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朱朱妈美女
[关键词] 小儿;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是小儿科护士的基本功。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在儿科抢救中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能保证静脉通路的顺利开通,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本文从3个方面具体阐述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 1.穿刺前 做好家长、儿童的思想工作 对于学龄儿童,他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且不一定的自制力,只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讲清道理,就能配合治疗。对于婴幼儿必须事先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帮助固定患儿,不让他乱动。 选择好部位和血管 避免慌乱或急于盲目试进针而造成患儿痛苦,增加自己心理压力;避免在骨隆突出、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静脉穿刺,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头皮静脉是网状分布,所以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1]。忌从血管中间开始,以防穿刺失败,造成淤血,以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进行顺行和逆行穿刺。头皮静脉应首选用正中静脉,此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粗短而直,不易滑动,易固定,其次额浅、颞浅静脉,(此静脉细长浅直,不滑动,暴露明显)、耳后静脉(较为固定,且稍粗直,或略带弯曲,但易破)等。3岁~12岁儿童宜选用四肢浅静脉,若患儿需要在关节、大隐静脉等处穿刺,则要另备固定的夹板、绷带等。 选择好针头大小 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滴注均可用号~号针头。肘静脉、大隐静脉,推注或采血可用号~号针头。 选择好适宜的光线 高度适宜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若强光直射穿刺部位,因光线的刺激反而无法看清血管。在阴雨天或夜间借助2台40 W日光灯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离穿刺静脉100 cm~120 cm高度为佳,此时灯光对眼的刺激小,静脉暴露好,穿刺易成功。 2 .穿刺中来源:考试大 合理选择进针手法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适合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 cm~ 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 cm~1 cm后再剌入静脉,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及较大静脉等。 选择适当的持针手法 对特定病情,如休克、发热(尤以高热)、吐泻引起的脱水、气温低、发热寒战时末梢血管收缩,高热患儿使用解热药或穿刺时因恐惧而激烈反抗引起的大汗淋漓,都会使静脉血管因血容量减少而虚瘪等[2],情况应了然于胸,一般不采用右手拇指持针柄在上,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肤后,再换成食指在针柄前,拇指在后沿静脉走向平行刺入法。而采用直接用右手食指在下,使血管充盈后,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同时进针时宜轻、稳、慢,仔细观察回血情况和用心体会脱空感。 适当的左手配合 穿刺者穿刺时用左手拇指、中指压在所选静脉穿刺部上下方,使所选静脉拉直,用左手小指及小鱼际部位配合向左侧绷紧皮肤[3]。右手持针同时将输液管下端绕在左手小指上,这可防止穿刺成功后固定胶布时不小心刮掉针头,由于小儿进针一般较浅,哭闹挣扎及输液管自身重量下坠,都易使穿刺成功后而滑出。对虚瘪静脉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要穿刺段血管,来回挤动,使局部短暂充盈后再行穿刺。 学会特殊情况的处理 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如直接利用血管内外压差,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观察针尖部是否随输液管的挤压有外渗现象,针梗处有无少许回气,还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等。 保持良好心态 在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孩子的哭闹和血管的难寻,而是来自家长的过高要求和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患儿哭闹,容易造成静脉暴露不清、血管不充分、家属过度保护、精神惊慌以及过激的言语,都会无形中增加护士的心理压力。平时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来到医院就变成对医护人员医疗和操作技术的苛刻要求和百般挑剔[2],尤其是当一针未成功,面对家属的质疑,要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我表现,避免多余思维信息干扰[4],要在患儿家长叮咛、责怪甚至非难时,及在患儿哭闹声中练就气定神闲的工作本领,才能减少穿刺的失败率。 3.穿刺后考试大 固定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只是整个输液成功的一半,固定显得格外重要。针头固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穿刺成功后手指固定针头应牢固,不能移动;二是胶布固定应牢固,不能让针头漂浮在皮肤上,特别是对不配合治疗的婴幼儿,穿刺完毕家长应协助用夹板和绷带固定穿刺部位。对于哭闹或者出汗多的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环绕头皮固定法[5],将头皮针管固定于外耳廓上,可起缓冲外力的作用。 看护 小儿剧烈哭闹易使已成功穿刺的输液外渗,故应指导家长有效看护,以防家长及患儿本人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破坏。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嘱患儿家属,以“喂奶”姿势抱起患儿:将患儿一手夹在家属的腋窝下,平抱起患儿,输液部位朝外,家属抓住患儿的另一只手[4],另外,拔针后应用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直行压住棉球,将两个针眼同时压住(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入皮针眼,另一个入血管针眼),按压一般不少于“生理性凝血”时间(1 min~3 min)。忌边压边揉、边压边看出血情况,拇指按压同时其余四指可适当固定患儿,防患儿哭闹不配合造成按压滑脱,造成皮下淤血,影响下一次穿刺成功。总之,作为一名临床小儿科护士,若能娴熟地掌握以上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在操作中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就会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吊炸天1234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结论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
