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11

慧心永梅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硕士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八宝爱上粥

已采纳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360 评论

黄小月abc

一、学历和资历要求

(一)申报正高职称者,应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本科以上(含本科,以下同)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相应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副高职称5年以上(含5年,以下同)。

(二)申报副高职称者,按以下情况区别对待:

1.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7年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只有临床、中医(含中西结合,以下同)和口腔类别以外的技术人员可申报相应专业副高职称,县级及县级以下(含县级,以下同)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均可申报相应专业副高职称。

2.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大学本科学历,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5年以上。

3.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硕士学位,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4年以上。

4.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博士学位,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2年以上。

5.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三)申报全科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除须具备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所应具备的学历和资历条件外,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工作满3年;

2.具有临床类专业中级职称;

3.具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全科医学中级职称的不须提供此证)。

二、执业资格准入要求

申报医师类高级职称者,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且申报专业的类别应与医师执业资格类别(临床、公共卫生、口腔、中医等)相一致。申报护理类高级职称者,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申报人员现医师类职称专业类别与所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执业类别不一致的,其现职称可作为申报上一级职称的依据,但申报专业类别须与执业类别相一致。

三、论文要求

(一)申报正高职称者,须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

(二)申报副高职称者,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须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县及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须以第一作者撰写论文2篇,其中1篇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另1篇可为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也可是专业工作研究文章或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应用分析文章。

(三)公开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发表在国内外医药卫生类或相关专业正式期刊上的论文。国内正式期刊应为《湖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参评论文正式期刊目录》(见湘卫职改办〔2010〕3号文件,以下简称《目录》)收录、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并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上查询到的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期刊,《目录》以外的国内期刊不予认可。国外刊物是否为正式期刊,由评审专家组鉴定。

所有公开发表文章要求1500字以上,个案、综述、增刊发表文章不能作为申报高级职称论文。

(四)县级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申报人员撰写作为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依据的宣读论文、工作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分析文章应分别达到以下要求:

1.宣读论文应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学术会上宣读、字数不少于1500字,须具备《论文宣读证书》和刊载该宣读论文的学术会议论文集。

2.工作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分析文章是申报者本人的科研成果或运用、推广他人科研成果的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并已在单位宣读。年度业务工作总结不能作为此类文章参评。

5.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不能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论文。

6.论文内容应与所申报的专业相近。

四、下基层服务要求

在城市(市、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申报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的临床、中医和口腔类别专业医务人员,任现职以来至申报前必须到县或乡镇医疗卫生单位连续服务6个月以上,并考核合格。

年龄在50岁以上或以往曾在县级及县以下医疗卫生单位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可免下基层服务。

五、外语(医古文)和计算机能力要求

(一)外语(医古文)水平要求。申报者须提供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通知书(卫生类或综合类),申报正高者须提供A级成绩,申报副高者须提供B级或A级成绩;申报中医、中药、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类的人员可提供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或医古文考试成绩。

有关外语(医古文)免试、降分、放宽成绩的条件详见原省人事厅《关于我省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湘人发〔2007〕56号)。

(二)计算机能力要求。根据原省人事厅《关于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湘人发〔2009〕17号)规定,凡申报高级(含正高、副高)职称的须获得3个科目(模块)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之前取得原省人事厅颁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中级合格证,认可为一个科目(模块)。

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考条件详见原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湘人发〔2003〕39号)。

六、继续教育学分要求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规定,达到规定学分才能申报。

七、年度考核要求

任现职以来最近连续5年(硕士学历申报副高职称4年,博士学历申报副高职称2年)年度考核结果均要求“合格”及以上等级。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

