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9

peipei1222
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论文合著者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猫19820728

已采纳

据外媒报道, 由悉尼 科技 大学(UTS)生物医学材料和设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的光镊技术的重大进展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医学研究。 就像《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使用“原力”来控制远处的物体一样,科学家也可以使用光或“光力”来移动非常小的粒子。这种被称为“光镊”的开创性激光技术的发明者曾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镊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中被用于组装和操纵纳米粒子如金原子。然而,该技术依赖于被捕获粒子的折射率和周围环境的差异性。

现在,科学家们则发现了一种新技术,它可以操纵跟背景环境具有相同折射特性的粒子从而克服了一项基本的技术挑战。

“这一突破具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医学等领域,”来自UTS的论文首席合著者Fan Wang博士说道,“推动、拉动和测量细胞内微观物体如DNA链或细胞内酶的力量的能力可能会推动对许多不同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比如糖尿病或癌症。”

“用于操纵细胞的传统机械微探针具有侵袭性,且定位分辨率非常低。他们只能测量细胞膜的硬度,而不能测量细胞内分子马达蛋白的力,”Wang继续说道。

研究小组开发出的独特方法通过掺杂稀土金属离子的纳米晶体来控制纳米粒子的折射特性和发光。

克服了这第一个基本挑战后,该团队优化了离子的掺杂浓度从而以更低的能量水平捕获纳米粒子并将效率提高了30倍。

另一位研究员Xuchen Shan说道:“传统上,你需要数百毫瓦的激光功率来捕获一个20纳米的金粒子。有了我们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用几十毫瓦的功率就能捕获一个20纳米的粒子。我们的光镊还为水溶液中的纳米粒子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灵敏度或‘硬度’。值得注意的是,跟老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的光镊有很多优点。”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Peter Reece博士也是这项研究的论文主要合著者,他称这项概念验证研究对于生物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领域的重大进步。

“开发一种高效的纳米力探针的前景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我们的希望是,力探针可以标记到目标细胞内结构和细胞器上从而实现对这些结构的光学操纵。”

UTS生物医学材料与设备研究所(IBMD)所长、主要伦恩合著者之一Jin Dayong教授则表示,这项工作为细胞内生物力学的超分辨率功能成像开辟了新的机会。“IBMD的研究重点是将光子学和材料技术的进展转化为生物医学应用,而这种类型的技术开发跟这一愿景非常一致...一旦我们回答了基本的科学问题并发现了光子学和材料科学的新机制,我们就会着手应用它们。这项新进展将使我们能够使用低功耗和低侵入性的方法捕获纳米级物体如活细胞和细胞内隔间用于高精度操作和纳米级生物力学测量。”

279 评论

迪夫米米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小保方晴子产生了“STAP”细胞的设想。哺乳动物的细胞特化使得细胞个体得以行使各种不同的功能,从一个已分化的细胞类型向另一类型转变的过程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但小保方晴子认为,通过令高度分化的体细胞接受外来刺激,可以使细胞回到类似于“干细胞”的状态,研究人员将这一细胞称为“刺激触发性多能性获得细胞”,英文名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cells,缩写为STAP细胞。2009年8月,小保方晴子开始写作第一篇关于STAP细胞方面的论文,于2010年春季向科学杂志《自然》投稿。但“不可能存在动物细胞接受外来刺激而获得多能性”在细胞学界是一条常识,这一论文未获通过。同在Charles Vacanti教授研究室工作的及论文合著者哈佛大学准教授小岛宏司评价道“此后的2-3年她(小保方晴子)内心真的很痛苦”。 2011年3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主任若山照彦(后任山梨大学教授)听闻此事后,表示愿意伸出援手,于是小保方晴子加入若山照彦研究团队,就任理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表明,细胞类型的转换能够利用“细胞重编程”实现——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引入某些转录因子,研究者可以改变细胞的特化程度。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弥团队通过调控4种转录因子获得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因此获颁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2013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s) ,全球的干细胞研究也开始步入新的时代。小保方晴子和同事通过荧光蛋白监测细胞的多能性,如果目标细胞展现出与多能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他们就可以检测到绿色荧光。研究者对不同环境压迫条件下的白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短期暴露在低pH溶液中的白细胞,有部分激活了多能性标记。研究者将这些细胞收集起来,发现它们具备早期胚胎的基因标记——即所谓“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STAP) 。最初,研究团队尝试用酸性溶液刺激来寻找STAP细胞,但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继续尝试刺激方法,最终在2011年年底从接受刺激的实验鼠中寻找到了一个标示绿色荧光的多能性细胞的亮点。此后,研究小组将出生不久的实验鼠的淋巴球在弱酸性溶液中浸泡30分钟左右后,进行了培植,获得了持久拥有可以演变为各种细胞能力的遗传基因被激活的结果。研究人员将这一细胞放入实验鼠体内,并确认到该细胞演变为皮肤和肌肉等各种细胞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了近似于iPS细胞的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分别以一篇论文 和一篇来信 的方式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 505,641–647页和676- 680页,2014年1月30日号)上。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小保方晴子、通讯作者为查尔斯·维坎提,若山照彦教授与小保方晴子在理化所的同事笹井芳树和丹羽仁史也是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第一篇论文主要报道了STAP (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刺激触发的多能性获得) 这个现象的发现,即亚致死量的外界刺激,例如弱酸环境,可以将哺乳动物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细胞 (pluripotent cells),并报道了如何从STAP细胞中分离可扩增的多能细胞株 。第二篇论文着重报告利用STAP获得的多能细胞可以与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ES) 形成嵌合体,并且对胚胎和胎盘等组织发育有贡献 。一直以来,“万能细胞”以iPS细胞为代表,它是通过向皮肤等细胞中导入遗传基因而制成的。此次新诞生的万能细胞通过外部刺激这一更加简单的方法就能短时间的生成,因此受到各方关注。小保方晴子认为,与iPS细胞等技术不同,这项创新技术的亮点是,仅仅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给予细胞刺激,就能使细胞发生变化。同时她还认为,这项技术应该能在再生医疗和免疫研究等领域作出贡献。研究小组决定,将继续开展研究,以便查明这项新技术能否也应用于人体细胞。 两篇论文一发表立即引起轰动。英国伦敦大学教授Chris Mason评价认为,这是日本科学家对于万能细胞制作方法的一次重要改写,山中伸弥用四个基因控制产生人工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STAP细胞用酸性溶液培养即可完成,方法更为简易;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物理刺激重编程为胚胎类似的状态,并且使用了...by a simple procedure(简单易行的措施) 来描述小保方等人提出的方法 。山中伸弥此时已任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主任,他对此发现评价,作为日本的一位年轻学者就有如此重大发现,真是从内心感到骄傲。STAP细胞也很有可能突破iPS细胞很难在体内脏器再生的瓶颈。 同时,小保方的论文摘要也强调,重编程的过程,既不需要核转移,也不需要遗传操作。而核转移和遗传操作的理念,正好分别是2012年诺奖获得者John Gurdon和Shinya Yamanaka获奖的原因 。

