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5

疯疯丫头315
首页 > 医学论文 > 曾思为医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云里雨里大太阳

已采纳

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走进临床,是一个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实际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马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与病人打交道,即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有效的医患沟通,因此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能对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生的身份相对特殊,他们是一群从学校刚进入医院的特殊医务者群体,他们是学生,同时又是医护人员。很多临床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后都有这样的困惑,他们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不能与病人友好相处。因此临床医学生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尽快适应“学生”到‘‘医护人员”的角色转换,已成为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领域。

1.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

为了调研临床医学生是否能正确处理与病患的关系,笔者专门对浙江中医药大学150名临床医学生和150名患者进行“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及医患矛盾处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涉及或引发医患沟通冲突事件多达,但更令人担扰的是,近92%的临床医学生都表示在面对病人时,不知如何与病人交流,不知如何与之建立较和谐的医患关系,更不知如何及时应对和处理已存在的医患冲突,更有甚者害怕与病人接触。医患沟通技能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临床医学生对就医信息表达不清楚、不全面。有近85%的病人表示听不明白或很难理解医护人员口中描述的医学专用名词,同样,有近89%的医学生表示不知如何用通俗语言描述或解释相关医学现象。

(2)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时极少使用礼貌用语。在与病人沟通中,仅有12%的医学生习惯性使用‘‘你好”‘‘请稍等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有27%的医学生偶尔使用,而有43%的医学生没有习惯使用。

(3)在病人求诊过程中,临床医学生重‘‘询问”,轻“倾听”。有93%的病人都感觉医生在看病时经常打断自己对病情的描述。同样,有78%的医学生认为医生主动询问病情比倾听病情更重要。有82%的医学生认同只听取病人对病情的有效描述,谈及其他(主要指与病症无关的描述)应忽略不计。

(4)在听取病人的主诉时,临床医学生很少有相应的情感反映。当问及医学生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表情、伤心低落的情绪等负性心理活动,自己内心有何感受时,仅12%的医学生选择了“与病人同样感到难过和伤心”,而有46%的医学生选择了“这种情况在医院经常发生,习以为常,不觉得难过和伤心”。

在临床医学生对自己在医患沟通、整体评价方面,认为与病人沟通相当困难的竟高达89%,而病人对医护人员服务表示不满的也高达6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与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沟通障碍,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使这个障碍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病人对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院的不满意,病人的排斥心理又加剧了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抗拒,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医德内涵一共包括7项:①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③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⑤为病人保守秘密;⑥互学互尊、团结协作;⑦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2]。医德内涵里的内容多涉及医患沟通领域,并为正确、有效的医患沟通设立了定性要求。医患沟通与医德医风就如同是形式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医德医风是基础和核心,医患沟通是重要表现形式。医护人员的医德修为决定了其医患沟通的行为方式;反之,医患沟通技能的练习和提升,使之形成沟通行为习惯,内化提升自我的医德修为,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医患沟通技能[3]。然而,医患沟通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凭理论的传授即可获得的,它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加以反复的培训,才能真正有效掌握。因此,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的现状,究其原因,虽然与医学生自身家庭教育、个性特质、病人的不信任等因素有关,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医德教育在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造成的重大影响。

(1)高校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偏低、内容单一。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与医德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2门,总课时共计108学时,仅占学生综合培养课程体系的5%,与数10门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技能课程相比,医德教育课程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医德教育课程设置较少,医德教育不仅丧失了第一课堂的主战场,同时也让学生在主观上形成医德教育课无关轻重的认识。医学生普遍重视医学技能的习得,而轻视自身的医德修为的培养,更不关注在校园里培养医患沟通的技能。

(2)高校医德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医德实践教学。仍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2门医德相关课程,不仅全部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而且开课时间均放在大二、大三阶段,学生根本没有接触临床,对医患关系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该2门课的授课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到了大四、大五阶段,学生走向临床时,其所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是医学技能教育,告诉学生怎么操作仪器、如何写病案等等,在实践中又忽视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停留在概念认知上,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即使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仍以教科书的理论宣讲为主,极少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这样灌输式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即使知道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却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使得医德教育陷入“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偏离了医德教育之“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初衷。

