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7

骆驼非洲
首页 > 医学论文 > 偏瘫病机辨证分析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孙美霞11

已采纳

一、病因病机

首先介绍中国古典医籍中对脑血管病所致偏瘫认识的源流。《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偏枯”、“偏风”、“风痱”,其表现与脑血管病导致的偏瘫一致。关于病因,《素问风论》记述: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记述: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记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由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正气不足而为外风所中。《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冰注:“三阳谓太阳小肠及膀胱之脉也”,“三阴谓脾肺之脉”,“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发痿易”,《素问大奇论》说:“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王冰注:“外鼓谓不当尺寸而鼓击于臂外侧也”。以上不难看出,纵无外风,有脏腑气血虚实之变也可致本病。《灵枢热病》说:“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肉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对本病的针刺治疗原则及预后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概括起来,《内经》时期对偏瘫发病机制的认识可分为二:一为正气不足,为外邪所中,即“正虚邪中”说;一为虽无外邪侵袭,但由种种原因而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经脉壅滞而致,即“本气自病”说。

汉代《金匮要略》对本病症状及某些症状的发生机制做出了细致的描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并把本病按轻重程度分为四型:“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金匮要略》只着重强调了《内经》的“正虚邪中”说,而对“本气自病”说未予阐发。在治疗学上,该篇治瘫方中有侯氏黑风散、续命汤及三黄汤,也基本是以“正虚邪中”说为理论依据所制。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把偏瘫列入“风病诸候”,认为其病因是“风气中于人也”,对中风病候的描绘颇为详尽,其中与偏瘫有关者包括“风痱候”、“风猥退候”、“风偏枯候”、“风半身不遂候”、“风口候”等。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方》记载了几十首治疗偏瘫的方剂,丰富了中医偏瘫治疗学的内容。其中许多方剂的组成药物较多,这些药物大体可分为四组:

发表祛风药、补益气血药、温热药、苦寒药。如《千金》大续命散,发表祛风者有麻黄、防风;补益气血者有人参、当归、川芎、获苓、甘草;温热药有乌头、桂心、蜀椒、干姜;苦寒药有石膏、黄芩。其祛风及补虚药并用,显然是接受了病因学上的“正虚邪中”说。除大续命散外,《千金要方》的八风散、大八风汤、鲁王酒、独活煮散及《外台》的续命汤、八风续命汤、西州续命汤、八风九州汤、麻子汤等都具有以上特点。此外,《千金》肾沥汤虽然也记述“肾虚为厉风所中”,但方中除防风外,还包括羊肾、黄芪、人参、茯苓、当归、白芍、元参、甘草、五味子等补益药,并包含肉桂,而无石膏等苦寒药,为一首大补之方,可谓开创了补虚治疗偏瘫之先河。两部著作中方剂的又一特点,是瘫证与痹证往往同治,如《千金》记述八风散“治八风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历节疼痛”,《外台》记述“八风九州汤”疗“半身不遂、手足苦冷或不随,或俛俯屈伸难、周身淫淫痹、四肢不收”。虽然异病同治也符合中医治疗原则,但没有严格区分瘫证与痹证,不能不说是唐代医家的不足之处。

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圣济总录》等也沿袭了偏瘫的“正虚邪中”说。《三因方》认为,邪风“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圣济总录》说:“若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筋脉无所禀养,复遇风邪外搏,肤腠流传,筋脉纵缓则肢体摇曳”,与此同时,《圣济总录》还强调了偏瘫也有不因于外风者,“皆由气血内耗,肝肾经虚,阴阳偏废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药过度,亦使真气内动,荣卫失守,一身无所禀养而致然也”。在治疗学上,《三因方》较有代表性,其小黄芪酒、排风汤等的药物组成特点类似于《千金》大续命散,而铁弹丸及舒筋保安丸等所用药物则不同于《千金》和《外台》,使用了祛风湿类的威灵仙、木瓜、松节、白花蛇、乌梢蛇及平肝熄风类的天麻、白僵蚕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没药、五灵脂、自然铜等药物。此外,治疗“风气不顺,手脚偏枯”,“腿膝挛痹,筋骨疼痛”的乌药顺气散,使用了乌药、枳壳、橘皮等理气药。继《千金》肾沥汤之后,《三因方》的仁寿丸可称为大补肝肾治疗偏瘫之良方。