218 评论

桃乐丝816

RNA复制: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228 评论

海鸟2010

在真核生物中会发生逆转录过程细胞中存在一种酶,它合成端粒。端粒的复制不能由经典的DNA聚合酶催化进行,而是由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端粒酶完成。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端粒酶RNA是合成端粒DNA的模板,而端粒酶的反转录酶亚基(在人细胞中为hTRT)则催化端粒DNA的合成。合成的端粒重复序列加在染色体的末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0日报道,研究人员近日利用一种量化单分子测序技术,探测到人类细胞中一类新型小分子RNA(核糖核酸),在基因转录方面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种类,并证实了长久以来的一种假设,哺乳动物细胞能通过直接复制RNA分子来合成RNA。这一研究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和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共同进行,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这是首次证明人类细胞能像复制DNA一样复制RNA。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计算与系统生物学教授、论文合著者比诺·约翰博士表示,该发现强调了人类细胞中RNA群体的多样性,这些新型RNA对于开拓治疗新路径,尤其对诊断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细胞中的所有RNA都从DNA模版复制,以往的记录显示,这次新观察到的从RNA到RNA的复制机制,只存在于植物和简单的有机物如酵母菌中,与一种名为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简称RdRP)有关,这种酶参与关键性细胞调控程序。这次研究发现,人类细胞中有数千种能直接复制的小型RNA,而此前这些RNA却未被重视。在对人类细胞和组织中的这些小型RNA进行整理归类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RNA的新种类,包括抗转录的相关短链RNA,它可能是从信使RNA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未明确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其RNA复制机制在人类癌细胞战线上无处不在。这种未编码RNA分子一直被忽视,只因为以前的测序平台很难提供精确的量化测定。Helicos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技官帕德里克·米罗斯博士认为,单分子测序在精确广泛的基因程序分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给临床应用提供了便利

105 评论

光头强329

写论文的人为第一作者

149 评论

无双天帝

论文中作者排名是按照贡献大小才决定的,所以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论文的主要完成人,立意、实施方案、数据分析整理、写作等等重要环节的实际完成人。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导师默认排在第一位,那么学生只能是排在其次的第二位了。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适合初学者医学杂志排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比较好!

    家军小太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法医学杂志是合著吗

    法医学杂志-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投稿平台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期刊简介:本杂志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法医学学术刊物,主要以论著

    yf只想依赖祢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医学论文合著者是指哪些

    专著是专门著作,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专著是著作的一种。著作包含的面很广,除专著外还有编著、译著等。专著字数必须超过4—5万字或者更

    雨天依然美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医学论文合著者怎么写

    论文写作署名的意义: (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 (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 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品,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

    真真麻烦啊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医学论文第一作者著录条件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不建议您这样做。

    小小小花花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