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羊羊小P
口腔炎,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本病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感染、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溃疡多数是散在性分布在容易活动的黏膜区域,常常疼痛难忍令患者寝食难安。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一 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二 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三 脾肾阳虚型: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四 脾胃虚弱型: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方药:黄芪15~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五 心肾阴虚型: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生地30克,地骨皮15克,山药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升麻6克,砂仁3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六 血虚阴亏型:症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养血益阴,潜降虚火。方药: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叶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柴胡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水瓶座A型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辨证与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中医文献中概称为“口疮”或“口疳”,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一般认为口疮多属火热为患,而火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为脾胃积热,治宜清泻;虚火多为真阴亏损,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笔者临床体会,本病以虚证为多,而且以虚为其病之本。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辨证与治疗的`知识,欢迎阅读。 ―、本病以长期反复发作为特点,病程最长有数年甚至二三十年者; 二、追溯患者病史,大都属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体,其中尤以乏力、易于疲劳汗出、食少、便溏等慢性脾胃病见证为多; 三、发作时的诱因与工作、学习劳累,情绪紧张或郁怒有明显关系: 四、溃疡凹陷平塌,表面及周围粘膜颜色淡红或灰白(如其色由白转红,即接近愈合): 五、舌淡并有明显齿痕,脉虚细或大而无力; 六、服一般清热解毒剂效果多不佳。 如就以上脉证而论,复发性口腔溃疡似与东垣所论脾虚阴火相吻合。李氏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虽然原文中没有明确提及“口疮”这一病症,但其所论气虚阴火,与本病病机若合符节。因此我治疗这类患者,往往师法东垣“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之意处方用药: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兼见脾胃功能稍有衰减者,以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基础,加黄芪、山药、当归、升麻、乌贼骨、荷叶。 二、证见短气、乏力、大便次数增多等中气下陷表现者,用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 三、证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澄彻清冷或完谷不化、肢凉、脉弱、舌淡者,为中虚寒证,用附子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制附片)。应当指出,由于本病病程长,又易于被医者误认为实证口疮而用苦寒泻火,或以为“虚火”(即指“阴虚火炎”)而泛投凉润之剂,皆损伤脾胃之阳,并且往往因日久而累及肾阳,使脾肾两虚,阴寒内盛,则逼阳上浮,证见口腔溃疡久不愈合,两足冰凉,下利清谷,脉弱、舌淡、脉虚细或大而无力,两颧独红,其治亟宜温补脾肾,破阴返阳,用桂附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肉桂、制附片)为主。 病案一 邓XX,男,56岁,社员。1984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五年来,口疮反复发作,长期服用泻火解毒药。近一年来,口疮一直不愈合。