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5

candys0814
首页 > 医学论文 >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事都找我

已采纳

鱼体寄生虫比较难治,一般提前预防效果会比较好,后期容易根治,用草本驱虫净+液肽美,内服并泼洒5-7天即可。

169 评论

抖抖小姨

应用硝酸亚汞,每次把病鱼浸泡在有硝酸亚汞的水中两小时左右。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查看词条图册目录简介症状发生环境治疗方法防治病症状及防治展开简介症状发生环境治疗方法防治病症状及防治展开编辑本段简介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白点病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白点病(5张)径约,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掉下来到缸底。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白点病(6张)编辑本段症状 白点病: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编辑本段发生环境白点病的发生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间,水温在14—25℃时,为小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也是此病的好发季节。而水温在10℃以下或高于28℃以上时,则小瓜虫幼虫发育停止或逐渐死亡。及早发现是最重要的,较轻的症状,可以把鱼捞起,放入30~32℃温水中,因为白点虫在这个水温中不能生长。另外还可以用10%的食盐水兑1000千克水进行药浴,连续3天,即可治愈。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白点病: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注:孔雀石绿在化学上称为碱性绿,分子式为:C23H26N2,分子量为:,在工业上可用作绿色染料。但鱼病治疗方面也应用很多(尤其渔场),可用于多种鱼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霉菌、细菌、皮肤与鳃部的吸虫感染等等),临床治疗已被证实有效的病症包括:白点病、水霉病、丝霉病、皮肤黏液病等等。注:红汞是一种外用药,浸泡也是一种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浓度和时间。在初期只是身体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体皆是,那么稀释之后擦与浸泡是一样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释,因为擦拭是将鱼先捞出,这样的鱼脱水时间不应该很长,稀释擦之后马上放入水中,药效大失,疗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应该稀释,如果是全身,那么应该浸泡。因为全身擦拭,鱼鳃是很难擦到的,操作也很难,操作不慎还会对鱼鳃造成外伤。编辑本段防治白点病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1%盐水或庆大霉素浸泡15分钟左右,一天一次,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均可取得良好效果。(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饲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白点病(3)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05—0.1克硝酸亚汞比例进行全池(缸)泼洒或者当水温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亚汞,将病鱼浴洗0.5一l小时左右,然后用等温新水过洗,再放回消毒过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绿水后静养。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亚汞毒性大,应慎用。尤其小鱼对药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鱼弱,故药液浓度要适当降低,浸洗时间要适当缩短。(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红汞(即医用红药水)0.5—1毫升,浴洗病鱼5—15分钟。如果是成色,则可直接用红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过洗,再放入干净新水中饲养,也可按l立方米水体(即l000千克)泼洒3—5(克)毫升红汞使池(缸)水浓度为3—5毫克/升。隔2—3天后视病情状况,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疗一次,然后换入干净新水(嫩绿水)饲养,同时延长日照时间,适当提高水温、停食、增氧,可获得满意疗效。(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放在太阳下晒,将水温提高至30℃时,在鱼的周身搽擦一次红汞,再经新水过洗后捞人干净等温嫩绿水中饲养、停食、晒阳1周后更换新水即见痊愈。(6)在水温20—26℃范围内,每立方米水体(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绿溶液浴洗病鱼2小时,可以杀死小瓜虫,对金鱼也比较安全。[1]编辑本段病症状及防治草鱼(1)、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2)、发病规律及危害:是我国流行较广、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温度为15~25℃,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是流行季节。本病无宿主特异性,任何淡水鱼都可被侵袭、发病。(3)、病症: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体表头部、躯干、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鳃上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不久即死亡。(4)、防治措施:A、预防:①合理密养,消毒鱼种; ②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B、治疗:用福尔马林(15~25毫克/升)全池遍洒,隔天1次,连续2~3次。[2]甲鱼(鳖)1.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8月-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5天-15天。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O只较易患白点病。发病水温为25℃-3O℃,流行范围为全国性,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到1O0%。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15大,个别可达月余。2.病原:白点病的病原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3.症状与病理变化: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4.防治方法:预防: 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鳖不应超过6O只,饲养时间不应超过30天。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稚鳖水体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氢钠来调节,先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五的浓度全池遍洒,不足时可重复洒。稚鳖可以忍耐百万分之2O到百万分之25的浓度,不宜用生石灰,用呋喃唑酮浓度浸洗消毒,小幼鳖用浓度,水温20℃以上时,浸洗30分钟-4O分钟;水温在20℃以下时,浸洗40分钟-5O分钟。用白点灵防治: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四浓度全池遍洒,连续用药3天,再用此药投喂,每5O千克稚鳖每天用药1克-2克,连续用药5天-7天,治愈率可达95%。治疗: 用呋喃唑酮百万分之到百万分之浓度遍洒。用红霉素百万分之到百万分之浓度全池遍洒。通常在用药之前先将水调到左右,红霉素才能显效。用鱼广灵和治霉灵各百万分之五全池遍洒。此两种药系四川省产品,经李茵明女士试用于白点病防治,效果显著。

