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天圆地方
樊代明樊代明,1953年11月7日出生于重庆,消化内科专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于1978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从第四军医大学硕士毕业后历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9年获得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担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至2012年担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2010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3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年获得世界消化病学大师奖。樊代明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医学发展的宏观战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整合医学理论并付诸实践。中文名:樊代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重庆市出生日期:1953年11月07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第四军医大学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作品:《肿瘤研究前沿》《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性别:男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人物经历1953年11月07日,樊代明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今直辖市)。1975年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5年09月—1978年0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大学本科,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09月—1981年0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81年01月—1990年0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工作。1985年01月—1985年07月,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肿瘤免疫学专业学习深造。1986年09月—1989年0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0年01月—1995年01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教授。1991年03月—1992年03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专业学习深造。1994年,获得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5年01月—2007年01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1995年01月—2007年01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科主任。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被国家自然基金委批准为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01月—2007年01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2006年06月,担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01月—2010年06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2007年05月—2012年12月,担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2008年09月,在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会议上,樊代明当选为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兼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2010年06月—2018年0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3年06月,受聘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10月,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樊代明以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主攻方向,做出的成果如下: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技术建立多株特异性强、免疫活性高的胃癌单克隆抗体细胞系,并应用现代免疫学方法从胃癌细胞中发现4种新的肿瘤抗原,命名为MGAgs,用以检测人体组织、血液、胃液或腹水中的这类抗原,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受到了国际同行临床应用验证和肯定。②应用细胞工程及免疫学技术加以改进,研制成功10种针对MGAgs的胃癌单抗,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用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制出胃癌血清学诊断——免疫PCR技术,开创了胃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先例,提高了胃癌的血清诊断阳性率,并可检出部分早期胃癌,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国家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③率先建立4个胃癌耐药细胞系,从中发现一个新的耐药分子,命名为MGr-Ag,克隆成功其基因序列并被GenBank收录。④发现MGAgs在癌细胞膜上的密度(数量)与局部免疫活性细胞的总数,各亚群的比值及其布态明显相关,且能激发人体明显的抗瘤及抗转移反应。⑤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多种针对胃癌抗原的特异性疫苗,并在胃癌的基础研究中获重大进展,引起国际同行关注。此外,他还首先研制成功针对骨形成蛋白生物活性位点的单克隆抗体,为骨创伤及某些骨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樊代明先后主编专著31本,其中《治学之道—精》和《医学发展—考》两本均为长达210余万字、厚近1500页的著作;在Lancet、NatureMedicine、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担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数字化教材(53册)的总主编、基础医学精读系列丛书(10册)和肿瘤研究前沿(17册)的总主编。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樊代明先后承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课题。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樊代明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人才培养2015年7月4日,樊代明在中国医科大学,作题为《医学与科学》的专题讲座。2015年10月19日,樊代明到河北大学访问,应邀作了题为《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的专题报告。2017年9月28日,作为川北医学院客座教授的樊代明,参加在川北医学院北湖宾馆四楼会议厅举行的专题学术讲座,作题为《医学的系统论与整合观》的学术讲座。2019年5月12日,樊代明莅临山西医科大学讲学指导,在山西医科大学中都校区教学办公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仪式,以《医学的反向思维》为题作专题报告。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樊代明先后培养研究生共196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名,获全军优秀博士论文11名,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6名。自樊代明担任学科主任以来,学科病床从原来的42床发展到174张,已成为中国国内病房规模最大的消化科。消化科所属实验室是总后卫生部批准的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和全军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樊代明率领下,以该实验室为主体并与兄弟学科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科技部现场评估最后批准立项建设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军第二个、第四军医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顺利通过验收,挂牌成立。樊代明所带领的学术队伍于2001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创新研究群体”(首批全国医学界唯一一个)获资助360万元,并于2004年首届期满后,成绩突出,获延续资助360万元。荣誉表彰社会任职人物评价樊代明在近40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始终勤奋工作,艰苦奋斗,不仅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卓越,工作作风严谨,管理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重,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中国抗癌协会评)樊代明院士儒雅博学,风趣幽默,他风趣的语言风格与干练奕烁的神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医科大学评)
ChenYeZhang