83年12月来京求治,XX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西药(不详)及清热解毒养阴中药内服,外用漱口药,治疗一月无效。 自诉舌、咽疼痛,妨碍进食,食欲差,经常泛吐清水、酸水,头皮发痒,时觉热气上冲头面,大便初硬后溏,尿时清时黄,小便后阴茎疼,少腹有拘急感,足底长期冰凉。检见:右侧舌缘有一沟状深在溃疡,其色淡红间白,咽腭弓亦有一条状溃疡,颊粘膜水肿,面部颧突处独红。脉象六部俱沉弱,舌胖嫩有齿痕,色淡,苔白滑。 综合脉证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病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迫火上浮,熏于口舌所致;治拟温补脾肾,俾阴霾消而火归其位。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制附片15克(先煎四十分钟),黄芪25克,当归10克,砂仁6克,山药20克,乌贼骨10克,牡蛎25克。 二诊(1984年1月14日),服完三剂,舌缘溃疡开始愈合,已不觉疼痛,唯咽腭部在进食时仍有痛感。饮食增加,酸水减少,大便仍先干后溏,颧红、足冷、尿时小腹拘急、阴疼如前,脉舌如前。原方加肉桂3克,龙骨12克,黄芪增至35克。 三诊(1984年1月21日),已服至十剂,两处溃疡均愈合,疼痛消失。每天主食增加到一斤左右,不吐酸,头皮不再发痒,大便基本成形,少腹拘急感及阴疼已愈,唯颧红仍在,晚间足心仍有凉感。久病初愈,患者及其子俱欣喜过望,因春节将至,要求带药返家,拟方如下:黄芪35克,党参25克,肉桂6克,制附片15克(先煎四十分钟),白术15克,山药25克,干姜6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淮牛膝10克。 1984年2月13日接患者来信,告诸症悉愈,问善后治法。回信为拟补中益气丸(晨服6克)、金匮肾气丸(晚服一丸),嘱连服—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此外,由于中气虚,运化失权,故尤易聚湿,湿蕴化热,而成本虚标实之证,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其脉证见濡数或滑数,舌苔黄腻,溃疡面较大或融合成片,呈糜烂状,分泌物较多,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口臭,疼痛亦比较剧烈;兼见胃部痞满、口苦、口粘、尿黄,大便粘滞不爽等全身症状。这类情况,中气虚为本,湿热为标,一般宜标本同治,补泻兼施,寒热并用;个别情况,也可以先治湿热,继用补中。常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以下几个处方: 一、甘草泻心汤(生、炙甘草、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适用于中气虚而湿热内聚,以脘痞腹胀为主要兼证者。口渴喜饮去半夏,加花粉,热甚干姜改用生姜。 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党参、黄芩、黄连、石膏)。适用于气虚下陷而兼湿热者。 三、连理导赤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生地、木通、甘草、淡竹叶)。适用于气虚脾湿而兼心胃有热、舌尖赤、尿涩黄者。 病案二 吴某,男,44岁,工人。 初诊(1984年2月7日):患复发性口腔溃疡五、六年,常因工作劳累而发作;81年4月25日曾来门诊,笔者曾用六君子合封髓丹方,有效,但未坚持治疗。最近又值发作期,伴见咽痛、胸痛、咳嗽、吐黄痰、舌红、脉浮滑数。先拟清化痰热以治其标,药用:黄芩、石膏、半夏、全瓜蒌、枳壳、桑白皮、桔梗、连翘、升麻、枇杷叶、丝瓜络、丹参、郁金。四剂而胸痛、咽痛、咳嗽、咯痰均见好转,但上唇内缘溃疡未愈,易方用党参、白术、茯苓、苡仁、炙甘草、黄芪、银花、蒲公英,又服四剂,溃疡即愈合,继予补中益气丸服一月,以善其后。 脾胃阴虚而虚火上浮之口腔溃疡,亦颇常见,其证以心烦、口舌干燥、舌质红、脉细数为特征,同时兼见纳差、嘈杂、大便初头硬等脾胃症状。一般用甘露饮(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黄芩、枳壳、石斛、枇杷叶、甘草、茵陈);阴虚有火者,去熟地;热象较显著者,酌加银花、蒲公英、升麻、绿豆衣、蔷薇花根;热渴加石膏、天花粉。如服至四、五剂仍无进步者,宜加少许肉桂(一般在3克以下)作为反佐,以引火归原。 脾胃阴虚,日久不复,因精气无继,常致肾阴亦虚,证见五心烦热、面红、盗汗,用三才封髄丹(天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熟地改为干地黄,易人参为玉竹,少加蜂蜜为引,此蒲辅周先生法。气阴两虚,可用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此方加升麻、玄参、当归、白芍,即《证治准绳·口舌门》之清热补气汤,日本中医学者矢数道明治口疮、口糜极常用本方。得效之后,可用参苓白术散(丸),较长时间服用。若兼湿热者,上方加黄连、藿香、白蔻、山楂、神曲、芡实。 小结 ―、复发性口腔溃汤以“中虚”为其本,其中尤以脾胃气虚、清气下陷、虚火上浮为多见。其治以补益中气为主,俾脾运健、清阳升,而虚火自敛。 二、中气不足,健运失职,留湿成热,亦当以中虚为其本,湿热为其标,不与单纯湿热证同法。 三、脾胃阴虚而火炎于上者,以养脾胃之阴为主。阴虚内热,亦能熏灼津液不行,从而酿湿生热,但阴虚为本,不能徒见湿热而滥投苦燥,更伤其阴。 四、“久病不已,穷必及肾”。本病如日久失治或误治,多致肾阴、肾阳亦病,如见肾虚见证,则须兼补肾阴肾阳。 五、本病的抗复发问题,尚未有成熟经验。初步观察到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处方,有一定疗效。 ;