金元医家在偏瘫发病机制的认识上有所突破。刘完素说:“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来风邪,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热气大盛郁滞不通”,“偏枯由经络一侧得通,否者痹而瘫痪也”;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壮者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心法》则认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虽然以左右辨瘀血的认识过于刻板,但明确提出痰积、瘀血致瘫的病机,则是阐前人之未发。在治疗学上,刘完素主张用川芎石膏汤“清神利头、宣通气血”;朱丹溪则主张“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汤、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此外,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及金元时期的其他医家张元素、罗天益等都主张“外有六经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便溺之阻格,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实际上,在强调“非外来风邪”的同时,在偏瘫的病因方面也接受了“正虚邪中”说,即承认有因外风而致偏瘫者。

明代的《景岳全书》强调:“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然气血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缓纵废弛;气中无血则病抽掣拘挛”。“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无血者宜三阴煎,或大营煎、小营煎之类主之;无气者宜五福饮、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此可谓集温补派治疗偏瘫的理法方药之大成。在强调因虚致偏瘫的同时,景岳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治疗偏瘫应辨证论治,照顾兼证:“通经佐使之法不可废”,“凡风闭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黄、桂枝、柴胡、羌活、细辛、白芷之属是也;寒凝者宜热而通之,如葱、椒、桂、附、干姜之属是也;热燥者宜凉而通之,如芩、连、栀、柏、石膏、知母之属是也;湿滞者宜温利而通之,如苍术、厚朴、茵陈、萆薢、五苓之属是也;血滞者宜活血而通之,如芎、归、牛膝、红花、桃仁、大黄、芒硝之属是也;气滞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乌、沉、枳、藿之属是也;痰滞者宜开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黄、天竺黄、朱砂、海石、玄明粉之属是也;气血虚弱者宜温补而通之,如参、芪、归、术、熟地、构杞、杜仲、牛膝之属是也”。至此,偏瘫的治法日臻完善。

明清时期的其他医家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法处方,大体没有超出上述范畴。

综合古代医家所论,尽管多种原因可致偏瘫,但其最终发病机制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筋失所养,一为经络阻滞,此二者为导致偏瘫的直接因素。

二、辨证用药

偏瘫的辨证分型及治法处方大致如下:

(一)风中经络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肌肤不仁,有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肉桂6g,麻黄5g,防风10g,防己12g,人参10g,黄芩10g,甘草10g,当归12g,川芎10g,杏仁10g,炮附子10g,生姜5片。

方中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等祛风通络以开其表。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炮附子、肉桂以助阳气。川芎、当归用以调气血,使正气复而邪气去。外邪不解则里气不和,每易郁而生热,取黄芩之苦寒以祛标之热,作为反佐。

(二)腑气不通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有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滑。

[治法]泻下通腑。

[方药]三化汤:大黄5~10g,枳实10~15g,厚朴10g,羌活10~15g。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腑;枳实、厚朴苦温,行气除满。三药合用共奏泻下通腑之效。羌活为祛六经未尽之邪而设,已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可去之。此方为攻逐有形之邪而设,若药后微泻则停服,以免过下伤正。

(三)气虚痰阻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口眼歪斜,痰多,面色萎黄,四肢倦怠,或见头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或弦而无力。

[治法]益气豁痰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减:竹沥、胆南星、半夏各5g,陈皮15g,茯苓10~15g,炙甘草5~10g。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气机不畅则痰凝,痰凝则气机更为之阻,用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健脾,助茯苓化湿消痰。胆南星燥湿化痰,竹沥清热消痰。诸药合用,可健脾化痰,祛湿通络。

(四)气虚血瘀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或见疼痛,舌质暗有瘀斑,或舌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虚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赤芍1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生黄芪30~60g,地龙6g。

方中黄芪益气,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地龙通络。合而使之,使气得复而帅血以行,脉络通而偏瘫愈。

(五)气滞经络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胁肋胀痛,善太息,脘腹满闷,得矢气稍快,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而有力。

[治法]行气活络。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15g,甘草10g,白芷10g,乌药10g,青皮10g,陈皮10~15g。

