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9

旷野和风
首页 > 医学论文 > 隋唐时期药学史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多收了三五斗啊

已采纳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样性,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载,周、隋以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可见,正是四方之乐的大规模传入和她们与中原乐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他的普遍性,虽然这些乐舞形式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但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极力推动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的。据史料记载,一代暴君隋炀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乐舞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一代圣祖唐太宗也在融会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编创了宏大的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而名曲《霓裳羽衣》也是唐代宫廷统治者编创的传世佳作,在唐代的宫廷舞台上,无论是唐明皇、武则天还是扬贵妃都是精通乐舞的高手,在当时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乐舞文化已经成了必修课。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乐舞文化蓬勃的发展起来,这种乐舞文化萌生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的民间,又经过宫廷乐舞艺术家的提炼发展,重新传入民间,形成了博大的乐舞文化宝库。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隋唐五代时期,乐舞文化不仅作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还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使当时的绘画、雕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的生动多彩,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乐舞艺术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艺术家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勾勒在宣纸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轻薄柔软的绢纱上。可以说乐舞文化带动了整个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总而言之:“盛唐之音的美名,其强大的推动力,离不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汇入和演绎。在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和多元发展的唐代,乐舞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胡夷乐舞”的艺术营养的浇灌。可以说唐代乐舞的兴盛,是在一种互融互补、共生共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没有隋唐统治者的推崇与染指,没有从宫廷到民间众多乐舞艺人的继承与创新,没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竟纷泊”①的审美时尚,没有宏大的民族胸怀以及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态度,不但没有“盛唐之音”传天下的美名,恐怕“胡戎之伎”也不会走入中原百姓家,为人们带来新鲜的美感,推动社会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133 评论

