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0

oo鱼泡泡oo
首页 > 医学论文 > 木犀草素的医学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内内爱吃饭

已采纳

1、抗肿瘤植物药作用机制研究及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1)对半边旗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资助,对半边旗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申报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半边旗二萜类有效成分的医学用途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权。该项研究成果可为申报国家新药提供依据肿瘤对全球的危害不容置疑,癌症是我国民众的第二死因,控制癌症已成我国卫生战略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方向在学科带头人梁念慈教授的主持下,从1990年起开始了从中药中筛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艰苦筛选工作,发现了植物药半边旗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后来,课题组按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开展了从半边旗中提取有效成分的研究和深入证明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该课题组已对植物药半边旗进行了一系列植化、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工作,分别鉴定和证明了半边旗中5F、6F和A组分(均为二萜类)为抗癌活性成份。这些成分均是国际上首次从半边旗中发现的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据此我们1995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半边旗提取物及其医药组合物》(中国专利号:),于2002年4月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本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半边旗全草的抗癌活性成份为5F和6F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了活性成份5F的提取新工艺,5F的几种医用制剂,初步制定了其中2种制剂的质量标准。目前本研究室正在对半边旗抗癌活性成份作药效学研究。本研究方向获得的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已获得了国家有发明专利1项,2002年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二萜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申请号:);先后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本研究在对半边旗抗癌活性成份的分离、提取和鉴定和对半边旗的抗癌活性成份的抗癌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同类抗癌中药研究领域具有优势。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目标是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抗癌新药。目前,该研究方向正在以半边旗抗癌活性成分的系统药理学和毒理学为研究目标,计划把该成分开发为我国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新药。近年来,梁念慈教授的课题组还开展了抗肿瘤转移、抗侵袭药物的研究,筛选了多种黄酮类、萜类、蒽醌类物质,发现了不少重要苗头。初步认定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甘草甜素、斑蝥素、5F(半边旗成分)以及腺苷衍生物有显著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和抗血管新生作用,并对它们的作用机理作了初步研究,为抗肿瘤转移、抗侵袭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开展了细胞凋亡机制与凋亡基因表达干扰的研究以及白藜芦醇、喜树碱等多种促进细胞凋亡药物的开发研究,在利用反义核酸和RNA干扰技术选择性封闭凋亡抑制基因bcl-xL,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从而实现鼻咽癌的基因治疗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获得了大量有关鼻咽癌分子水平的资料,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鼻咽癌是华南地区特有的疾病,据统计,这些地区的发病率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十倍以上。该研究方向在学术带头人周克元教授的主持下,对华南地区地方疾病鼻咽癌的酶学改变、DNA含量、基因变化等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重组了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并以之转染鼻咽癌细胞,观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该项研究从细胞凋亡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入手,进行了bcl-xS促进细胞凋亡的观察,将bcl-xS基因重组后,转染细胞,以观察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bcl-xL基因,观察bcl-xL基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Caspase相互激活、调控等途径,以了解Caspase调控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已对白藜芦醇、喜树碱等多种促进细胞凋亡的药物进行了探讨,以寻找新的促进细胞凋亡的药物。该方向的研究成果“鼻咽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细胞凋亡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别获2000年度和2003年度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抗骨质疏松中药作用机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抗骨质疏松中药新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攻关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新申报4项国家发明专利,共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权,有3个中药Ⅲ类新药和1个Ⅱ类新药在研制中,居国内中药抗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随着世界人口的老化,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在逐年增多,据统计,我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亿,而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这些人群中约占90%,在未来的10年内世界范围内的髋骨骨折人数将达到600万人,而髋骨骨折的病人在1年内将有12%~40%死于各种合并症。因此,防治骨质疏松是抗衰老,延长寿命,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的一个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至今仍未找到理想的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由于长期以来中医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缺乏严格的实验和作用机理探讨,国外很多专家对中医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仍不十分了解。本研究方向在学科带头人崔燎教授的主持下,从1991年起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以骨组织形态计量学为手段对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研究的实验方法,参照了国际上用大白鼠去卵巢建立动物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思路,先后建立了大白鼠去卵巢、去睾丸、类固醇、羟基脲和环磷酰胺骨质疏松模型,研究用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从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再研究。该课题组还建立了骨细胞培养方法,筛选对成骨细胞具有活性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先后发现了中药蛇床子、淫羊藿、人参、丹参、何首乌、甘草等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希望能找到一种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的中药有效成分,并把这一成分开发成中药新药。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成分作了动物抗骨质疏松模型研究,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进行药理学观察。已发现了两个很有开发前景的抗骨质疏松中药活性成分。本课题组还根据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结果,从骨髓脂肪细胞调控入手探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以骨髓基质细胞成骨与成脂转化为靶点,从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寻找能作用于骨髓基质细胞,使该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不向成脂细胞转化,从根本上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通过多年的努力,发现了丹参的水溶性部分有效部位群有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的作用。据此,开展了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对糖皮质激素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实验,结果表明,以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为主的“丹参骨宝”对糖皮质激素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也有预防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丹参素(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抑制由糖皮质激素所致骨髓基质细胞脂蛋白酯酶mRNA表达的升高,并增加成骨诱导I型胶原mRNA和骨保护素mRNA的表达,对骨髓腔骨髓细胞计量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骨髓内的脂肪细胞明显减少,而丹参的醇提部位群或纯丹参酮片剂的效果比丹参水溶性有效部位群的要差。“丹参骨宝”用于皮质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该新药与目前市场开发用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新药具有明显优点:1)根据中药有效成分药效学结果来组方,属现代中药类,组方简单,非祖传组方;2)作用机制明确,即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尤其可抑制皮质类固醇诱导的骨髓脂肪细胞转化;骨形态计量学显示“丹参骨宝”明显增加各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骨量,尤其明显对抗皮质类固醇诱导的骨量丢失;3)副作用极低,长期作用还对脑、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我们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3101162819;发明名称:由丹参水提物或丹参素制备防治骨质疏松新药)。为了阐明丹参有效部位群的抗骨质疏松药理作用,探讨丹参有效部位群的最佳工艺,研制丹参有效部位群的药物剂型,把其开发成一种新型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本研究拟按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中药、天然药物分类及申报资料2类新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群及其制剂)的要求,完成有关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方向获得省自然基金、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湛江市科研经费共约100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厅局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权3项。培养出9名骨药理学方向的硕士生,另有10名在读。3、生物活性药物的开发研究方面在利用发酵工程技术筛选植物广谱抗炎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李延平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利用复合植物药发酵工程技术制得了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新药。现已根据临床疗效筛选出了发酵植物药的种类、确定了比例;探索了培养基、发酵时间、温度、湿度、搅拌次数、通气量等发酵工艺参数。药效学试验表明,该药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有治疗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含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色念球菌均有抑菌作用;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药临床应用安全可靠。该项目得到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资助,现已初步建立了质量标准,筛选出的处方已申请国家专利(申请号:)。

