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贝辣
研究进展类论文写法如下:
1、引言部分:包括对研究背景、意义方面进行展开创作。依据研究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显研究的综述目的的意义、问题背景、文献研究的范围等重要信息。
2、正文部分: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对研究的现状、内容、方法、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表述,可以更加明确研究方向,方便方便导师对研究内容的快速了解,并且需要阐述研究的创新点。
3、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表述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可以具体描述尚未解决的问题。要具备创新性,不是照搬,要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具有评述性,通过述归纳总结,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者趋势的说明。总结目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新的研究设想和研究内容。
4、文献部分:列出参考文献,使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增加依据,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要注意格式正确,保证格式不出错!
在创作文献综述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逻辑清晰,要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前人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必须做到具有逻辑性!要记住,广泛阅读是基础,逻辑分析与归纳是关键,表达是最后的完美呈现。
种菜的阿布
1. 朱生博,王岩*,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生态学杂志,待刊.2. 王小冬,王岩*,王伟良,董向全,朱升博.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化学因子特征.水产学报,待刊.3. 林青霞,王岩*,高吉华,朱生博,王伟良.2007.不同地区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水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待刊.4. 高吉华,王伟良,王岩*,王小冬,林青霞,朱生博.2007.吊养在池塘不同水层中的三角帆蚌的生长.淡水渔业,37(4),待刊.5. Wang Y*, Kong L, Li K, Bureau, D P. 2007. Effects of ration level and feeding frequency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reared in net pens. Aquaculture, in . Cui Z, Wang Y*,Qin J. 2007. Temporal changes in body mass,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gibel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dur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3(3), . Guo J, Wang Y*, Bureau D P. 2007. Inclusion of rendered protein ingredients to substitute fish meal in diet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Nutrition, 13(2), . 熊瑛,王岩*. 2007.分级对银鲫生长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水产学报,31(2),. 李翠,王岩*. 2007.异育银鲫经过在低温下绝食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4(1). 崔正贺,王岩*. 2007.初始体重差异对异育银鲫补偿生长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8(1) . Wang Y*, Kong L, Li C, Bureau D P. 2006. Effect of replacing fish meal with soybean meal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61, . Wang Y*, Guo J, Li K, Bureau D. 2006.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levels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 Wang Y*, Guo J, Cui Z, Bureau D. 2006. Replacement of fish meal with rendered animal ingredients in feed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 Cui Z, Wang Y*. growth of group-held gibel carp,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Aquaculture Research, 37, . 王岩*,王小冬,董向全,王伟良.2006.利用配合饲料饲养三角帆蚌的试验.淡水渔业,36(4),. 孔令军,王岩*.2006.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停喂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3(4),. 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王岩*. 2006.放养和管理方式对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3),. 郭锦路,王岩.2005.鱼类廉价蛋白源的研究进展.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4(3),. 李蕾,王岩*,楼宝.2005.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影响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和生产量.中国水产科学,12(3),. Wang Y*, Cui Y, Yang Y. 2005. Partial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1(5), . Wang Y*, Li X, Qin J. 2005.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ood conditions on a euhaline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Daday (Cladocera: Moinidae). In Larvi 2005. European Aquaculture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36, . 王岩.2004.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化:概念、原理与方法.水产学报,. 28(5), . Wang Y*, Cui Y, Yang Y. 2004.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following restricted feed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22(4), . 王岩*,李轩.2004.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水产学报,28(3), . 陈桃英,王岩*,黄长智,胡师衡,张俊.2004.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应用生态学报,15(7),. 王岩*,崔正贺.2003.鱼类补偿生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2(3),. 王岩.2003.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4(2),. 王岩*,何志辉.2003.海水鱼类和甲壳动物活饵料培养的研究进展.《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海洋出版社,. 陈桃英, 王岩*.2002.连续孤雌生殖对蒙古裸腹溞生殖能力的影响.水产学报,26(6),. Wang Y*, Cui Y, Yang Y. 2002. Reduced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at an intermediate stocking density.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4), . 王岩.2001.海水养殖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海洋与湖沼,32(3),. 王岩*,何志辉.2001.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能力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2(1),. He Z, Qin J, Wang Y, Jiang H, Zhao W. 2001. Biology of Moina mongolica (Moinidae, Cladocera) and perspective as live food in marine fish larvae: review. Hydrobiologia, 457, . Wang Y, Cui Y, Yang Y. 2000.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Aquaculture,189,. 王岩,张鸿雁,齐振雄.2000.海水实验围隔中放养罗非鱼的生态学效应.海洋学报,22,(6),. 王岩.2000.福寿鱼生长率与体重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5(2),. 王岩,何志辉.2000.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发育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1(1),. 王岩,齐振雄.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水产学报,23(4),. 王岩,张鸿雁.1999.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0(4),. 王岩.1999.不同养殖方式对海水围隔底泥中有机碳和氮磷含量的影响.海洋科学,(4):. 王岩,张鸿雁.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浮游生物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6(3),. 王岩,张鸿雁.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水产学报,23(2),. 张鸿雁,李德尚,王岩.1998.海水池塘中放养罗非鱼对池塘浮游生物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6(3),. 王岩,何志辉.1999.温度对蒙古裸腹溞耗氧率的影响.汕头大学学报,14(1):. 王岩.1999.论对虾池混养中的几个问题.台湾海峡,18(1),106—. 何志辉,王岩,崔红,郭礼中,钱红.1998.在海水中大量培养蒙古蒙古裸腹溞的研究.水产学报,22(增刊),17—. 王岩,张鸿雁,齐振雄.1998.海水养殖实验围隔中海洋原甲藻水华的发生及影响.水产学报,22(3),218—. 赵文,王岩,何志辉,秦克静.1998.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3.盐池.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3(3),9—. 王岩.1998.中国对虾、罗非鱼和海湾扇贝对海水实验围隔悬浮物沉积的影响.海洋科学,(5),1—. 张鸿雁,李德尚,王岩.1998.缢蛏对对虾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8(2), 210—. 王岩,齐振雄.1998.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氮磷收支.汕头大学学报,13(2):71—. 王岩.1997.枝角类摄食生物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动物学杂志,(6),45—. 王岩,何志辉.1997.盐度对蒙古裸腹溞耗氧率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4),8—. 王岩,何志辉.1997.盐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2),1—. 王岩,何志辉.1997.温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1),1—. 何志辉,秦克静,王岩,赵文.1995.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2.北门滩.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0(3),1-. 何志辉,秦克静,王岩,赵文.1993.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1.硝池.大连水产学院学报,7(4),1—. 刘青,赵玉宝,王岩,李永函.1992.吉林镇赉高产鱼池浮游生物的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6(3,4),14—. 王岩,钱红.1992.不同温度、食物和光照条件下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初步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6(2),70—. 王岩.1992.我国北方虾池中天然饵料的利用问题初论.199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讨论会暨海马科技活动会论文集,354—. 何志辉,秦建光,王岩.1988.蒙古裸腹溞在我国的发现及分布.大连水产学院学报,3(2),9—14.
yuxinchen008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
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生活中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那他到底是何方妖孽呢?禽白血病(Avian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
鱼鳞病目前不能完全根治,只要不乱用药还是可以治好的,重要的是对鱼鳞病有正确的认识,用对药了鱼鳞病也是很容易治好的!
疾病简介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编辑本段]疾病类型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
汗。。不会写。。你自己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