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铭石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拥有国际专利1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在中华牌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3部。2001年,周伯平走上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2002年,当时深圳市三院(原东湖医院)是深圳市卫生局指定唯一定点收治单位。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周伯平同志领导下的团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神话”:无一例SARS住院病人死亡,无一名医务人员感染SARS病毒。作为深圳市传染病学界的领军人物,周伯平在国内外传染病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学术成果丰硕,为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发展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peipei1222
有病必求医是现代人的观念,而且很多人认为,只有医学才能救人于水火。但是,当过度医疗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时,我们还能一门心思地坚信医学吗?现代人如何对待医学,是逢病必治,还是辨证看待医学;是相信医学是万能的,还是看清医学的局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医学的局限性 在人的生老病死中,疾病是重要因素。因此,人们生了病都寄希望于医院和医生。而且相当多人相信和认为现代医学可以包治百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说,有二到四成的患者接受了对他们没有效果或明显无效果的医疗。而这些医疗并不是一般的小灾小病和医疗事故,如无谓的疼痛、截错肢或腹腔中遗留手术钳等,而是事先就明知这样的医疗是无益乃至有害的医疗措施。 英格兰医学期刊《柳叶刀》对此说得更明确:“从表面上看来,临床医学有一些项目是为人所了解的,但也有若干项目是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还有若干项目,我们其实根本一无所知。” 在西方医学中,手术被证明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行之有益和立竿见影。但是,正是由于手术的有效性,今天医疗界的观念已经发展到视病人为一辆破车,可以像换零部件一样地彻底修复,例如,器官移植、整形外科等。其实,这也是医疗界传递给公众的一种错误信息。截止目前,有6/7的手术方法还缺乏可靠的数据,或者该数据对手术的参考性不大。因此,即使是手术这种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现代医学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自欺和欺 现代医学的不良现象也表现在过度治疗上。例如,手术切除阑尾在过去认为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的研究证明,如果没有特别情况,没有必要切除阑尾,因为阑尾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然而,美国的医疗界甚至认为,在切除阑尾的时候还需要切除其胆囊。显然,这是不必要的。仅在2003年,美国就有2 900万人(总人口的10%)出现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其中三成的患者(960万人)求助于医生,当中又有8%的人或早或迟地切除了胆囊,也就是产生了万例不必要的手术。这种不必要的手术为病人埋下祸根,甚至产生致命危险。 有专家提出,必须采取措施来制止这种不必要的手术,以维护公众身体的健康。早在1860年美国著名作家兼医生奥利佛・霍姆斯就认为,若将所有的药品“沉入海底的话,对人类来说就是一大福音──不过对鱼儿们却是诅咒”。当然,霍姆斯是有些极端,有些药在患病时还是必须要服用的。 那么,医学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医生是为人驱除疾病,是要治好病人。这种观念在远古时期就深入人心了。因为使人生病的事物被认为是魔鬼,而巫师的职责就是施行法术驱走病人体内的魔鬼。顺理成章的,今天的医师是以现代的技术来驱除病魔的。 第二,对于医学的局限甚至是医疗事故,医生们都有推卸的绝好理由:病情太重,或挫折与混乱在所难免。本来医疗也应当像其他行业一样,如果出现问题和经营不善,得到的应当是失败和破产,但事实并非如此。 毋庸讳言,第三个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某些医生为了金钱和获利,诱导病人接受不必要的医疗和手术,而且这种情况在过去、现在都十分盛行,将来也可能如此。 最后是病人与社会心理的支配。比如,病急乱投医,或者死马当活马医。即使有一点希望,或者对各种疗法只要有几分可信,病人和家属都要找到医生诊治,而后者则是来者不拒。 谁战胜了病魔? 全世界有25 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论文,其中五到七成的研究结果没有公之于众,因为它们反映了现代医疗负面或有害的一面。其实,这才是导致病人和公众盲目相信医疗的根本原因,因为信息不对称。医疗界只透露对疾病有效、稍稍有效或有利的信息,而屏蔽了医疗的负面和有害信息。 公众应当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便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负责。一般人生了病并非是放弃医疗,而是要多知道一些信息,看看哪些病该治,而哪些病不必治疗。因为,任何医疗的有效与否,都和自身的修复系统有关。