319 评论

松涛学大教育

河豚寄生虫病疾病与防治(一)小瓜虫病【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常沿池壁在水中上层快速游动,或头上尾下斜体和池壁摩擦,常导致下颌皮肤发炎或形成厚厚的皮茧。食欲减退,严重时不吃食物。抓起病鱼,在强光下可见鱼体皮肤上有许多小白点,打开鳃盖,可见鳃丝上粘液多,分布有大量小白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卵圆形或球形的小瓜虫(图7-2 ) ,大小为350~380 微米*300~500 微米,会变形,全身密布纤毛,不停转动,可见到马蹄形的核。因鱼体对小瓜虫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可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投饵,提高鱼体体质,即使有小瓜虫也难以在鱼体上寄生引起死鱼。一般情况下,25 ℃ 以上水温小瓜虫不易生长繁殖,但如果水体环境恶化,鱼体体质弱,即使在27 ℃ 以上水温也会大量感染小瓜虫。【 防治方法】 ① 发现有少数鱼沿池边水面上游动或与池壁摩擦,即用浓度为0 . 3~0 . 5 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可预防。② 把水温开到25 ℃ 以上,并在水池中泼洒0 . 3 毫克/升孔雀石绿,以消灭外界水源中进入的小瓜虫。③ 用0 . 3~O , 5 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2 小时后换水1 / 3~1 / 2 ,隔天再使用1 次,效果很好。④ 用0 . 1~0 . 3 毫克/升孔雀石绿和10~20 毫克/升福尔马林混合后全池均匀泼洒,隔天再用1 次,效果很好。(二)斜管虫病【 症状】斜管虫(图7-3 )少量寄生时,对寄主无害,大量寄生时病鱼在水面缓慢游动。打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多。在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和粘液中可见许多卵圆形的斜管虫,个体大小约35~50 微米* 25~45 微米。图7-3斜管虫A 活体B 染色标本C 模式图1 刚毛2 左腹纤毛线3 口管4 胞咽5 食物粒6 伸缩泡7 大核8 小核9 .右腹纤毛线(仿陈启婆)【 防治方法】 ① 用0 . 2~0 . 3 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② 全池泼洒0 . 5~0 . 7 毫克/升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 2 )合剂。③ 用2 %~4 %食盐浸浴15~30 分钟。(三)河豚异钩虫病【 症状】 寄生在河豚的鳃上。病鱼大都伏底不动,少数在水体中上层离群迟缓独游,不食或食欲差。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身体消瘦,直到衰竭而死。剪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糜烂发白,鳃丝末端肿大,其间夹杂着细小红丝。河豚异钩虫(图7-4 )属蠕虫类单殖吸虫,低倍镜(4 x 10 )下镜检鳃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虫体,虫体后部有四对固着夹,每个夹上有形如“小”字的刺钩固定于鳃片上。解剖鱼体,肝脏发白无血色,肌肉发白,呈严重贫血状。河豚异钩虫病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历程较长,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5 %左右。【 防治方法】用1毫克/升甲苯咪唑全池喷洒,72 小时后,虫体可脱落、死亡。要及时换水50 % ~ 60 % ,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四)指环虫病【 症状】指环虫(图7 -5 )寄生在河豚鳃部。病鱼形体消瘦,体色变黑,鳃丝粘液增多,鳃瓣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严重时腐烂缺损,呈继发性烂鳃。病鱼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狂躁不安。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约3 %~5 %。【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1 毫克/升甲苯咪唑或用90 %晶体敌百虫0 . 2 ~0 . 3 毫克/升全池泼洒。(五)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体色灰黑,光泽暗淡不鲜明;食欲不振,行动呆滞,群游散乱,经常在池底、池壁摩擦体表,显得烦躁不安。取鳃片镜检,可见车轮虫(图7 -6 )虫体周边纤毛不停摆动,作旋转状微动。此病多为高温期发病,但危害不大。图7 石车轮虫1 .正在分裂的个体 2 刚分裂后的子体3 ,进行接合生殖( 1 一2 仿冯椒娟乃仿陈启染)【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 . 