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ahara0125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后裔 分类:以“鄫”去邑旁为氏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还有堂号“鲁阳”。 迁徙分布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 、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 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昂昂千里
1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2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5 营养学报6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8 中国中药杂志9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0 病毒学报1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3 解剖学报14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5 中华放射学杂志16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8 中华护理杂志19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1 中华内科杂志2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3 中华血液学杂志24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5 中华消化杂志26 中华肾脏病杂志27 中华传染病杂志28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9 中华外科杂志30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1 中华骨科杂志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3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34 中华烧伤杂志35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6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7 中华麻醉学杂志38 中华创伤杂志39 中华妇产科杂志40 中华儿科杂志41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42 中华肿瘤杂志43 中华病理学杂志44 中华神经科杂志45 中华精神科杂志46 中华皮肤科杂志47 中华眼科杂志48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4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50 药学学报51 中国药理学报(中、英文版)52 中国药学杂志53 药物分析杂志54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尛尛尛舒
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进社区医院工作是要误事的,应该鼓励优秀的有经验的医生下基层。”“其实在中国看病并不贵,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问题。”昨日,政协委员、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为看病难和看病贵“把脉开方”。 不应鼓励毕业生下基层 大医院收费贵,但是挂号处总是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社区医院收费便宜,但人们连感冒都不放心去那里看。对于这种情况,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委员说,事实上这和政府的导向有关。 曾其毅说,现在政府鼓励找不到工作的医学院毕业生到基层医院,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他说,没有在正规大医院训练5年以上的医生,单独到基层医院给病人看病“是要出问题的”。而且,这还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病人到基层医院,结果病没看好,就再也不来了,病人没有了,基层医院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好医生下去。曾其毅说,政府应该鼓励有良好资质、有经验的医生到基层去开诊所,“可以是私营的,也可以是合股的,现在有些地方也在搞。由政府购买私人医院的服务,比如天河区的龙洞医院,它是个私人医院,但是你到那里去看病也可以用医保”。 “看病最不贵是中国” 曾其毅说,在中国,专家门诊的诊金是7元,但是国外要请一个医生看病,诊金是300元。“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贵呢?因为我们不像国外那样有共助互济体系。”曾其毅说,国外看病是个人、国家和雇主各出一部分,中国是全部由病人自己出,所以觉得看病贵。“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曾其毅直言。 曾其毅认为是国人的价值观在作祟。他说:“喝一次茶要多少钱?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修一个人一百多觉得贵,“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要几千块却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不对。”
MyronKiven
各位网友:大家好!广州市政协会议期间,我的一些观点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时间关系我未能阅读,亲朋好友不断转来网上信息。媒体关于我发言的报道基本是属实的,但是受篇幅限制省略了发言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另外为了吸引读者,用了惊人的标题,误导了重要观点并引起广泛争论。从新闻学的角度,“语不惊人少关注”,我理解。而且,引发不同的观点碰撞也是好事。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我写下了下面一些话。不求“以正视听”,只想讲几句实事求是的心里话。如果大家阅读过我的发言的全文,不难看出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就实际费用而论,我们国家看病不比一些发达国家更难更贵;二是呼吁及早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和互助体系,解决因患者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而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很多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医疗费用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经济收入的平均比例,在世界上横向比较是低的,与国内大部分物价横向比较也不高。但问题是仍有许多人看不起病,交不起医疗费。为什么?患者自己承担全部医疗费用是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和互助体系,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的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待遇。这也是我发言的中心意思。