286 评论

你的小恶魔

冯琳,董入源,黄玉明,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烷基硫醇化合物, 分析化学, 2009, 37(4): 563-567. 冯琳,甘莉,王化杰,莫苹,黄玉明, 人工湿地设计及运行参数对挥发性烷基硫化物去除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0, 31 (2): 345-351.冯琳, 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镱(Ⅲ), 分析实验室, 2009, 28(8):104-106 冯琳, KmnO4-甲醛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木犀草素, 分析实验室, 2009, 28(11): 71-73. 冯琳,李丽,高锰酸钾-甲醛-荧光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白藜芦醇,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0,46(6):694-695冯琳, 潜流人工湿地中有机污染物降解机理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5): 2006-2010.董入源,冯琳,黄玉明, HS-SPME结合GC/FPD测定废水中甲基硫、二甲基硫, 西南大学学报, 2010, 5.冯琳, KMnO4-HCHO-EDTA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左羟丙哌嗪, 江西师范大学报, 2009, 3: 279-281. 杨勇,冯琳, 有机钛取代的Keggin 型硅钨杂多化合物的合成, 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3(1): 52-54.何燕,冯琳, 多环芳烃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4(3): 64-68万丽娟, 王皓, 冯琳, N-溴代丁二酰亚胺-荧光素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甲氨蝶呤,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6: 55-56冯琳,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挥发性脂肪酸,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47(1):86-89