蜡笔小新新XU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oral aphthae)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归入“口疮”范围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欢迎阅读。
① 脾胃积热
症状:数目多而密集的浅溃疡,周边充血,中心区表面有淡黄色假膜,灼疼明显。面红热,口渴口臭,唇红干燥,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或厚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通腑。
方药:清胃散加减。生石膏15g,黄连10g ,黄芩10g,栀子3g,当归12g,生地10g,寸冬10g,赤芍10g,牛膝10g。若便秘加大黄、芒硝;红肿者加二花、公英。
② 心火上炎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积小而数目多,多位天舌尖和舌前部或舌侧缘,溃疡周边充血明显,灼痛剧烈;口热口渴,急躁心烦,夜寐不安,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生地10g,竹叶6g,黄芩12g,黄连12g,滑石9g,木通10g,栀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20g。尿赤加白茅根、大小蓟;烦躁口渴加麦冬、玄参
③ 肝郁气滞
症状:口舌生疮,多位天舌缘,溃疡数目少。复发与情绪及月经有关,经前复发,经后渐愈,月经失调,量过多或过少,经血有块,小腹胀疼。胸肋胀闷,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经前乳房胀痛。舌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调理冲任。
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柴胡6g,龙胆草9g,栀子9g,香附6g,枳壳6g,赤白芍各10g,川芎20g,当归10g,菊花10g,益母草10g,生地 10g,甘草20g。若前不见古人情严重可形成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合失笑散加减。常用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5g,桃仁 10g,红花10g,鸡血藤15g。
④脾虚湿困
症状:溃疡数目少,面积大而深,久治难愈合,口淡乏味,口粘不渴,头晕头重,胃脘满闷,食欲不振,便溏腹泻,体弱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数。
治法:益气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1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0g,薏仁20g,半夏6g,厚朴6g,泽泻10g,佩兰10g,砂仁10g,桂枝10g,木香10g,炙甘草20g。纳差加焦三仙、莱菔子;嗳气时加旋复花、代赭石。
⑤阴虚火旺
症状:口舌生疮,好发于舌根,舌尖及舌下,溃疡数目少,周边微红,灼痛轻微,口燥舌干,面热唇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急躁,五心烦热,尿黄便干,舌苔薄黄,脉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20g,玄参10g,山萸肉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麦冬12g,知母12g,黄柏12g,黄连12g,丹皮10g,赤芍10g,泽泻9g,茯苓9g。
⑥脾肾阳虚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少而分散,表面暗紫,四周苍白,轻微疼痛。面色胱白,面浮肢肿,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小腹冷痛,小便多,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化湿。
方药:附桂八味汤加减。附子10g,肉桂3g,熟地10g,萸肉10g,山药15g,党参10g,茯苓12g,干姜6g,泽泻10g,甘草10g。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注射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
腰痛病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腰痛常可放射到腿部,常伴有外感或内伤症状。腰椎X线照片等 检查,常可见异常。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的状况,分析患者的感染因素和感染特点,并提出一些控制的 措施 和 方法 ;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甘城光辉游乐园》中的角色,口头禅是“身体前倾”,这个独特的口头禅其实是有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