我是一个具有近三十年临床经验的儿科医生,当过赤脚医生,也当过知青和工人,大学毕业以后也经常下乡行医,所以我对基层社区特别是农村山区(因为我下乡在粤北山区)的医疗现状非常熟悉。各位网民,你们所见到的看病难、看病贵只是个案,而我过去作为一名院长和危重病专业医生,经常面对这样的实事,一些家长甚至因为交不起医疗费流着泪哀求。作为一名医生,我与这些患儿的家长一样心痛、心碎!我的同事们经常会悄悄将没钱治病的孩子的家长指点到我办公室,申请医院减免医疗费用。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是我知道生命可以挽回,我就会和同事们一起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儿。我工作过的医院每年医疗欠费高达百万,我们至今还保留无数的欠条(因为财务帐目要清楚,不是为了催债),医院少收了很多费用,但换来的是无数宝贵的生命和家庭的欢乐。虽然我们医院不能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但也尽了我们的微薄之力。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各行各业服务都要收费,医院也要生存,到了医院就要少收费或不收费,这既不符合社会规律,也不符合价值规律。医疗价格的高低不能以低收入作为标准,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机制,给全社会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使全社会的人都“病有所医”。这是个国际性的难题,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强,但仍有四千万人没有医疗保障,只有在北欧、澳洲等口稀少、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才解决得比较好。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通过科学、合理而现实的办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正在努力,我这也是为民请命、责任所在。我们国家底子薄、贫穷落后的历史长,文革期间医疗卫生体系又遭到巨大破坏,历史的欠帐正在通过努力逐步偿还。为了改善我们国家的医疗状况,政府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把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重点,投入大,抓得紧。这几年,人大政协委员们反映民意,帮政府做了许多实事。当然,仍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比如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工作等。要不然为什么温总理说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最近有读者来信,让我当当工人、农民,体会一下社会疾苦。其实我在前面提到过,我曾当过知青和工人,我当知青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还兼任赤脚医生,当工人是七十年代中期,读大学是在七十年代后期。那时候的日子比现在苦多了,所以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高。卫生局副局长在我心幕中就是个公仆,我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一职务的。既是公仆,就要为人民服务。扪心自问,我还是个干实事、说实话的人。其次我是个从医近三十年的儿科医生,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也热爱我的病人,治病救人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和快乐。如果现在让我回归一个普通医生,我个人会更快乐更轻松,收入会更高(因为我是个高年资医生)。但是我受党培养多年,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服从工作的需要。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是党和人民的信任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来,而我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一些网民以为我经常公款出国,我确实到过不少国家,但不是所谓的“走遍世界”,而出国是因为进修学习(考取奖学金)、学术交流和援外工作,从没乱花纳税人的钱。我外语和专业都是有口碑的,经常与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卫生官员进行交流,也为不少年轻医生创造了出国进修的机会。相反,很多属于我自己的机会我都让给别人或推辞掉了。比如我是局管优秀人才,按规定每年有一次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但我一次也没去过,这也算为国家省了钱吧。参政议政是每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义务,广州市政协会议期间我的发言仅属一名普通政协委员的看法,不代表广州市卫生局和市政府。现在是下班时间,回归普通公民的位置和心态,上面所说的话也仅代表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观点。对于我发言的观点提出与不同看法甚至漫骂的网友,我表示理解。老百姓心中有苦发泄一下很正常,我是公仆又是医生,我能理解大家的苦衷,但我也希望大家都以积极的心态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也请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朋友们放心,我能承受任何不同意见,我会一如既往努力工作,争取做一个好公仆,多为老百姓的健康办实事。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中国看病最不难最不贵”【1】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认为市民医疗消费的价值观念需更新“大家对医疗机构有误解,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钱(看病)所以觉得贵,但出不起不等于贵。”昨日下午,广州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在分组讨论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全要自己掏钱所以觉得贵”曾其毅说,中国人为什么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因为中国的老百姓看病全要自己掏钱,但出不起不等于贵。在中国,全国一流的专家挂号费只要7元钱,而在香港挂号看一次病要300元,在加拿大要25加币。他在国外的弟弟生病了,也要打电话回国找他,因为国外看医生、甚至照B超都要排几个月队。“大家对医疗机构有误解,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他说,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医疗体制是互济共助式的,国家补贴多、市民都会买保险,雇主也会帮雇员买医疗保险。但在中国全靠老百姓自己承担,所以我国应该建立良好的共济互助体制,良好的医保机制。他同时认为,老百姓也要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有市民反映,一次感冒到医院看病要一两百元。但“喝一次茶要多少钱?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修“一个人100多元觉得贵,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都要几千元就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的不对。”【3】大医院不靠补贴就产生赤字谈到药品暴利问题,曾其毅说,其实,药品收入在大医院的盈利里面只占很少部分。目前,大医院不靠药赚钱,靠国家经费补贴。如果国家不给经费,医院就会产生赤字。曾其毅还认为,鼓励大学生毕业就去社区医院工作是不对的。大学生毕业的头5年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训练,等他们有经验、有技术再去社区医院。他认为,社区诊所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股份制的,建议政府还可以向这些民营医疗机构购买服务,即政府公费医疗可以在民营医疗诊所报销、把它们纳入医保范围的医疗机构。(记者 彭美 实习生 吴少娥)曾其毅,历任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医学博士、管理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省急救学会常委,《临床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儿科学》编委,《小儿急救医学》、《广东医学》、《岭南急诊》等专业医学杂志编委。