儿科收治的患儿为低龄儿童,其生理发育尚不完善,因而血管比较纤细;另外,很多患儿因病痛的影响而在输液时自制力较差。以上两个特点造成了护理人员在给儿科小儿患者做输液穿刺时往往不能一次穿刺成功,而需要反复穿刺的情况[1]。反复穿刺会损伤患儿的血管,导致护患纠纷,因此输液穿刺方法需要得到改善。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输液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展现出诸多的优点。我院为明确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作用与影响,特选取了120例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入选120例儿科患儿,在我院的收治时间范围为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患儿33例,女患儿2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岁;住院时间1~8周,平均(±)周。对照组:男患儿31例,女患儿29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岁;住院时间1~9周,平均(±)周。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
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第一,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留置针。护理人员在选择血管做穿刺时,应尽量选择较粗、较直、弹性较好的血管作为留置针穿刺部位,并且还应避开关节、没有静脉瓣的血管。此外,由于下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穿刺部位最好不选下肢静脉。在选择静脉留置针时,一般选择常用的、型号为18~24G的留置针[2]。第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穿刺。首先,在穿刺之前,患儿取平卧位,并将头部侧偏;之后护理人员选择好合适的头部血管,使用茂康碘给穿刺部位做常规消毒处理;接着,护理人员旋紧留置针的肝素帽,并握住留置针的针座、软座管,取下留置针的针尖保护套;保持针座与静脉之间成15°~30°角,以直刺的方式进针,观察血液的.流入情况,将软管送入静脉内,之后抽出针芯并将其放在锐利物品放置箱;打开输液开关,检查滴注是否通畅,之后将无菌贴膜覆盖在穿刺口,再用透气纸胶布缠绕两圈加以固定。第三,封管。一般而言,儿科通常是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其方法为:取用3~5毫升封管液,通过输液针头将其缓慢推注至管腔,先推注2~3毫升,之后一边推注一边将输液针头拔出,但必须保留少段针头在肝素帽内。推注和拔针头的速度应缓慢,从而保证封管液充满管腔。在封管液只剩下毫升时,使用小夹子将延长管夹住,之后将针头完全拔出[3]。第四,留置时间。一般情况下应留置3~5天,但是为了避免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留置3~4天。
临床观察与评价。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情况,并记录穿刺成功率;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患儿无法自诉的由家属代替回答。
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穿刺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60例患儿全部穿刺成功,且均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有例患儿穿刺成功,其中一次穿刺成功49例,再次穿刺成功4例,穿刺成功率为。经比较,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χ2=,P<)。
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3讨论
儿科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往往是输液穿刺工作没有达到患儿及其家属的要求,其中尤以反复穿刺最为明显和常见。儿科患儿血管细,并且配合度又比较差,因此采用常规穿刺之后总是会发生穿刺不成功的情况,损伤患儿细小的血管。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中采用了另一种输液方式,即静脉留置针。本次研究即针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对比了静脉留置针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护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患儿其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本次研究中,静脉留置针护理包括血管和留置针的选择、静脉留置针的固定与穿刺、封管、控制留置时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显得科学、合理,因此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所受痛苦大大减小。综上,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邓汝男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曹秋花,王淑霞.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2(02):147-148.
[2]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20(33):180-181.
[3]唐科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34(08):233-234.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血液保护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血液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穿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得到了患儿家属和护理工作者的青睐。但因小儿好动、不易
护理毕业论文范文如下: 范文一: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