方中参苓术草为四君子汤,是补气名方,可用于气滞并有气虚症状者,并可防止行气药用久而耗气;乌药、青皮、陈皮行气而通络;白芷有散风除湿通窍之效,可加强理气药之功能。

(六)热邪壅盛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踡不遂,或口眼歪斜,颜面潮红,口渴喜冷饮,或见发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泄热通络。

[方药]凉膈散:生大黄5g,芒硝5g,甘草10g,栀子10g,薄荷10g,黄芩10g,连翘15g,竹叶10g。

方中大黄、芒硝有清下燥热之功,无便秘者可去之。栀子、黄芩清热泄火;重用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竹叶清疏肺胃心胸之热。诸药合用,可清无形之热邪而使经络畅通。

(七)气血两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或苍白肿胀,面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爪甲枯脆不华,舌质淡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党参10~15g,白术10g,茯苓10~15g,甘草5~10g,熟地15g,川芎5~10g,当归10~15g,白芍10g。

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合而用之使气血两补,筋有所养而治偏瘫。

(八)肾阴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或见挛卷,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6~10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6~10g。

《医方论》说:此方“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山萸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诸药合用使肾阴充而筋有所养。

(九)肾阳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不收或见苍白肿胀,面色白,形寒畏冷,手足不温,或二便失禁或癃闭,舌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两尺弱。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八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6g、炮附子5~10g。

方中肉桂、炮附子为温补肾阳之主药,六味地黄丸为佐辅之药。诸药合用以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义,使肾阳充而筋有所养。

(十)肝风挟痰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头晕或头痛,或舌强言蹇,或急躁易怒,或见多痰,或肢体麻木,舌苔白腻,脉滑或弦。

[治法]熄风祛痰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味:怀牛膝20~30g,生赭石20~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0g,白芍10g,玄参15g,天冬15g,生甘草5~10g,川楝子5~10g,生麦芽5~10g,青蒿6g,竹沥10g,胆南星10g。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以折亢盛之肝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潜阳镇逆,柔肝熄风;肝阳上亢则腑气可能随之而上逆,用赭石以降逆平冲;玄参、天冬可壮水滋肝阴以制肝阳;青蒿、川楝子泻肝之有余;青蒿配麦芽疏畅肝气;胆南星、竹沥清热涤痰;甘草调和诸药。

(十一)肝肾亏虚

[辨证要点]肢体缓纵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耳鸣耳聋,两目昏花,爪甲枯脆,毛发易脱无华,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地黄饮子加味:生地15g,巴戟天10g,山萸肉10g,石斛12g,五味子10g,肉桂5g,茯苓10~15g,麦冬12g,石菖蒲15g,远志12g,生姜5片,大枣5枚,薄荷10g,加女贞子12g、枸杞子12g。

方中生地、山萸肉滋补肝肾;茯苓、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宣窍化痰;少用薄荷利咽膈;佐以姜枣调营卫;女贞子、枸杞子补肝肾;巴戟天、肉桂温肾阳;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

诸药合用,肝肾并补而使筋有所养而偏瘫渐愈。

以上所述的中风后偏瘫辨证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国古典医籍为依据,并结合临床实践,归纳而成的大致规范,临床实际情况则更为复杂。或可两证并见,或所见症状也可能会超出以上范畴。如气虚血痕者可以挟痰,或兼见阴虚症状。除上述证候外,偏瘫还可见痰火阻络者。

总之,对病人需要个体化分析,“有是证则用是药”。另外,同为气滞经络型偏瘫,古人也有用逍遥散治愈者;同是气虚痰阻型偏瘫,古人也有用补中益气汤治愈者;此外,同一偏瘫病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见证候也可以不同,因此,应当始终把握辨证施治的原则。

三、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偏瘫的作用不仅在国内医学界得到了承认,国际期刊也有报道,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有促进作用。

偏瘫的针刺疗法可以概括为头针和体针。

(一)偏瘫的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包括焦氏头针法、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头部穴位透刺法和头部围针法等。

