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霞11
针灸疗法治疗消渴病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就记载:“多溺,嗜饮,……灸厥阴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载:“肺消瘅也……其足少阳脉”。其后,《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均有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消渴病的论述,特别是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五气溢发消渴黄疸》所谓“消渴身热,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瘅……太溪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为后世消渴病辨证选穴奠定了基础。建国以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迅速,在技术和方法上,又涌现出穴位注射疗法、耳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等。
(一)毫针疗法
毫针是针灸疗法最常用的针具,针刺疗法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针刺配合灸法更可借助热力,温通经脉,并发挥温阳益气的作用,提高疗效。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则在于辨证选穴。辨证选穴的方法,具体包括三消辨证选穴法、俞原配穴法和辨病取穴对症配穴法等,其中三消辨证选穴法是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总结前人经验而提出的,与上、中、下三消辨证选方用药思路一致。俞原配穴法,则常取肺俞、胰俞、脾俞、太渊、太白、太溪诸穴。辨病取穴对症配穴法是根据消渴病基本病机,制定一组主穴,然后根据兼见症状,加用相应针对该症状的有效穴位,此法较为常用,所以在此重点介绍。
辨病取穴:
1.从脾胃论治取穴
[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方解]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消渴病发病,穴取脾俞、膈俞、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从而使脾升胃降的功能恢复,消渴病好转。
2.从脾肾论治取穴
[主穴]脾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方解]消渴病阴虚突出,但久病不愈,多表现为阴阳俱虚。穴取肾俞、命门、关元、太溪、气海,可以滋肾阴、益肾阳;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可以健脾胃以助先天,从而使脾肾两健,阴生阳长。
3.从肝脾论治取穴
[主穴]中脘、梁门、天枢、曲池、太冲、足三里、肝俞、脾俞、地机、左腹哀、左关门、左三焦俞、三阴交。
[方解]肝之疏泻太过,脾之统摄无权,可致消渴病,水谷精微下流。穴取肝俞、太冲等,可以调养肝气;中脘、脾俞、梁门等健脾和胃;更有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三脏之气,所以可对消渴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其他针法
1.电针疗法
[取穴]胰俞(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5cm处)、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法]每次选2~3穴,针刺得气施行补泻手法后,接上电针仪导线,采用密波,通电15min,隔日治疗1次。
2.耳针疗法
[取穴]胰、内分泌、肺、脾、肾、渴点、饥点、膀胱。
[操作法]每次选3~4穴,常规消毒,用毫针轻刺或中度刺激,留针20~30min,隔日1次,或耳针埋针、压豆,一般3~5d治疗1次。
3.梅花针疗法
[取穴]胸6~12夹脊穴、腰1~5夹脊穴。
[操作法]用梅花针、七星针轻叩或中等强度叩刺,每次5~1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邪实者可叩刺出血。
4.药物穴位注射法
[取穴]肺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曲池、三阴交、足三里。
[药物选择]丹参注射液~2ml,或用生理盐水,或小量胰岛素。
[操作法]每次选2~4穴,缓慢注射,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个疗程。
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病人抵抗力低,若消毒不严格,极易合并感染,所以《千金方》、《针灸资生经》都曾指出过,“消渴病百日以上,不得灸刺”,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应注意针灸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只有针药结合才可取得满意疗效。
rainbaobao1116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浆 ,频数最多的对穴是 行间、涌泉 ,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针灸疗法治疗消渴病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就记载:“多溺,嗜饮,……灸厥阴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载:“肺消瘅也……其足少阳脉”。其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这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