275 评论

鼹鼠大小姐

野外实习植物组实验报告论文——大鹏半岛蕨类植物研究[前言] 蕨类植物是最早登陆的维管植物,至今仍然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影响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对生态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其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组合也随着森林群落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其中含5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鳞始蕨科(Lindsaeaceae). 大鹏半岛的蕨类植物种类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特点。按生长基质的不同,将大鹏半岛的蕨类植物划为土生、石生、水生和附生四种生态类型,其中以土生类型为主。[摘要] 通过对深圳市大鹏半岛蕨类植物样方调查,初步分析了样方中蕨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及种群的多度、频度、重要值、蕨类的生长型、叶的性质和群落的外貌、季相等群落学特征.。调查结果是蕨类植物共有105种,它们隶属于35科、65属. 同时介绍蕨类植物的起源、生活史、形态、药用等内容。[关键词] 蕨类植物,大鹏半岛植被[正文] 关于蕨类植物的起源问题植物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多数认为,古老的蕨类植物起源于绿藻,其主要理由是它们都具有相似的光合作用色素以及贮藏物质——淀粉,世代交替、有鞭毛的游动精子以及多细胞有性生殖器官等也都相似。至于蕨类植物起源于苔藓植物的论点,因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难以解释两者生活史上的极大差异。 蕨类植物是具有维管束并以孢子繁殖的植物。陆生或附生,少有水生。多为多年生草本,但在古代很多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和叶。配子体退化成很小的原叶体,具有假根,多营独立生活。茎多为根状茎,仅少数直立或匍匐。根状茎常被有鳞片或鳞毛,内部构造具有原生中柱,如松叶蕨属(松叶兰属, Psi1otum);编织中柱,如石松属(LYcopodium),管状中状和网状中柱,如真蕨纲植物。 叶有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类。小型叶类者,叶小形,茎较叶发达,如石松纲和木贼纲的植物,大型叶类者,叶大形,单叶或分裂成羽片,如蕨纲的植物,叶脉分离或联结,分离者有叉状、扇状或羽状脉;联结者常交织成各式网状。有的种类,一部分叶片完全着生隐孢子囊群,称为孢子叶或能育叶,而另一部分叶则不着生孢子囊群,称为营养叶或不育叶。 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 Cyathea spinulosa Wall.ex HOOK.。蕨类植物的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蕨类植物的叶多从根状茎上长出,有簇生、近生或远生的,幼时大多数呈拳曲状,是原始的性状。根据叶的起源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种。小型叶(micro phyll)没有叶隙(leaf gap)和叶柄,仅具1条不分枝的叶脉,如石松科、卷柏科、木贼科等植物的叶。大型叶(macrophyll)具叶柄,有或无叶隙,有多分枝的叶脉,是进化类型的叶。如真蕨类植物的叶。大型叶有单叶和复叶两类。 蕨类植物的孢子成熟后散落在适宜的环境里萌发成一片细小的呈各种形状的绿色叶状体,称为原叶体(prothallus),这就是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大多数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生于潮湿的地方,具背腹性,能独立生活。当配子体成熟时大多数在同一配子体的腹面产生有性生殖器官,即球形的精子器和瓶状的颈卵器。精子器内生有鞭毛的精子,颈卵器内有一个卵细胞,精卵成熟后,精子由精子器逸出,借水为媒介进入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发育成孢子体,即常见的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从单倍体的孢子开始,到配子体上产生出精子和卵,这一阶段为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亦称有性世代),从受精卵开始,到孢子体上产生的孢子囊中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前,这一阶段为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亦称无性世代)。这两个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完成其生活史。蕨类和苔藓植物生活史最大不同有两点,一为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一为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弱小,所以蕨类植物的生活史是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蕨类植物门的分类 现代蕨类植物约1万2千种,其中大多数为草本植物,广布于世界各地,多生长于阴湿和温暖的环境中。我国约有2600种。其分类系统各家意见不一,通常作为一个自然类群而被列为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但也有分列为裸蕨门(Psilotophyta)、石松门(Microphynaphyta)、楔叶门(Arthrophyta)和真蕨门(Pteridophyta)四门。蕨类植物门下以往大多分成4纲或5纲。本书采用已在世界上被广泛接受的秦仁昌1978年的系统,将其划分为5个亚门,即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石松亚门(Lycophytina)、水韭亚门(Isoephytina)、木贼亚门(Sphenophytina)和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其中前四亚门为小型叶蕨类,又称为拟蕨类植物(fern allies),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在历史上曾经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但现存的种类很少。