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chiato~0704
学术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本刊为旬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258。本刊宗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主要读者为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从事全科医学的科研、教学及社区医务人员。�1、本刊设有栏目:述评、专家论坛、全科医疗专题研讨、论著、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调查研究、护理与康复、诊治思路、会诊与转诊、临床病例讨论、标准·方案·指南、用药指导、急诊急救、临床误诊分析与提示、全科医生技能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知识窗等栏目。�2、对来稿的要求�(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等字数一般不超过4000字,短篇不超过2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4)摘要:论著需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ATP"应标引为"三磷腺苷"。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8)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等)。 �(9)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转行。�(10)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专著〕: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专著中析出文献〕: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11)基金及获奖文稿: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为××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本刊设有科研基金项目"绿色通道",对基金项目论文优先刊用,并适当减免版面费。�(12)来稿格式:来稿要求字迹清楚,英文摘要及文献应隔行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本刊欢迎软盘投稿,请将打印稿和存有相应文件的软盘一同寄至编辑部。文件以纯文本格式存盘。�(13)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具备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14)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接到回执后5个月未收到处理意见,可另投他刊。因本刊条件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15)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16)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30元,稿件确认刊登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付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3、本刊投稿指南�每本杂志都有其特定的办刊宗旨和读者对象,本刊定位于慢性病、老年病、常见病、流行病,院前急救以及预防、康复、保健、心理疾患,慢病监测与管理,全科医学教育,卫生服务管理。编辑部在初筛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宗旨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然后再看稿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同类稿件相比是否有独到之处,内容是否符合本刊稿约要求等,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是优秀而且"对路"。所以,不属本刊范围的稿件,请勿投本刊,以免影响论文正常发表。来稿请寄:北京市南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首都医科大学128信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编辑部;邮编:100069;电话:;传真:;E-mail:zgqkyx@126�com读者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572,CN 13-1222/R;邮发代号:80-348。《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办刊宗旨:创新办刊理念,期刊与网络有机结合;提供临床医生与专家交流互动平台;传授医生临床诊治技能;介绍医学标准与规范。办刊方向:改变医学期刊的严肃面孔,打破医学领域的沉闷气息,力求科学严谨,有趣可读、易懂实用、亲切自然。刊物特点:每期一个主题,均以病例分析为经线贯穿始终,充分体现“易懂、实用、便于收藏”的特点。1. 主要栏目专家在线(专家面对面、今日我出诊、每期一课)、指南·标准·方案·共识、临床点拨(专病、讲述、经典病例、循证、临床决策、查房记录、误诊剖析、用药指导、中医中药)、前沿与进展、争鸣、全科医学频道(慢性病管理、急救快车、康复广场、全科医生诊室)、杏林百味(医生·患者、医生与社会、职业发展、医苑杂坛)、临床工具、双语专栏、医生信箱等。2. 来稿要求(1)医学知识类文章要求具有科学性,突出实用性,淡化理论,语言通俗易懂,所介绍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便于基层医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医疗人文社会类文章(包括交流)要求积极向上,具有启迪性,对提升基层医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刊主要强调文章对基层医生的实用价值,一般不接收研究论著式稿件。(2)来稿提倡原创。如果非原创,请注明出处。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3)一般不超过2000字(最多不超过2500字)。3. 收稿形式本版长期收稿,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将文章寄到本编辑部。本版部分内容将力邀相关领域专家做以专题讲解。同时跟踪报道、翻译、摘录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信息,争取把实用性的医疗知识及时、准确、大量地传递给一线医疗工作者。4. 稿费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按照统一标准支付给您一定稿酬,以致谢意。5. 出版形式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形式出版。本刊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编辑部在约稿和筛选稿件时,首先看稿件是否对基层医生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然后再看稿件是否具有实用性,据此来决定稿件的取舍。因此,不用的稿件不一定是劣质的,刊用的稿件应优秀而且实用。本编辑部联系方式如下:《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邮政编码:100069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分学术版和读者版,学术版对文章质量相对要高一些,偏向科研方面,读者版定位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更新。
bamanai119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中文核心。《中国全科医学》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了。在广大专家、作者及读者朋友们的长期支持下,《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再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之“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创刊于199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期刊。
据2019年7月《中国全科医学》官网显示,《中国全科医学》编委会有编委126人,青年编委57人,国际编委10人,学术顾问1人。
收录情况
《中国全科医学》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
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EMCare数据库(EMCar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copus数据库等收录。
旭子如风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墨小客s
(一)中国古代医籍中的全息医学影子(略)(二)近代全息医学的发生发展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的规律,又在人体上发现了许多全息元,如人体长骨全息律、第五掌骨侧全息律、人体赤白肉际全息律等。张颖清论述了生物体组成部分是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特化了的胚胎,论述全息胚存在依据,全息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从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证明人体的有独特功能的结构单位的全息特性。(三)国外古医籍中全息医学的影子(四)近代国外对全息医学的研究进展20世纪初,LeonVannier对虹膜进一步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论应用眼睛作各种疾病的诊断》,描述了机体各部分的病理状态、陈旧性损伤以及正在发生的功能紊乱在眼睛上都有异性的改变。后来Gaston Verdier经过对10万对眼睛的观察研究,由原来的30多个诊断点增加到目前每侧眼睛有160个反射区,它们分别与本半侧躯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对应,并编制了Vega氏虹膜分区表图,一直沿用至今。耳部全息的真正兴起是在本世纪50年代,由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受一位民间医生的启发,经过6年的系统研究,并于1957年《德国针术杂志》3~8号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全息疗法在德国推广开,并流传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医杂志》刊发了耳全息穴位分布图谱。