7 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 : 2 )全池泼洒或30 毫克/升福尔马林药浴24 小时,都有较好疗效。(六)三代虫病 此病是近年来河豚养殖中出现的又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主要为害1 龄鱼,如不能及早发现寄生虫,还有可能引起病菌的二次感染,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症状】 由单生类的三代虫(图7-7 )寄生在鱼体表各部(体表、鳍、眼球等)、鳃孔内膜等处引起。早期难以从外观上判断该病。此病常发生在水温下降时,如果发现鱼游泳、摄食不活泼,体表部分粘液白浊,特别是胸鳍不透明,则可以诊断此病。细菌二次感染后,可清楚地观察到患病鱼皮肤糜烂、发红、出血,鱼鳍损伤等症状。【 防治方法】 争取及早发现,防止细菌感染。试用250 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药浴25~30 分钟有效果。(七)豚库道虫病【 症状】 病原是粘孢子虫类库道虫(图7-8 ) ,寄生于心肌及心腔并形成抱囊。病鱼开始游泳不活跃,摄食不积极,严重者急性死亡。外表无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预防为主。(八)稚鱼期白点病【 症状】该病由刺激隐核虫(图7-9 )引起。苗种生产过程中,稚鱼期的鱼苗可以看到感染海水白点病的个体。刺激隐核虫附着在体表和鳃丝上,严重时全身呈白点状,大量分泌粘液,鳃组织糜烂。病鱼食欲不振,变黑,消瘦,游泳迟缓。【 防治方法】 ① 用醋酸铜全他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 . 1~0 . 2 克/升②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 2 )混合,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为2~3 毫克/升,硫酸亚铁浓度为0 . 8~1 毫克/升;③ 硝酸亚汞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 . 05 毫克/升。(九)淀粉卵鞭虫病【 症状】是寄生虫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条等处。重病的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与隐核虫病相似,但白点比隐核虫要小得多。病鱼浮于水面,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口不能闭,游泳迟缓。病鱼有时向固体物上摩擦身体,有时因鳃部虫体而由口向外喷水。鱼体消瘦,鳃呈灰白色,呼吸困难而死。有时发现病原体在肾脏或肠系膜等处。病原体是淀粉卵鞭虫(图7-10 ) ,它寄生在海水鱼体上,病鱼死后,虫体落人水中形成抱囊。虫体在抱囊内分裂形成抱子以后,抱子冲出抱囊在水中游泳,遇到寄主就附着在其体上让鱼体染病。【 防治方法】 ① 用淡水浸洗2~3 分钟,隔3~4 天后再洗1 次;② 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③ 硫酸铜全池拨洒,浓度为0 . 8~1 毫克/升或10

329 评论

龙宝宝lovyle

一、一般寄生在鱼身体里的虫子多是肠道寄生虫,只要将寄生虫尽量清除干净,然后用高温煮15分钟,就基本能杀死鱼肉内的寄生虫,便可放心食用。

329 评论

小琪1128

用草本驱虫净驱杀一下就好了。

245 评论

相关问答

  • 鱼类寄生虫论文

    不一定!我妈妈一直买给我吃的!当然,我也会去多伦多海鲜餐厅吃,都吃了好几次了也没什么事

    月兮月兮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

    kami麻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鱼类寄生虫及治疗技术论文

    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类型1、寄生虫类鱼病水不仅仅是鱼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同时还是微生物和病菌的滋生繁殖场所。若鱼塘的消毒工作和水质处理没有到位,很有可能会出现寄

    龙龙fighti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鱼类寄生虫分类论文

    鱼类属于水生动物,鱼类寄生虫按其所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两类:1、体内寄生虫。这类寄生虫寄生在水生动物的内部器官、血液、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如艾美虫、各种绦虫、血吸虫

    最爱贺曼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寄生虫病的防治小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

    大灵灵小乖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