(一)发生医疗事故负主要或完全责任者未满3年的。

(二)受行政处分且仍在处分期内的。

(三)考试违纪处分决定中明确规定不得申报的人员。

156 评论

乖乖纯00

医学高级职称报考信息介绍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实施委托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承担考试的有关具体工作。各地负责当地考试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有关的具体工作另行通知。 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改用人机对话的方式是职称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有关工作,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当地卫生厅人事处联系。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时间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时间由各地卫生部门安排的,全国不统一时间。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一)正高申报条件1、2004年7月底以前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2004年底以前受聘副高职务(满5年)。2、大学普通班毕业后,2002年底以前受聘副高职务(满7年)。 (二)副高申报条件1、获得博士学位后,2007年底以前受聘中级技术职务(满2年);2、2004年7月底前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2004年底以前受聘中级职务(满5年);3、大学普通班毕业后,2004年底以前受聘中级职务(满5年);4、大学专科毕业后,2009年7月底以前取得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一致或相近专业),2002年底以前受聘中级职务(满7年);5、1970年底以前大专毕业,2004年底以前受聘中级职务(满5年)。6、1984年底以前大专毕业,2002年底以前受聘中级职务(满7年)。7、1984年7月底以前护理专业中专毕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5年以上,2009年7月底以前取得护理专业的专科以上学历,2004年底以前受聘中级职务(5年以上),可申报副主任护师任职资格。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设置考试共设96个专业,申报对象必须按申报评审的专业参加考试,并具备相应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 申报社区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临床、中医类人员,应分别参加全科医学、全科医学(中医类)专业的考试,其他人员可选择相应专业参加考试。申报综合组评审的人员,先参加本专业的考试,同时须加试卫生管理知识。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一览表序号 考 试 专 业 参考资料下载 要求具备执业资格 备 注1 全科医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 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 心血管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4 呼吸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5 消化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6 肾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7 神经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8 内分泌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9 血液病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0 传染病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1 急诊医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2 普通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3 骨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4 胸心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5 神经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6 泌尿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7 小儿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8 烧伤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19 整形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0 康复医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1 妇产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2 计划生育 正高级 临床 限评审正高 23 儿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4 眼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5 耳鼻咽喉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6 皮肤与性病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7 精神病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8 肿瘤内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29 肿瘤外科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0 肿瘤放射治疗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1 放射医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2 超声医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3 核医学 副高级 正高级 临床 34 麻醉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5 病理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6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7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8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39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40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 副高级 临床 正高级 41 口腔医学 副高级 口腔 正高级 42 口腔内科学 副高级 口腔 正高级 43 口腔颌面外科学 副高级 口腔 正高级 44 口腔修复学 副高级 口腔 正高级 45 口腔正畸学 副高级 口腔 正高级 46 职业卫生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47 环境卫生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48 营养与食品卫生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49 学校卫生与儿少卫生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0 放射卫生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1 传染性疾病控制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3 地方病控制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4 寄生虫病控制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6 卫生毒理 副高级 公卫 正高级 57 妇女保健 副高级 临床、公卫 正高级 58 儿童保健 副高级 临床、公卫 正高级 59 护理学 副高级 护士 正高级 60 内科护理 副高级 护士 正高级 61 外科护理 副高级 护士 正高级 62 妇产科护理 副高级 护士 正高级 63 儿科护理 副高级 护士 正高级 64 医院药学 副高级 正高级 65 药物分析 正高级 限评审正高 66 临床营养 副高级 正高级 67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68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69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0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1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2 心电图技术 副高级 限评审副高 73 脑电图技术 副高级 限评审副高 74 病理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5 放射医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6 超声医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7 核医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8 康复医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79 口腔医学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80 理化检验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81 微生物检验技术 副高级 正高级 82 全科医学(中医类)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3 中医内科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4 中医妇科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5 中医儿科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6 中医肿瘤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7 中医外科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8 中医眼科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89 中医耳鼻喉科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0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1 中医骨伤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2 中医推拿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3 中医针灸学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4 中西医结合内科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5 中西医结合外科 副高级 中医 正高级 96 中药学 副高级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形式和题型全部采用人机对话形式,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卫生管理知识单独加试时间为1小时)。考试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3种,试卷总分为100分。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总分数及分数线总分数450-500分,没有合格分数线的,排名前60%为合格。其中的40%为优秀。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考试以专业技术实践工作能力为主,不指定参考复习用书,可参考“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练习要求每个参加考试的人员,认真进行人机对话考试方式的练习。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效用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是申报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必经程序,作为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机对话考试题型说明一、副高:单选题、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3种题型。 二、正高: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2种题型。 以实际考试题型为准。备注: 一、超声医学专业:涵盖了心脏方向和非心脏方向的试题,单选题和多选题为必答题,案例分析题考生可以自行选择方向作答。 二、胸心外科专业:涵盖了胸外科方向和心外科方向的试题,单选题和多选题为必答题,案例分析题考生可以自行选择方向作答。医学论文是必备的条件。医学高级职称考试推荐专用【题无忧】仿真试题库+辅导书。需要的联系我:淘宝网店:莫_囹。

209 评论

黑犬黑犬97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253 评论

阿达殿下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

191 评论

whippedcream

医生们通过职称晋升,一方面得以提高自己的待遇,切切实实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多认可,成就感倍增。而要达到卫生高级职称这个“终极”目标,也有几大难点,需要备考人士多加注意:

1、最大的难题其实是名额问题,也就是晋升指标。这个指标会根据每个地区具体分发,可能落实到单位上也就没多少了。如果没有指标,即使你做了一切万全的准备,即使你再优秀也是没有用的。

2、科研成果问题。这里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利、课题等,都涵盖在内。但绝大多数医生都不具备长期搞科研的资源,即时间、精力、经费、知识储备等。

3、综合荣誉。卫生高级职称一般都会要求县级以上的综合荣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参与活动或项目,也不能确保获得相关的荣誉或奖项。

除了以上几个难点之外,还要先通过考试关。从2017年开始,高级职称的评审流程逐渐步入正轨,大多数省份开始要求必须通过相关考试。一般来讲,目前的考试多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改变传统考试纸笔作答的形式,变成通过计算机作答,考生应对考试的方式和难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比如:考试时间缩短、题型之间操作不可逆、考试内容更加多变等等情况。参照近年的考试通过率来看,高级职称考试并不简单,想要成功晋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想要先过考试关,不仅需要考生们做好充足的备考准备,还需要科学、专业、高效的备考规划。深耕医学教育领域近20年的考试宝典专为解决你的问题而来!英腾教育旗下考试宝典APP产品不仅具有极高质量的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更以技术革新实现手机、电脑、平板三端全面联动。根据历年考试数据进行深度剖析、简化教材中繁多冗杂的知识点,让备考简洁化、清晰化,重点更突出。不同的班型设置,使备考更具针对性,让你在短期内高效复习,优先通过考试大关!

146 评论

相关问答

  • 内科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术论文由于学校不同,具体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封皮(每个学校都不一样)2.中英文摘要(主要写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结果)3.

    继续改一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消化内科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的状况,分析患者的感染因素和感染特点,并提出一些控制的 措施 和 方法 ;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

    小M回归中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内科硕士论文

    中医内科方面的

    pan36924778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论文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WTF=WheresTheFood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医内科学硕士小论文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我家的笨笨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