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2

还有谁没吃
首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缝线的发展史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有阳光

已采纳

我认为这种缝线的优势在于体积小、对身体伤害低、身体融合度高,不易感染,而且缝线韧性非常不错,不爱坏。

306 评论

室内设计--阿梅

按照医用手术缝合线的结构进行分类,有单丝线、复丝线、捻合线、加捻线等。如果按照医用手术缝合线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分类,可分成2类,可吸收缝合线和不可吸收缝合线。

1、不可吸收缝合线已经应用在临床的手术伤口缝合上很久了,其中天然和合成纺织纤维制作手术缝合线的原料。而棉纤维则是制作手术缝合线最早的原料之一。

2、可吸收缝合线在现代临床外科手术中,主要用于腹部、眼睛等手术的切口缝合。最早出现的可吸收缝合线是以羊肠黏膜和牛肠黏膜中的胶原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但是进行手术伤口缝合后机体组织对羊肠线的反应较大,所以现在羊肠线已经渐渐地被新型手术缝合线所代替。

但是可吸收缝合线存在难以控制吸收期的缺点,相关的研究人员还在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努力中。

扩展资料

手术缝合线的发展历史

手术缝合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

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第一次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据记载,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

约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与19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尝试对“石炭酸羊肠线”杀菌,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

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线,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

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虽然并不经常。在欧洲和日本,肠线因牛海绵状脑病而被禁止,而丝绸有时会被用于血管和耳鼻喉科手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手术缝合线

84 评论

tracy07280917

近期,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仿生手术缝线,那像这一种手术缝线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下面根据相关报道和资料介绍如下:

1月5日发表在《纳米通信》上论文显示,中国研究人员将细菌纤维素(BC)水凝胶加工成具有仿莲丝微米螺旋结构的水凝胶纤维(BHF),该水凝胶纤维兼具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同时具有优异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

仿生螺旋结构还赋予了该材料与人体皮肤相近的弹性,在伤口处受力变形时,BHF可有效缓冲并吸收能量,与人体组织实现同步形变,从而避免割伤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相对于传统的棉线或聚合物线,水凝胶纤维缝线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含水量、低刺激性和低摩擦阻力等特点,在保护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有望成为下一代新型高端手术缝线。

据悉,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使BHF具有超过90 MPa的高强度。其特有的纤维素纳米纤维网络和仿生螺旋结构为该材料带来了独特的“可拉伸、不回弹”的力学性能,为其在高端手术缝线领域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纳米纤维水凝胶的多孔结构还使BHF能够吸附抗生素或抗炎药物等,并持续在伤口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和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基于这种仿生设计,BHF有望在更多的医用材料领域上展现出其独特的应用潜力。据悉,目前该材料相关专利已审核通过并获得授权。

可以看得出来,像这种新型材料的作用和好处是非常的明显的,尤其是在外科手术领域以及生物学领域,作用尤为明显,这种手术缝线的特质非常的有前瞻性,相信在科学家的不断改进和延伸下,会有更多的突破和用处。讲到这里,其实我国目前的科研水平相比2010年的时候,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提升了。

不过此次的科研成果也是科学家从“藕断丝连”这一自然现象中感悟到的,联系到这之后慢慢研发创造出来的,相信像这样一种科研成果,在将来会越来越多,毕竟像目前我国对于科研的投入非常的大,科技强国策略也一直扶持着许许多多科学家投入建设祖国的事业当中来,未来可期。

329 评论

椒盐儿橙子

这种缝线比起传统的缝线是要更小一些的,并且更容易跟我们的人体相容,不会产生异样的反应,也更能保护受伤的组织,促进伤口的愈合,所以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122 评论

照相机1984

提供的这个 学术趋势 网站上有详细介绍据报道,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编织缝合线,到了20世纪70年代编织型丝线在医用丝线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织丝线已基本取代了捻合丝线,在医用丝线中的占有率接近100%。20世纪末期以后,国内市场上是单丝型、编织型和捻合型并存,但前两者所占比例正在逐年提高,特别是编织型缝合线,虽然开发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医用真丝编织缝合线是当前国际上在医疗手术中广泛采用的、较为优异的产品之一,也是医用丝线升级换代产品。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下面几种医用缝合线。 1.手术缝合线缝合线是一种消毒长丝,用来把两块生物组织连起来直到它们长好,或者是把一块组织和一个假肢连起来。缝合线可以是单丝,可以是多股丝,也可以是纺丝或者是无纺布结构。对它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人体组织要能够接受它。印度德里里工学院纺织技术系一直在研究抗微生物的生物兼容纺织材料和支架材料,通常由于手术以后缺少必要的保养,缝合伤口受感染的机会很多。用尼龙和聚丙烯单丝生产的抗菌缝合线仍在进行,进行处理时应用了高能伽马射线照射和等离子照射,保证其机械特性和坚牢度不受影响。缝合线表面施加了一些抗菌药物,慢慢地渗入到缝合处,防止细菌入侵。这种缝合线的生物兼容性特别好,没有发现产生副作用。2.倒钩缝合线近来出现了一种双向倒钩缝合法,可以不再打结。使用这种线,不用生拉硬拽就能把伤口组织连接到一起,伤口受力均匀,减少了变形。这种缝法的特点是进针陡峭,深度适中,比常用缝法的结合力强。3.明胶涂层线明胶涂层线的操作性极好。明胶涂层线能提高表面光滑程度,减少了缝合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加工工艺过程是这样的,把缝合线浸入明胶水溶液中,使缝合线表面涂上这种材料,加上定色剂和交联剂。整个过程分成几步,即使涂层线和缓冲溶液相接触,然后加热到50℃,经一段时间,通常是1-20小时。有时候明胶溶液中还要加入可塑剂 ,一般的可塑剂是柠檬酸三乙酯, 甘油或者其他多元醇。使用增塑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明胶的涂覆性能,工艺中采用的定色溶液是一种交联剂。首选交联剂是二醛,例如乙二醛,它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甲醛或其它乙醛混合使用。4.羊肠聚合物混合线羊肠线是可以被吸收的,但有时候会引起一些不适反应。如果采用羊肠-聚合物合成缝合线就能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缝合线通过酶的作用,可能逐渐被降解。为了避免被降解,材料表面可以涂上一层保护性聚合物薄膜,用以屏蔽酶的胶原蛋白被酶分解,但是能够被水降解。这种聚合物由尿烷和尿素链接来增强了性能,很适合用于羊肠线。具体做法是把羊肠线浸入这种聚合物溶液中,然后再淬水。

206 评论

相关问答

  • 普通外科学的发展史论文

    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发现头颅的手术痕迹。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也就已经从战争、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外科的实践经验。现代外科学开创于19世

    Romy莎莎me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外科手术发展史论文

    “1992年年初,我们从国外的一些资料、文献上知道有这种技术,但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想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仅一个缝合切割器就要两千多元人民币,这让当

    快乐Angel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外科营养的发展史论文

    营养学的发展过程与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景岳全书》中"凡伤寒饮食有宜忌,不欲食不可强食,强食

    qq113856610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外科手术发展史展望论文

    “1992年年初,我们从国外的一些资料、文献上知道有这种技术,但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想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仅一个缝合切割器就要两千多元人民币,这让当

    卫浴小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生殖外科发展史论文

    近年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四阶梯技术筛查诊治宫颈癌前期病变》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年,第7期。 2.《女性肾移植患者合并下生殖道癌晚期病变临

    畅吃无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