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陆小晶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防治的重要意义。方法 就近年我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96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预测相对的危险度。结果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变、高脂血症、血液黏度增高、低血压、嗜烟酒及其他因素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关键在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深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它们的影响。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自2005年9月~2006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96例,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96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脑CT或MRI扫描确诊。其中男231例,女165例,平均年龄岁。 主要危险因素 见表1。有些患者致病因素并非单一。表1 3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例(略) 2 讨论 上述统计数字分析表明,准确地找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其早期采取有效干预,可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血压 目前高血压病已经被公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首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促使脑动脉硬化,血压持久增高可引起血管壁机械性损伤,胶原纤维暴露伴随二磷酸腺苷(ADP)浓度升高,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血小板大量聚集,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于微循环中激活补体,释放超氧自由基等,可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使前列环素(PGI2)生成减少,而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TXA2)增加,导致脑血管收缩,脑血栓形成。文献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血压呈直线关系[2]。本组患者中有285例患高血压病,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本组结果同文献报道一致,绝大多数脑梗死均由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引起[3],故高血压病是首要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有内分泌、免疫以及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弥漫或局限性基底膜增厚,进而阻塞管腔:高血脂则加重大动脉存在的硬化病变,使全身大、中、小血管均受累,导致远端小血管营养障碍、管壁变性、坏死及纤溶系统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多部位脑梗死[4]。由于糖尿病患者血黏度增高,血中有形成分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下降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之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增加。本组有126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占,从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学者统计,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5],故积极防治糖尿病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心脏病变 对各种心脏病变,都会并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流减慢,循环血量下降,进而导致脑低流量灌注,脑供血不足,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心房纤颤导致左心房内血流淤滞,心房肌失去收缩力,容易产生附壁血栓,一旦栓子脱落,即有可能导致脑栓塞。本组有104例患者有心脏病变,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因此加强对心脏病变的积极防治也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脂血症 文献报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B(Apo-B)、LDL-C/HDL-C、比值增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Apo-B比值降低均是诱发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6]。高脂血症可以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变异常,使血液向浓、黏、聚、凝方向发展;由于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降低,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及血栓形成。本组共检出血脂异常151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胆固醇增高63例,甘油三酯增高116例,高血脂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假如与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并存则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会更多。 血液黏度增高 血液黏度是衡量血液流动和变形的重要指标,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的聚集性、血浆黏度、白细胞数、血液温度和pH值、血管壁平滑度、血管的弹性以及血管张力有关。血浆黏度的高低是和蛋白质、糖类以及脂类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和浓度成正比关系的。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血液黏度增高有118例,占。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饮酒及精神因素 大量吸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黏度及血管壁损伤,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减少脑血流量,促发缺血性脑血管病。长期慢性饮酒或酒精中毒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可引起血小板功能和活性异常。长期大量饮酒或酒精中毒可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流凝固,从而使脑局部血流量减少。长期紧张、情绪激动、失眠等精神因素使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失衡,导致脑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因此吸烟、饮酒、精神之间同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促发因素。本组男性吸烟、饮酒分别占男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因此我们要提倡戒烟、酒,并宣传不吸烟、少饮酒的好处。 脑动脉炎 脑动脉炎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则是血管浸润、渗出、增殖、坏死等炎性改变,并由此而致血管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 低血压 由于低血压,血流循环缓慢无力,远端毛细血管缺血,长期低血压引起脑低灌注;严重低血压持续数分钟就会发生脑损伤,尤其是在灰质。另外,分水岭区特别易受缺血损害。缺血中心部分的细胞由于缺氧而死亡,缺血半暗带的细胞由于继发的代谢改变而损伤[7]。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 根据本文资料显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发病年龄以65~75岁最多。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变、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烟酒嗜好是男性不容忽视的重要危险因素。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大多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一旦发现危险因素存在,应对症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应该指出的是危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不是单一的。上述危险因素有3种并存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是无危险因素者的10倍,有四种危险因素并存时,其发病率为无危险因素者的30倍。可见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率将成倍数增加。故针对危险因素应早治疗、早预防,同时应向人们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防治教育,防患于未然。
仁义小红累不爱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笔者对2007年10月~2008年7月收治的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本组病例符合 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肢体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而放弃医治。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基础护理要点 1) 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3)重视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4)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 29: 376 - 378.