(3)医德教育的客体只针对于学生,缺乏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再教育。医德教育的客体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而且这个道德习得的过程应该贯穿每位医护人员的终身。本来走向临床岗位时应该是医德教育的最佳时间,现在却成为教育的终结时间。而且医德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但现实中,一些带教老师自身人文素质较低,一些不文雅、不文明、甚至道德败坏的行为公然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行为举止。因此,带教老师自身的医德教育缺失、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轻视是导致医学生医德意识淡薄、忽视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

3.完善医德教育体系,促进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提升

医患沟通技能的提升,对于医学生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同时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反映医学生自身人文修养、医风医貌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可尝试以下教育对策:

(1)加快医德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建立较完整的医德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扩充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者应着力于开发更多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增加医德教育课程权重;其次,将医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伦理学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本来就是交叉学科,把医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扩展医学生医德教育平台,弥补医德教育第一课堂弱势的缺陷,又能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政治修为和道德修为,鼓励医学生从新角度、新视野去理解“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等医德理念。

(2)加速转变医德教育的授课方式。特别是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要开展医患关系经典案例教学、医患关系情景剧角色扮演教学、临床医患关系处理实景演练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倾听、解释、重复、强调、共情等沟通技巧。医学院校可以将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作为医学生走向临床的必修课,并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进行定量化考核,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医患沟通技能,使技能成为行为习惯,并升华自身的医德修养。

(3)加强带教老师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再教育。学生是一个绝好的模仿者,模仿与实践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手段,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医院要重视定期对带教老师的医德医风进行培训,让带教老师树立起“为学生做榜样”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医德操守。同时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医德培养,引导临床医学生时刻树立“以病人为本”的思想,在病人挑剔临床医学生时,带教老师要用实际行动耐心向病人解释、替学生解围,获得病人的理解,同时也给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医患沟通的典范。

(4)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相处时间,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上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既是对临床医学生校内医患沟通技能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快速提升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最佳办法。上述问卷调查也显示,临床医学生引发的医患冲突有近发生在实习前半年。因此,临床带教老师要尽可能鼓励临床医学生走近病患,多与病患交流,即使是遇到拒绝、冷面孔,也不能灰心丧气,实习管理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制度,如建立临床医学生每日问诊制等等,从制度上确保临床医学生与病人的直接沟通机会。

239 评论

Alex@美食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潮流在全球范围的悄然兴起,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而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所起的作用倍受人们关注。

关键字: 医学免疫,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实验技术,中医药研究。

前言: 现代免疫理论在我国早有记载。早在公元342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预防狂犬病的免疫学方法和效果:“疗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公元998一1022年宋真宗时代,我国就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至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对人痘法有了重大改进,同时创造了人体连续传代的方法降低苗种的毒力,此法成为近代免疫学的先导,开了人工免疫方法的先河。我国人痘接种获得成功见于文字记载是公元1007年前后,比英国人琴纳试用牛痘苗预防天花要早700多年。中医学对变态反应的认识也是比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氏就曾提出孕妇应忌服鱼、虾、鸡和马肉,认为服用这些东西会引起皮肤溃疡。这对后世认识和预防变态反应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2000多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不仅是免疫学的“故乡”,也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从三方面谈起中医药与免疫学的关系与发展,一是中医理论;二中药方剂;三实验技术。

1.现代免疫与中医传统理论

中医理论的邪正学说、阴阳学说、脏象学说及养生理论都已证明和现代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抵御和清除各种有害物质的作用叫“正气”,免疫能力与正气的含义基本上是吻合的,而把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有害物质叫“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这正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免疫学提出的机体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正是中医邪正学说的`具体化。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御病原生物等“外邪”的功能,自稳功能和监视功能指机体清除“内邪”(如:损伤、衰老、死亡、突变细胞等自身抗原)的功能。

免疫系统不断维持自身平衡的过程也正等同于中医的正邪对抗和阴阳平衡,以此达到自身的稳定。中医药防病治病,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功能,从而达到机体的自身稳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免疫系统仅是人体内复杂系统中的一个,中医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也可能是通过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

经络实质也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通路,参与免疫调节网络的构成,针灸的有效作用与免疫调节同样密不可分