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较早,尤其是手掌皮纹全息研究。1788年迈纳(Mayer)发现皮纹排列模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足部全息在16世纪中,阿当姆斯和阿塔提斯医生把中国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绍到欧洲。1917年,英国耳鼻喉医生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反射区带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足反射疗法,于1917年出版了《区域疗法》一书。分布了人体反射区域图,将人体纵向划分为10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是人体信息的缩影。菲特兹格拉德早在维也纳工作,结识了对中医学颇有研究的布雷斯勒博士,并继承他的中医学理论和经验,从中医经络系统里受到启发,晚年的菲特兹格拉德与其学生美国按摩医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据反射区带图绘出了足的反射区带,一方面根据剖听,将人体的各器官系统投射到足反射区带内,绘出人体在足的全息图。从此以后,足反射疗法正式应用于临床。菲特兹格拉德的科学发现引起了西方医学界人士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前苏联等国的学者相继发表了反射区疗法的论著,学者们以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本医学理论为指导,总结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足全息图。在英国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区疗法学校,1984年成立英国反射学协会。1989年5月举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学代表会议,并成立北美反射学会。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并成立“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198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国际研讨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温贝尔格女士以观察身份出席了会议,对足健法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五)人体“三段论”学说不论是中医学或是西医学的观点,人没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没有头、颈、躯干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将终结,说明这三段在人体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这种局部三段是不可分离,即每一段都离不开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赖、互相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就是人体存在“三段论”的依据。头部是神经中枢,由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脑神经。大脑是指挥中枢,是接受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的地方。颈部是头部与躯干部联系的纽带,也是心脏向头部供血的必经之路,是人体的要塞,是信息传递的通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桥梁。人体经络的手之阳经、足之阳经,及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都循经颈项部。所以,颈项是人体信息“高速公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运输管道。没有颈项就没有生命。躯干段包括胸腹腔,在人体是五脏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源中心。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体营养物质必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通过心脏运输分布到人体的各个角落。 通过肺提供足够的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机体代谢的废物又经大肠、肾、膀胱、肺排出体外。所以胸腹腔是人体的机器运转的心脏所在,没有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机体生命也将从此终结。从人体三段分布规律而发现,人体四肢也存在这种规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桡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跖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胫腓段、股骨段。由此说明人体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可分性中的信息完整性体现在再可分性里。人体的上肢、下肢单独作为一个全息元来说,它又包含着小全息元。上肢是个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桡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节、第二指节、第三指节,下肢亦如此。根据“三段论”,人体上肢的全息元单元就很好划分了,从肢体组织结构来划分其部位,同时存在着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释临床上全息不对应或全息元上错倒信息反射区现象。根据“三段论”,头、颈、躯干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后颠倒,即头部远离心脏的规律。就可以确定四肢上的全息元头穴应远离心脏,呈离心性分布规律。那么越靠近躯干的部位应为足穴。再根据张颖清先生的四肢长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人体“三段论”也告诉我们,人体颈、胸、腹、四肢前为阴面,项、后背、四肢后属阳面,阴阳交界线为赤白肉际线。人体的长骨赤白肉际线的两头正好是骨端的头或隆起处,那么人体长骨赤白肉际线就以长骨端或隆起处的体表标志和骨性标志来定位。(六)穴位分布的全息律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规律,经过研究发现,这一节肢恰像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他把这一规律总结:人体任何一个节肢——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微体系统,任何一节肢的新穴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这一规律即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名表达: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疗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组织部位来命名。在四肢,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是肺穴,肺穴与胃穴间是肝穴,肺穴与头穴三等分点分别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腰腹穴,胃穴与腰腹穴连线分三等分,从胃穴开始的中间的两个等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和肾穴,在腰腹穴与足穴连线中心点是下腹穴,并且每相连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的极连在一起。穴位的分布的全息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关系,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个组织器官。穴位分布在长骨上恰像人体在这个长骨上的缩影,即穴位排布规律是按照人体的组织器官的部位来确定的,并非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立体分布的,不应只认准一点。如头穴位包含有耳,那么治疗耳病应病在头穴的两侧,并不是在中间头穴点;大脑在头穴的稍上方,而咽在头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头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体分布,这就说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体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该穴位诊断治疗疾病。(七)全息穴位分布特点全息穴区定位是影响全息诊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全息医学理论上看,全息穴区定位比较乱,学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数种不同定位方法,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和权威理论来评定哪一种科学客观,临床诊疗效果明显。本人根据生物全息律的观点,生理和病理上相关部位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探讨人体不同结构单位或节段都是处于某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着人体全部生命信息,不论生命是显性或隐性,有利于对各种全息单元的穴区定位达成共识。
企业简介 BMJ宗旨是为标准的医疗服务提供支持,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信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集团现有以下主要业务: · 世界一流的医学期刊 · 循证决策支持 · 质
原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汗,为了这个问题特别去问了一下编辑,这个归类,目前在出版署是连续电子刊物。通常来说,我不敢给我的作者们做电子刊物,因为毕竟我国支撑领
医学杂志期刊有: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比较好!
apm杂志影响因子是1.681分。 APM杂志由Charles B. Simone, II和Zhi-hua Zhu担任共同主编,Mellar P. Davis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