这里简要介绍焦氏头针法在偏瘫治疗中的应用。

针对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选用对侧的运动区;若有感觉障碍则选用对侧的感觉区;有运动性失语,选用病灶侧运动区的下2/5;有感觉性失语,选用病灶侧的语言二区;有失用症,则选病灶侧的运用区;有平衡功能障碍,可选用病灶侧或双侧的平衡区;伴有高血压可选用单侧或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如果下肢麻木、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可选用对侧的足运感区。

由于大脑皮质各功能区之间存在复杂的纤维投射联系,因此对于偏瘫,除焦氏运动区之外,可以选用其他一些穴区,如感觉区,也可能对运动区皮质产生影响,以加强针刺效果。由于焦氏头针的核心观点是刺激头皮穴区能够直接兴奋穴区之下的脑皮质,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刺激脑内病灶在头皮上的投影区,其效果可能更为理想。此外,头针治疗时采用透刺法可以加大刺激区域,加强刺激强度,从而提高疗效。

(二)偏瘫的体针疗法

1.偏瘫患肢的局部取穴原则上在偏瘫肢体取穴,通过针刺以改善其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

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阳池、中渚、合谷、后溪等;下肢取环跳、风市、髀关、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丰隆、绝骨、三阴交、解溪、太冲等;中枢性面瘫,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四白、阳白、迎香、人迎等。另外,对一些其他并发症,如抬肩困难,取极泉、肩贞;头痛、眩晕,加风池、太冲;语言蹇涩,加廉泉、哑门、金津、玉液;饮水呛咳,加风池、完骨、翳风、天容、廉泉。

一般说来,新病、实证用泻法;久病、虚证用补法;虚实错杂或虚实不明显,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一次,得气留针30min。一般30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7~10d。

2.偏瘫的辨证施针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学重视个体化的特点。在偏瘫的针刺治疗过程中,也应当实施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面列出一些证候应选用的穴位,以供临床参考。

风中经络:治以祛风通络,可用风门、列缺、大椎、风池等。

腑气不通:治以泻下通腑,可用合谷、大肠俞、天枢、内庭、下巨虚等。

气虚痰阻:治以益气豁痰。益气用气海、膻中、脾俞、肺俞、章门、公孙、中脘、足三里;祛痰用丰隆、太渊、脾俞、肺俞等。

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益气用气海、膻中等同上;活血用血海、膈俞等。

气滞经络:治以行气活络,用膻中、期门、太冲、阳陵泉、中脘、足三里等。

邪热壅盛:治以泄热通络,用风池、合谷、曲池、大椎等。

气血两虚:治以补益气血。补气用气海等同上;补血用中脘、脾俞、膈俞、血海。

肾阴虚:治以滋补肾阴,用太溪、三阴交、复溜、照海、阴郄等。

肾阳虚:治以温补肾阳,用肾俞、命门、气海、关元、三焦俞等。

肝风挟痰:治以化痰熄风。熄肝风用太冲、行间、照海、阳陵泉;化痰用丰隆、肺俞、太渊等。

肝肾阴亏:治以滋补肝肾,用曲泉、肾俞、肝俞、命门、复溜等。

以上诸穴,均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实施补泻手法。

3.偏瘫的分期巨刺长期以来,采用体针治疗偏瘫多选择患侧穴位。近年,非偏瘫侧肢体的穴位也开始被逐步应用到针灸治疗之中。针刺非偏瘫侧肢体穴位,符合《灵枢官针》所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巨刺方法。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报道,对于偏瘫病人,巨刺的疗效优于针刺瘫痪侧穴位。

《金匮要略》记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明确指出肢体瘫痪是“邪在于经”所致,即病邪入经,导致经脉不通,而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针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疏通其经脉。一侧肢体瘫痪的原因,是本侧经脉发生阻滞。《金匮要略》在论述面瘫病机时的论述是“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也就是说,发生经脉阻滞的一侧肌力下降,非瘫痪侧的肌张力相对增高,牵拉患侧而造成面瘫。因此,对偏瘫侧肢体采用体针疗法,能够发挥调节经络,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

《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所谓气至,即以针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即针刺调动经脉之气以驱邪。如果“真气去,邪气独留”,则针刺无从调动经络之气,难以达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由于经络的气血阴阳彼此贯通,采用巨刺法,针刺非偏瘫侧,能够调动偏瘫侧同名经络的气血,较容易实现“气至而有效”。