2.免疫学与中药,复方的相互关系

近些年来,研究和开发免疫调节药物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话题,临床使用的很多中药及方剂经实验研究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加之中药资源丰富,所以从中药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剂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免疫促进药:主要是益气、养血、温阳、益阳的药物及少数解毒和活血的药。 1.促进细胞免疫药物:如增加T细胞比值的药:党参,黄精,白术,香菇,鸡血藤,淫羊藿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药物:人参,桑寄生,白术,五味草,旱莲草,白芍,川芎,丹参,黄芪等。增强细胞吞噬功能的药:山药,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张西峰。 2.促进体液免疫的药物:如抑制补体含量减少的药:枳壳,陈皮,麻黄,丹皮等。促进抗体生成增加的药:菟丝子,黄芪,紫河车,云芝等。

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 1.清除抗原药:鱼腥草,蒲公英,银花,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红花,大蒜,郁金等 2.抑制抗体生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大枣,补骨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茵陈,秦艽,桂枝,泽泻,苍术等

.双向调节药:可使过低的既能状态提高,亢进的机体状态降低,使机体内环境稳定。常用药:人参,刺五加,黄芪,防风,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肉桂,熟地,赤芍,丹参,降香等

免疫调节药:作用于机体的调节系统,有利于体内健康方向发挥作用,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1.作用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该轴的药物:人参,党参,白术,五味子,紫河车,灵芝等抑制该轴的药:黄精,地黄,甘草等2.作用与环核苷酸的调节药:环核苷酸被认为是阴阳平衡的枢纽,正常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保持着一定的比值,补阳药可能升高此比值,滋阳药可能协调该比值,从而是免疫平衡得到调节,属于一种快速调节方式。常用药物:党参,猪芩,人参,甘草,茶碱,麻黄碱,土茯苓,龙葵,灯心草等。

中国古代传统经方与免疫关系紧密,二妙方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四妙方又表现出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等等。

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治疗世界疑难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等传染病。绝大多数中药和方剂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很小),还可克服西药(主要是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不但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还可拮抗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现代医学在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疾病中,常给机体输人细胞因子,这些外源性的免疫反应物质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不仅价格昂贵,且长期应用会降低机体的敏感性。而不少中药、方剂及针灸等可诱使机体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而以上机理的阐明都来自于现代医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医在处方时,很注意各味中药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但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清楚。而中医药免疫学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也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如:由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抗AIDS药物“克艾可”已用于临床。

3.免疫学实验技术与中医药研究

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到的免疫技术有许多,现试举比较常见的实验的应用。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此试验在中医药研究中可以定量的测定某蛋白质在某组织中的含量,了解中医药对体液免疫的影响。2免疫印迹法,中医药在自身免疫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组化技术,通过表面标志物的标记,对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做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4放射免疫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主要做微量物质的研究测定,等等。

加强中医药专业免疫学等实验能力的培养,掌握必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有利于培养既精通中医药,又熟悉常用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的贸易额不占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不太容易被某些国家所接受。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免疫学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药免疫等作用的研究,既重视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和动态辨证关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局部定位性和实证分析研究,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合理性和优势,又弥补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缺陷和不足,它是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等科学技术的巧妙结合点,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中医药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和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中医学有其合理性和优势,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缺乏实证分析研究,对机体微观局部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刻了解,是一种哲学观念。这种理论的滞后性和认识方法的欠缺,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贫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想充分发挥免疫学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特有作用,促进中医学新的振兴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倡中医专家和免疫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只有中医专家和免疫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新怀 席孝贤 孙理军 中医学整体观与中医药免疫学 (712083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胡研萍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

3.关洪全,韩晓伟,雷萍,侯殿东试 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免疫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措施中 医 药 导 报

4.郭 峰 浅谈开展中医药现代系统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陆平成 免疫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和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65 评论

相关问答

  • 曾思为全部医学论文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

    我是五叶神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曾益新医学论文

    曾益新、陈国强。 曾益新,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湖南娄底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临床医学博士,中国科学

    jessiedid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曾均医学论文汇集

    医学新闻——及时准确报道最新国内外医学进展。临床病例——涉及消化、肿瘤、心血管等临床学科的病案和病例讨论,及医学影像。会议活动——国内外重点会议报道、会议视频。

    猪宝051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王曾涛外科论文

    欧美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国的明天,所以足踝外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通过手外科的训练,你已经有了很好的显微外科优势,如果选择足踝外科作为你今后的主攻方向,将会更有利于发

    让子弹飞8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曾明兵眼科论文

    海南中山眼科医院目前已经在就医宝平台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服务,你可以注册后在线选择医生门诊进行预约的,预约成功后,带好相关证件按时去医院取号,即可就诊。

    十年自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