空空的小新

在祖国医学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口授及带徒实践。那时,收他人做弟子的医生认为,从事医生职业是救人救世的神圣事业,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选择弟子时,都比较严格。《灵枢·官能》载:“得其人乃传,菲其人勿言”,希望被选的弟子德才均优,以继承神圣的事业。如东汉初针灸学家涪翁,精通脉诊,针灸技术尤其高明,往往手到病除,且不分贵贱,悉心救治,不图报酬,受到群众的爱戴。涪翁的弟子程高,程高的弟子郭玉也擅长针灸,并精于脉诊。东汉和帝让郭玉试诊,郭玉切脉,众皆叹服。 这种选择他人作弟子的形式可择优为徒,大大胜过单纯家传,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种带徒的形式在古代医学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形式由于老师本身条件,使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伤寒论·原序》载:“各承家传,始终守旧”。使医学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发展受到了阻碍。 南北朝刘宋王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文帝刘义隆采纳名医秦承祖所秦“置医学,以广教授”的建议,是我国官方创办医学教育机构之始。《魏书·官氏志》载:“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北魏官制中已明确设有“太医博士”,官八品下,“太医助教”官九品,“按摩博士”官从九品,教授医学知识。专职教官的地位比南朝的明确。公元581年(隋开皇元年)以后,国家的医政管理及医学教育都有进步。政府设立了开端于南北朝的“太医署”隶属太常寺管辖。此时的太医署为国家最高的医疗行政管理兼医学教育机构。隋太医署中有固定的人员编制,设置太医令2人,太医丞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学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师2人,祝禁博士2人,共计有215人。隋著名医家巢元曾在太医署任太医博士。 唐朝沿用隋制,医学教育除继承传统的家传师授的带徒方式外,于公元624年(唐高祖式武德七年)正式设立的“太医署”,隶属太常寺。署中中行政、教学、医疗、药学四科人员组成,规模较大,且设备充实,教育制度比隋朝健全。并明确规定组织编制、医学分科、课程设置、学生成绩考核等制度。这种由国家创办,太常寺领导、太医署管理的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比欧洲意大利于公元872年创立的隆勒诺医学校开创的时间早200多年,而且在组织机构、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较完备,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 太医署中有行政管理人员16名。其中太医令2名,为署内最高官员:太医丞2名,作为太医令的助手;以下有医监4名,医正8名。太医署除行政管理外,设医科与药科。医科为四部:医师、针师、按摩师与咒禁师。每一部门都由博士1人,正八品上,助教1人,从九品上,负责授课。 医师部门范围最广,分科系统而精细,有利于专科向纵深发展,。各科共同必修课程有:《黄帝内经·素问》、《本草》、《甲乙经》、《脉经》等。然后,分别学习有关临床5个专业的课程。学习年限也有明文规定,体疗(内科)学期7年,疮肿(外科)学期5年,少小(儿科)学期5年,耳目口齿科(五官口腔科)学期4年,灸法(火艾烧灸治病)学期3年。太医署除注重理论学习外,还重视临床实践。要求学习《本草》时,必须认识药形,深明药理,熟悉产地等;学习《明堂》是,必须检图即能指出孔穴;学习《经脉》时,学生之间互相诊候,了解四时及浮沉滑涩的脉候;学习《黄帝内经》时,必须做到深刻理解,融汇贯通。 针师部门,由针博士1人,从八品上,助教1人,针师10人,从九品下,教授《明堂》、《脉诀》、《流注图》等。先学习经脉、孔穴、九针。再学习辩证方法及用针手法等。 按摩部门,由按摩博士1人,按摩工9人辅助掌管按摩师部门,教授“消息导引之法”。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技术,运用传统的导引、按摩、正骨等疗法以治疗风(伤风)、寒(感寒)、暑(中暑)、湿(胀泻)、饥(胃病)、绝(昏晕)、劳(劳力过度、逸(缺乏运动或积食不化)等。此法运用活血通络的方法,使体内雍滞的经脉,随导引而畅,使疾病消失。 按摩师部门还兼管正骨科教学,要作损伤折跌等伤科的处理。如对一般骨折,主张复位后用衬垫固定,并注意关节活动;对肩关节脱臼,采用“椅背复位法”等正骨技法。 咒禁部门有咒禁博士1人,从九品下,掌教祈祷咒禁的方法以驱除邪魅,这是从印度传来的原始方法,带有迷信色彩,渗入医学领域中,使医学教育中出现了唯心教育的误导。 药学部门于京师设置药园,专门培养药学人才。招收庶人16至20岁的为药园生,学习药物的栽培、采集、炮制、制剂、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升药师,即为医师助手。设药园置府2人,吏4人,掌固4人,负责药物保管及管理杂务;另主药8人,药童24人配制药物;药园师2人,药园生8人栽培药材。 太医署对学生要求严格,除入学经考试外,还定期(月、季、年)进行考试。医博士主月试、太医令丞主季试、太常丞主年终试。各科学习除测试医学知识外,还结合临症实际评核成绩。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始规定登用如国子监,按成绩高低及治愈率多少分别选用,定为医师、医正、医工等。公元760年(唐肃宗乾元三年)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法人,自今以后,各试医经方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根据通七以上留的原则,安置时也有区别,通常上选的充御工,其次可派各州任医学博士等。如考试成绩欠佳准许补考。唐朝限定医学必须在9年内学成,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不准行医。 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唐政府在各州相继设立医学教育机构。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各州添设助教。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各莞栌幸窖Р┦浚萄猓乒苤莞搅剖挛瘛QJ揭窖Ы逃又醒肜┱沟降胤剑菡笮。璨┦俊⒅碳罢惺詹煌耸难涫倍越淌Φ难≡穹浅Q细瘛N夜糯⒁窖Ы逃⒍擞谀媳背了宄蹙吖婺#教瞥比照橥晟疲艘桓雎さ姆⒄构獭@醭臧竦奈闹危偈挂窖Ы逃乱档慕徊椒⒄梗丛炝擞欣跫?br> 公元514年,南朝·梁武帝应朝鲜(百济)国的请求,派医师赴朝鲜诊疗与讲学,由此祖国医学发展到国外。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惠日、福音等来我国留学,学习中国医学。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学成回国,并将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带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正式采用我国医事及医学教育制度,制定有医药职令《大宝律令·医疾令》,明确规定学医者必读《素问》、《黄帝内经》、《明堂脉决》、《针灸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书籍。公元693年,朝鲜置博士,开设“中国医学”。其学制仿效唐朝,并以《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等典籍为教材。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日本荣睿、普照等来华留学,10年后即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荣、普两位日本学问僧专程赴扬州邀请高僧鉴真赴日,于是鉴真率领弟子数十人在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及佛教界的盛大欢迎。此后,他在日本传授中国医药学,对日本医学发展贡献很大,日本人民尊称他为“过海大师”。 由于我国历代医家的卓越成就,使医学成熟较早,医学教育也具有特色,对世界医学教育影响很大。

