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洛智久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bigbig米米
泰勒-弗朗西斯今日的壮大离不开历史上数次成功并购。在1798~1998年的200年时间里,泰勒-弗朗西斯作为一家私人拥有、专注于科学的学术出版商,1980年以后先后合并了Falmer、Crane Russak和Hemisphere等出版机构。从20世纪末开始,泰勒-弗朗西斯加快了并购步伐:1998年收购了Routledge&Carfax,从而让公司的出版业务由单一的科学出版向社科人文和健康医学领域延伸;1999年又分别收购了欧罗巴出版物有限公司(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和马丁-邓尼特兹有限公司(Martin Dunitz Ltd.)。2001年,收购了Gordon&Breach这家机构的出版业务涉及科技、医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2004年,泰勒-弗朗西斯与Informa plc合并;2006年,与Lawrence Erlbaum合并,后者拥有100种期刊,涵盖心理学、教育、传媒和语言学等,与南非出版机构UNISA Press开展合作出版项目;2007年,收购了Haworth Press,该出版社拥有200多种人文社科类期刊。集团董事长安东尼-塞尔维(Anthony Selvey)说:集团的战略依然保持不变,一方面精心规划集团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市场中加强收购。我们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活动来发展集团的业务。2007年7月,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与电子出版商Versaware达成了合作协议,后者帮助泰勒与弗朗西斯把万种图书转换成电子图书。集团的另一项电子商务策略是最近重新启动了学术文章研究警报(Scholarly Article Research Alerting,SARA)服务,这是一项为期刊杂志订阅者提供的在线服务,这些订阅者能够自动收到有关他们选择的学术领域的文章信息。 泰勒弗朗西斯电子书作为世界最大电子图书出版集团,电子图书出版的数量超过18000册,涵盖和各学科,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 参考与信息科学 发展研究与社会工作 法律 古典研究 工程 考古学 教育 历史 交叉学科研究 媒体与电影研究 计算与信息技术 人类学 经济学、金融、商业与工业 社会学 农业地理与环境科学 体育旅游与休闲 生物科学 文化研究 食品科学与技术 行为科学 数学 性别研究 物理、化学与地球科学 艺术 医学、牙科学和系列保健 哲学 语言与文学 宗教 政治、国际关系、军事与策略研究 集团的全球销售总监为克里斯托弗·吉舍、亚太区执行总裁为柯百利。 中国图书商报与其有一篇精彩的对话式报道:爱作者爱并购善于倾听作者需求的传统,为泰勒-弗朗西斯出版社(Taylor & Francis Group)在学术界赢得了良好口碑,使它得以顺利收购很多优秀的独立出版社,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5月,和全球顶尖的专业信息提供商——信息集团(Information Group Plc)合并,为T&F扬名学术界创造出更多机会。中国图书商报: Taylor & Francis Group创办于哪一年,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发展历史吗?T&F:Taylor & Francis Group于1798年成立,创始人理查德·泰勒先生(Richard Taylor)是位哲学家,1798年,他创办了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杂志》,通过这本杂志和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至今这个杂志还在出版。1852年,化学家威连姆·弗朗西斯博士加入,正式成立Taylor & Francis Group。1798年~1970年是公司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时期,自70年代起,公司开始收购一些独立的学术出版社,T&F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然后,199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年5月T&F在伦敦证交所上市,使得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去收购优秀的学术出版社,1998年~2003年,成为公司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增长的又一高峰期。1998年11月,我们收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文社科出版社之一Rouledge,Rouledge本身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之后又陆续收购了Gordon&Breach,Carfax,世界著名心理类图书出版社Psychology Press,以及著名的生物医药类图书出版社CRC Press等,使得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出版社之一。我们能收购这些世界知名出版社,并不是因为我们很有钱,参加竞购的其他公司资金实力并不比我们差。这些被收购的出版社本来运转也很好,他们之所以愿意和我们合作,是他们认为在T&F,可以延续并提升其企业价值,使其重要的出版理念和核心精神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对它们而言,T&F是一个很好的家,能够保证企业的持续增长。像我们这样大型的跨国出版公司拥有广泛的作者资源和良好的作者关系,这些中等规模的出版社愿意和我们合作以共享这些资源。中国图书商报:T&F在全球科技医药专业学术出版领域排名第几?和竞争对手相比,T&F的优势是什么?T&F:我们在全球学术出版领域位列前五名之内,我们的优势之一是和学者联系非常紧密,有着广泛和优质的作者资源;二是扁平式的管理结构保证了快速高效的市场反应和战略决策,在作某项决策时,我们不像有些公司要从上到下反复开会研究,我们的员工有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向上反映,然后由领导层快速作出决定,我们的领导层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队伍;第三是我们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卓有成效。此外,我们和销售客户的良好合作,以及和纸张等原材料供应商、印刷厂的良好关系,也使得公司的整个运作更有成效,推动了公司快速发展。