经验性的概括、议论等等,主要是立足于个别性的层面来认识和看待事物,就事论事,不具备理论的涵括力、普遍性。对此,我姑且把它们分别称为理论立场和个体立场。 举个例来说,我是搞文学、文艺学理论研究的。不看文学名著是说不过去的,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我个人的欣赏兴趣来说,喜欢那种大气的、豪迈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雄壮类的东西,而不喜欢那种小里小气、婆婆妈妈、小女人似的东西。所以,我看《水浒传》、《三国演义》毫无问题,《西游记》也是在小学时就读过,只是这种神怪类的东西后来也无兴趣再看。但是《红楼梦》却始终难以提起我的阅读兴趣,清朝封建大家族里那些小儿女们的事,对我来说没起什麽触动作用,我反而乐意去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甚至不惜挑灯夜战。最后,我只有强迫自己去看《红楼梦》,读了五六次,终于没看完。就个人立场而言,我可以说不喜欢《红楼梦》,并可讲出多种理由,因为个人的欣赏兴趣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且也有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我绝不可因此而说《红楼梦》不好。如果我真要评价《红楼梦》,还得摆脱个人的主观性因素,回到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立场上去,把它摆放在文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上,对其本身的艺术性质及诸多关联问题予以研究,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并有 6 根有据的进行论证。 由此我们特别提出,千万不要把通常的议论文、论说文当作论文,这是最容易混淆的。不能说有点想法、看法就是论文了,关键是看其立足点和整个行文是否在理论化的道路上运行,是否从一般性、共性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虽然有的议论文、论说文可能写得很精彩,很有想法,甚至提供了一些具有学术含量的东西,但只要在总体上不是理论性的,就不能称之为论文。鲁迅的杂文是写得很精彩很有见地的了,但我们仍然很难把它当作论文。 要做论文,必须具备理性的思辨的思维能力和论述能力,这是无可置疑的。而理论素质不是自然习成的,需要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来养成和提高。我曾在给本科生做论文写作的讲座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将平时的知识化学习转变为理论化的学习,着力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水平。现在不是讲素质教育吗,应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此就不岔开话题了。在我看来,其实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而是对所有现代人来说,培养、提高理论素质,乃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更是把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总归起来说,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思维,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缺失理论思维,而论文的写作则离不开理论思维,否则,就会被挡在学术理论的大门之外进不去,尽管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这扇精神之门。至于理论思维本身的内涵、特质及如何具体培养,这又是一个专门的很大的话题,在此也无法多说,只有靠大家去学习、思考了。 3.逻辑化的文章结构 任何文章都有其相应的文章结构,不然,就难以作为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存在。对于非论文的其他类的文体来说,无非是以时间、空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过程与关联等来结构文章,即使加入一些文章的技巧、手法,采取什麽倒叙、插叙、补叙以及时空倒错等来进行处理,如现代派小说中就应用了许多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时空转换、意识流之类的结构方式,但无论这些文章怎样变换结构,体现的也只是事物及其现象外在的表面的联系,并且始终也摆脱不了时间、空间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实质性制约。例如,称为东方意识流的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春之声》,以及相对正宗的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人物马原、洪峰的作品,都可以将之打散、错乱的结构清理出一条较为明晰的小说线索。 显然,论文的结构方式与上面所述是迥然相异的。与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理论化的论述方式相一致,论文的结构方式是逻辑化的,它重在事物各部分、各层次、各侧面、各角度之间根本性质的联系,重在作者所持有的总体的基本的观点和各个层面的观点以及各观点与各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统一性。换言之,事物、观点的逻辑关系才是论文结构安排的根据。虽然有些涉及到历史过程的论文,从表面上看也有时间线索,但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我们或者说作者抓住的那些具有本质内涵的观点、概念,是它们在运动,也是它们才是我们做论文所要论述的重点,离开了它们,时间在这里就变得缺乏意义。现在不少人做的论文,表面形式上看似乎安排得还不错,有头有尾、有总有分,各个部分的安排看来也还合理,但就是细读不得,因为里面或充满了矛盾、冲突,或充塞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或胡乱贴上大量无关的肿瘤肿块,不能构成一个具有相互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大成问题了。因此,作为论文作者,怎样去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各种关系,这是不能不花的功夫。 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
立志做渔婆
人口老龄化 小论文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9.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10.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人口老龄化的论文600字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 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 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 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 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 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 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 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 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 背景介绍 ·研究现状 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 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 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 结论和展望 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 [1] 郑文峰.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04) [2] 曲海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 人口研究 , 1989, (04) [3] 刘传江.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 社会学研究 , 1993, (06)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 瞭望 , 2000,(38) [5]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 求是 , 2005,(0常) [6] 王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 1990, (05) [7] 张杰, 张展新. 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关村 , 2004,(07) [8] 邬沧萍, 徐勤.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 1990, (02) [9] 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1) [10] 杜寿杰, 张文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 发展论坛 , 1997,(11) [1] 丁葵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0,(04) [2] 崔凤.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新长征 , 1999,(05) [3] 李红.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行政与法 , 1998,(02) [4] 成凤皋.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 理论建设 , 1996,(02) [5] 普建中.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创造 , 2000,(07) [6] 刘观海.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福州党校学报 , 1996,(01) [7] 郭远发 , 陶立群. 