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awari30
【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属动基片纲、膜口亚纲(Hymenostomatia)、膜口目(Hymenostomatid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胞囊期。在鱼体上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均为小瓜虫的成虫。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微米×(300~500)微米,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围口纤毛由5~8 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流行情况】小瓜虫病是水产中常见寄生虫疾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也无明显的年龄差别,但主要寄生鱼种,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类为严重,甚至引发鱼的死亡。小瓜虫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5~25℃,初冬、春末常为流行。在水质恶劣,养殖密度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冬季及夏季亦可发生。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仗剑拂衣去
白点病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引起的。诱因是水温忽高忽低。预防的方法如下:(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 (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饲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疑问,请继续“追问”!~答题不易,互相理解,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您!!
全力羽羽
小瓜虫病的致病原理科学家们还没有准确了解虫体致死宿主鱼的真正原因。但一些现象可以提供一些线索。鳃、皮肤上皮细胞因为虫体的入侵常常增厚,其结果是妨碍了鳃丝对氧的摄入,鳃丝、鳃片的变形也限制了氧气的流通,虫体寄生占据空间也妨碍鳃丝上氧气的通过,这些都对鱼的呼吸形成障碍。鳃上皮的脱离也可以导致鱼体的电解质、营养物和体液的丧失,使鱼体营养失调、渗透体系受到破坏。再者就是细菌和真菌也容易继发感染。多子小瓜虫是一种原虫,由感染鱼或携带虫体的其它生物、器械带入鱼塘。也可随鱼塘的引入水源进入鱼池。成熟的虫体离开病鲤后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它固体表面,胞囊内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人宿主鱼的皮肤和鳃。如果在1~2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所以小瓜虫实际上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才能生存。进入上皮层后,虫体变圆,成为滋养体,此时由于有宿主上皮层和粘液的保护,一般化学药物很难杀死它们。仅在胞囊期和幼虫期,才对药物敏感和易于被杀死。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鱼,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生活史为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小瓜虫病的预防 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措施。实践中的预防措施有:(1)放鱼前对养鱼水体进行严格消毒。对小型养殖水体,如鱼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净后,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24~48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如水泥池、土池则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kg,待pH值达到8左右后再放鱼。(2)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在饲养期间,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每月泼洒一次食盐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3)对较大养殖水体,每个月全池泼洒一次干辣椒、姜,分别使池水呈、1ppm。使用前先将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钟,冷却后加水稀释全池泼洒。
可能是因为长时间不通风温度过高,再加上缺少水分,所以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丝瓜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不可不知!相对来讲,丝瓜是不容易受害病虫害侵害的蔬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病虫害的发生变得频繁,需要关注以及防治了。接下来小编就为大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蔓、卷须及果实上.子叶得病生出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叶片上病斑开始为水渍状,以后扩大形成黄褐色、多角形病斑,有时叶背面病部溢出白色
xiǎo ér huí chóng bìng infantile ascaria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fantile
1、培育无病壮苗;严禁播种带菌种子,发现病株要及时销毁,选择通风干燥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土耕育苗,及时清除苗房四周的杂草,选用无病良种,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可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