中国图书商报:T&F是如何获得和维护上述作者资源的呢?T&F:主要是要善于倾听作者,关心他们的需求,像对待公司任何重要的顾客一样,把作者当成上帝。作者是公司最为重要的原创资源,他们是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我们有和知名学者合作的悠久历史,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罗素等名家都曾经是我们的作者,这反过来会吸引更多的学术界名人来和我们合作。中国图书商报:这是否意味着T&F的编辑也必须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T&F:是这样的,此外对工作充满激情和热情也非常重要。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5月,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和信息集团(Information Group Plc)合并, 是你们买了Information Group Plc,还是它收购了你们?出于什么动机要合并?并购对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有什么影响?T&F:这是一个深受双方欢迎的主动合并,也可以说是Information Group Plc收购了我们,Information Group Plc是全球最大的专业信息提供商,其业务覆盖学术、专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合并后现在新公司的名称是Information Plc,T&F是其中的学术出版部。合并对双方都很有利,T&F和Information Plc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对T&F而言,主要有以下好处:首先,从期刊出版的角度来讲,投资一本新刊至少需要五六年才能产生回报,我们想尽可能缩短这个投资周期,而Information Plc的强项之一,是举办会议、会展,在这方面它是全球最大最专业的的公司,这些会议为我们进行期刊推广提供了一个绝佳途径,因为参会的都是全球各个学科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这使我们能够在会上直接面对更多的读者和作者来推广期刊。Information Plc在举办会议方面经验异常丰富,包括如何订酒店、安排旅游活动、收取会务费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强大的专家数据库,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库向全球学术界发出邀请。其次,合并使我们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来继续进行市场并购。和Information Plc合并之前大约两三年,我们曾经想收购和T&F规模差不多的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但是就差一点点,这次失败让我们体会到,要成功完成收购,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持。和Information Plc的合并,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为今后的收购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三是给T&F带来新的业务空间,Information Plc原来在财经法律等商业出版领域也很有作为,有许多相关作者资源和客户关系,这使得T&F得以拓宽出版领域。另一方面,Information Plc的会展业务在90年代后期增长迅速,但2000年后的发展却波浪起伏,很不稳定。而T&F虽然没有大幅增长,但发展十分稳定,二者合并后,相互平衡,使各方面业务均能保持良好的赢利水平,整体稳健增长。我们和Information Plc合作时间越久,就越发感觉到彼此依赖和相互推动。爱数字化数字化让出版商又爱又怕, 面对咄咄逼人的Google,很多出版社躲了,可T&F投入地爱了。结果是网上租书大受欢迎,终于不负此情。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全球学术出版市场情况如何?您预测2006年将会发生哪些变化?T&F:2005年全球学术出版市场经历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在美国和英国的图书馆市场还是有小幅增长。学术出版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图书购买力的下降,如今英美的大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图书,而是宁愿用来购买手机、名牌服装、酒等奢侈品。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增长我们必须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国图书商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你们的销售渠道有什么变化?T&F:我们的销售渠道正在发生改变,在大学书店的销售额下降,而在亚马逊的销售呈上升趋势。互联网对我们越来越重要。中国图书商报:互联网对科技出版、学术出版的影响确实非常大,你们在利用数字技术这方面是怎么做的?T&F:在这一领域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功,我们不仅有电子期刊,还有电子书、电子书店。2001年我们开始做电子书,目前有万种电子图书,并开通了网站。我们的网站不但卖书,同时还提供图书出租服务,读者可以租一天、一周或者一个月;读者还可以付费打印一本书中的几页,或者购买不同的书的章节组合在一起,自己编辑成一本书。在网上借书的大部分是学生,他们有的借一个星期,有的就借一个晚上。很多是因为马上要交论文,晚上图书馆都关门了,只能上网查资料。他们往往需要同时浏览五六本大部头专著。如果买这些书,一本书就得花费100~500美元,而通过租书,一晚只需付10-20美元可能就得到了所需要的全部内容。对这些学生而言,网上图书租借既方便又便宜,对于我们,租书则带来了很好的额外收入。对图书馆来讲,电子书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像百科全书那样的大部头,电子版本相比纸书,既方便查阅又节省存储空间,使读者借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在对图书馆销售时,电子版和印刷版的价格一样,由其随便选择。不过,目前电子书销售和租借收入还只占到我们图书销售总收入的6%。中国图书商报:那你们在电子化方面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呢?T&F:主要还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制约。尤其是很多教授和学者还是更愿意使用纸书,还不太习惯阅读电子书,因此市场仍有待培育。