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 瞭望 , 1989, (37) [8] 周彦杰.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前线 , 2001,(06) [9] 刘观海. 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 福州党校学报 , 2005,(02) [10] 杨伟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 求是 , 2005,(13) 急求人口老龄化论文,1000字左右。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抚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 *** 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 *** 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 *** 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使到达老年期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叮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提出的建议是:1、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为老年保障体系提供法律基础。2、要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是我国把它列为一项新兴的社会事业来看待。3、要建立老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化运行机制,解决“五老”问题。“即五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设的安老、养老的安全网;培养服务老龄化的社会知识、技能、品德。4、改革退休制度。有一种过渡性的退休制度不妨试试。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怎样 结合身边的例子谈谈 论文形式 代写 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一、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这里指的是狭义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问题。我国老年群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经济供养来源划分,大致可分为离休阶层、退休阶层、自养阶层(指城乡无国定经济来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积蓄或子女供养的老人)、救助阶层;从生活状况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从居住环境角度划分,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阶层。在老年群体里,绝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属于 *** 供养的体制内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总体上说体制内的离退休阶层好于其他阶层,城市阶层好于农村阶层。生活质量最高的是体制内离退休领导和极少数的退休知识分子、企业人员。 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状况主体上比较幸福,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面临的困境也比较大,其主要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2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仍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真正纳入三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2007年底),占老年人总数的46%,其余5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三类养老社会保障范围。他们未来的生活如何解决,如何保障,是 *** 的一个难题。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已经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极度困难,显得 *** 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我国不仅现有8000多万老年人游离在三类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来几十年里这个数还在大幅度增加(假如 *** 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参加城乡四类养老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农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制度)的人口总计约亿(2007年底),只占到应参保人口的1/3。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和保险水准都有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动难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钜。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为4152万(2006年底),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参加城镇三类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制度)的人口总计约亿(2007年底),尚有1/3以上应当参保的城镇人口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且,根据现在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无经济来源导致没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的今后没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将会持续增加。 在农村,我国有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上3000万人参加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村约亿人口(2007年底)纳入医疗保险。农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保障。因为高额的医疗费和低额的报销比例以及医疗机构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拒之医院的门外。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事实上成为老年人只交钱不看病的负担或“经济剥夺”。 医疗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但从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进展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却不能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看病和住院费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亲属负担。我国这种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老年人贫困现象加剧和健康受损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贫困和尊严保护问题 在我......>> 关于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研究论文的提纲 50分 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此论文资料,可以参考) 一、引言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 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 这个就拿我们中国来说最合适了,中国现在的人口的年龄比率就是老年化相当严重的国家,如果还不适量放开计划生育,那以后会怎么样,真实不敢相信,首先从经济方面讲,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要比我们老一辈的压力更大,比如独生子女,他们需要赡养四个老人,一个小孩,两个人的工资只是生活都很困难了,更别是买房买车之类的了,丹资不够养家之用,人力方面考虑,年轻人的比重在下降,很多行业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不是没人,是没人愿意去做这样的工资,现在大学生满天飞,很少有愿意吃苦的,有关系的销尖脑袋往公务员里钻,有钱的富二代更是不用愁,只有我们农村来的人才拿微薄的工资还拼命干活,没办法啊,没背景,没名牌大学文凭,一点牢骚之言,楼主看看就算了,帮不上忙,很抱歉!
幸福的考拉721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投稿邮箱是什么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除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外,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做好早期正确的健康教育意
能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老年医学专业领域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发行。在知网就能看到,2019年3月1
医学英语论文的基本格式内容:Title-论文题目Author(s)-作者姓名Affiliation(s)and address(es)-联系方式Abstract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者几乎成为了中国患者的主流。而糖尿病的危害也在日趋严重,它可能会导致以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