唐唐sweet
在机构发展与建设方面,以促进广东省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以医学科技和政策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公益性信息服务为特色,积极做好两厅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卫生发展研究,推进广东省医疗改革及卫生决策;搭建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和卫生政策研究平台,促进业内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设有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广东医学图书馆、《广东卫生志》编辑部、《广东卫生年鉴》编辑部、广东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卫生分中心、查新咨询中心、广东省人事厅(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东医学》杂志编辑部、《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等科室(部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以服务广东医疗卫生发展战略决策为宗旨,以开放模式,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医疗卫生中心工作,加强卫生政策与管理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依托本所丰富的医药卫生信息资源,通过医学科学的发展现状、重大成就、最新进展、重要理论、实验技术、未来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数据等的分析,为政府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战略研究及政策咨询研究。协助政府完成医疗卫生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的制定。着力为广东省医疗卫生改革、医学科技发展、重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防治、农村卫生及社区和妇幼保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决策服务。中心成立不久,已为广东省医疗改革办公室提供了10期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改革决策参考信息。文献信息中心下设广东医学图书馆、广东卫生志编辑部、广东年鉴编辑部,承担了广东省医药卫生文献资源的保存建设、岭南医古籍的的修复、保存和电子化工作。并依据省科技厅2005年立项的“十一五”重大项目----科技基础平台医药卫生分平台建设宗旨,为全省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科技人员提供公益性的专业信息服务。负责《广东卫生年鉴》及《广东省志·医药卫生志》的编撰工作,同时承担广东卫生厅委托的所有科教公益事务性工作,具体包括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重点专科申报受理及形式审查工作,省卫生厅省级继教学分的审查等工作。广东医学图书馆是广东省唯一一家独具特色的公共医学专业图书馆,是经省编办、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的“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26个成员馆之一,承担着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以及服务基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职责,是广东省医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设施,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面向全省近40万的医务人员。其馆藏专业书刊20多万册。并重点收藏国内生物医学连续出版物及国外著名医药核心刊物,完整保存1974年以来的中文期刊文献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重要医药外文期刊、WHO专题资料等。还珍藏了7500余册线装中医元、明、清时代及岭南特色的古医籍线装书,其中岭南独有的中医古籍有8大类27种100余册,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岭南中医科技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书刊之珍贵和价值不可估量。广东医学图书馆作为广东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分中心的承建馆,在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加大了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通过购买、租用、共享、自建等方式,完善和丰富了分中心的文献资源,成为广东省医药文献资源的中心,为广东省和周边省如贵州、海南、浙江等医疗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公益信息服务,社会影响巨大。研究所拥有电子资源有: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中国医药现刊目次(CMCC)、中国医药会议录目次(CMAC);3、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CNKI);4、维普全文库(1989至今);5、英文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6、FMJS 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 ;7、中文生物医学引文数据库(CMCI等);8、科学引文索引(SCI) ;9、其他的外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PROQUEST、SPRINGER、MICROMEDEX临床暨循证医药学数据库、CA等);10、省级科技文献联机联合馆藏编目数据库; 11、建成印度《东方药剂师》杂志论文题录库 ;12、馆藏医古籍书目数据库 ;13 历年省级医学科技项目立项数据库、医学专家库。《广东省志·卫生志》编辑部承担卫生行业志书编撰工作,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记载某阶段广东省医疗卫生的发展脉络和成果成就以及改革管理经验等各方面资料,同时展现特定时期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为广东卫生发展保存历史资料。并通过《广东卫生志》的编修,建设广东省医疗卫生地情库,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后世子孙研读这个时代的医疗卫生状况提供借鉴。