1、成都大学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传承了百年办学历史,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本科院校,国家中心城市成都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所在高校。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单位、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建校40年来,学校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紧随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重大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快速发展。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成大校训,“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成大校风,围绕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办学定位,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五余万各类人才。 3、学科专业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科技发展、产业进步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促进学科专业间融合。现设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62个本科专业。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类别7个,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7年获批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药学学科2019年入选校友会评选的中国高水平学科,位列全省第二;旅游管理等13个专业2019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 4、师资队伍 学校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弘扬高尚师德,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现有博士生导师30余人,专任教师近1500人,正高职称教师20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500余人,博士教师近700人。学校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为名誉校长,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20余人,有“天府万人计划”杰出科学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千人计划”专家等50余人,特聘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长江学者、高端外国专家、研究员(副研究员)等140余人。 5、人才培养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落实四个回归,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开放灵活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94人,留学生694人)。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12个专业在四川、甘肃、河南、新疆本科一批次招生,94%的文理科新生成绩高于一本线。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1项;有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一流课程3门;2019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8项;近五年,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15项;近两届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057项,省级1578项,学校连续五年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优秀组织奖。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3%,学生公寓工作成果《打造高品质“三室一厅+”,构建“四美”育人体系,建设公寓思政高地》获得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学生事务服务项目140余项,累计服务430余万人次,累计接待400余批次高校、政府机关、社会组织来访交流,在全国形成示范。学校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两届毕业生考研国家线上线率84%;创新创业学院是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获批国家众创空间,入选“全国百家特色空间”。学校位列2019中国高校创业竞争力排行榜第93位。建校至今,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十余万名各类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尤其在成渝地区,成大校友在科技、教育、文化、企业等领域卓有成就,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科学研究 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持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现有科研人员1200余人,建有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74个。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9项),国家社科基金29项、国家艺术基金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均位居省内高校前十,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三。2019年科研经费亿元,近五年师均科研经费超过10万元。 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41项。此外,我校教师负责的“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与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专利授权近1200项。2019年发表SCI408篇,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榜单中,位列在川高校第6位,全国高校第166位,全球高校第823位。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并先后在《自然微生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署名文章,ESI总被引频次超过11000次。王清远教授自2014年以来,连续六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7、地方服务 学校对接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及功能区建设需求,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学校与中国农科院、新华三集团和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华三IT学院、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成都足球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近五年,学校定点帮扶甘孜州石渠县、阿坝州九寨沟县和简阳市新市街道石家村、石钟镇民强村,获评四川省“2018年先进定点扶贫单位”,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四川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3位扶贫干部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8、国际交流 学校将“高规格实施一流国际化项目”纳入未来五年“六个一流”建设目标,实施一个学院对接一个国际一流学科(大学)工程。学校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35所世界知名大学、10所世界知名年轻大学和44所成都国际友城高校。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是省内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荣获2019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累计招收留学生2560人,生源国54个。2020年培养留学生694人(其中学历生494人,含研究生139人、本科生355人,非学历短期生200人)。开展5个本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学生2163人,项目在校生人数924人。开展40个本硕博多层次海外联合培养项目和42个海外校际交流交换项目,累积参与学生近1000名。设立泰国和新西兰2个海外校友分会。连续5年举办国际交流周,每年举办约6场国际会议,来校外国专家近600人,聘请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为名誉教授。特聘泰国专家关国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目前长期外籍专任教师28人。“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促成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和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牵头成立“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并担任联盟秘书处和第一届执行理事长单位。 9、办学资源 学校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中国高等教育“西三角”新布局链接点,发展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学校毗邻3万余亩青龙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地铁4号线设成都大学站,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图书馆馆舍面积万平方米,现有阅览座位5000余个,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万册,电子期刊4万余种。拥有三甲综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和成大附中、附小、附幼。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正在建设20余万平方米的第31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村项目以及18万平米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园区。 10、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以成大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
现代文明病可以医治,现代文明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富贵病或慢性病等,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而是一种由于生活上的压力与紧张,以及营养的失调,再加以缺乏运动,长期
是的,《养生》的出版物包括了许多不同作者的不同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由明代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素问·养生论》。这本书对于养生保健、调养身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
举一些例子啊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社------------------------------------------------《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是中华临床医药学会
《人为万物之灵说》是秦敬修说的。刊印于《通俗解义·序二》 《人为万物之灵说》“惟天地,万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