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医生只是你的助手。 其实,人的很多疾病如果不治疗,也会自愈。德国医学教授弗兰克・波兹索特认为:“如果要严格看待卫生体系的成果的话,那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少病例要归功于患者的自愈力。”但是,很多自发恢复的疾病却被医生和医疗界归功于医疗。例如,关节炎,各种不同的疗程都可以使它改善,在进行治疗的患者中,约有35%的人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自动康复。又比如,感冒后,找好医生诊治需要7天才能康复,不找医生也要一个星期才康复。但是,找了不好的医生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甚至一些看起来更为严重和复杂的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凭身体的修复能力自行恢复。 美国经济学者布顿・韦斯布罗德明确表示:“既然人体的生理系统本身具有适应力,那么有时就能自行修复,无需医疗护理就能战胜疾病。只不过,患者在病愈后并不知道这种康复是否是‘医疗护理’的结果。”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 一方面,患者不可能人人都是医生或都懂得医学,即使他们了解了更为全面的医疗信息,有时也难以做出是否治疗的决策。另一方面,医疗界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就把全面信息告诉公众和病人的,尤其是那些医疗的负面信息。那么,病人该怎么办? 首先,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所谓知识包括一般的医学和卫生常识,也包含对医生了解的常识。例如,顺应生命的自然变化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法。能够毅然在今天就戒烟的人,为自己健康所做的努力,便多过医疗界所能提供的。同样的常识是运动,每天30分钟的运动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记忆力减退、忧郁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这些知识是谁都可能清楚的,不复杂不深奥。 另一方面,看医生也是一门学问。就诊时,一位医生不一定开药给你,但鼓励你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比起那些向你推荐各种昂贵药物甚至打包票,包治你的疾病的医生来,前者就是值得信赖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一些国家,如德国,大约有85%的公众赞同“医生安全认证”制度,还有75%的公众希望拥有医生和诊所品质的可靠信息,并认为国家应当保护医疗消费者。 在患者的保护方面,应当有一个外部机制来鉴定、品评医生协会的各种主张。国家应该奖励独立的医生和研究人员,让他们评估若干专业医学学会的准则,并将结论公布在网站上。如此就能让患者及医生、医疗记者更能认知那些还没有定论的医疗措施的好坏。此外,也可由退休医生组织患者咨询团队,让大众得到自身病情的另一种意见。■ 作者简介 张田勘,博士,《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曾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责编潘亚文)
夏沫儿6652
您好楼主, 这位夫人的名字叫做:威廉·爱德华·麦克利戈特出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详情信息如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布一张照片,主人公是66岁的威廉·爱德华·麦克利戈特。如果你只看他右半边脸,他的确是66岁的样子,但是他左半边脸皮肤下垂,布满皱纹,呈现出86岁的容貌(见左图),这是常年日晒的结果。据美国广播公司6月5日报道,麦克利戈特是一名送奶工,近30年来,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下午3点才收工,开着卡车穿梭在芝加哥各超市和加油站之间。他左边的脸和胳膊靠近卡车的车窗,由于没有空调,他必须每天都开着窗,太阳直射进来,天长日久,他的左半边脸衰老得非常快。不光是脸,他的左边胳膊也显得比右边要黝黑许多。早在15年前,麦克利戈特就注意到了自己两侧脸的变化,但是没有在意,直到孩子们向他问起此事。“孩子们问我脸是不是肿了,我没法解释,所以就去找医生。”麦克利戈特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詹妮弗·戈登博士是麦克利戈特的主治医生,她认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A(UVA)对麦克利戈特的皮肤造成了损伤。我们所知的紫外线B(UVB)会让我们晒伤,却不会造成这样严重的损伤。“我们认为因为UVA穿透力比UVB更强,损伤皮肤的胶原蛋白、破坏皮肤的弹性,最后造成快速衰老。”戈登博士表示。 望楼主满意。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
插管可以在危急时刻救命,但是却也有风险!当病人接受插管时,会产生大量的病毒飞沫,插管时因近距离接触,将会使医护人员暴露在非常高的感染风险。由阳明大学校友、现任花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
周伯平长期耕耘于传染病学科研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并致力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近五年,他先后主持承担十一五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研项
英国柳叶刀杂志,世界闻名。国外著名医学杂志《Lancet》。《Nucleic AcidsResearch》。《 Journal of Laryng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