临床工作中,可以参照Brunnstrom分级,判定何种情况属于“真气去,邪气独留”,而宜采用巨刺法。一般说来,偏瘫的恢复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低或消失;②腱反射出现或增强,肌张力增高;③出现联合反应;④出现自主运动,但其运动模式为协同运动;⑤出现选择性运动;⑥动作进一步协调和精细。根据临床经验,出现联合反应之前,属于“真气去,邪气独留”的阶段,应采用巨刺法;出现联合反应,但尚无自主运动时,可以认为患侧肢体的经络之气还比较微弱,针刺尚不足以调动它达到祛邪的目的,可以采用针刺双侧肢体穴位的方法;当患肢出现自主运动之后,一般宜针刺患侧。

巨刺法可以促进联合反应和自主运动的出现,从而加速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进程。

然而,对于脑内病灶范围较大,甚至广泛波及额叶、颞叶及顶叶的病人,即使可以采用巨刺疗法诱发联合反应,促使偏瘫侧肢体出现自主运动仍然比较困难。

4.拮抗肌取穴针刺以治疗偏瘫的患肢痉挛在偏瘫恢复过程中,相当数量的病人会出现患肢痉挛,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是常见的障碍。

针刺可能对局部肌肉产生易化作用,因此,治疗时应当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用针刺穴位。多项临床观察显示,在痉挛肌群的拮抗肌处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可以缓解偏瘫患肢痉挛。

如果上肢屈肌痉挛,则取患肢的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中渎、三阳络、外关、支沟,腕、指屈曲则取阳池、中渚。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

如果下肢伸肌痉挛,则取患肢的殷门、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承筋。每次取2~3穴。

足下垂,则取解溪、冲阳、陷谷、丘墟,每次选1~2穴。

足内翻,则取光明、悬钟、丘墟、昆仑,每次取1~2穴。

下肢屈肌痉挛,则取伏兔、阴市、梁丘、丰隆、上巨虚等。

上肢伸肌痉挛,则取曲泽、郄门、间使、内关等。

病人肢体肌张力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全面考虑。例如,针刺治疗时也应注意采用合理体位。

四、推拿治疗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力学作用对治疗部位如肌肉、肌腱等产生直接的治疗效果,也可以经过感觉输入,通过神经系统发挥对机体的调节效应。按照中医学认识,推拿疗法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从而促进病人恢复。

病人可于卧位或坐位接受推拿疗法。可首先进行头颈部推拿,沿经络走行方向施加手法,往复数次,并逐步增加刺激强度,以病人自觉有酸胀痛感为度。

上肢推拿多从肢体近端开始,可对瘫痪侧肩部进行按、揉、拿、法等操作,然后沿上臂向下至肘部,按揉曲池、尺泽、手三里等穴,力度可逐渐加大(但如出现肢体痉挛,则应减小刺激力度),继而推拿前臂肌肉及各个手指。推拿可以配合病人肢体的主动运动。

推拿下肢多按照腰部—下肢近端—足部的顺序进行,可首先点按肾俞穴、环跳穴,再采用法推拿大腿、小腿数遍,然后点按委中、承山、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逐渐加大力度(但如刺激穴位引起痉挛,则应适当减少力度),最后推拿太溪、昆仑、涌泉等足部穴位。

五、并发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一)失语

现代医学认为,失语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病人在无意识障碍情况下,对交流符号的运用和认识发生障碍,即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大体可分为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等类型。在中医学中,失语属于“音痱”、“哑风”、“风懿”、“舌强不语”、“语涩”的范畴,病机较为复杂,基本可归纳为风、火、痰等病邪伤及心、肝、脾、肾四经。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故损伤心脉会出现舌强,语言蹇涩不利。脑为元神之府,气血不通,髓海空虚,火邪痰瘀乘之,流窜

357 评论

rainbaobao1116

如果有方法让这些偏瘫病人康复的话,你乐意帮助他们吗?