中国图书商报:前段时间,Google鼓动图书馆和出版商加入他们的Google Print Project项目,同意Google大量扫描图书内页,让读者通过Google在线搜索浏览部分图书内页,此事在英美引起轩然大波,T&F如何看待这一事件?T&F:我们是支持Google这个项目的出版社之一,但我们仍然持谨慎态度,因为其中既有潜在的收益也有潜在的威胁,如果项目运行不好我们随时会终止和Google的合作。这个项目现在的名称叫Google Book Search,我们加入了这个项目,和Google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我本人(T&F出版集团全球销售总监Christoph Chesher)还是Google这一项目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们很关注这一项目的最终进展结果。我曾经对Google说,他们和图书馆的合作是个错误,Google目前和五家图书馆签定了将其馆藏图书数字化的协议,但是按照法律规定,Google只能扫描那些超过版权保护期限的图书,如果它要扫描那些还在版权保护期内的图书,就侵犯了出版商和作者的权利。美国出版商协会现在把Google告上了法庭,Google已经从中得到了经验和教训。中国图书商报:Google这个项目现在对T&F的图书销售有帮助吗?T&F:很有帮助,一方面它使我们的电子书店被更多的人所知道,另一方面,读者通过Google搜索到我们图书中的几页内容,会促使需要更多内容的读者去买我们的图书。但也有潜在的问题,可能有的读者看到Google搜到的几页内容(我们的书可以在线免费浏览5%的内容)就足够了,反而不买我们的书了,从而导致我们销售额下降,很多出版商反对这一项目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我们也是密切关注事态进展,来决定以后公司的发展方向。爱中国对中国,T&F有点爱在心头口难开,几乎没人知道,T&F的销售经理杰弗瑞·里姆(Jeffrey Lim)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连续20个年头。中国图书商报:作为一家跨国公司,T&F在北美的收入要超过英国本土,英国和美国的学术出版市场有什么不同?T&F采取了哪些不同的战略?T&F:首先,两国的人口数量不一样,英国有6000万人口,美国人口大约是三亿,这决定了两国市场的大小不同。对我们来说,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某些学科领域,英国和美国会需要同样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献,我们有一本实行全球运作很成功的教科书《细胞生物学》,已经印刷了四版,销售100多万册。同时,各国的教育体系、政治体制都是非常不同的,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出版战略时,既要有全球化视角,又要充分考虑到本土化需求。中国图书商报:T&F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几年了?主要是哪些方面的业务?T&F的中国市场战略是什么?T&F:1980年,我们的期刊销售总监凯特·科特尼(Keith Courtney)随英国出版商协会访问团第一次来到中国。自1986年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办以来,T&F每年都来参展,我们的销售经理杰弗瑞·里姆(Jeffrey Lim)参加这个展览已经连续20年了。最近几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们的原版书销售始终位列前茅。2004年,我们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我们在全球的出版战略遵循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即服务于学术界,在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不会自己说自己的书最好,这应该由中国的专家和学者来评价。对我们来说,中国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尚待开发,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版权保护体系之后。目前T&F在印度销售的原版图书是在中国市场的大约三倍,但我们并不认为印度市场比中国市场重要,中国有更大的潜力超过印度。我们会遵守中国的法律,在中国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拓展业务,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用英语出版中国学者的论著和科研成果,这对扩大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国图书商报: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学术出版?T&F:我们还不太了解中国的学术出版情况,但是我们愿意和中国的学术出版界分享经验,也愿意向中国的同行学习。背景资料过去的20年中,Taylor & Francis Group通过兼并和内部有机增长,迅速成长为国际领先的学术出版社。1998年在伦敦证交所上市后,Taylor & Francis Group收购了Routledge、CRC等近20家人文、科技、医药类出版社。2004年5月,Taylor & Francis Group与国际一流的信息公司Informa集团的合并,使其如虎添翼,不仅为它带来更多优秀作者、新的出版领域和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使Taylor & Francis Group有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去继续兼并其他英美出版社。合并后的Informa Inc在18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拥有近4000名员工,并分别在英国和美国设立总部。年销售额超过五亿英镑。是全球公开发行股票的最大展会组织公司,每年举办各种会议近5000次。拥有四万多种学术和商业图书,出版各种杂志、时事通讯、远程教育产品。
我可以免费帮你弄到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
冠以“中华。。。”字样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办的或委托办的医学类期刊均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比如:中华医学、中华外科学、中华病理学。。。,祝你心想事成!
当然有用了。重疾险,接近80%的理赔是癌症,确诊即给付,与治疗费用没有关系。比如被保人年龄50岁以上,投保重疾险缴费太高,杠杆作用微乎其微可以投保老年人防癌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