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4

刹那恍惚28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药学杂志社社长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米拉妹妹12

已采纳

陈志良教授曾主编、主审专著5部,其中2003年主编出版的"军事药学"是全国第一本用于军事方面的药学书籍。至今发表论文56篇。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获第一军医大学科技成果重奖123万元。

1、新药设计与新药评价。

代表论文

1、心脏靶向超声造影剂空气白蛋白微球的研究(1), 1999,20(1):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新型载体聚己内酯对盐酸丁螺环酮缓释片释放的影响, 2007(2):125, 中国药学杂志;

3、Antitumor effect of polysorbate-80 coated gemcitabine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in vitro and its pharmacodynamics in vivo on C6 glioma cells of a brain tumor model, 2009,1261:91, brain search.

学术专著

1、军事药学, 2003,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年起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二类新药东冠注射剂的研究,2001年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199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一类新药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注射剂的研究,2006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获863课题等各类重点资助课题基金多项。

陈志良教授主编和主审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1998年获全国首届中国药师杰出新秀奖,1999年、2000年2次获中国药学发展基金与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药学提名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和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医院优秀管理奖,2004年获广东省颁发的丁颖科技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志良教授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临床药理教研室主任,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先后受聘为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专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专家组专家,国家新药评审和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等级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

"造福患者,是我最大的希望"

提起陈志良教授,人们首先会和早期的"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胃必宁片"和"尿毒清"等耳熟能详的新药联系在一起。他对药物剂型及质量控制标准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使这些造福大众的新药得以面世。其中,"尿毒清"的研究还获得了1994年国家新药基金资助,1997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此以后,陈志良在药学研究领域又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主持的"5%的人血白蛋白造影剂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生物制剂二类新药的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以980万元转让;现主持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FCT-188白蛋白微球研究,获国家新药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为广东省高科技重点资助项目,目前已成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正准备申报一类新药。去年,他主持研究的"用于制造超声诊断造影剂的制备液及用其制备造影剂方法"又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填补了国内医院药学在这一奖项的空白,并获重奖50万元。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对比超声研讨会上,王新房教授等十几位专家曾集体签名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这种造影剂尽快上市。

在这些荣耀背后,必定有巨大的付出。但谈起这些,陈志良并不显得很激动:"我只是做了一些工作,国家给予我那么多荣誉,这是党和国家、人民对我的认可。拿奖时兴不兴奋?当然兴奋。我获得突破了才拿到这些奖。但是这些奖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我研究出来的东西,能为患者解决多大痛苦,能为人类带来多大幸福。造福患者,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

陈志良还有另外一个希望:"这几年每次省科技厅开茶话会什么的,医院药学方面总是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连科技厅领导都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我的希望。就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来讲,不外乎三条路:一是保障供给;二是临床药学服务;三是药学科研。但是仅仅满足于前两者的日常工作是不够的,因为具备贴近临床等优势,医院药剂科做新药研发有着很好的前途。而且,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国内生产的药品中,抗生素目前基本都是仿制药,我国在这块如果不努力去突破,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科研人员最怕项目' 流产 '"

1970年,刚满20岁的陈志良走出了湖南乡村,参军入伍,来到了南方医院。陈志良说,这是他人生中一次最大的转折。在组织的关怀下,他被选派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深造,在此期间,陈志良立志要从事一生的科研工作。他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三大原则:一是不要被人瞧不起,二是不要白活一辈子,三是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

毕业后,陈志良回到南方医院药学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难,孩子小、房子小,一个月才拿50多块钱,还要几代人吃,工作条件也不能和现在比。每每攻克一个药学难题,陈志良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他经常整晚整晚地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看书、查资料、写东西。更考验他的是,开发新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攻克下来非得十年八年不可。

谈到科研,陈志良总喜欢打一个比喻:最伟大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十月怀胎,每天都要惦念著肚里的孩子出来后会是怎么样,这十个月里不管有多辛苦,她都会挺下来。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也就像是"十年怀胎",从立项开始,等到结题,才能放心。中间这个过程,就像个紧箍咒套在头上一样。作为课题负责人,要全盘考虑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等,不能做到一半,原料没了或试剂没了。更重要的是,新药研发往往有着很大的风险性,立项的时候就必须评估这个项目在十年或八年后是否在国际上还是一流的,还要评估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验室工作以后,临床试验效果好不好。因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负责人越做到后期就越紧张,生怕项目"流产"。