280 评论

人才征服沪

1.偏瘫初起;立刻送医院救治,争取在有效时间内溶栓,降血压、降血脂、利尿、降颅压、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脑水肿及坏死,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减少后遗症。2.病情稳定大约需要一个月,视病情而定。继续治疗原发病。尽早加用中药康复治疗,是本病治疗关键之关键。第三,有些病人经上述治疗后,乃留下一些后遗症 。3.必须坚持继续康复治疗,加强体能锻炼,直至症状消失或改善。

141 评论

牙牙大少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针对中风所遗留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中很多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低频脉冲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科室近期根据中医《内经》中很多思想,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的作息时间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配合饮食调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住院病人120例,全部病例选择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体征,并全部经CT或MRI证实,西医确诊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医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均属中经络。辨证分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5~80岁,平均(±)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9岁,平均(±)岁,2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 05)。

诊断标准 以上所选全部120例病例均符合下面中医、西医诊断及康复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康复评定标准:肢体功能Brunnstrom分级评价:1级:无随意运动及腱反射。2级:腱反射出现或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但随意运动不明显。3级:出现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进一步增高。4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5级: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6级:速度及灵巧基本正常。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保持、被动ROM训练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当患肢肌力恢复达2~3级时即开始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和坐位到站位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健、患侧重心转移训练和步行训练。当瘫痪上肢功能恢复达Bounstrom Ш级以上时,将作业疗法(OT)作为核心训练内容。在此OT训练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以ADL及促进心身健康的娱乐活动为要旨的训练。在ADL训练方面从上肢伸直外展→手指抓握控制练习→进食动作→穿脱衣裤动作→大小便完成动作→刷牙→练习。

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轻松、愉快而易于完成的台上活动为宜。如选一个轻质量的球进行拍球、接球、折纸、开锁活动等。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45min/d的康复训练活动,并教会陪护(家属)人员,主动协助训练2~3次/d。

治疗组治疗

临床指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临床指导患者:春季患者晚睡早起,多做在开阔的庭院内活动,放松形体,同时使人的精神意志疏达宣发,以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的炎热,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外向,但不发怒,使夏日过盛的阳气能泄越于外而不致郁积体内。秋季应早睡早起,使意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来缓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冬季应早睡晚起,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要注意避寒就温,但不要过多出汗而耗夺阳气。总的指导原则即是:春夏季节应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为病,秋冬季节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另外按照中医《内经》中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将康复治疗项目分为3种类型,即阳性、阴性以及综合性治疗。

阳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旺盛阴气渐弱的时相(上午),实施较小的练习负荷可对机体形成较强的运动刺激,且对高级智能的治疗因机体阳气逐渐旺盛,“阳气充盈,脑海乃固”,故在上午我们选择活动量较小的言语治疗,认知训练,作业疗法等治疗。

阴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渐强的时相(下午),实施较大运动强度的刺激,如运动疗法,站电动起立床,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

综合治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取其长处 ,在阴阳中再分阴阳,将以上各种治疗在不能严格按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时,根据阴中阴阳,阳中阴阳的理论尽量在阳气旺盛时做阳性治疗,在阳气衰退时做阴性治疗。

观察方法 根据诊断标注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情况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运动已基本正常。显著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3个或以上阶段。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1~2个阶段。无效:偏瘫肢体运动阶段无提高。

2组治疗效果 从表1中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5),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表1 2组偏瘫肢体疗效对比

4 讨论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经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的最早记录和应用,为后世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学基础,而现代时间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当生命体的生物节律处于不同的相位时,机体对外周相同性质和数量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时间生物学效应。生理科学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条件下,身体对外周的刺激,可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生理学效应。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时间生物学规律,根据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因时制宜,有目的地选择不同时机对机体进行运动、感觉等刺激,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生理震荡高峰,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状态,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康复理论来看,进入Brunnstrom4~5级,已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尤其重要,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同时,给与正确的时间及锻炼引导,使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顺序恢复,逐渐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211 评论

零下十三月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皮肤湿疹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

    虎妞198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病因和病机辨证分析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白兔糖vov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面瘫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临床上面瘫风寒型、风热型,和气血不足型,这三种类型的面部表现几乎相同。风寒性的面瘫有流清鼻涕等外感风寒的表现,其舌脉特征为舌淡、苔薄白、脉浮;风热型的面瘫有流脓

    旭子如风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新冠中医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

    伊斯忐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医偏方分析病机论文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

    满天星RF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