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信上成客服1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②下焦:这里指肾脏。【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本条分两节讨论。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望采纳O(∩_∩)O谢谢
就叫小胖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1.寒化证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2.热化证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中医辨证方法之一。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之一。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脉的病变。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不能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看,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可见,六经辨证也寓有八纲辨证的思想。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而经络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其传变规律有传经、合病、并病、直中等。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主要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得当与否。传经的一般规律有:①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②越经传。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③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传少阴。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治疗上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
ALONI爱洛尼家居
刘渡舟 少阴病在三阴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外有太阴的下利症状,内有厥阴病的手足厥冷,所以它可以代表三阴经。足少阴肾脏是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是阴阳根本。中医说的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前者秉自于父母,后者秉自于水谷。如果邪气客于少阴,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了阳虚的寒证和阴虚的热证,可能导致阴阳离决,可以有预后不良的死症。 少阴病也有原发和继发的,原发多见于老人,或者阳虚着,感寒之后直中少阴,或者误治用了凉药,伤了少阴阳气。继发的少阴病,一个是从太阴传变而来,由中焦腹泻导致下焦虚寒。太阴是三阴的屏障,突破这个屏障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少阴病还有可能从太阳病传变而来,膀胱和肾相互联系,这是表里传。第三种情况也有少阴本身阳虚。 少阴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如果阴虚阳亢,就会有心肾不交,心烦不寐的症状。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重点是在阳虚阴寒,所以以脉细微,但欲寐为前提。手足温,发热,欲去衣被,是阳气复的表现;如果身倦,手足厥冷,下利,脉不至就是预后不良。 少阴治疗法则是阴寒证以扶阳为主,代表方为四逆汤;阳热证是以滋阴泻火为主,代表方是黄连阿胶汤。 胡希恕 少阴病从八纲上看,就是表阴证。开首说了一个提纲,这也是后世注家的说法,就是概括一个病的特征。 刘志杰 少阴病就是相对太阳病来说的,太阳典型症候是发热恶寒恶风,少阴则是恶寒不发热,不发热是相对的,只是不明显,也有微微发热的情况。寒偏盛,就是常说的阳虚感冒。少阴也有中风和伤寒,伤寒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类,中风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类,以温阳为主,也要汗解,微微有汗就可以了。少阴无汗是伤寒,有汗多汗就是中风,这是按实践说的。
刘渡舟 少阴病在三阴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外有太阴的下利症状,内有厥阴病的手足厥冷,所以它可以代表三阴经。足少阴肾脏是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是阴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这都行。。。。。
一、厥阴病的辨证: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的关系,方证均较复杂多变,但表、里证单纯易知,凡病既不属表,又不属里,当然即属半表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