"压力非常大。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实在是太难了,太苦了,回想起来真是一生坎坷,但是一个人只要喜欢上了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为这个理想去奋斗。"陈志良感慨地说,"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说,中国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要你把东西学深学好了,你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做科研,每项研究都必须思路清晰、构思完整、可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刻苦和毅力,持之以恒,这是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自己不像个现代人"

在陈志良办公室的柜子里,记者发现了很多牛奶和饼乾,原来这是陈志良教授几十年来食谱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办公室里什么时候都有这两样东西。"陈志良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忙于应付一些行政事务,只有晚上和双休日才是他做科研的时间,指导研究生做实验,查文献、看书、写文章等,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睡觉是常事。饿了就吃点牛奶饼乾,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还不会打断思路。就是在平时工作日,陈志良也很少去食堂吃饭,因为他觉得来来回回太浪费时间,大多数时候就打电话叫快餐"外卖"吃。在医药代表的心中,陈志良更是有名的"请不动"。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陈志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家庭。"回想一下,几十年来,我就在结婚前陪妻子去逛了一次街,这么多年都没好好陪她逛个街或旅游什么的。"说起这些,陈志良觉得对不住妻子。这么多年他几乎从来没做过家务,家里老人孩子需要个什么他也不知道。他甚至至今不懂工资卡是怎么用的,工资卡也是妻子拿着,陈志良这些年来从来没进过银行,要花钱都是在妻子那里要现金。

"但她从来都没有怨言,非常体谅我,给了我很大的空间。明年就是我们结婚三十周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陈志良的言语中有一种平淡的幸福。

只会工作的陈志良平时什么娱乐都没有,甚至至今连手机简讯都不会发。逢年过节,他总会收到一堆老朋友的简讯祝福,陈志良就按照来电一个个打电话过去。有时候陈志良自己都笑自己不像个现代人。现在,他也偶尔抽空向别人学着打打"拖拉机"了,"因为一辈子都不会玩,怕将来退休以后没人和我玩。"

陈志良教授是一个不容易激动的人,有着记者想像中的那种谦和、稳重、严谨的学者气质。但他也有激动的时候,只要谈起他的科研课题,从他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中,你都可以感觉到他从内心勃发的热情。

140 评论

Pocky小豆丁

1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2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3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4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5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6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7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8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9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10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11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12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13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14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15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16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17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18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19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20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21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22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23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24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25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26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27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275 评论