小遥CITY
野葛根胶囊的主要原料就是野葛根,说起野葛根,相信有不少朋友都知道野葛根是什么。野葛根是一种中药材,对身体没有毒副作用,另外野葛根具有良好的丰胸作用,这也是女性朋友会选择服用它的原因,那么野葛根胶囊能丰胸吗?野葛根胶囊可以丰胸吗?1、可以丰胸野葛根具有丰胸的作用,且98%以上女性使用后皮肤细腻,滋润,有光泽,皮肤弹性增加,毛孔粗大得到改善,皱纹明显减少。但是,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肿瘤或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人群来说本药则是禁用的。葛根属于中国政府明令公布的药食两用安全植物。含有特殊激素,其罕见的植物性雌激素--高活性异黄酮能有效调理内分泌、滋养人身、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提高和恢复肌体自身的内源性雌激素的代谢能力。野葛根胶囊传统应用:希望恢复“青春机能”的上年纪的男性或女性。适用于老年抗皱和起皱肌肤,白发变黑、加快头发生长。减轻白内障问题。帮助记忆力恢复。增强精力和活力,尤适于身体活动。加快血液循环。增加食欲和减少失眠痛苦。增加抵抗力。正确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本品用于丰胸和以上用途。野葛根胶囊能有效地改善产后乳房下垂的状况。因为野葛根软胶囊有高效调节内分泌的活性异黄酮,调节女性内分泌水平的作用。从而使皮肤细腻、有光泽、减少皮肤皱纹,增加弹性。特别针对丰胸有明显的效果。排毒养颜胶囊也是可以减少皮肤皱纹的,大家可服用。但如果雌激素补充过量,可能造成面部长黑斑、月经不调,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子宫癌、乳腺癌等疾病,甚至引发心肌梗塞。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主治医生建议的剂量服用,不能随便添加剂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副作用。2、野葛根的功效野葛根的作用与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护肝脏: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复正常肝脏机能,促进胆汁分泌,防止脂肪在肝脏堆积,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肝脏解毒功能,防止酒精对肝脏的损伤2、预防心血管疾病:对高血脂形成的冠状动脉硬化,通过改善心肌缺血状态,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3、预防脑血管疾病:对高血脂形成的脑动脉硬化,通过改善脑缺血状态,防治脑梗塞、偏瘫、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4、丰胸:野葛根可以使胸部逐渐涨大,在弹性限度内最大程度的丰满、挺拔可促使乳房发育、丰满,但又不使身材肥胖,相反有消耗身体多余脂肪提升至胸部的作用,而且小叶增生可以得到改善。5、美容养颜:野葛根调节内分泌,养颜抗衰,滋润肌肤,坚持还可以使原先的黄褐斑减退、消失、青春痘明显消退。另外,美容养颜,大家也可服用适量的排毒养颜胶囊,效果也是不错的。6、缓解月经不调:适当补充野葛根还可以是女性月经不调得到改善,女性装环后的月经淋漓不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白带变的很清透,妇女哺乳后乳房萎缩可以恢复适当丰满挺拔。7、改善睡眠和情绪:适当补充野葛根,失眠的状况可以得到特别明显地改善。野葛根对心情烦躁,心悸,潮热症状明显改善。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哈 O(∩_∩)O!-------------------------------------------------------------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防治的重要意义。方法 就近年我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96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预测相对的危险度。结果 高血压、糖尿
背景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如今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并且这种疾病的罹患数量在不断递增。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评估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数量是重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