真蕨纲为大型叶蕨类,是进化的类型,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的药用成分 生物碱类广泛的存在于小叶型蕨类植物中,如石松科的石松属(Lycopodium)中含石松碱(lycopodine)、石松毒碱(clavatoxine)、垂穗石松碱(lycocernuine)等。金不换碱(kimpakaine)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酚类化合物二元酚及其衍生物在大叶型真蕨中普遍存在,如咖啡酸(caffeicacid)、阿魏酸(ferulicacid)及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等,该类成分具有抗菌、止痢、止血及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咖啡酸尚有止咳、祛痰的作用。多元酚类,特别是间苯三酚衍生物在鳞毛蕨属(Dryopteris)大多数种类都有存在,如绵马酸类(filicicacids)、粗蕨类(dryocrassin),此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驱虫作用,但毒性较大。 黄酮类广泛存在,如问荆含有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如问荆甙(equicerin)、山奈酚(kaempferal)等。卷柏、节节草含有芹菜素(apigenin)及木犀草素(luteolin),槲蕨含橙皮甙(hesperidin)、袖皮甙(naringin)。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含多种山奈酚衍生物。石韦属(Pyrosia)多种植物分离出β-谷甾醇及芒果甙(mangiferin)、异芒果甙(iso-mangiferin)等。 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在石松中含有石杉素(lycoclavinin)、石松醇(lycoclavanol)等,蛇足石杉含有千层塔醇(tohogenol)、托何宁醇(tohogininol)。紫其、狗脊蕨、多足蕨(Polypodium vulgare L.)中发现含有昆虫蜕皮激素(insect moulting hormones),该类成分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血脂及抑制血糖上升等活性。 蕨类植物中含鞣质,在石松、海金沙等的孢子中还含有大量脂肪。鳞毛蕨属的地下部分含有微量挥发油。金鸡脚蕨 Phymatopsis hastata (Thunb.)Kitag.的叶中含有香豆素。此外,尚含多种微量元素、硅及硅酸,其中某些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这些成分均值得深入研究。蕨类植物亚门检索表 1.植物体无真根,仅具假根,2~3个孢子囊形成聚囊……………………………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1.植物体均具真根,不形成聚囊,孢子囊单生,或聚集孢子囊群。 2.植物体具明显的节和节间,叶退化成鳞片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孢子具弹丝……………………楔叶亚门( Sphenophytina ) 2.植物体非如上状,叶绿色,小型叶或大型叶,可进行光合作用,孢子均不具弹丝。 3.小型叶,幼叶无拳曲现象。 4.茎多为二叉分枝,叶小形、鳞片状,孢子叶在枝顶端聚集成孢子叶穗,孢子同型或异型,精子具2条鞭毛………………………………石松亚门Lycophytina) 4.茎粗壮似块茎,叶长条形似韭菜叶,不形成孢子叶穗,孢子异型,精子具多鞭毛………水韭亚门(Isoephytina)3.大型叶,幼叶有拳曲现象,孢子囊在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聚集成孢子囊群。……………………真蕨亚门(Fi l icophyt ina)[参考资料] 秦新生张永夏深圳市大鹏半岛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点植物研究2004 李春香 蕨类植物起源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 曾宪锋 粤东地区新纪录植物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曾汉元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生物学通报 2002 廖富林 广东阴那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研究 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4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土霉素治疗草鱼白皮病论文

    土霉素算作锦鲤鱼医治药品中的常见药品,把握它的药效药理学针对鱼友们是有很大的协助。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盐酸土霉素、土霉素碱等好几个药物名称,这中间又有何联络?此外

    落樱似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肺形草的医学论文

    医学院大学生毕业论文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怎

    DD大小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木豆叶的医学论文

    木豆叶是一种略带毒性的中药材,它来源于野生直立灌木,木豆是这种植物的叶子,他在全年大部分时候都能采集采集,以后可以先用,也可以晒干以后使用,它不但能像其他中药材

    小小爱人小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犀角地黄汤白血病论文

    临床辨治急性白血病时,首先要依其证候辨清虚实、轻重、缓急,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施治,常采用益气养阴以扶正补虚,活血解毒以驱邪,标本兼治可获良效。

    上海二当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木姜叶柯的医学论文

    身边朋友有服用过,效果不错,关键是要野生长的才更好

    小雨点Me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