茉莉芬芳2008

张天禄张天禄,药学期刊编辑家,《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创办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药学杂志编辑事业,在他长期主编下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荣获国家优秀期刊奖。同名者还有艺术家和明末清初将领。中文名:张天禄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职业:药学期刊编辑家代表作品:《中国药学杂志》个人简历1926年5月12日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退休。生平简介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1张天禄译.苏联药典第一补充版生药检测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张天禄.谈谈药物的保管法.护理杂志,1956,(3):张天禄.抗生素及其应用.护理学习,1958,(2):于忠,张天禄译.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于忠,张天禄译.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86于忠,丁汝训,张天禄译.玻璃与玻璃熔融.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天禄,陈新谦.本草纲目与现代研究.药学通报,1983,18(10):198张天禄.献身于药学编辑事业的陈新谦编审.药学通报,1985,20(12):张天禄,陈新谦.解放前中国药学会分会.药学通报,1986,21(3):张天禄.抗寄生虫病药物;主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11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生平贡献张天禄从事药学编辑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协助药学编辑家陈新谦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处理有关编辑业务。他从1988年担任主编后,继承和发扬历届主编们对药学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为在新形势下办好《药学通报》而奋发工作。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调整了办刊方针和刊物内容,提出将《药学通报》更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全、实、活”(即内容要求“新颖”、“全面”、“实用”、“形式活泼”)的四字方针,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他强调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和各项规定。他认为,质量(包括文章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编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质量。为此,他亲自拟稿约并不断修改完善,对刊物各栏目的字体字号、排版格式、版面设计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以身作则认真执行,从而使刊物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地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办出自己期刊的特色在办刊工作中,张天禄常说,一个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刊物中就很难长盛不衰。他还认为要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读者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选稿。他和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深入基层,到读者当中去,有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还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收集读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参加东北三省人参专题学术讨论会后,为配合研究人员攻关,及时组织并发表了有关人参成分的研究、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还被《中国药学杂志》评为优秀论文。张主编一贯注意发挥编委的作用,定期召开编委会汇报和讨论编辑出版工作,听取编委的意见。凡杂志的重大事项,都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并认真执行。例如,根据编委会意见,自1991年开始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优,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这种做法在他卸任后仍在继续。将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发表改为随正文刊出,也是根据编委的意见改变的。为使刊物反映当代国内外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发挥刊物的先导作用,他认真征求编委的意见,商定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张天禄自干上编辑工作,便与药学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杂志。他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终于结下了丰硕成果。在他担任主编期间,《中国药学杂志》曾连续二次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赞誉,成为一位知名的药学编辑家。主要译著张天禄自50年代从事药学刊物编辑工作以来,深知药学科技书刊要以反映当代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以及科技动态为重要内容,以使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而推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50年代后期就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前苏联的科技书刊。其主要译著有:《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玻璃与玻璃熔融》、《纯化学试剂》等6种共100多万字。他早期编撰的药学小丛书有:《药房工作》、《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工作》、《药用无机化学》、《药用有机化学》等十余种。这些译著和丛书弥补了当时刊物内容的不足,对当时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后张天禄还参加了《中国制药企业概况》、《当代中国的医学事业》、《英汉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近代史》、《化学化工大辞典》、《中华药学大辞典》、《新编药物学》、《现代医院药学》、《药学名词》等十余种书籍的编撰工作。由此说明,张天禄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在编书工作中也硕果累累。文革后开展的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药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春天。张天禄担任主编后,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编辑部开展新工作,拓展为读者、作者服务的领域。(1)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如为了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及病患者掌握新药知识的需要,在张天禄组织下,编辑部将截至1999为止在该刊发表的229种新药资料汇编成册,其后又将近年出现的新药收集整理成新药手册第二册,先后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如为了提高我国药学期刊编辑水平,张天禄曾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两期药学编辑业务学习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期刊编辑部。学习内容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基本知识、编辑的程序,编辑加工要求等。通过学习,学员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提高药学期刊的编辑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国药学杂志》、《成空药学》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成都分会举办了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1994年又在长春举办了第2届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研究进展》,第2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论文集。通过这两次会议,大家交流了大输液生产技术,使大输液,特别是医院药剂科配制的大输液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广告,介绍新设备、新仪器,促进生产、科研和应用。(4)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资料,在纪念《药学通报》创刊30周年时,张天禄组织编辑部人员编辑了《药学通报》1953~1982年(第1~17卷)文题总索引。通过查阅本索引,可以较快地找到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来累积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其他编辑共同编辑了《中国药学会庆祝建国40周年赠刊》,该刊反映了我国药学研究、药学教育、医药事业、军队药学工作、药政管理、学会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国建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要药学研究机构及学会主办期刊的概况。(5)征得学会同意,张天禄积极与各方联系,自1988年开始,《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办了函授药学系,共开设课程14门,连续3年向社会招生。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乡,总数达万余名,仅90年首届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并达到大专水平。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刊物上还辟有专栏发表辅导材料。人物评价张天禄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讲真话,对人对事有意见都能在正当场合下直言不讳。他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较高的荣誉,曾先后被评为密云水库二等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张天禄编审一贯忠诚于人民的编辑事业。坚持学习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药学编辑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地作着无私的奉献。他胸怀坦荡,谦逊谨慎,待人诚恳,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编委,爱护和培养青年人,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今,张天禄编审已是七十余高龄的老学者,但他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止,与药学界同仁共同编著国内尚属空白的《中华药学大辞典》和其他书籍,继续为药学编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340 评论

相关问答

  • 美国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

    Megumi204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医学杂志社社长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

    阿雯雯7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社社长

    1983年武汉医学院本科毕业,1986年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WHO奖学金赴美国Iowa大学学习两年。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

    水里漂浮的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社社长

    胡纪源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的第一线工作,熟练掌握了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技术,擅长治疗头痛、头晕、颈椎病、腰腿痛

    夏沫儿665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社长

    学术版稿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本刊为旬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

    海洋嗨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