226 评论

今日风向左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改革,开创了少有的繁荣景象。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2、618年,李渊父子建立唐朝。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重用人才,发展生产;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3、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于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唐诗的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4、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唐太宗时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普写了各民族“和同为一家”友好诗篇。5、隋唐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中外交往活跃,与亚、洲、非一些国家都有密切往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的见证。玄奘西游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本章时间范围由581年至907年,历经32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我国第二次“大一统”时期。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后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在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突出成就,对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曲辕犁、筒车、绫锦、唐三彩、造船业等是重要标志。隋唐两朝的长安和洛阳城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和国际大都会。唐时还出现了最繁华和占重要地位的工商业城市扬州、成都。唐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隋唐制度的革新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突厥、回纥、南诏、靺鞨、吐蕃等边地各族发展很快,各族之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各族人民对边疆开发、祖国发展都做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特别是唐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等一些国家的往来盛况空前。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做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尤其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出现了全面辉煌的景象。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宗教、哲学、教育兴盛;中国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世界艺术宝库;书法、绘画名家辈出;乐舞以《秦王破阵舞》和《霓裳羽衣舞曲》为代表反映了盛世景象。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习俗,也叫风俗习惯,它是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习俗虽然不是以行政命令或国家强制性手段对社会各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但在法制还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国古代社会,习俗文化在维护社会安定、维持封建统治等方面,往往发挥着法律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唐朝妇女社会地位似乎也有所提高,唐贵族妇女多有参政习惯,即使一般女性,外出经商者有之,诣阙进诗者有之,与男子自由交往者有之,出外游乐聚观者有之,受到的限制较其他朝代为少。一般认为,这与大唐国力强盛所引发的自信心和李唐皇室身上具有的推崇妇女的鲜卑遗风有关。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有开创性的朝代,不仅武功鼎盛、宗教自由、文化丰富,更难得的是“女权高涨”,因为李渊是从边疆入主中原,所以曾经广泛接触四方少数民族,于是自然形成一种塞外民族开放豪迈、不拘小节的作风。男性如此,女性也是这样,所以才有“唐朝豪放女”的美誉。这种崇尚自己的作风,也影响了女性美容化妆的风格,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唐朝是妆饰极盛的时代,从保存至今的美术、雕塑作品以及诗文的描述中可见一斑,唐代仕女图、敦煌壁画中的妇女服饰鲜明、新奇、精巧,开放的社会在服饰上也是不论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但从发髻样式和华美的种类来说,各不下十几种,点唇的样式也名目繁多。唐初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写到当时贵族妇女的妆饰之盛:“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鸭黄粉白车上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写娼家妇女“娼家日暮紫罗裙,情歌一啭口氛氲……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两种妇女,社会地位一贵一贱,然而在服饰美容上同时起到引导社会新潮流的作用。唐朝妇女对于“胡妆”的偏爱也是很有特色的,“圆鬟椎髻,不?参考资料:

12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先秦时期的药学史论文

    中国的明清两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时代,然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幕:一是封建社会日趋退幕,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二是活力四溅,日见朝气,经济、科

    罂粟女孩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妇产科隋龙论文

    手术完了,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他还会复发。现在如果能控制的话尽量控制,然后改变生活习惯来治疗他。不怎么建议手术的,我这里我认识很多人可以治疗这个这个妇科病。都是

    小优的爱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隋唐时期药学史论文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使社会文

    旷野和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战国时期药学史论文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西夏唐古特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隋唐五代药学概论论文

    贾思勰 《齐民要术》

    nellie0223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