修志工作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是一项完全公益的事业。目前为止,负责承担的医疗卫生篇已通过一审。《广东卫生年鉴》编辑部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负责记述和编修广东省医药卫生行业当年在管理和业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反映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是广东省卫生事业的宣传窗口和广东省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广东卫生的重要史料和工具。卫生年鉴的编写在年代上和志书接轨,在内容上更为翔实,两者结合,真正实现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从事业发端至今的完整而系统的文献记录和保存,并为下一论志书的编修提供基础资料。出版编撰2007、2008卷。广东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卫生分中心是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卫生分中心、广东金科网医药卫生分中心、科技厅重点攻关课题“广东数字医学研究”等大中型项目的网络化建设研究,负责“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及“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网”的建设和管理,创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广东省医学专家库、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科研立项数据库及医学科普知识专题数据库、公共卫生专题数据库等近80个大中型数据库。是全省医疗卫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公益性平台,也是两厅科教政务电子化平台,多年来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医药科技信息,为政府组建并发布医疗卫生政策及公共卫生专题信息,网站保持卫生系统公共网站点击率之首。自2003年起牵头研发了《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医学图书馆管理系统》、《医学科技统计系统》、《广东省卫生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管理系统》、《医院网站系统》等大中型实用性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查新咨询中心是最早的卫生部定点查新单位,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一批经验丰富的咨询专家,为国内、省内各级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立项和成果鉴定提供文献学新颖性评价;配合广东省医疗鉴定、医学重点专科、重要学术带头人建设和培养的需要,陆续开展了药物不良反应、查引查收等文献服务,为广东省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医疗纠纷鉴定及医学学术带头人的选拔、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中心还为广东卫生厅等政府部门开展了包括重点学科发展趋势、学术团队科研能力评价和科研绩效考核、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多项战略决策咨询,获卫生厅表彰。2005年,中心启用了本所研发的《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完全实现查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客户远程申报各项业务,获得了政府和医疗科技人员的一致认可。省人事厅继教基地成立于1995年,为广东省的医学相关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英语、日语、古汉语、“十五”计划公修课、基层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药学及临床各学科的专业培训,推动了我省医学科技人才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广东医学》杂志创刊于1963年,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报道我省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唯一代表性刊物。本刊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部核心期刊)”,入编2004年版、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列入其核心的千种表内,2009年起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种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统计显示,《广东医学》杂志的学术水平逐年稳步提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2004—2008年5年间《广东医学》的学科影响指标分别为:、、、及;影响因子分别为:、、、及;总被引频次为:576、697、962、991及2345;基金论文比分别为:、、、及;他引率分别为94%、92%、93%、94%及97%;各项指标均稳步提高,特别是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更能客观地证明《广东医学》在国内医药卫生领域中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交流媒介作用。《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本所主办的一种全国性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期刊。2000年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部核心期刊)”,入编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7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连续荣获广东省第二、三届优秀科技期刊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显示,《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总被引频次:4 185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767种,地区分布数:30个,机构分布数:948个,5年被引频次:3 072次,5年影响因子:。我所获得省级以上基金资助课题20多项,获得广东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出版了《广东省志·医药卫生志》、《信息服务及其利用》、《医药新进展》、《粤港医药卫生大全》、《求医问药指南》、《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产生、评价与利用》、《医学论文写作概要》、《名中医治疗肾病的奇方妙法》、《名中医治疗难治性皮肤病性病奇方妙法》、《常见病诊断与治疗》等图书,每年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
具体看文章,综合类的医学期刊适合刊发各学科稿件,专科类的期刊只能刊发本专业的稿件。核心一般都是比较有难度的,不贵只要放轻松点都是没事会度过的。感觉自己选择有困难
内网只能用校内IP登陆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
我能上去,是不是地址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