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5

红色芍药
首页 > 医学论文 > 温病学伏暑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胃王与王囡囡

已采纳

《温病学》(马健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温病学

作者:马健 编

出版年份:2008-8

页数:262

内容简介: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温病学》由绪论、总论、各论和名著选四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温病学的概念、发展史以及学习温病学的方法及意义。总论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内容有温病的特点及分类、病因与发病、辨证理论、常用诊法、治则和治法、预防和护理等。各论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具体证治,包括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霍乱等病。名著选部分介绍了清代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和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教材的编写力求做到:既能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能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能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既突出重点,又内容精练;既能围绕教学大纲利于教师课堂发挥,又方便学生学习掌握。

211 评论

飞火+流萤

fú qì wēn bìng

insidious pathogen warm diseas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idden exogenous seasonal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insidious pathogenic facto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伏气温病为病证名[1]。指感受外邪后,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热,复为新邪诱发的一类温病[1]。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主,与新感温病初起有表证者不同。伏气源出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1]。《温热经纬》卷二有《仲景伏气温病篇》[1]。临床特征为病发即内热较重,或有显著化燥灼阴的气分或血分征象[1]。症见脉细数或沉数而躁,苔厚腻,或舌赤无苔,溺赤,口渴,发热等[1]。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又当密切顾及津液[1]。

参见温病、春温、伏暑、温疟:

温病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2]。1.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2]。后世泛称“温热病”[2]。《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温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甚,传变较快,容易化燥伤津,后期尤多阴枯液涸等[2]。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2]。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2]。2.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3.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2]。《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成为后世医家“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2]。

春温为病名[3]。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巖三时伏气外感篇》)[3]。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3]。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等[3]。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以表里两解[3]。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3]。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3]。一说本病亦属新感温病(见《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3]。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3]。《类证治裁·温症》:“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伏暑1.病名[4]。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4]。见《严氏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4]。病证轻重与邪伏时间的长短有关[4]。《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初起多由新感引动,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楚,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便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状如疟,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盛于夜,谵语烦躁,渴喜冷饮,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减而胸腹灼热不除,病程久延,速则三四候可解,缓则五七候始除[4]。舌苔白腻而厚或满布如积粉,继则由白转黄,甚则转灰转黑,或糙或干,或焦而起刺,或燥而开裂[4]。亦有初起即寒少热多,日轻夜重,头痛而晕,目赤唇红,面垢齿燥,烦躁恶热,口干不喜饮,饮则干呕,咽燥如故,肢虽厥冷而胸腹灼热如焚,大便多秘,或解而不多,或溏而不爽, *** 如灼,溺短赤涩,剧则手足瘈疭,昏厥不语,或烦则狂言乱语,静则郑声独语,舌色鲜红起刺,剔无苔垢,甚则深红起裂,或嫩红而干光,俟其邪由营转气,苔始渐布薄黄,及上罩黏腻薄苔,如舌红中夹黑苔,或舌红起刺中夹黄黑苔者,症情凶危,本病脉多弦数不扬,治宜视热偏重者,按暑温治疗,湿偏重者,按湿温治疗[4]。2.指病因[4]。《六因条辨》中卷:“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

110 评论

宝宝晨123

本人在听刘景源的温病学视频讲座,所以要买他的讲稿。另外学得张之文的瘟病学讲稿写得更有条理和层次性,所以现在就产并买了。好书不可多得,有了就买吧!

136 评论

相关问答

  • 阴暑与阳暑的病机分析论文

    天气愈来愈热,光是坐着不动,可能就能热出满身大汗,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好像中暑了,但是在西医的角度却会说:「这不是中暑。」可是明明就觉得混身乏力,但医师又说这不是病

    虎呆呆漫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艾滋病的潜伏期论文

    艾滋病的潜伏期没有定论,可以是1年也可以是99年

    sunxiaoyan8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温病学风温论文

    唯一能帮到你的就是把两本讲稿的内容提要贴上来,你自己在考虑一下:中医讲稿系列-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大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

    pisces85031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温病风温的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

    cathyying85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暑温症状病机分析总结论文

    shǔ wēn warm disease in summ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mmerheat warmth [中医药

    挑剔宝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