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9

开心往前飞tt
首页 > 医学论文 >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沐沐渔的天堂

已采纳

随着气温的渐渐降低,“伤寒感冒”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渐渐增高了,尤其对一些平素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寒冬腊月是它们比较难受的一段时间,需要待到春暖花开,气温升高之后,才能渐渐轻松。对于“伤寒”的说法,其实我们普通人也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映像里,所谓“伤寒”,不就是受凉了吗? 关于“伤寒”的说法,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是一部专门的“伤寒”著作,两千余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张仲景的“伤寒”和我们常说的“伤寒”,其实是有区别的。 关于“伤寒”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或许古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这短短的八个字一句话,竟然由此衍生后世两门中医流派:伤寒、温病。张仲景的伤寒,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名词,几乎包含所有外邪引起的身体问题,其核心思想在于“六经辨证”,根据六经传变从而制定相应的诊治原则,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圭臬,《伤寒论》里的方剂,也被称为“经方”。 而内经所说的“冬伤于寒”,和张仲景的伤寒是有所不同的。内经所指,基本定义在“四时虚邪”方面,大致可以理解为“冬天感受寒邪”,到春天会形成温热证候。 而我们普通人口里的“伤寒”,大多只是指感冒。如果一定要在《伤寒论》里找一个与之对应的,大致和“太阳伤寒”相当吧。但是,我们也会把一些风热感冒说成“伤寒”,这是辨析之一;温病的真正流传,比“伤寒”要晚了很多年,其学说流派,直到清代“温病四大家”才广为流传。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温病是“温热”证候,表现出来的是一派热像,一般以滋阴清热。兼顾津液为诊治原则。 实际上,《伤寒论》里的部分证候,其实也可以纳入后世的温病之中,比如阳明腑实兼表证。所以,后人也说,温病其实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的结果。 而我们普通人口里的“伤寒感冒”,更是常和温病混淆,温病常见的“发热、口渴”等,也都是我们感冒时的常见症状。这是辨析之二;内经也有“伤于寒”和“病温”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伤寒与温病之说即可追溯至此。我个人的观点,内经的伤寒,并非张仲景的“伤寒”,反而更接近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伤寒感冒”,考虑到内经和“养重于治”、“治未病”的观点,我倒宁愿相信“伤于寒”说的就是伤风感冒。 至于内经的“病温”,我认为也不是清代温病学说里的“温病”,更像“发热”等一系列阳热证候。所以,相对来说,内经的“伤寒”与“病温”,比《伤寒论》所指更接近我们现代的描述,此乃辨析之三。所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以用来指导我们 养生 ,冬天气温低,我们就不能“伤于寒”,要做的就是避寒就暖,比如多穿衣服、少冲风冒雪,气温再低,还可以烤火等等,这些都是避免外寒侵袭机体所需要做的; 饮食上,进食温热的食物,以及一些温阳的食物,如多喝开水、热粥、热汤,护着喝点姜茶之类;也可以吃点牛羊狗肉等“性温”食物,由内而外驱散寒气,同时提振机体的阳热,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总之,伤寒感冒,是秋冬常见的小问题,中医理论里,有专门的《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但它们所说的“伤寒”或“温病”,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伤寒感冒,是有区别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302 评论

等开到荼蘼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其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根据温病的定义,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临床内科中常见疾患,如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老年科的多种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亦可以采用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辨治。温病与伤寒的关系《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病,而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即《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从“伤寒有五”的论述来看,古人将外感分为五大类,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即温病是外感的一种。古代因医疗条件的限制,消毒灭菌观念不强、生活条件差、劳动易造成外伤、寒温失宜、饮食不节等原因,容易造成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故临床上热病、温病更常见。如“伤寒有五”的划分中,湿温、热病、温病都具有“温”、“热”的特征,因此对外感疾患“伤寒有五”的分类中,三种都属于温病范畴,就充分说明了古人认识到了温病发病率之高。故从“伤寒有五”的分类可看出,古人认为外感病中,更常见的是温病范畴的外感疾病。《内经》中,古人对温病已有论述,可惜未能成系统。《伤寒论》中以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外感治疗体系,主要包含了“伤寒有五”中的中风和伤寒。但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亦有关温病、风温的论述,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其中,仲景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温病、风温不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伤寒论》的阳明病,按八纲来看为里实热证,如清里热的白虎汤、攻下腑实的承气汤等,在温病学中亦广泛应用。在某种角度来看,阳明病与温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但并不能认为温病等同于伤寒的阳明病。

309 评论

相关问答

  •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论文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

    悠游肚肚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伤寒与温病论文

    伤寒温病之争 中国医学史上曾有过“伤寒”和“温病”两大派别的争论。这场争论直至近十几年才暂时偃旗息鼓告一段落。本来伤寒和温病都是外感热病,只不过按照临床表现,体

    街头流浪泡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伤寒与温病的异同论文

    这位朋友你好,关于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区别。首先伤寒论出现的年代比较早,大约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其中代表的著作就是伤寒杂病论是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著名医生张机,张

    兔兔水桶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与温病关系论文

    伤寒温病之争 中国医学史上曾有过“伤寒”和“温病”两大派别的争论。这场争论直至近十几年才暂时偃旗息鼓告一段落。本来伤寒和温病都是外感热病,只不过按照临床表现,体

    你好,朋友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温病与伤寒的论文绪言

    随着气温的渐渐降低,“伤寒感冒”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渐渐增高了,尤其对一些平素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寒冬腊月是它们比较难受的一段时间,需要待到春暖花开,气温升高之后,才

    蓝色泡泡沫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